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實際測量》教案6篇 實際測量教學設計,供大家賞析。

《實際測量》教案1
教學內(nèi)容:教材60~61頁內(nèi)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教學準備:卷尺、測繩、標桿
一、認識測量工具
教師播放農(nóng)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二、測量方法研究學習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實際測量”)
?。?).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
?。?).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ǜ鶕?jù)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shù).)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教師根據(jù)實際給以糾正。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
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shù),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shù),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師:你能按照測量方法對教室的寬進行測量。
教師強調(diào):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師: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三、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師:請大家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shù),再算出平均步長。
師:請各小組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并進行比較.
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jù)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qū)y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測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測繩、標桿
用標桿測定比較遠的距離的方法:
《實際測量》教案2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60-61頁
教材分析:
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們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畫出相關物體位置和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方法。實際測量是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實際測量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的內(nèi)容中,先學習在地面上測量兩點間的距離,再用卷尺或測繩分段測量出相應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內(nèi)容中,介紹了得到步長的方法以及用步測的方法測定一段距離;目測重在介紹目測的方法。
教學目標:
?、攀箤W生會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圃谟霉ぞ邷y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發(fā)展空間觀念。
?、鞘箤W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日常生活現(xiàn)象,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卷尺、標桿、50米跑道。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內(nèi)容。
?、沤沂菊n題。
板書課題實際測量。讓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屏私鉁y量工具。
讓學生說說知道的測量工具;預設:卷尺、測量儀、標桿等。
⑶明確學習內(nèi)容。
測量地面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二、了解測量知識,為實踐活動作準備。
?、艤y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
理解測定直線的意義: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分段測量時容易偏離兩點間的連線,從而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
理解測定直線的方法: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連線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測量;
觀察教材上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怎樣在A、B兩點間測定直線的?(2根以上的標桿成一線時)
掌握測定直線的步驟:測定直線;分段量出;記錄計算。
?、茖W習步測的方法。
理解步測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在沒有測量工具或?qū)y量要求不十分精確是,可以用步測。
掌握步測的方法:用步數(shù)每一步的距離。
理解步測的關鍵:確定平均步長。
掌握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讓學生說說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形成一般測定平均步長的過程,量出一段距離(50米),反復走幾次,記錄數(shù)據(jù),計算步長。
理解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和方法:測定平均步長;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⑶學習目測的方法。
觀察黑板,說說黑板的長和寬,交流得到黑板的長和寬的思考過程。預設:一米一米數(shù)出;比較得到;等等。
目測較短距離:人書本的長和寬;課桌的長和寬等等;
理解目測較長距離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離(50米),每隔10米插上標桿,觀察、理解;用目測發(fā)方法測定教學樓的長度。
三、實踐活動。
?、艤y定直線。
⑵確定平均步長。
⑶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饶繙y教學樓的長度。
《實際測量》教案3
教學內(nèi)容:教材60~61頁內(nèi)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教學準備:卷尺、測繩、標桿
一、認識測量工具
教師播放農(nóng)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二、測量方法研究學習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p>
?。?)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ǜ鶕?jù)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shù).)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組織學生學習書本上的內(nèi)容,明確測量方法。
提醒學生在實際進行步測時,要注意邁步均勻,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時盡量保持直線進行。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對準確些。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shù),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shù),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目測
師: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三、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 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平均步長
A:先在操場上量出一段距離(如50米):讓學生反復走3次,并要求記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數(shù),填在表格里。
B:指導學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數(shù),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長。
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讓學生交流每個人步測的平均步長,總結身高高的學生通常平均步長一些,身高矮的學生平均步長相對短一些。
?。?) 步測學校操場的寬
可以讓學生先走一走,并記下所走的步數(shù),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平均步長算出操場的寬。
結合天天練P38頁的實際測量,可以組織學生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
(3) 比較步測和工具測量的結果。
用工具測量操場的寬,并將用工具測量的結果和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jù)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qū)y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課堂作業(yè):完成天天練38頁內(nèi)容
《實際測量》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5 分鐘)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用工具測量較遠的距離,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測量的?
2.在沒有測量工具或?qū)y量結果不要求十分精確時,怎樣測定兩點之間的距離呢?
3.在沒有測量工具或?qū)y量結果不要求十分精確時,可以用步測或目測的方法量出兩點之間的距離。
二、新授(20 分鐘)
?。ㄒ唬┎綔y法。
1.進行步測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師介紹方法: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在用均勻的步子沿著這條線段走三四次,并記好每次的步數(shù),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2.例如:沿著一條40。3 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 步走完,第二次用61 步走完,第三次用63 步走完。小明的平均步長是多少米?
1)讀題理解題意
2)列出算式
?。?2+61+63) ÷3
=186÷3 =62(步)
40。3÷62=0。65(米)
答:小明的平均步長是0。65 米。
3.試一試
李光的平均步長是0.64 米,他從學校大門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 步。李光的家與學校間的路程大約是多少米?(得數(shù)保留整數(shù))
獨立完成后交流。
?。ǘW習目測
師:還有一種測量的方法就是目測,目測就是通過眼睛觀察,估測兩點間的距離。
三、實踐應用(10 分鐘)
帶領學生到操場實際測量并做出記錄。
沿一段50 米長的線段走三次,記錄每次的步數(shù),第一次走了()補,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米。(得數(shù)保留兩位小數(shù))
四、總結交流(5 分鐘)
你有什么收獲?
《實際測量》教案5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P.145頁口算(四)。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shù)據(jù),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diào):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yè)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實際測量》教案6
教學內(nèi)容:
根據(jù)測量的有關內(nèi)容,自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了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體會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么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筑物的課件.
2、布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shù)臏y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卡片上記錄了關于測量內(nèi)容和測量方法的一些建議,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選擇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動開始
每個小組選擇1—2個測量對象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內(nèi)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不同測量方法的優(yōu)缺點.
全班交流總結:首先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對測量結果進行匯報.其次每個小組發(fā)言之后,其他小組進行評議.鼓勵學生指出發(fā)言小組的不足與錯誤,并給予補充或更正.最后,教師針對全班的匯報結果進行總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測量的方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實際測量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shù)臏y量方法,簡單、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
《實際測量》教案6篇 實際測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