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4篇 讀完我們仨這本書后的心得,以供借鑒。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1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fā)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是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感到認同。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xiàn)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nèi)说闹螌W嚴謹;也對他們的坎坷人生唏噓不已;欣慰他們的患難與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以讀書為樂,不理會世俗的嘈雜,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為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tài)。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jié)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鐘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p>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往往是我們兩個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胡同,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也總不來。夢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p>
這是老人夢,老人們都常做。而這一類夢的主題,往往是老伴或兒女失散了,怎么也尋覓不回來,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夢中,總是拼命的尋找,尋找,仿佛丟了的,就是整個世界,或許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兒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這是一本溫暖人心的書,即使現(xiàn)在我無法做到完全的共情,也無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在未來的日子里,若一遍又一遍細細品讀,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會有進一步的體會。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2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寫《我們仨》,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讀來,更驚覺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態(tài)。隨夢入境,而先生的夢并非虛幻。三人走散了,溫馨的家永遠沒了。年頭和年尾,老先生相繼失去兩位親人,這份傷疼是以如何的強勁摧殘風燭殘年的老人?我從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由熱熱鬧鬧、相扶相持的三個人變成孑然一身,孤單落寞的日子更顯往日的歡樂。先生無窮無盡地追憶丈夫和女兒,相思之苦,肝腸寸斷。我但愿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一片黃葉,守望生命終極。生命有限,情海無邊。先生的堅貞和守護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銘心,與日劇增,但先生在頑強繼續(xù)。她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用她的話說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堅強與豁達讓我想到胡楊林,千年風范,堅韌不拔。
先生博學強識,知識淵博,聲望極高,然讓人感嘆的是她為了愛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愛精心營造著家編織著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在先生回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種樂天和自信是彌足珍貴。不要緊是先生給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承擔家庭重擔,免除后顧之憂,乃錢老先生的福氣。更讓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務事并沒有捆住先生的手腳,影響她的事業(yè),書中寫到,讀書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愛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蘊深厚、通靈炫目,神秘瑰麗,女人能將人生演繹如此精彩的莫過于先生。
不管世風如何,也不管身份改變,先生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diào)平實之風,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寫到,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老夫婦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卻不要辦公室,不用秘書,有車也不坐,除非到醫(yī)院看病。誠實的品格同樣躍于紙上:我們?nèi)缫优?,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語言,需要氣質(zhì)和定力來支撐。說實話、干實事,做人起碼的要求,卻總是難以實現(xiàn),而先生風雨百年,仍能如此,這便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了。
感謝楊絳先生,讓我讀到這樣清新脫俗的文字!感謝先生,告訴我做人做事的真諦即本原、珍惜。反復品味,我亦進入太虛幻境:夕陽正好,浩瀚無邊的水面如鏡,遠遠望去,一朵曠世蓮花圣潔奪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放、爛漫,任憑風吹雨打,她自巋然不動,唯有清香飄來,沁人肺腑。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3
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有所感觸。
我想,她以及錢鐘書錢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機會在良好的學習條件下工作,爾后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yè)。當然,其中的很多困難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賞。
為什么會感到幸福呢?因為他們一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風。拿學位似乎對他們來說也只是浪費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隨后有所領悟,多么快樂與享受的過程!
對我們這幫耳聰目明的小鬼來說,該做什么,就顯得很清楚了——真誠地面對自己,多習文化,充分地豐富、完善自己。
還有一點,就是對人。亦要真誠,無須世俗地批判無所謂的感覺、地位、長相。能夠精神相通,有共識即可。生活有時候是一種熟悉與扶持。
人,一定要有點知識與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了每一個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感受其獨特,發(fā)現(xiàn)其不同。
玩世不恭沒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樂就好。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4
前幾日,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一直想提筆寫一寫心中泛起的漣漪,不得靜。放假八日,終得空兒,細記幾筆。
看到這個藍色小硬皮的《我們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師大第一日,滿大街的亂竄找書店的情景,我們想在浙學習的日子各讀一本書。最后駐足在一個售學生考級考學資料小書店,閑書極少,小書架只不足兩排,在角落里翻出這個小藍本,楊絳先生的,小巧的樣子,喜歡,細細讀來了。有什么樣的人生經(jīng)歷,悟出怎樣的人生哲理。百歲老人楊絳的名句:“我曾經(jīng)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妙曼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比巳讼矚g,人人叫絕。其實,你讀了她的《我們仨》,你會明白她為什么會有此妙言哲語。
整個小藍本讀下來,沒有任何華麗辭藻,一句也找不到,從頭至尾全是用最簡單、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一家三口平淡又單純的日常生活。錢鐘書、楊絳、錢瑗一家三口都不是尋常人,但他們卻過著最尋常樸素的生活。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起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一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罚晕覀冐硎遣粚こ5挠龊?。”
書中文字波瀾無驚,平淡無奇,但從這些淡如水的一字一句中,我卻嗅到了濃濃的書香之氣,感受到那一份相守相伴、單純快樂、溫暖幸福的家的氛圍。一家三口都愛書如癡,最喜的事就是啃書。三人各自工作,各不打擾,各據(jù)一個書桌,埋頭研讀。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兩人不喜社交,覺得浪費時間,喜歡泡在圖書館。錢老連考牛津大學的學位都覺得不值。他覺得為了一個學位賠掉許多時間,白費功夫讀不必要的功課,想讀的許多書都只好放棄,很不值當。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不喜歡參加各種報告、會議,喜歡呆書房研究學問。每每稱病告假,由其妻子楊絳出面推辭,楊老每每都尊重錢老意愿,遇到實在推不了的,她還自愿代之,決不讓錢老有一點勉強。所以錢鐘書才驕傲的對世人說:他擁有世上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女兒阿瑗自小在父母的前、書柜間穿梭長大,自然也喜歡讀書。阿瑗自小體弱多病,上學不太照常,初中甚至休學一年,回家養(yǎng)病,自學各門功課,父母有時間指點一二,她也考上市區(qū)最好的高中,繼而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溫和上進,兢兢業(yè)業(yè),一直都是教師隊伍里的尖兵。阿瑗與錢父兩人自稱“哥們兒”,是楊老的兩個頑童,楊老呢,就心平氣和地縱容他們‘胡鬧’,為他們的搗亂善后。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相守一起過清凈平淡的幸福生活。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早春,阿瑗因病去世,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人就此失散。楊老只想三人再聚聚,寫此書,一人來思念仨兒,三人又可相守幸福。腹有詩書氣自華,三人自身上散發(fā)出的高貴淡雅的文化氣息,不與其人相遇,只讀文字,已經(jīng)撲面而來,點點潤我心肺。他們仨就如山間璞玉,藏于自然,樸實純潔,暖陽下,自生煙!也許這就是滿腹學識之人最喜歡的原生態(tài)生活。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4篇 讀完我們仨這本書后的心得相關文章:
★ 關于《傅雷家書》讀書心得體會3篇(讀傅雷家書的感悟和體會)
★ 推薦一本書岳飛傳作文讀書心得體會5篇(好書推薦《岳飛傳》作文)
★ 莫泊桑的《項鏈》讀書心得體會5篇(《項鏈》莫泊桑全文,讀后感)
★ 優(yōu)秀的大學生讀書心得體會3篇(大學 讀書心得)
★ 國學經(jīng)典《孝經(jīng)》讀書心得體會3篇 孝經(jīng)讀本心得體會
★ 2022最新《朝花夕拾》讀書心得體會3篇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