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茅廬讀后感6篇(三顧茅廬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品鑒。

茅廬讀后感1
?三顧茅廬》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第十四回。這一回講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封他為軍師。次日,劉備請孔明調(diào)度軍事,于是孔明命關(guān)羽、張飛、關(guān)平和劉封四人領(lǐng)軍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來果然如孔明所料,曹軍與夏侯惇大敗而逃,于是劉備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這個故事讓我充分體會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首先他思維縝密,劉備想打敗曹軍,于是孔明就給他出主意,在曹軍必經(jīng)之路設(shè)下埋伏,曹軍等人一道便可放火,這個計謀無疑是絕妙的,而且放火的地點選在密密的蘆葦蕩里。這說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軍。
其次他考慮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個地方都安排了軍隊和埋伏,孔明這樣做是為了讓曹軍被消滅得更多、更徹底,也是為了不讓曹軍有任何翻身的機會,更好的確認了曹軍無法反撲的事實。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誰擅長干什么,誰不擅長什么。這說明孔明先生會分配人,所以這回劉備才能圓滿取勝。這背后出謀劃策的人卻是孔明先生,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學習。比如在小組活動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細節(jié)都要考慮到:a做ppt,b匯報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選擇相應的人做對應的事,這樣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
以后我還得多看《三國演義》,因為這樣不僅能了解歷史,還能學到更多智慧,這讓我的人生也變得更加充實。
茅廬讀后感2
劉備兩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想請他出山,但是諸葛亮就是不見他。后來劉備沒有灰心,他沒有放棄,通過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訪,終于見到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粗粗冶弧叭櫭]”的畫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幫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的謀士設(shè)法將徐庶騙走。臨行前,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于是,劉備打點行李,便與關(guān)羽和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臥龍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時才回來。聽完,劉畚覺得惆悵不已。
幾天后,劉畚又去拜訪時,卻只見到了孔明弟弟諸葛均,劉備無奈,只得怏怏不快離去。轉(zhuǎn)眼過了新年,劉備打算再次拜訪孔明。此時張飛、關(guān)羽勸劉備不要再去浪費時間了,而劉備卻訓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可正在午睡。當孔明醒來,發(fā)現(xiàn)三人便急忙召進屋。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說:“天下大亂,百姓苦難深重啊!”孔明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邀請。
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得到諸葛亮后感覺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團結(jié)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fā)揮大家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使整個集體充滿戰(zhàn)斗力。聯(lián)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濘,不管我們多么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茅廬讀后感3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jīng)過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著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yè)?!熬\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后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于茅廬之中,甚是感動,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笔鞘裁醋屢淮P龍如此忠誠于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guī)兹藢⑺麕蛠砑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zhí)意要去,最后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的結(jié)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guān)羽.趙云.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后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茅廬讀后感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為《三顧茅廬》,講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guān)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這篇文章含著很多的道理。
三顧茅廬也是一個不錯的成語,故是拜訪的意思,茅廬是草屋的意思。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個成語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簡意賅,含蓄雋久,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tài)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和誠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用了一首詩來概括:"三次來去諸葛廬,顧得三次得孔明,茅中臥龍之三分,廬內(nèi)軍師絕對策。”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它為了請到諸葛亮三四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yōu)秀品質(zhì),多么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獲: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茅廬讀后感5
相信大家對三國演義這本書都不陌生吧!里面有許許多多的三國猛將和人物,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生動的故事。我今天要來談的便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故事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劉備三人去拜訪才華橫溢諸葛亮。于是他們拿好了禮物便去諸葛亮的茅廬拜訪他,可是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過了幾天后第二次去還是沒人,劉備有點失落,但還是留下了一封充滿誠意的信。轉(zhuǎn)眼過了新年,劉備三人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可是諸葛亮他在睡覺,最后經(jīng)歷了一番周折后,他們終于請到了諸葛亮。
在看完三國演義的這個故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劉備靠著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打動了諸葛亮,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夙愿。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一次又一次地來請諸葛亮出山。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U撬膱猿植恍甘顾罱K獲得了成功,堅持下去,就可能創(chuàng)造奇跡。
這讓我想到了一些人,他們憑借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司馬光警枕勵志、達·芬奇畫一千個蛋、老太太鐵桿磨成針、愛迪生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失敗,發(fā)明了燈泡、馬云歷經(jīng)風雨和磨難最終成功開發(fā)出了微信,支付寶等現(xiàn)在人人都要使用的東西……是啊!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名人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讓我明白,做一件事如果再努力,再堅持一下,說不定便能成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得到收獲!
茅廬讀后感6
公元207年,劉備遭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并親自相邀,卻被其拒之門外。但劉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諸葛亮終于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們贊賞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不免為諸葛亮備感憂慮,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薦,劉備的拜訪,試問諸葛亮,你能毛遂自薦嗎?你的滿腹韜略何時得以施展?你心甘情愿看著自己的國家自生自滅嗎?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但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劉備呢?
西方有句諺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chuàng)造時機,依此推斷,諸葛亮豈不是弱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為何不敢脫穎而出?難道要空懷滿腹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嗎?到那時,將誨之晚矣,只好懷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死去,怨天尤人是無濟于事的,誰讓自己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供手相讓呢?
當今社會崇尚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每個人前途命運的主宰,可一些人總是受傳觀念的影響,堅守古人的高風亮節(jié),含而不露似乎謙虛得將自己貶低,才算維護清高。誰料結(jié)果弄功成的,事態(tài)反而背道而馳,使得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甚至產(chǎn)生誤解,豈敢錄用?所以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唯有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那種勇氣,才不致讓自己有不好意思或過分謙虛中客客氣氣地機會拱手讓人。
人們,不需要再等待劉備,只需打破陳規(guī)陋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時間,主動進取,適時夸獎一下自己吧,讓社會對我們進行選擇。亮出自己的風采。
茅廬讀后感6篇(三顧茅廬讀后感范文)相關(guān)文章:
★ 年《木偶奇遇記》優(yōu)秀讀后感7篇(木偶奇遇記全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