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狼圖騰》讀后感左右3篇 讀《狼圖騰》有感,供大家品鑒。
《狼圖騰》讀后感左右1
自古以來,狼一直扮演著一個兇惡狡詐的角色,什么狼狽為奸、狼心狗肺,好像只有狼這個字眼才能更好的詮釋“壞”的含義。而《狼圖騰》卻不一樣,它沒有通過人們長期形成的偏見來看待狼,而是描繪了一個獨有魅力,一個雖聰明但不狡猾,一個神奇讓人驚嘆的草原精靈。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陳陣與幾名知青,去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看到了草原人民與狼的搏斗,看到了狼的興衰起伏,由開始的害怕狼,到最后與游牧民族同化,近乎到了崇拜狼的地步。這幾十個緊張離奇的與狼相關的故事,將我吸引到了一個狼的世界,似乎真的與這些狼共同生存在一起。
他在蒙古的.額侖草原,跟隨睿智、崇尚騰格里和狼圖騰的畢利格老人和一些見多識廣的蒙古人,在這個山美水美的地方,漸漸地崇拜上了狼圖騰。窺視狼群狩獵、見識狼群偷襲羊群、挖狼洞、養(yǎng)狼崽、面臨了狼災當他看見老練的狼王帶領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狼群,彈無虛發(fā)的狩獲大量的獵物時,當他被狼群的超群智慧所吸引,當他看見狼群陷入一個個艱難的窘境,卻絲毫不膽怯、不退縮,反而齊心協(xié)力共同解決困難,他又為狼群非凡的組織能力和智慧而贊嘆。陳陣模模糊糊地看到且領悟到,狼圖騰是一個強大、神秘、極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圖騰。
狼使人類學到了大量的計謀;它堅強現(xiàn)實,不白日做夢,只為目標而奮斗,比起這一點,我們人類遜色了很多。可許多人類不肯正確的面對狼的優(yōu)點和缺點,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絕不可能絕對,如果只死拽著狼的缺點,瘋狂的消滅狼,恐怕,不久的不久,也將是我們人類的末日了。
狼也是為了生存,并非只有人類以食為天,世上千千萬萬的生物都是以食為天,這個世界絕不可能為了讓一種生物活下去,而讓另一個生物失去生存的權利,包括人類。大自然是由每一種生物環(huán)環(huán)相扣組成的,如果你剝奪了其中一個生物的身存權利,而你也將受到滅頂之災。人類是自私的,他不能容忍任何一種生物來掠奪他的財產(chǎn),而目光短淺的他不知道,在他殘忍地殘害了一個生靈的同時,大自然都將給他記上一筆永遠不能抹去的賬,而這筆賬,在未來,將放大無數(shù)的威力,慢慢的償還給他。陳陣懵懵懂懂的領悟了。
是呀。狼也許只是掠走了一只羊,但如果我們獵殺了一匹狼,就是掠走了一小部分人類未來的生存空間。每一個生物都該受到保護,它們是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不可缺少的東西。像劍齒虎、渡渡鳥,這些曾被我們趕盡殺絕的動物,都不可能再開出絢麗的生命之花了。難道這些用死亡換來的警鐘,難道還不能讓人類醒悟嗎?我們該丟掉殘害生靈的斧子了。
可人類好像還沒有醒悟,仍在向他們心中罪深惡極的生物,一次次舉起屠刀。
《狼圖騰》讀后感左右2
讀了《狼圖騰》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觸便是,在這樣一個狼性的世界里,為什么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竟然僅用區(qū)區(qū)十幾萬騎兵就能橫掃歐亞?消滅西夏幾十萬鐵騎、大金國百萬大軍、南宋百多萬水師和步騎、俄羅斯欽察聯(lián)軍、羅馬條頓騎士團;攻占中亞、匈牙利、波蘭、整個俄羅斯,并打垮波斯、伊朗、中國、印度等文明大國?還迫使東羅馬皇帝采用中國朝代的和親政策,把瑪麗公主屈嫁給成吉思汗的曾孫。是蒙古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有史以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答案是唯一的,也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與狼共舞的環(huán)境里,我們不僅看到的是狼的精明,勇猛,更令人震撼的是“狼”這樣一個團隊所特有的團結協(xié)作,非凡的沉著鎮(zhèn)定,為了團隊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一種精神。毫無疑問的蒙古人更多的是從蒙古草原狼那里學到了更多的軍事才能,也是蒙古草原狼造就了很多可與偌大一個華夏民族相抗衡的小民族。
是的,蒙古人在利用著狼、崇拜者狼,但他們也殺著狼,或許這正是我們華夏民族這樣一個羊性的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在殘酷競爭的世界,一個民族,首先需要的是猛獸般的勇氣和性格,無此前提,智慧和文化則無以附麗。民族性格一旦衰弱,就只能靠和親、筑長城、投降稱臣當順民和超過鼠兔的繁殖力,才能讓自己茍活下來。狼圖騰的精神比漢族的儒家精神還要久遠,更具有天然的延續(xù)性和生命力。儒家思想體系中,比如“三綱五?!蹦切┚V領部分早已過時腐朽,而狼圖騰的核心精神卻依然青春勃發(fā),并在當代各個最先進發(fā)達的民族身上延續(xù)至今。蒙古草原民族的狼圖騰,應該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
千萬年來,游牧和游獵的草原人和草原狼,在魂歸騰格里時,從不留墳墓碑石,更不留地宮陵寢。人和狼在草原生過,活過、戰(zhàn)過、死過。來時草原怎樣,去時草原還是怎樣。能摧毀幾十個國家巨大城墻城堡和城市的草原勇士的生命,在草原上卻輕于鴻毛。真讓想在草原上考古挖掘的后來人傷透腦筋。而這種輕于鴻毛的草原生命,卻是最尊重自然和上蒼的生命,是比那些重于泰山的金字塔、秦皇陵、泰姬陵等巨大陵墓的主人,更能成為后人的楷模。草原人正是通過草原狼達到輕于鴻毛,最后完全回歸于大自然的。他們彼此缺一不可,當肉體的生命消失后,終于與草原完全融為一體。
有著這樣一個狼性與羊性的鮮明對比,我們不敢再懷疑草原蒙族對騰格里、以蒙古草原狼為靈魂依托的由衷敬仰!人類歷史發(fā)展至今,沖在世界最前列的,大多是用狼精神武裝起來的民族。在世界殘酷競爭的舞臺上,羊欲靜,而狼不休。強狼尚且有被更強的狼吃掉的可能,那就更不要提弱羊病羊了。華夏民族要想自強于群狼逐鹿的世界之林,最根本的是必須徹底清除農耕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和家畜性,把自己變成強悍的狼。至少也應該有敬崇狼精神狼圖騰的愿望……
《狼圖騰》讀后感左右3
朦朧的月光灑在廣闊的草原上,一聲悠遠的長吼劃破深邃的夜空。這是草原上的精靈用歌聲對著月亮祈禱,奔跑、速度、跳躍、力量、團結,我無時無刻不感到書中的文字在我的腦海中激蕩。這是一部描寫狼的曠世奇書,讓我對這個草原上的精靈有了重新的認識。
故事是以陳陣、楊克等赴蒙知青為線索展開的,主人公陳陣,通過一位老練、智慧的獵手——畢力格老人,對狼了解日益深入,在與狼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漸漸迷上了這讓蒙古人既恨又敬草原上的精靈,作為一個漢人,他卻及其渴望與狼為伍,在草原上他鉆過狼洞,掏過狼崽,養(yǎng)過小狼,與狼戰(zhàn)斗過,也與狼纏綿過,在此過程中,狼的積極、主動、堅忍、克制、勇敢、頑強、沉著、冷靜、自信、執(zhí)著、果決、專注、熱忱、機智、靈活、目標明確、嚴明紀律、團結更是讓人驚嘆。
通過《狼圖騰》,我們知道了正是狼讓草原民族有了強悍的體魄與精神,同時不得不猜想,曾經(jīng)區(qū)區(qū)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橫掃歐亞大陸?諾大的漢王朝怎么被小小的游牧民族統(tǒng)治了近一個世紀?答案呼之欲出,強大的蒙古騎兵可能正是被這神秘的草原精靈造就的,古老而悠久的華夏文明起源于狼性十足的草原游牧民族部落。
隨著農耕文明的興起,再加上儒家思想的教化,人類精神內核中的狼性逐漸被羊性所取代。華夏農耕民族創(chuàng)造的是中華民族的腦和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創(chuàng)造的是脊梁,在這強悍進取的狼性中,深深蘊涵著民族復興的偉大潛力。掩蓋沉思,我們進步的慢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被注入了太多的“羊血”,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地灌輸著,殊不知我們靈魂中僅有的一點狼性也將泯滅,綿羊是低等與愚昧的,當狼咬翻那只大羊的時候,立即引起周圍幾十只大羊的恐慌,四處奔跑。但不一會兒,羊群就恢復平靜,甚至還有幾只綿羊,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跺著蹄子,湊近狼跟前去看狼吃羊,像是在抗議,又像是在看熱鬧,接著又有十幾只羊跺著蹄子去圍觀。最后上百只綿羊,竟然把狼和血羊圍成一個三米直徑的密集圈子,前擁后擠,伸長脖子看個過隱,那副嘴臉仿佛在說:“狼咬你,關我什么事!”或是說:“你死了,我就不用死啦!”羊群的恐懼與幸災樂禍,與現(xiàn)代某些中國人是何其相似,當今中國存在的精神和民族性格日漸頹廢雌化的現(xiàn)狀。國家的競爭,最根本還是民族性格競爭。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諸多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的精髓濃縮歷練出來的,去偽存真,迎接挑戰(zhàn),世世代代,自強不息,永不滿足。為此,《狼圖騰》所揭示的是華夏性格角度找到了中國落后的根源。開拓進取的精神,呼喚偉大強悍狼文化的回歸,無疑為我們民族振興多提供了一條道路。
同時,通過草原民族對騰格里的崇拜、畢力格阿爸對陳陣所說的草原大命以及故事結尾人們對狼大量屠殺和草原荒漠化,我們當代青年應該有一種民族信仰以及大局觀,并具備草原狼的狼性,若如此,民族何愁不興,大國何談不強!
《狼圖騰》讀后感左右3篇 讀《狼圖騰》有感相關文章:
★ 五年級《狼圖騰》的優(yōu)秀讀后感3篇(狼圖騰讀后感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