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篇,供大家參考。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最初對這個書感興趣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作者黃仁宇的傳奇人生,我是贊同人生要有不同體驗的。所以一個當過軍人的學者,一個顛沛流離遠走異國的歷史學家,這本身對我就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因為評論說這個書和我們以往看待歷史的視角不一樣啦,研究的很深入啦什么的。能從和我不一樣的角度看問題,這一點也是很吸引我的。
我對這個書最大的感受,還是從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中看到的,吳曉波說,只有通過細節(jié)式的歷史素描,才可能讓時空還原到它應有的錯綜復雜和莫測之中,讓人的智慧光芒和美麗,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錯誤,被日后的人們認真地記錄和閱讀。(說實話,我認為對于離我們遠的歷史,我們需要更多的細節(jié),因為抽離和宏觀天然就多。但是對于激蕩三十年這樣的書,僅僅才過去三十多年,當事人都還在,這種時候細節(jié)就顯的不是很重要,而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視野和宏觀上對歷史規(guī)律的把握才是最難得的。在這一點上我有些苛求了)
黃仁宇對于歷史細節(jié)的把握源于他對歷史第一手資料的潛心研究,這種態(tài)度在現(xiàn)在浮躁的年代越來越少了,雖然我們并不是一代人。這個書語言平實生動,并沒有晦澀之處,所以一般人都看的明白。但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邏輯卻不像他的語言那么簡單。我讀歷史也不算少了,但是我對這個書最多明白了六成。如何去認識歷史,怎么去認識歷史,這個東西我現(xiàn)在也還不知道,但黃仁宇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覺,讓我們覺得這樣也可以啊。我覺得這個書是扎實的,也是有趣的。
三國演義的第一句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此定下了三國的基調(diào)。萬歷十五年的開頭,也定了這本書的基調(diào),就是大風起于青萍之末。這種從事情的微小發(fā)端,從而進一步能預見到后來的演變,這就是讀史明智的緣由,這也是基于對長期歷史演變的深刻理解而提煉出的歷史性規(guī)律認識。讀歷史的確是明智啊。
萬歷當皇帝其實挺失敗的,想做的事情一件沒做成,不想做的事情卻得天天做。隨著年齡的增長當皇帝的日子久了,增加的也僅僅是不做不想做的事,想做的依然做不了。這也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決定的,文人集團過于勢大,程朱理學深入人心,那個時候什么最大,不是皇帝,是禮法是制度,任何人都逾越不得。
張居正有多優(yōu)秀自不待言,但是生前如此風光,死后卻如此蕭索,這其中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得不出可以一句話總結(jié)的原因。但是我想到了俾斯麥,他在位時縱橫捭闔合縱連橫,讓德意志始終處于最主動的外交地位。但他一退休,他的那套體系土崩瓦解,德國從此走上了另一條道路,由此導致了一戰(zhàn)。這么優(yōu)秀的人,為什么不能建立一套長久的體制和政策或者在政治體制中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呢,總是政治過渡的這么不順暢。以儒家的觀點就是沒有以德服人,還是不夠優(yōu)秀的。
反觀申時行,不似張居正那般鋒芒畢露一手遮天,但申時行是懂得進退為人為官之道的。他們最大的差別不在能力上,在為人之道上。我其實最佩服的是汾陽王郭子儀了,那是幾千年中國歷史人物的典范啊。
還有兩個人的對比很有意思,就是海瑞和戚繼光,雖然他們是一文一武毫無關(guān)聯(lián)。我想對比的其實是海瑞的不合實際和戚繼光的實事求是。海瑞和社會政治現(xiàn)實格格不入,我們可以敬服海瑞的高潔,但我仍質(zhì)疑海瑞的做法對社會有什么積極作用。而戚繼光呢,在明朝軍制如何落后的情況下,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現(xiàn)實,從不做不可能做成事情,不空想做實事。明朝有此名將,軍事上卻難有進取,不得不說,中華歷來被外地入侵都是內(nèi)部不團結(jié)的時候。武將有好下場的比例比文臣少啊,看來還是得讀書啊。
至于李贄,我沒什么想說的,以前小時候看到李贄估計會說一些膚淺之言,但是這次看了之后,我卻不敢說什么了,以后看了他的書或者有更深刻的了解再說吧。
這個書挺好的,以后有機會還要重讀。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萬歷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一部明史研究專著。該書以明朝萬歷十五年為主軸,運用了大歷史觀的視角,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多個角度,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進行精辟的解剖,外加之合理闡述同等時期西方社會運轉(zhuǎn)姿態(tài),揭露了中國明朝由盛變衰的過程。
讀了本書后,改變了我對歷史的看法,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在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必須以大歷史觀分析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癥結(jié),才能真正做到對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tǒng)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對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合理融合,為我所用。
萬歷十五年,表面太平,國富民安,然而在黃仁宇先生的剖析下,整個大明帝國其實危機四伏,各種矛盾激烈對撞。即使出現(xiàn)資本主義經(jīng)濟萌芽,但腐朽政治制度滯后于經(jīng)濟頗多,嚴重阻礙了社會發(fā)展潮流,潰敗實屬必然。從不理朝政的皇帝,到有心無力的首輔;從維持傳統(tǒng)的閣僚,到受人尊敬卻無人效仿的清官;從天生統(tǒng)帥卻被打壓的將領(lǐng)到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各類思想家。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不再是教科書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著獨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的形象。在萬歷皇帝眼中,或許他自己只是個傀儡,即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也不能去違背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也不能去打破傳統(tǒng)的文官制度。這就意味著即使是一個英明的、有改革魄力的、有至高無上權(quán)力的皇帝,對阻礙歷史進程的倫理制度也毫無能力,何況本身這些制度直接受益者乃是皇帝,他又何來勇氣?這也造就了作為明朝的某些皇帝,還經(jīng)常以賭氣的方式跟大臣玩捉迷藏,去換取所謂的自由,所謂的非紫禁城的氣息。在這種倫理制度的壓迫下,反而要求人們?nèi)プ穼?chuàng)新,去強調(diào)發(fā)展,而創(chuàng)新的成果一旦觸犯到該制度又將會無情被壓制甚至為之犧牲,這自相矛盾的去維系舊制度的做法實在需引起人們反思。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也出現(xiàn)了像反右派、人民公社和_等種種主觀不符合客觀的做法,給黨和國家?guī)砹司薮蟮臑碾y。1978年,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這正確的決定迅速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依法治國也正式納入憲法,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一個進步。但同時,國家當今依舊面臨的不少問題仍需我們從這本書中去學習和借鑒。面對當今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它帶給我們的啟迪是:我們不僅要借鑒外國優(yōu)秀成果,更要深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下,產(chǎn)生一個既不同于傳統(tǒng)文化,又區(qū)別于西方文化,卻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文化,這文化,產(chǎn)生于對政治體制的不斷改革之中,產(chǎn)生于對自身矛盾的不斷解決之中,產(chǎn)生于對自我的不斷完善之中。只有如此,國家才能不斷發(fā)展,人民才能永遠安康。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古語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萬歷十五年》作者“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作者自己對大歷史觀的理解是:“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是幾十年游遍各地,聽到不同的解說,再因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體現(xiàn)出來的,.將歷史的基點退后三五百年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作者以大歷史觀來看待歷史,作者從技術(shù)的角度通過對典型歷史人物的分析,展示了明朝文官執(zhí)政下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從對人物命運的分析中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弊端。萬歷年間是文官集團執(zhí)政比較成熟的時期,因此整個時代也散發(fā)著文人的氣息——重道德輕法律,重文化輕武力。所謂的法制不是從技術(shù)的角度去實行,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道德的衡量。整個朝廷上下奉行低薪制度,以至于各種_盛行。“萬歷十五年公元為1587年,距鴉片戰(zhàn)爭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權(quán),技術(shù)不能展開,財政無法核實,軍備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標準,則前后相同?!?/p>
關(guān)于人治與法制
我們的司法制度極為簡單,缺乏判決爭端的依據(jù)。所以我們的政事,注重體制的安定,而不計較對一人一事的絕對公允,犧牲少數(shù)人,正是維持大局的辦法。政府財政制度無從以嚴密的會計制度加以考察。造成政府不用經(jīng)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jié)果只能是事與愿違。
組織上的原則已不能處理當下的問題,只能以人事調(diào)動代之。
.文官集團的考查制度造成了中國官場的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出現(xiàn)——鄉(xiāng)誼,年誼。優(yōu)秀皇帝的職責乃是平衡。
文官集團的“陰陽”
在北京的兩千多名文官中間,存在著對倫理道德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互相顧忌而又互相蔑視。有的人出身寒微,把做官看作發(fā)財致富的機會;有的人家境豐饒,用不著靠做官的收入維持生活,自然就不會同意和允許其他人這樣做。“四書”中的原則,有的人僅僅視為具文,拿來做職業(yè)上的口頭禪,有些人卻一絲不茍,身體力行。另外有一些人彷徨于上述兩者之間;也有一些人由于人事的牽涉也參與了對立陣營。
調(diào)和這種陰陽皇帝除了公正和不辭勞瘁以外,還需要超出尋常的精明能干。針對文官的雙重性格,需要給予物質(zhì)上的報酬使他們樂于效勞。
明朝認為官員們應當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是頑固不磨的真理。
政府公務(wù)員待遇不合理,地方官沒有實際力量足以應付環(huán)境的變化。官員們一面標榜的仁義道德的陽,一面又私底下收受賄賂。所以海瑞成為所處環(huán)境的異類,一方面他的德行被推崇一方面又被文官集團所排斥,因為社會已不允許這種特立獨行的出現(xiàn),海瑞的行為觸動了文官集團的“陰”面。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篇相關(guān)文章:
★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精選20203篇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集合5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