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1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他精通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毋庸置疑,這本書對于青年的成長頗有益處,從中我們能讀到學者的探究與思索、長者的淡泊與磊落、智者的睿智與明悟,還能讀到先生大半生的熱情與追求、甜蜜與苦澀、遺憾與困惑、誠實與坦蕩。
書中描寫了自己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并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后來的wg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后來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以及現(xiàn)在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己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己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愛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xiàn)的非常的謙虛,而且非常的敬業(yè),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后人留下一些知識。
讀罷全文,我發(fā)現(xiàn)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棄。發(fā)現(xiàn)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zhàn)自己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間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知道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后來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必須的。這又讓我想起了游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面對積極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這種心態(tài)。另外,個人認為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2
這段時間一直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談人生》,讀過之后愛不釋手。筆墨之下,大師命運多舛的一生娓娓道來卻是波瀾不驚,這份謙遜和淡然,大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意,大家風范,可見一斑。
季老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zhèn)。窮和餓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寫照?!把矍皼]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边@是季老對童年的回憶。6歲投奔濟南的叔父,在濟南讀完小學、中學、高中。學生時代的季老開始感覺到有“濃綠的世界”。但小時候的季老并不愛學習,喜歡打架;愛看“閑書”。日寇的入侵打亂了濟南的平靜,季老參加學生組織反抗日寇,17歲時險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這段歷史對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季老會十幾種外語,但他唯獨不會日語。季老的人生軌跡是大起大落的,但他為人處世卻是淡然的,這源于他內心的一種平和。
季老的《談人生》,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實,像是一本水墨畫,那似乎更是一種人生品性,經歷了近百年人生洗禮之后自然流露的生命品質以及平淡平凡真實的生活態(tài)度!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季老提到的“三個關系”和“三種境界”。
一、三個關系
季老對于人生的三個關系的描述是這樣的:“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钡谝粋€關系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話來講就是生理層面的需要,這個不需說。第二個關系是我們在“世界”這個大圈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關系網,這也直接決定著我們的幸??鞓罚枰覀冋娴脑凇坝眯摹苯洜I。第三個關系則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平衡,有人說人生即是一場修行,第三個關系大概就是修行我們的內心吧!生活里,處處有正面的、反面的事例,方正磊落為人,不見得比那些機關算盡的事故取巧者懂的少,得到的少。憑著醇厚善良真誠樸實的做人根本,踏踏實實地工作、生活,往往能達到內心的滿足。如果能永遠保持那種抱樸守拙的狀態(tài),做到知機巧而不用的境界,這就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大胸襟,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人生短暫,精力有限,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和精力花在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持一顆樸實之心,修一顆平常之心,遵循簡單做人,認真做事的原則。人生境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我理解的修心并不是哲而上學的東西,也不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它是可以落實到家家戶戶的柴米油鹽中去的。
當你每天去買菜時,喜歡待在小小的菜市場里。那里,面龐黝黑,衣著樸實的農民,眼神淳樸潔凈,讓人一瞬間回到了兒時的光陰,只覺歲月靜好。當你回到家里為家人烹飪可口的飯菜時,這些菜蔬,蘊涵食物的真味,能讓腸胃清爽,讓家人輕松安樂,如此便覺歡喜異常。當你每天下班,只想一個人呆在家里??蛷d,書房,陽臺,廚房;音樂,文字,澆花,擇菜。房子東面,校園里的鈴聲,讀書聲,籃球聲;房子北面,麻將聲,聊天聲,汽笛聲。所有的聲音入耳,亦入心。你會感謝生活,在這喧囂的塵世間,在各種聲音的包裹里,還能安然地讀喜歡讀的書,寫喜歡寫的文字,聽喜歡聽的音樂。一點一滴,都是在簡單做人,樸實地生活,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涵義。其實把日子過好,便是塵世最好的修行!
二、三種境界
季老對于做事的三個境界的描述是:“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第一境界寫的是預期,第二境界寫的是勤奮。第三境界寫的是成功。”這三種境界本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但是季老拿來喻人喻事也是恰到好處。是的,人生需勤奮。季羨林先生的求學之路,學問之道,便是耐得住寂寞,下得起工夫。德國的留學經歷,在季老的回憶中,用了“坐擁書城”四個字來形容。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讀奠定了他日后成就的基礎。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有三個條件:天資、機遇和勤奮。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力改變。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力掌握。只有勤奮一項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通向面包的小路,蜿蜒于勤奮勞動的沼澤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從一塊無花的土地中穿過。無論是通向面包的路,還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需要勤奮與艱辛的歷程。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有那么一刻,你真的想要重新找回當年的激情,請你真的行動起來吧!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應該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必要條件。只要我們擁著勤奮的大腦去思考,擁著勤奮的雙手去耕耘,擁著勤奮的真心去工作,浪跡紅塵而堅韌不拔,那么,我們的生命就一定會綻放出別樣的火花,我們人生的分分秒秒也會更加的閃亮而精彩。我也時刻告誡自己不能懈怠和自滿,必須抓牢勤奮兩字,方能在有限的時光中,抓住自己想要的那一抹閃亮!
面對厄運,不喜不懼;面對榮譽,居功不傲。季老的愛國情懷、治學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動著我,他將激勵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再接再厲、勇往直前。最后我只想說讓書香充盈我們的人生之路,讓閱讀成為一種幸福的生存方式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3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是因為他的品格。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的泰斗、國學大師、國寶。而這位老者卻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薄都玖w林談人生》一書歸集了季老對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開篇關于人生的探討,發(fā)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寒嗎?”這些問題。我雖得不出些確切的東西,但的確會使人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讓我也開始思考一些有關于人生,說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關于自己學習、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會的簡單問題。因為人生萬不可糊里糊涂地過,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而之后的再談、三談人生,著重談到了人性。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賦予人類的優(yōu)勢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與我們最緊密相關的就是倫理道德問題。“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對于我們來說應當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進而做一個有良知的人。
當我開始試圖了解季先生所謂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責任感隨著我一步步從家庭走向學校、社會,慢慢由幼稚變?yōu)槌墒欤絹碓接X得其重要性。我有責任去不斷的提升自己,不僅僅是為我這個個體,往實際說也是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說也是為了這個社會良好的運轉。每個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績,而這種責任感我覺得真的可以推動一切往好的方向發(fā)展。所以我是完全贊同季先生的觀點的,并努力肩負起屬于我的那一份責任。我想這種使命感對我是一種激勵吧,在成長的道路上的新社會人。
在我慢慢長大成人,作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會人,在人生中存在著許多的迷惑與彷徨。而季先生的話讓我受益匪淺,讓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讓我豁然開朗。對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實意,二要寬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絕不能超過一道底線。容忍是一種美德,對于現(xiàn)實來說,這個民族需要更多寬容的人們。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方面的感受。
在學習工作上,人們多談成功二字。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人各不相同,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可預期,我們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勤奮是很重要的。所以,當一個人經歷過打磨,努力過甚至吃了虧,摔了較,在機遇來臨時才能很好的把握。
讀了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芏嗨伎?,經過思考后必定會有多少的提升。雖然有些道理是從小聽到大的,當靜下心來冷靜思考,那種細微的抵觸心理也將消失。用一種更成熟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會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tǒng),把心留給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長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4
趁著十一小長假讀畢了《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感受頗多,現(xiàn)分享些許讀后感。
作者在第一輯人生漫談中提到: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保持心情的平衡。所以,中庸不極端的態(tài)度應該是,既能腳踏實地去耕耘學業(yè)事業(yè),又能仰望星空順其自然,而不是像我曾經那樣努力一段時間后渾渾噩噩,與不可更改的事實作無謂的斗爭。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順其自然,大抵就是這個道理吧。
第二輯做人與處世中,兩篇印象較深。一則是引用冰心前輩為他人題的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不必奢求太多,要有自知之明,知足常樂即可。做人也要有原則,各年齡段各角色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有取舍。另一則涉及到的是出自《論語》的典故,“三思而后行”這是眾人熟悉的,多數(shù)人也認為反復權衡再抉擇是必要的,曾經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其后還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做事誠然要小心謹慎,但過分猶豫則不可取?,F(xiàn)在想想,昔日被教誨的所言極是。
再者就是,第三輯里我們面對的事實中《論恐懼》的文篇,作者以蒙田的短文為引,折射出其對待恐懼的態(tài)度,簡而言之即是,遇事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這點于我是非常適用的,到了任何環(huán)境都應學會適應和融入,面對任何困難都應極力克服和解決。以上是較能打動我的章節(jié),給予了我思維上的轉變和行為上的指導,希望對于你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總之是一次很愉悅的閱讀體驗了,收獲頗豐,我最希望的狀態(tài)是,從書中習得的智慧將伴隨著我,從容與自信地走完接下來的人生。希望你們也是這樣的,自信而從容,篤定且真實。今日舉國同慶,趁此良機,寫下此文,與你們分享喜悅。祝你們平安喜樂,萬事勝意。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5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向到20--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xiàn)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昝赖奈磥怼?/p>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后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僅是為了生存,發(fā)展、進步,創(chuàng)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發(fā)展談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透過司法考試,但相對于其他經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tǒng)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fā)展首先應對的壓力。我該怎樣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xiàn)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xiàn)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shù)第一,而是透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我就應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過后,細細想來,我從中可取的教訓也是可觀的。審查報告中,應當將所有關于案件定性的疑問都寫進去,以此作為作為上庭辯論的依據(jù),匯報案件時,案情應當詳略得當,定性應抓住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構成要件……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都玖w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6
前些年,社會上對季老炒得特別熱!一會有人說他是國學大師,一會有人說是國寶。后來季老自己出來將四頂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說心里話,我由此特別特別地敬佩!在現(xiàn)在人們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時他卻視名利如糞土!如此說的人特別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幾個?
當時人們如此地關注這位老人,說白了,其實就是奔著他的大名聲來的。說來,這不得不令人覺得世間很多事很可笑也很無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談人生》這本書,但是我翻了翻,最終還是沒有看。當時我覺得文字特別平實,平實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爺在對你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我覺得文字太老,語言也不是我平時所喜歡的那種特別有激情的那種,我想,大概是因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樸實,沒有華麗的裝飾點綴。而且觀點也很老人,像是將世間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認為年輕人還得看一些沖勁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辭世,同期辭世的還有任繼愈,我和朋友一起緬懷季老和任老時,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實的知識分子形象,從來就不張揚,晚年竟如此地受社會關注,是社會上真的認識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嗎?還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國還有一位任繼愈!作為學者,耐得住寂寞是學者的優(yōu)秀品質,而社會如此功利,又是社會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書,在小區(qū)的花園木椅上靜靜地讀,非常安靜,沒有人打擾,我的心也很平靜,讀來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實的話竟有許多讓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體會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為什么我以前看不進去呢?我想是因為我浮躁的緣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認真去注視,去用心交流,你不會發(fā)現(xiàn)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經錯過了,現(xiàn)在,我追尋,還不晚。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7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他在《論壓力》一文中寫道:什么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他認為大至全社會,小至每一個人都會有壓力。他認為壓力是好事。從大處來看,全球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范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都是壓力。如果沒有壓力,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壓力如何排除呢?壓力粗略可分為倆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能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說話太多;二忌倚老賣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無所事事;六忌提當年勇;七忌自我封閉;八忌嘆老嗟貧;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憤世嫉俗。我認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這十忌,晚年會過得快樂、充實,會為長壽增加砝碼。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借鑒。例如:
“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就是一個及格的人?!?/p>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p>
“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要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wěn)定,此也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p>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p>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8
一滴水可以引發(fā)千萬人的思考,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世界,一張臉上可以看出一座天堂,而好書可以無數(shù)人的命運。——題記
最近讀《季羨林談人生》引來些許感慨,片言記述。書中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學————————————談人生、談讀書治學、談人生感悟。在我這個年齡,談人生是否年輕了點?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因此我們年輕人都應留下一分鐘思考,人生的目標是?留下一分鐘領悟,人生的意義是?留下一分鐘感慨,人生的價值是?留下一分鐘,人生的真諦是?留下一分鐘,細細咀嚼"人為活著?"或人活著究竟是……
欲望,與生俱來就具備,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質的體現(xiàn),欲望的存在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發(fā)展,這無可置疑的,試想一個沒有欲望的人,更應該想想人為什么活著,有欲望才有動力。同時欲望也是煩惱的根源,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大煩惱:貪、嗔、癡、慢、疑、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怎么駕馭欲望朝正確的方面實現(xiàn)價值?他告訴我們要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態(tài)的平衡和寧靜。
他說,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理解了這一番道理,它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理解禍福的辯證關系。走運時,就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wěn)定,此亦長壽之道也。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于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边@樣就不會有苦惱。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也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季老的平和與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對發(fā)生于周圍的種種,我也學會去坦然處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讓我活得不再那么累,而且竟能將自身的潛力挖掘。人首先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歡自己的選擇。女人往往喜歡比來比去,爭風吃醋,東家長西家短,可我卻天生對這個沒興趣,但可能同時了丟了很多“豐富的信息”,可我卻傻乎乎地滿足于此,因為我不想讓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擠滿大腦,而減少我思考的空間。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還依然習慣于從別人的評價獲得對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實所謂“名利”只是外部促進你成長的一種強化手段,可是卻被大家當成了唯一的目標,一切都為之所限,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自我的成長。很多問題,當深陷其中時往往為其左右,不知所為,而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時卻能如季老那般客觀冷靜地看待和處之。可見,為自己尋找自己人生的基點的確重要,這時,想起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9
無意中,看電視里一閃而過的新聞,得知季羨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網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確定季老在這個潮濕的季節(jié),確實已經安然地走了。聯(lián)系到這幾日陰霾、多雨的天氣,仿佛早已預示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將要隨著潮濕的空氣一起飄飛。只是,驚聞季老離去的消息,我還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傷著、緬懷著。
真正開始認識季老是《感動中國》里,清晰地記得頒獎典禮的時候,厚重的獎杯是記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農家,早年是在清華大學念的西洋文學系,之后去德國留學,歸來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語言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季老熟練掌握多國語言,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季老筆耕不輟,雖已耄耋之年,但是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做學問之外的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
去年的這個時候,對我來說是個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圖書館讀到了季老的《季羨林談人生》,一個下午都沉浸在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樸實的文字,純真的情感,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記得鐘敬文先生有過如此評價:“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而我在此刻卻無法對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評價,因為,我的年紀、我的閱歷即使運用再華美的語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將是蒼白無力的!
看季老談人生,論價值??催@位不平凡的老人寫出“不完滿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了完美?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就像生活中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變故,學業(yè)的低谷,親人的離開,朋友的誤解……是那個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讀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種角度的折射,學著去透過陽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擁有著的一切。我們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誤區(qū),從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實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寫出了驚嘆世人的《離騷》,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著難得的曠達一樣。季老也同樣用自己樸實無華的文字,教會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屬于自己的人生,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幸福。
雖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終記得,那個盛夏,是他教會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篇10
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不是很長,總共不過180多頁,用了不到兩個晚上就讀完了,老公都說我讀得快了(呵呵,因為我一向讀書不是很快的)。讀過這本書,我對國學大師,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的思想觀點有了一些了解,也對季羨林本人認識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羨林還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時,在新聞上了解到的,還有就是開心辭典的“開心學國學”活動讓我知道了這位大師?!都玖w林談人生》這本書收錄了他對于人生,對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的態(tài)度的小文章。這些文章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期間所作,也即季老在十歲寫的文章,他對于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確實有更深的一個層次。讓我特別難忘的是季老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huán)的組成部份,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做好這個環(huán),推動歷史向前進步,我覺得這個人生的意義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人與自身修養(yǎng)的關系。每次都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認為在當前這個關系的處理是最重要的一個,西方工業(yè)革命以后,他們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確實讓人類的生活進步了不少,然而現(xiàn)在凸現(xiàn)的環(huán)境污染、物種減少、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問題,都警示著人類不能再與大自然為敵,對立地去發(fā)展了,應該是弘揚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時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復強調此點,說明了他對人類發(fā)展的擔憂,是深刻的、長遠的、應該引起重視的。
現(xiàn)在有“季羨林研究所”這么一個機構,專門做對季羨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機構,說明應該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從這位大師身上學習,以后可以再讀讀相關書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為深刻和長遠。讀罷此書,我還繞有興致地又查了一下與季羨林相關的資料,其中,他與小學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讓人感動。在這里就不再多說啦。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通用10篇相關文章:
★ 《季羨林談人生》讀書心得體會范文3篇 季羨林談人生的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