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悲慘世界》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說,它以其深刻的描繪和動人的故事,讓我對人性的復(fù)雜性和社會的不公感到震撼和思考。本文是網(wǎng)友“kazj26395”分享的悲慘世界的讀后感(共10篇),供大家品鑒。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1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 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么大的力量。當(dāng)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于承認(rèn)自己就是冉阿讓??梢遣痪然蚴窃侏q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rèn)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dāng)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后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rèn)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删驮谛寄俏焕先擞凶锏臅r候,他竟公然承認(rèn)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jīng)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guān)系的人!
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dāng)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相對應(yīng)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氣和力量??!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dāng)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搏斗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rèn)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xiàn)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2
在上帝的眼里,人是簡單的,因此雨果可以只用兩個極端——善與惡來勸誡上帝俯視下的人。雨果只是把自己看做是一個代言人。他替上帝審視這個世界,告訴惡者如何向善,告訴我們正義之上還有公道,鼓舞著一個時代,更是鼓舞了一個民族。這是雨果自己的圣經(jīng),世界并不是殘酷的,殘酷的只是堅持為惡的.人心。
但是雨果并不怕這個充滿了為惡的時代,他堅信道德是會感化人的,教育會使善良深入人心,并最終帶給人類一個新的紀(jì)元。從這個意義來講,他在給終將走向末日審判的人類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3
今年的寒假,我們的班主任——尹老師讓我們自選一本書來讀。我一聽,不禁犯了愁——你說我到家中找什么書呢?《喬布斯轉(zhuǎn)》?不,我怕我讀不完?!?01個成語故事》?不,那個太“弱智了”。經(jīng)過我“冥思苦想”,最終決定還是到書店里買《悲慘世界》。
作家是我們深知的維克多·雨果(1802——1885),他是法國的一代文豪,同時兼有小說家、戲劇家和詩人之稱?!侗瘧K世界》是他繼《巴黎圣母院》后有一部浪漫主義杰作。
1801年,一個名叫皮埃爾·莫的貧苦農(nóng)民,因為偷一塊面包而被判處五年勞役,出獄后又在找工作時屢遭拒絕。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也使他萌生起了寫《悲慘世界》的.念頭。作者以皮埃爾·莫為主人公冉阿讓的原型,將上述事件作為小說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藍本,然而,冉阿讓最后也悲慘地逝去。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4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文學(xué)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主要講了苦役犯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我讀完《悲慘世界》將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看到這本書很厚,有一千四百多頁,心想看來讀完這本書肯定很難。但是到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些故事里的人物并不枯燥,并且叫人越看越愛,越愛越看。
我讀了這本書,知道了冉阿讓原來因為貧苦去偷面包,結(jié)果被面包店老板易查伯抓獲。呆板的法律毫不留情,冉阿讓被判為五年苦役。
冉阿讓在這期間多次越獄,最后都被警方抓獲。由于這個原因,他從五年苦役改判為十九年。
冉阿讓出獄后改名為馬德蘭,當(dāng)了企業(yè)家,后來因為成績突出,被民眾推選為某地的市長。后來因為身份暴露而被捕,判為終身苦役。
后來冉阿讓逃出,又從壞蛋德納第夫婦手中救出孤女珂賽特。從此,珂賽特一直以為冉阿讓就是她的親爸爸,其實并不是。
一個叫馬呂斯的青年認(rèn)識了珂賽特,到最后兩人結(jié)成了夫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冉阿讓,因為過于勞累,而因病去世。書中說:“一個張開翅膀的大天使,正在等待這這個靈魂?!?/p>
冉阿讓是偉大而又善良的。他被推選為市長后,聽說有一個貌似他的“冉阿讓”(其實他叫商馬第)被捕,便不顧暴露自己的身份去救了商馬第。這一點足以看出他的偉大。還有一次,他看見一個普通人被馬車壓住,便不顧自己市長的身份去救他。這一點可以看到他的善良。
作者雨果想是想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不能虛偽,因為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消滅,別無可能。
世界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5
“他長眠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忍受著坎坷和挫折;他去了另一個世界,因為他失去了自己可愛的天使。然而時間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就像白天和黑夜不停地更替循環(huán)?!?/p>
再往下,也只是一片空白了。我合起書,那如澀茶般的悲傷仍然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主人公那回腸蕩氣的話語仍然縈繞心間。這是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
我細細的從頭細數(shù)那些情節(jié):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貧苦潦倒的工人就因為太餓,到面包店偷了一塊面包后經(jīng)發(fā)現(xiàn)做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后,他遭人唾棄、鄙視、白眼相對。他連個過夜的地方都沒有,連狗都不愿意接納他,當(dāng)他舉起手扣響最后一扇門時,一位慈愛的老人映入眼簾,老人的笑容讓冉阿讓已經(jīng)是冰雪裹著的心裸露了出來,如今鮮活地跳動著。他是米里艾主教。他說:“這扇門并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但是要問他是否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這里就是您的家?!?。他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也理解群眾的唾罵對冉阿讓施加的壓力。米里艾主教用自己的善良溫暖他,洗凈他的靈魂,讓冉阿讓看見了世界溫柔的一面。很快,主教變成了冉阿讓最知心的人,他被米里艾感化,立志要做一個好人。冉阿讓決定改頭換面,重新生活,重新讓人們認(rèn)識,他改名馬德蘭。他做到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當(dāng)上了市長。在一顆熾熱的心驅(qū)使之下,他答應(yīng)了臨死的可憐女人芳汀照顧她的女兒珂賽特。
世界竟如此殘酷,冉阿讓已成為萬人愛戴的市長,卻因在為一位無辜的貧苦工人澄清時被人揭穿身份,他,承認(rèn)了。于是,他又被抓入了監(jiān)獄。但他卻不服于命運,他不相信,他的命運即是如此,他也不理解為什么一個曾經(jīng)犯過錯的人再重新開始做人就不能做一個好人。于是他逃跑了。冉阿讓找到了珂賽特,找到一處偏僻的地方隱居起來。多年之后,珂賽特與馬呂斯墜入了愛河,他們結(jié)婚了,冉阿讓過上了平靜而又孤獨的生活。然而,當(dāng)冉阿讓再對這兩個年輕人講起自己和珂賽特的身世后,馬呂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當(dāng)馬呂斯夫婦認(rèn)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冉阿讓床邊懺悔時,冉阿讓撫摸著他們兩個的頭,揮動著沉重的翅膀,飛向了天國……
滑鐵盧戰(zhàn)爭的慘烈,法國底層人民生活的凄苦……雨果通過這部125萬字宏偉巨著向我們娓娓道來。這一部小說像是一部演繹著世間所有疾苦的樂曲,每一個音符都是如此的苦澀,那么的催人淚下;這部小說又像一卷卷帙,沉淀著歲月的滄桑。這部小說讓我親身感受到了貧窮的底層法國人民窮困、苦難、不平等的凄苦生活,激起了我心中疾惡如仇的洶涌波濤。
通過這黑暗的生活,我不由得想到了如今我們的光明生活。
當(dāng)濃濃春意充盈起來, 我們踏著輕快的腳步走進可愛的校園,明媚的陽光灑在我們的身上,剛剛拂過樹梢的清風(fēng)送來一天的好心情時,你又是否覺得如此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如今的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更沒有如《悲慘世界》里政治的壓力。但卻有的人不知珍惜,明知道危險還偏要去打著“到人間走一遭,什么都得嘗嘗”的旗號蒙騙自己去吸毒,生活壓力大就不顧及父母與他人感受去自我虐待,如果我們的祖先都這么干,估計這個世界早就沒有人了吧。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已經(jīng)丟失了一些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可貴精神,丟失了先人對我們的期盼,更把和平、安寧,公正、法制、平等丟到了九里云霄。更有的人,總想著“這個世界這么不公平,發(fā)明獲得諾貝爾獎哪輪得到我?”因而不思進取,總想著“我不是讀書的料”。但有一位叫薛之謙的明星,他說:“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不公平是好事,它會讓你更努力?!笔堑模l一生下來就可以嚷嚷著:“我爸是李剛!”而獲得諾貝爾獎。我們看見的只是諾貝爾得主們在人們面前的光鮮外表,在他們的背后,也許他們不曾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他們卻依然能善待這個世界;也許他們通過自己付出了雙倍或者更多的努力而征服了不公平。是,不是每個人都都可以拿諾貝爾獎,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著奔向諾貝爾的那股沖勁,那么世界將會完全不同。先人的黑暗經(jīng)歷應(yīng)該引起我們深思如今的光明,應(yīng)該喚醒那些玩世不恭,在生活中放蕩不羈,不對世界未來負(fù)責(zé)的人。國家與社會給予了我們?nèi)绱藘?yōu)越的條件,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努力學(xué)習(xí),報答社會?人生路漫漫,請君多珍重!
再看《悲慘世界》,難道我們不該珍惜眼下嗎?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在那個時候的人民正處在水深火熱的黑暗之中,根本不敢奢望我們?nèi)缃竦墓饷?。我們要知道,今日的和平是何等的來之不易,我們要知道,祖國的未來在我們的肩上,我們要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使我們的社會民主、平等并幸福、安康。同學(xué)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創(chuàng)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和諧大家庭!
我把手中的書攥得更緊了些,窗外的陽光好溫暖了呀……
悲慘世界讀后感心得作文 篇6
最近,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享譽世界的代表作之一《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平民冉阿讓由于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面包,使他在監(jiān)獄里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后,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受到一次又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冉阿讓再度陷入絕望之中,他決定報復(fù)這個社會。就在他實行報復(fù)行竊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住,以為將再次面臨牢獄之災(zāi)的時候,奇跡出現(xiàn)了,這位善良的主教沒有告發(fā)他,而是用他的仁慈之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后半生,幾年后,他改換身份,盡全力幫助別人,想多做些好事來彌補從前犯下的罪過。但當(dāng)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后,都帶著歧視、刻薄的眼光看他。最后,冉阿讓奮不顧身地將在街壘戰(zhàn)中受傷的馬利尤斯救出,成全了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但自己卻一度受到誤解,抑郁成疾,最終凄慘地死去了。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zhì),所有的神圣精神,他都具備?!边@是在小說末尾,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后對他發(fā)出的評價。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被逼到了黑暗的角落,如果能給犯錯的人一束陽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從黑暗中走出來,那該產(chǎn)生多么巨大的變化呀!
雨果認(rèn)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法律: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醒良知;低級的法律是刑罰,它只會激起人的反叛心而加深犯罪。前者體現(xiàn)者為卡福汝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為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探沙威,他如鷹犬一樣跟蹤冉阿讓,迫害走投無路的芳汀,如冷血動物,他最后的投河,標(biāo)志著當(dāng)時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現(xiàn)實生活中,平凡的愛隨處可見:當(dāng)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擁抱;當(dāng)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dāng)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yán)厲的批評,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愿人與人之間少一點自私、貪婪和算計;愿我們每個人都像冉阿讓一樣懷著一顆博愛、寬容、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社會,去對待周圍的人;愿人們的靈魂都是高尚、謙卑的。這樣,不論你的出身、地位、學(xué)歷、財產(chǎn)如何,你只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心靈,就可以照亮身邊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得上一個真正高貴的人!
讀悲慘世界讀后感收獲 篇7
黑暗的時代里,雨果讓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顆在苦難的洗禮中透明、純潔的心靈?!侗瘧K世界》是雨果創(chuàng)作時間最長的作品,它在西方文學(xué)史上影響也是巨大的。每當(dāng)我拿起這部沉甸甸的九百多萬字的著作,心中神圣感油然而生。每一次翻開書頁,心便慢慢沉靜下來,感受那份沉重的苦難和清澈的文字帶給我心靈的洗禮。
故事圍繞核心人物冉阿讓的經(jīng)歷展開,四位主人公冉阿讓、芳汀、珂賽特、馬里于斯的故事在19世紀(jì)那個悲慘的時代下展開。冉阿讓為了給姐姐饑餓的孩子偷面包而做了19年苦役犯。出來之后也無人接受他。在福來主教的感化下,他變成了一個無比善良的人。中間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事情,最終他將小珂賽特?fù)狃B(yǎng)成人,小珂賽特和馬里于斯相愛,最終冉阿讓幸福地在珂賽特懷中死去。
事實上,這部作品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它是十九世紀(jì)的縮影,在整部作品中體現(xiàn)的,是在貧苦的低層,那些苦難的人民的生活。不僅有人道主義思想對于人們的影響,還有共和思想對于人們的指導(dǎo)。這兩大思想同時貫穿著整部作品。人道主義,講的是對于一個內(nèi)心的救贖,而共和思想,則是對于整個時代的救贖。二者有矛盾之處,即時代的變革需要有流血犧牲作為代價。但它也是必要的,它無法讓貧窮的人真正脫離外界施與的苦難。對于內(nèi)在,雨果對于仁愛思想的局限性的認(rèn)識在“泰納迪埃”這個形象身上表現(xiàn)了出來。仁愛并不一定能感化所有的人。
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人物給予我很深的印象,比如福來主教,他可以說是善良的化身,他的寬容和仁愛讓冉阿讓覺醒,并走上了救贖的道路。雨果的仁愛思想在他和冉阿讓的身上很好的體現(xiàn)。
冉阿讓在被福來主教感化之后,先是做了市長。為了救一個被冤枉的人,承認(rèn)了自己苦役犯的身份,再次入獄。他救了被社會逼迫到墮落的女工;救了被殘忍地利用的孤兒并將其撫養(yǎng)成人;救了一直追捕自己的警察;參與街壘戰(zhàn)卻不傷害一個人,只救了那個奪走他的愛的人;最后為了孩子的幸福,將自己的一切給了孩子,并讓她與相愛的人結(jié)婚……冉阿讓的高尚是那樣真實,不為了任何利益,只為了善良。他不信宗教,卻比教徒更好地完成了上帝的使命。他的善良源自心底,被激發(fā)出后,便不再遮蔽。
整部作品為我們展示了在那個混沌的世界中純白、溫暖的一束光——善良和純潔之光。像百合一般純潔的少女珂賽特與馬里于斯之間的愛情是純潔的;冉阿讓對珂賽特的愛是純潔的;小伽弗洛什雖生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卻仍善良單純,為革命奮斗的熱情是純潔的……在苦難中,雨果為我們展示了人道主義的力量。他們一無所有,但他們擁有一顆純潔高尚的心。
讓我更為感動的是那些真實的表達。冉阿讓深愛著珂賽特,她是他唯一的寄托。當(dāng)馬里于斯出現(xiàn)時,冉阿讓發(fā)現(xiàn)自己可能會失去愛,自然會嫉妒馬里于斯。這種嫉妒是毫不掩飾的,它源于人的本心。但冉阿讓的高尚在于,他在這種情況下仍救了馬里于斯,并祝福了與珂賽特的愛情。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會讓自己最后孤獨一生,但他還是這樣做了。珂賽特作為純真的少女,突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很美,于是出于愛美的本性開始注重自己的打扮。雨果對于這件事也是一種慈愛的態(tài)度,他說“嫵媚源于天真”。他對于這一切真實的描述與善良的詮釋,源于他本人內(nèi)心的純真。高尚,不是沒有卑劣的想法,而是雖經(jīng)歷過很多,卻仍選擇去做善良的人;純潔,不拘泥于細小的舉動,而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心靈。人的本性是無需違背的。
這部作品的偉大為歷史所見證,它震撼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它讓我們在時代中得以找回自己,找回本屬于我們的純真和善良。
雨果《悲慘世界》讀后感感想 篇8
欣賞了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不禁感慨萬分,這世間還有愛嗎?可憐冉阿讓,偷了一小塊面包,結(jié)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后,原想報復(fù)人類,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決定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于是,逃出指定的地點,來到一個貧窮的小鎮(zhèn),從此開始了他的神圣事業(yè)。
由于他的出現(xiàn),小鎮(zhèn)繁榮了,他成為人人尊重的市長。好景不長,偵察員沙威發(fā)現(xiàn)了他苦役犯的身份,從此可憐的冉阿讓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為什么曾經(jīng)犯過錯的冉阿讓改斜歸正,人們卻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報是什么?拿破侖期間,人們之間充滿著欺騙,巴黎是淹沒一切的漩渦,走進巴黎,就像進了一個無底洞,到處是貧窮的人,有錢人可以欺壓窮人。整個巴黎是那么骯臟、污……詐的德納第夫婦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冉阿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又有多少人是善良、正直、無私、忠于職守呢?就像沙威一樣,他維護社會秩序,他使法律發(fā)揮威力,他為社會除暴安良,他挺身直立,氣派豪邁,把一種勇猛天神似的超人威布滿了天空,他發(fā)出萬丈光芒,從不眨眼,確有一種無比偉大的氣概,但他卻無法辨別善惡。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9
本書作者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他是19世紀(jì)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xué)史上卓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悲慘世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震撼心靈的書,原來人們的偏見和狹隘遠比我們想象的力量大,但是我們不該沉迷在別人的眼睛里,應(yīng)該遵從自己善良的內(nèi)心,積極的生活。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為饑餓,為姐姐的七個孩子偷一個面包而坐牢,一坐就是十九年,原本善良的他被這冷酷無情的社會和凄慘的人生經(jīng)歷打壓的疲憊不堪,出獄之后,除了冷漠和報復(fù),也許他是真的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了。每個人的一生總會有那么一個點或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之總會有這樣的一個機緣改變自己的心性,冉阿讓遇到了指引他一生的人——卞福汝主教,從此他拿著那對被主教“贈與”的銀燭臺開啟了他堅定為善的一生。他去了一個小城,在那里開辦工廠,樂善好施,扶貧濟危,被人們擁戴,成為市長。他不遺余力幫助了被丈夫拋棄的芳汀,并收養(yǎng)了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他不惜生命救了養(yǎng)女的心愛之人馬呂斯;他還不計前嫌救了一直追捕他的警探沙威......
“他活著,盡管命運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離去。生來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猶如晝?nèi)ヒ箒恚兹瘴鞒?。”這是冉阿讓的墓志銘,他是善良與博愛的化身,是平凡又偉大的英雄。他平凡,是因為他一生默默無名,他偉大,是因為他擁有著善良之心,行使著善意之舉,而這份善良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悲慘世界讀后感優(yōu)秀 篇10
《悲慘世界》是法國巨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雨果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公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其時社會的重重對立,謳歌了人道的仁慈與純真,抨擊了統(tǒng)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彼此排擠的丑陋現(xiàn)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漆黑不公的社會里,卻有一個一直與丑陋實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或許正是他的博愛、寬恕及其崇高的魂靈,又從頭喚回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dāng)他閱歷長時間牢房之苦,總算取得自在時,卻因為他曾經(jīng)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承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巨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具有的全部。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一切不幸的人、赤貧的人、值得憐惜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jīng)是一個具有很多產(chǎn)業(yè)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shù)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gòu)和貧民們。以至于他往往出門時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常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處處訪貧問苦。關(guān)于貧民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合集10篇】相關(guān)文章:
★ 最新《悲慘世界》讀后感與筆記3篇 悲慘世界優(yōu)秀讀后感
★ 最新《悲慘世界》讀后感范文集錦4篇(悲慘世界的讀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