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初中地理教案12篇 初中地理優(yōu)質(zhì)課教案,供大家品鑒。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四川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及其地區(qū)差異;了解四川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發(fā)展。
2.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四川省經(jīng)濟發(fā)展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對比、歸納和綜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和終身學習地理知識的愿望。
教學重點
如何充分發(fā)揮當?shù)貎?yōu)勢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
教學難點
學會如何從社會經(jīng)濟的角度描述一個地區(qū)。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四川東西差異大,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帶來了重創(chuàng),同時也給四川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四川人民在2009年以14.5%的經(jīng)濟增速向全國人民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經(jīng)濟上迅速崛起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崛起的四川”。
[教師活動]
1.(板書)崛起的四種。
2.用多媒體展示圖8.7、8.8、8.9、8.10、8.11.
3.提問:說說自己家鄉(xiāng)有哪些特色的工業(yè)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西部的經(jīng)濟強省。
3.家鄉(xiāng)人民把四川建設成了我國的西部地區(qū)工業(yè)總產(chǎn)值最大、工業(yè)門類齊全、優(yōu)勢產(chǎn)品較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4.提問:家鄉(xiāng)人民發(fā)掘了哪些優(yōu)勢條件來發(fā)展經(jīng)濟?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板書)旅游天堂。
3.(轉承)“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四川的旅游業(yè),地震災后迅速復蘇。2009年,四川人民將旅游業(yè)作為災后重建的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和先導產(chǎn)業(yè),大力實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計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1472.48億元,同經(jīng)增長34.8%.
4.說說自己家鄉(xiāng)有哪些旅游景點?
[學生活動] 回答:
1.……
2.……
[教師活動]
1.補充飲食文化及紅色旅游資源等。
2.對旅游資源分類:
自然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
人文旅游資源
[學生活動] 將自己列舉的與老師補充的旅游資源分類。
[教師活動] 作為學生,在旅游業(yè)發(fā)展中我們能做些什么?
[學生活動] 完成P.105的活動。
[教師活動]
1.更正或補充。
2.(轉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響,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但四川地處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沖。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塹變通途,成為大西南的交通樞紐。
[學生活動] 完成P.107的活動。
[教師活動] 用多媒體展示四川的發(fā)展戰(zhàn)略,激發(fā)學生熱愛四川的情感和建設四川的責任感。
[師生小結]
板書設計
西部的經(jīng)濟強省
自然旅游資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資源
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制作地形模型,使學生了解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tài)特征并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它們。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圖。
通過讀圖和制作地形模型,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興趣,進一步鍛煉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
2.進一步提高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及教材中的各種景觀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ㄒn)多媒體展示五幅景觀圖,它們的形態(tài)如何?(形態(tài)差異很大),我們把地表的各種形態(tài)總稱地形。人們把地形分為上面的五種基本類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們區(qū)分開嗎?
你能描述這五種地形的特征嗎?
?。▽W生活動)觀察這幾幅圖?找出它們的主要差異?如果比較兩個人的身材,要從哪幾個方面考慮?(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異: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狀況不同。
那么判斷地面高低依據(jù)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對高度來表示)。我們可以根據(jù)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狀況,來判別各種各樣的地形。
?。ㄓ跋褓Y料)珠穆朗瑪峰,我們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影像資料,然后,再歸納山地的形態(tài)特征。
?。▽W生活動)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險峻,也就是坡度較大。
山體往往是成組分布的,常用峰巒起伏,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并且沿著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長,叫山脈。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脈呢?
?。ㄓ嬎銠C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有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W生活動)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學來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邊緣陡峭)。
它們之間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ㄓ嬎銠C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態(tài)差異很大。(高原特點: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盆地的特點:四周高,中間低。它們的形態(tài)差別很大。)
?。▽W生活動)4—6人小組做五種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好?
大家已了解了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學會了區(qū)分它們的方法,下面我們做一個總結。請?zhí)钕卤恚?/p>
地形類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還有廣泛的丘陵。通常我們把山地、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稱為山區(qū)。
(學生活動)讀中國地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qū)面積約占我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ㄓ懻摚┪覈且粋€多山的國家,在發(fā)展經(jīng)濟方面,山區(qū)有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
?。ǔ修D)我們知道海洋中分布著許多島嶼,這些島嶼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推測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點?
讀圖P67圖3.14底地形示意圖,和陸地地形相比更簡單嗎?
?。?)看“海底地形示意圖”,找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的分布。
(2)看著海底地形示意圖,試著解釋什么是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并和書中的定義比較。(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qū);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布在大洋底。)
大陸架和我們?nèi)祟惢顒拥年P系最大。
(總結反饋)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們是各種各樣、千姿百態(tài)的,這里有許多故事,還有很多的迷沒有揭開,希望你們做一個勇敢的探索者,繼續(xù)探索著美麗的世界。
板書設計
地形的類型
一、地形
二、地形的種類
地形類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較高
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廣闊
丘陵
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高原
較高
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
盆地
沒一定標準
四周高,中間低
初中地理教案3
對于剛剛從小學走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課對學生的來講就更為重要。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xiàn)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以疑激趣
教學片段一:(同步展示圖片)——
教師問: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人們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頂上,大家說為什么呀?
學生1:他們那地方很窮,修不起房子。
學生2:不對,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所以不可能是因為窮。
學生3;老師,是不是因為那地方環(huán)境優(yōu)美,住在屋頂可以盡情地欣賞周圍的風光,站的高,看的遠。
學生4:不對,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師:同學們,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學習地理,學好了你的知識自然就豐富起來了,你就能解釋了這些奇怪的現(xiàn)象。
學生們:老師,我們現(xiàn)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
老師:好吧,請同學們看地圖,沙特阿拉伯位于熱帶、-帶地區(qū),終年氣溫很高;氣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謂“滴水貴如油”,人們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沒有被雨淋濕的后顧之憂,這是與當?shù)貧夂驐l件相適應的一種特殊的人文景觀。
學生們:啊?原來如此呀!
教學片段二:——
老師問:來自非洲東部高原地區(qū)的運動員經(jīng)常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1;他們沒有鞋子穿,已經(jīng)練出了赤腳走路,所以跑起來快。
學生2:不對,沒有鞋子穿與跑的快沒有關系。
學生3:可能是因為他們經(jīng)常追趕野獸練出來的。
學生4:是不是因為他們經(jīng)常沒有水喝,鍛煉出了忍饑挨餓的本領,在跑步中不覺得渴、餓。
老師:大家思維很活躍,老師感到很是欣慰,不過,你們說的還是沒有科學的依據(jù),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學好地理?,F(xiàn)在我就給大家講為什么。請看圖,非洲東部是高原地區(qū),高原地區(qū)由于地勢高,大氣中含氧量相對較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qū)的人,適應了缺氧的環(huán)境,中長跑運動員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而來自高原地區(qū)的人,無氧耐力具有優(yōu)勢,比較適合中長跑運動,這也是來自東非高原的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通過探究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說,學習地理這門課好不好呀?有趣沒趣呀?
學生:好,很有趣。
評析:
教師提出了一些的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疑激趣使學生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同時,老師讓學生先七嘴八舌地發(fā)言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談話、聊天的形式來和學生對話,體現(xiàn)了師生關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地理的方法
教學片段:
教師問:同學們,既然地理課能讓我們內(nèi)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學好地理課呢?
學生1: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2:及時做作業(yè)和復習
學生3:上課認真聽講,不說小話、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
學生4: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日曬網(wǎng)。
教師;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現(xiàn)象,你還的必須首先知道它們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進一步去分析產(chǎn)生一些現(xiàn)象的原因,對不對呀?
學生們:對
學生5:老師,像我國南方為什么就熱,北方為什么就冷,這要看地圖才能分析出來。
學生6:為什么俄羅斯的東部地區(qū)人煙稀少,這也的看地圖就能分析出來。
學生7:如果不看地圖,我們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國在什么地方。
教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對,學習地理離開了地圖,就等與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要想學好地理的確需要大家做好課前語系、課后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你們說的這些道理是學習每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學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幾方面以外,我們還得重視學會讀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評析:
長期以來,所有的課程的學習都好似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一言堂,根本沒有學生發(fā)言的權利,以上對話就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課堂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從對話中也能感到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種把學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陳舊的觀念在這里蕩然無存。
案例反思:
本課以“聊天”、“談話”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地理與生活的關系,盡量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遵循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盡量利用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維、積極發(fā)言,學習有興趣。堅持了“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的思維在前馬腳市的點撥在、評價在后”的原則,使學生樹立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xiàn)實.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huán)保意識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fā)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nèi)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jù)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xiàn)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fā)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qū)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qū).(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qū))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xiàn)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jù)講解和圖片組內(nèi)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nèi)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jù)課件內(nèi)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的特點.
?。ㄔ鰪娪∠?,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有人曾經(jīng)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qū)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yǎng)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qū)(落實到政區(qū)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jīng)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S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jù),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W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fā)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zhì)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chǎn)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shù)貛r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xiàn)在的黃土高原地區(qū),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jù)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土質(zhì)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shù)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chǎn)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qū)域的特點發(fā)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fā)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qū)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jié)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yè)】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xiàn)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nèi)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zhì)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xiàn)了原始的農(nóng)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tǒng)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xiàn)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xiàn)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jù),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qū)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冱S土土質(zhì) ,多 ,許多物質(zhì)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偃硕嗟厣?,開發(fā)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zhì):(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tài)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谕烁Y合 ,發(fā)展林、牧等多種經(jīng)營,解決好農(nóng)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fā)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fā)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nóng)業(yè)發(fā)達、人口集中的地區(qū)。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6
《黃河》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內(nèi)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黃河”,我的說課內(nèi)容圍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設定、目標的落實過程、教后反思展開。
教材分析:
八年級地理把目光從世界移向了中國,研究中國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從世界到中國是整體到局部的一個深入認識過程,是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運用、拓展過程。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個方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在水文方面重點介紹了黃河和長江。黃河對中華民族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學習黃河對認識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懸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初步樹立人地關系協(xié)調(diào)的環(huán)境意識。從教材結構看,本課既是學習河流湖泊概況的延伸,又是以后學習水資源的基礎。
學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圖、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后,八年級的學生,基本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已經(jīng)形成,具備了中國省級行政區(qū)、中國的地形、中國氣候區(qū)等基礎知識;掌握了讀圖、填圖等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所以本節(jié)的基本內(nèi)容和方法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黃河是母親河,在歌曲和詩句中都有贊美,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但是具體的自然概況、母親河的貢獻、母親河的憂患,好多學生僅僅是略知一二,所以這些具體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又全部是新鮮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表現(xiàn)自己,多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學生就容易參與進來。
目標的設定:
有關“黃河”的課程標準要求是:運用地圖說出黃河的概況。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根據(jù)課程標準,本節(jié)課從以下三個學習目標滲透學習方法:
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jīng)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
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xié)調(diào)。
讀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jīng)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就成為本節(jié)的第一個學習重點;黃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濫的嚴重隱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xié)調(diào),是本課第二個重點。一節(jié)課必須要有重點,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難點,本節(jié)內(nèi)容主要是讀圖掌握、歸納總結、分析體會,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所以沒有難點的設置。
目標的落實:
本節(jié)課學生通過讀圖、填圖,歸納總結,分析體會依次完成三個學習目標。簡要復習內(nèi)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學內(nèi)容,中華的母親河-黃河,分為3個內(nèi)容:黃河概況、黃河的奉獻、黃河的憂患。將黃河比作母親,有親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衛(wèi)黃河》烘托氣勢,學生背誦李白的《將進酒》前兩句,體會古人對黃河源頭和歸宿的遐想,了解母親河,我們必須要知道她的源頭、歸宿、流經(jīng)地區(qū),引出本節(jié)課第一個學習目標:
目標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jīng)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
這一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讀圖、依次回答完成。以學生的讀圖、回答為主。地圖是這一目標學習的重要依托,除了學生讀圖外,我把黃河水系簡圖呈現(xiàn)到黑板上,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標,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的部分習題,鞏固目標1。
過渡語:我們每個人的母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許許多多的貢獻,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自己評價,母親有貢獻也會有缺憾,黃河作為中華的母親,功在哪里?過在何方?由誰來評說呢?引出目標2
目標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這部分主要通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討論黃河母親留下的財富,歸納總結出三個方面主要的奉獻:豐富的水能資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過渡語:黃河母親給了我們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為農(nóng)耕提供便利的條件與基礎,黃河無私奉獻著,養(yǎng)育著她的子子孫孫,中華兒女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怎能不驕傲!怎能不自豪!母親有功,也有缺憾,黃河曾是中國的憂患,她憂在哪里?患在何處?引出目標3
目標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xié)調(diào);
引導學生自讀49頁最后一段,找出黃河的憂——下游的地上河,副板書地上河夸張簡圖,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動,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討論,緊接著,提出問題: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導學生自讀51頁“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積形成,進一步追問泥沙是從哪里來?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圖“黃河流經(jīng)哪一段產(chǎn)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結論:黃河在流經(jīng)中游產(chǎn)生的泥沙最多,泥沙來自中游;深入提問:中游為什么會產(chǎn)生大量泥沙?學生討論探究得出3點原因,這三點導致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從中游輸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學生感受黃河下游隨時都有決口泛濫的危險。在此基礎上又留下懸念:把如何治理黃河下游水患留作課后思考。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學內(nèi)容】第三節(jié) 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制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制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制作地形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等高線形態(tài)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說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制等高線來表示的?!蹦敲?,等高線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shù)據(jù)?單位?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為標準計算為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為標準計算為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俸0沃傅孛婺滁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制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后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 (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說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jù)等高線的分布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并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布有何關系?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tài)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為山脊,反之為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著色規(guī)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為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著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為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蹖W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jù)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制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后自己動手繪制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nèi)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為主線,以練習為輔助,圖文并茂,化 抽象為形象,直觀生動地解決難點問題。
不足之處:由于本課內(nèi)容多,難度大,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8時)
執(zhí)教人:唐素芳 執(zhí)教班級: 七(1)(2)
【教學內(nèi)容】第三節(jié) 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jù)經(jīng)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jù)經(jīng)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jù)經(jīng)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tǒng)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chǎn)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難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3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nèi)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并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jié)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余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nèi)討論并回答:
?。?)經(jīng)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先據(jù)經(jīng)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后取綜合。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jīng)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jù)經(jīng)緯線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為北,近南極為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jù)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為東方)。
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為北方,這個箭頭叫什么?(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jù)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為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厘米,比例尺為1:1000000或
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nóng)業(yè)實驗區(qū)在科技園區(qū)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qū)的西南方。學校與農(nóng)業(yè)實驗區(qū)的直線距離約為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qū),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厘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jīng)緯網(wǎng),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①白天:晴天據(jù)太陽定方向,據(jù)樹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并標注一些文字和數(shù)字注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注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qū)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nèi)交流,然后找?guī)酌砜偨Y,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采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diào)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jié)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并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nèi)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qū)圖、馬六甲海峽圖并做填圖練習,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聯(lián)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 地理位置。
2、 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nóng)業(yè),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讀“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過學習本節(jié)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qū)的 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nèi)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和國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特征打好基礎。用“東南亞的政區(qū)圖”來說明東南亞的國家組成和分布。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共十個國家,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xiàn)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chǎn)的熱帶經(jīng)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教材用一個獨立的標題突出東南亞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運運輸?shù)臉屑~之一,在 歷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教材也突出了 地理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nóng)業(yè)發(fā)達,城鎮(zhèn)集中的 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qū)。
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共性是都處于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與“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說明兩種氣候類型的特點。特別用“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介紹了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變化的情況。使學生對此種氣候的特點有較深的認識。
教法建議
建議本節(jié)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jié)出現(xiàn)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對于東南亞的范圍,國家和位置,通過讀“東南亞政區(qū)圖”,并指導學生填圖。首先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明確在世界和亞洲的部位,并說明“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由來。然后,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的十個國家,明確那些國家和中國相鄰,哪個是內(nèi)陸國,說明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分析亞洲地形圖看東南亞所處的 地理位置(南緯10°和北緯25°),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明確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熱帶。
東南亞重要 地理位置的講述
首先找出東南亞在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然后,說明從古到今東南亞多時東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閱讀“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看清它是兩洋之間最短航線的必經(jīng)之地。
講述中南半島地形時,說明中南半島和中國山水相連的密切關系。然后,讓學生指圖,找出中南半島的主要河流——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指出湄公河流經(jīng)的國家(中緬老泰柬越)。
結合讀圖在地圖上找出重要城市,分別位于哪條河流附近,是哪個國家的首都,說一說為什么許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觀察“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示意圖”、“河口三角洲”圖和“泰國水上市場”彩圖,分析河流對地形的影響,及河流對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影響。
講述馬來群島地形時,可先閱讀地形圖,了解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較小的地形特征;再看“閱讀材料”,找出火山的分布區(qū),了解印尼“火山國”名稱的由來。多火山的原因,可聯(lián)系已學過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說明。
講解東南亞的氣候,可首先利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指導學生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和分布地區(qū);然后利用“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來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特點。在分析熱帶季風氣候時,應配合“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來說明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的氣候特點及其分布地區(qū)。
初中地理教案9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jù)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jīng)過的地區(qū)?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qū)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nèi)?
【總結】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jīng)地區(qū)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qū)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qū)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jīng)地區(qū),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zhì)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著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chǎn)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1頁兩幅漫畫,說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銳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各類圖片和資料掌握海洋資源的種類;認識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和探究學習掌握如何正確地開發(fā)利用海洋。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發(fā)展與海洋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樹立強烈的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正確開發(fā)和利用海洋資源;
2、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如何保護和利用海洋。
【教學用具】:
多媒體平臺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
師:在很早的時候呢,人類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海洋的探索,19世紀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動——英國“挑戰(zhàn)者”號海洋考察船。那么人類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膀札?zhí)枴痹谖覈虾?000米級海上試驗取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
教師設問:為什么各國都紛紛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奧秘呢?
承接: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一些國際戰(zhàn)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比如“大國戰(zhàn)略要點”、“未來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資源倉庫”等等。實際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著眼經(jīng)濟利益,或本著科研精神,世界強國早已開始了一場關于奪取未來戰(zhàn)略制高點的深海暗戰(zhàn)。
過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揭開她的神秘面紗——共同探討本章的第四節(jié)內(nèi)容《人類與海洋》。
〔教授新課〕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們大家一同來思考這么一個問題——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海洋對人類有4方面的影響:
?、派膿u籃
問:你們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誕生于哪里的?
講解:大約3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xiàn)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創(chuàng)造出了我們現(xiàn)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瀑Y源的寶庫
問:大家最為熟悉的海洋資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氣……
?、墙煌ǖ囊?/p>
英吉利海峽作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被譽為”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
?、葰夂虻恼{(diào)節(jié)器
過渡:海洋對人類的影響歸根結底為海洋給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和廣闊的空間。到海洋尋找資源、利用海洋空間,已成為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讀書:46頁黃色方框內(nèi)文字
那么世界為何如此關注海洋呢?
二、世界關注海洋
?。ㄩ喿x課文46——47頁思考各國為何如此關注海洋的原因)
?、藕Q竺娣e廣大:占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
?、坪Q筚Y源豐富:被譽為“天然的魚倉”、 “藍色的油田”、 “鹽類的故鄉(xiāng)”、 “娛樂的勝地”、“資源的寶庫”
47頁活動:
在我們的生產(chǎn)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2分鐘,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討論并歸納總結)
初中地理教案11
東南亞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1、東南亞的范圍,聯(lián)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氣候和農(nóng)業(yè)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4、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嗎?她的家鄉(xiāng)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于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于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個國家位于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群島,由幾萬個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S—25?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游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qū)就是指這里。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藍筆和紅筆畫出來的地區(qū)可以發(fā)現(xiàn),東南亞像是我們?nèi)粘I钪锌吹降鸟R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正是擁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往來的十字路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jīng)濟交流。[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而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可以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通道。[展示馬六甲海峽的圖片說明]
剛才我們數(shù)了數(shù)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fā)現(xiàn)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于20xx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的內(nèi)陸國是老撾,其余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的群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嗎?東南亞人是什么人種?他們的主食是什么嗎?
[思考]: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么原因呢?
[活動內(nèi)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么作物的生長?
因此這里也是世界的熱帶作物的生產(chǎn)基地之一。同學們在圖上找出哪些國家盛產(chǎn)椰子,哪些國家盛產(chǎn)橡膠和油棕,哪些國家盛產(chǎn)稻米和蕉麻。[圖片展示]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jīng)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課后練習]:1、 東南亞由很多海峽為什么只有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2、列舉出“東南亞之最”。
3、收集東南亞國家的風景資料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初中地理教案12
中東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qū)和國家出發(fā),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qū)出發(fā),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zhàn)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qū);(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qū)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qū)的氣候特征、經(jīng)濟發(fā)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nèi)容連帶寫出;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guī)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xié)調(diào)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qū)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q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qū)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chǎn)生的地區(qū)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jù)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qū)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qū)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xié)調(diào)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diào)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翠浵駮r,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亞地區(qū)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向?qū)W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qū)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迸c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diào)“海洋”與“湖泊”以及“內(nèi)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jīng)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shù)量(儲量、產(chǎn)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qū)。可對照世界政區(qū)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chǎn)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jīng)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qū)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fā)現(xiàn)石油前,經(jīng)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nóng)業(yè)及牧業(yè)——經(jīng)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jīng)濟出路又在哪里?(發(fā)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K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qū)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qū),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qū)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zhàn)?”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zhàn)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jié)水農(nóng)業(yè)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xié)調(diào)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fā)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qū)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里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當?shù)氐娜宋奈幕?,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jié)內(nèi)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學習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12篇 初中地理優(yōu)質(zhì)課教案相關文章:
★ 初中地理教師工作總結12篇(初中地理教師工作內(nèi)容)
★ 精選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3篇 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成績,不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