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熱心會員“l(fā)aoshiqiang”分享的心理學與生活心得體會,供大家參閱。

這次我與一位學生的祖父進行了交流。在談及親子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時,他分享一段往事: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區(qū)域工作,并將自己的孩子帶到身旁照料,同時讓孩子在本地上學。孩子性格溫順,學習努力,成績一直不錯,班主任十分喜歡他,并予以他班長的職位。他對孩子的學習情況十分安心,也沒有太多干預。然而遺憾的是,這名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級時因病逝世,孩子換了新班主任。新班主任上任后快速采取措施,撤銷了孩子的班長崗位。此后,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而他工作忙碌,未能及時發(fā)覺這一點。更為關鍵的是,盡管他工作的地方經濟實力雄厚,但人們只專注于物質生活,忽略了精神追求。由于這么多家庭的孩子主要以玩耍為主,他的孩子一旦擺脫學校的教育路軌,和那些伙伴混在一起,學習“倒退”的速度非???,進而導致他離開了院校,造成了巨大的缺憾。
這一事件讓我想起最近閱讀《教育心理學》時提到的個體差異里的認知風格和學習風格。在我們開始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討論認知風格與學習風格的必要性時,假如其中任何一種風格缺失,會導致如何的代價呢?
從事例中可以看到,當這位老人的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良時,明顯是認知風格在發(fā)揮作用;但當成績下滑時,則正是因為學習風格的欠缺,造成他在學習上遭遇了失敗。
由此可見,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習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與生活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 低碳生活心得體會
★ 軍訓生活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