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影響力讀書筆記3篇(推薦讀書筆記),以供參考。

影響力讀書筆記1
2006年4月份,因工作原因,我從合肥來到北京。公司在朝陽區(qū)一處非常有名的寫字樓里。在外人看來,能在這座樓里工作實在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
一天中午,我照例下去吃飯。我有個習慣,就是吃飯后喜歡在附近逛上半個小時,以緩解工作中帶來的疲勞。就在我剛要回去時,忽然看見馬路邊圍了一群人。因為好奇,我便信步走了過去。
原來,這是一對在乞討在乞丐。說到乞丐,大家并不陌生。由于乞丐實在太多,即使在大城市也是一樣,以致大多數(shù)人對乞丐乞討的現(xiàn)象都不以為奇。這不是因為同情心的消失,而是因為這世界上乞丐太多了,我們根本無從分辨是真是假。即使是真正的乞討,我們也不會輕易施舍給他們一分錢。
然而眼前的這對乞討者卻并不一樣。他們沒有人們印象中的破爛衣裳和不停哀求的眼神以博得你的同情。相反,他們的穿著非常體面。這是一對夫妻,外帶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孩子。當時的北京天氣還有點兒涼,男的戴著眼鏡,身著黑色風衣,蹲在地上,愁眉苦臉。胡子雖然沒有刮,但可以看得出來,一定是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的人。女的也挨著丈夫蹲在地上人,穿著高跟鞋,昵子上衣,懷里抱著孩子。大概是因為面子的原因,她的臉一直埋在孩子的衣服里。他們的面前放著一張紙,大意是說他們是從外地來北京旅游,一時不甚錢財被小偷偷走,只求好心人幫忙資助一下,給孩子買點吃的。
旁邊圍觀了十幾個人,看此情形,大多數(shù)都解囊相助,其中多數(shù)是十元、二十元的面額,五元以下的已經(jīng)很少。由于當時剛到北京,剛從大學校園出來,工資也低得可憐,但同為外地人,我也感同身受,于是不由心生同情之心。但是一摸口袋,只剩一張一百元的整鈔,我自己還要生存,還不能給他這么多,于是便回公司找一同來北京的同事幫忙借點零錢。
和同事一說在樓下見到的事情,他毫不猶豫便答應陪我一起下樓親自去看看。但是當我們再次回到剛才的地方時,他們已經(jīng)不見了。問了一旁賣水果的師傅,才知道被物業(yè)公司的保安帶走了。我們不禁同時埋怨保安的不盡人情,也為自己沒能幫助他們而感到深深悔恨。
在別人有困難之時卻未能伸手幫助他們,我感到良心上受到了極大的遣責。這件事在我心里一直藏了很久,才稍稍平息下來。
半年之后,也就是2006年的10月份,我因為工作原因,要到河南某地出差。事情辦完之后,由于時間還早,便隨便在街上逛逛,順便也了解一下這里的市場情況。就在我經(jīng)過某大型超市的旁邊時,一個非常熟悉的場景映入了我的眼簾:一對夫妻蹲在地上乞討,男的戴著眼鏡,女的懷里抱著個孩子,頭埋在衣服里。面前放著一張紙,大意是他們是從外地來此處旅游,路上錢包被偷,請好心人行行好,給孩子買點吃的。同樣有很多善良的人給了他們資助,其中不乏大面額的鈔票。
我又仔細觀察了一下面前的這兩個人。不錯,正是半年前我在公司樓下遇見的那兩個人。當時還真的以為他們被偷了,以致因為沒能幫助他們而內(nèi)疚了很長一陣子。但是現(xiàn)在看來,他們的的確確是騙子。
我當時覺得很氣憤,想當場揭穿他們的騙局。但是我沒有。我想,即使現(xiàn)在揭穿了他們,我們以后肯定還會遇到其他更為高明的騙子,難道此時揭穿了他們的騙局,就能保證我們以后就永遠不上當受騙了嗎?所以,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我們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為什么會受騙。知道了這一點,至少可以保證我們在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不再受騙。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影響力》,才徹底明白其中的奧秘。按照書中的說法,我們作出的所有行動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一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這種因素就是——權威。是它在支配著我們在這樣高明的行騙者面前做出錯誤的決定。
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在某一公共場合,一個衣著平平、沒有任何出眾相貌的小販在公共場合發(fā)表演講,說納斯達克的某支股票價格會在一個月內(nèi)翻一番,我們可以肯定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會相信他,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中——更準確地說是在心中——他沒有任何值得人們信賴的地方,因此人們不會相信他的“謊言”,即使他說的全是真的。但是如果是一個相貌威嚴、戴著眼鏡的學者在發(fā)表同樣的演說,那么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立刻做出現(xiàn)在就去買股票的決定,即使他說的全是謊言。因為,人們從心底里認為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這一點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不是嗎?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么會信賴第二個人的演說?因為他有“信賴感”。為什么有“信賴感”?因為他是“權威”。為什么他是“權威”?因為他的穿著,這一點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的認知當中,第二個人的穿著更容易讓人相信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在面對眼前的陌生人時,你是相信一個穿著一本正經(jīng)的學者,還是一個相貌邋遢的街邊小販?
在明白了這個問題之后,讓我們回到剛才的故事中來,分析一下我們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而受騙。通常,我們會認為乞丐一般都是穿著破爛、裝得楚楚可憐的樣子,以此博得人們的同情。的確,我們見到的乞丐也是這個樣子。于是,這樣我們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相貌可憐,于是我們見到這樣的人時就會以此判斷他們是乞丐。就如同前文我們舉的那個例子一樣,因為穿著體面、戴著眼鏡的人一般都是學者,所以當我們遇見這樣的人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他是學者,而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值得信賴的。這同樣也是因為“思維定勢”的作用。但是,如果當事實情況與我們的“思維定勢”發(fā)生沖突時,我們會怎么樣呢?答案就是:我們會失去判斷的標準,從而做出錯誤的行動。就像前文所說的那個騙子,就是因為其利用了我們的“思維定勢”,所以他才改變形象,從表面入手,樹立自己的“權威”的表面,打消人們對他的疑慮,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做出錯誤行動的目的。而事實也證明,他這樣做也的確是成功的。因為他獲得了比一般乞丐更多的“收入”。
明白了“權威”在給我們做出行動時做出的心理層面的影響力之后,在面對類似現(xiàn)象時,或許我們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了。但是這并不是最根本的東西,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也會有更加高明的騙子在不知不覺中讓你心甘情愿地為他做出犧牲。關鍵問題是,我們?nèi)绾尾拍茏屗械娜硕疾蝗バ序_,這樣也就不會有人受騙了。
而讓所有的人都不去行騙,我們?nèi)绾尾拍茏龅侥?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所有人都不再受苦。等到實現(xiàn)真正的“大同”,或許我們就可以實現(xiàn)這一切了。
后記:就在前不久,筆者還見了另外一對“夫婦”以同樣的方式在“乞討”,也同樣博得了更多人的同情。至少從目前來看,這種行乞方式還是非常有效的。
[左岸記:因為我也遇到這類的情形,而且我是在讀了《影響力》之后,明知道他們是在騙我的,我還是拿錢給他們,為什么呢?他們不是坐在地上,而是主動地向我和angel求救,內(nèi)容和文中的差不多,angel馬上就起了惻隱之心,給了他們一點錢,他們道完謝后就走了。我沒有阻止angel,當然我事后有給她解釋說,他們是騙子,angel說,她也意識到了,但當時頭腦一熱就不由自主了。我問她,后悔嗎?她說,也沒什么,如果他們說的事沒有發(fā)生,那也算是一件好事啊!我知道,angel是在自我解嘲!
其實上文中還有藏著另一種“影響力”心理——“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的原理,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相貌可憐,于是我們見到這樣的人時就會以此判斷他們是乞丐。就如同前文我們舉的那個例子一樣,因為穿著體面、戴著眼鏡的人一般都是學者,所以當我們遇見這樣的人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他是學者,而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值得信賴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思考著生活!
影響力讀書筆記2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說過的著名營銷專家推薦為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讀完之后,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shù)母杏X。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局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說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著多么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jīng)??磭I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么貴了,有時候沖動消費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セ菔且话央p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于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于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閱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說應該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nèi)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統(tǒng),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于是總是執(zhí)著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nèi)心的支持系統(tǒng),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赐赀@一章之后,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獲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nèi)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情況的不了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己有著相似稟賦、處境或經(jīng)歷的人。其實,大多數(shù)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tài)之中,隨著社會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信息和誘惑充斥著我們的.雙眼。而這些信息抑或是選擇在我們的內(nèi)心里不停的盤旋,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信息中保持一顆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判斷要么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chǎn)物,要么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己的心聲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盲從。只是,希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后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huán)顧左右之后,別急著往前沖,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干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影響力讀書筆記3
這篇文字是用來描述自己看完書單上的《影響力》的感受的,一方面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承諾和計劃——凡走過必留痕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讀過的東西能慢慢的忘掉,內(nèi)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這本書中,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沖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那些勸說高手們,總是熟練地運用它們,讓我們就范。
在這本書中,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一一拆解他們的招術,學會保護自己以及讓這6大秘笈為我們所用。
讀過此書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兩件事:一是當你真正的意圖是要說“不”時,你不會再說“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具影響力。
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有種“原來如此”、“我又被套路了”的感覺。很多人運用足夠的技巧成為順從大師,讓人不自主的認同他們的觀點,達到他們的意愿。當然,如果可能的話,這會是極為成功的“共贏”。而要提防這些技巧,違背“大師”的意愿,常常是在跟這么久以來,整個社會的界限進行對抗。
技巧本身無可厚非,甚至在我讀來,偶有撥云見日的感覺。如果不把其作為技巧來理解,當成為人處世的一種方式,想來會少不少內(nèi)心的抵抗。那如果把他作為和《菜根譚》一類的書來理解,想來更容易在固有的知識體系當中構建連接點。只是對于我這樣的“小白”來說,這樣尤為直白的書籍,或許更加有價值。
不說廢話,對我從這本書里獲得的有效知識,我想用三個詞和一句話來概括,三個詞分別是“共贏”、“冷靜”和“底線”;一句話則是:讓自己獲得舒適。
“共贏”這詞在這本書中出現(xiàn)多次,很多時候,共贏不是一個目的。是的,我必須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沒有標準的評判是沒有意義的——正如沒有標準的制度是沒有價值的。這里的共贏只是讓人產(chǎn)生“共贏”的感覺。簡單來說,順從大師們從某些角度,讓你覺得獲得了好處(這種好處可能是贏得什么便宜,或是避免的什么損失甚至是咬牙維護了自己的形象),然后依從他們的建議,達到對方的目的,實現(xiàn)“共贏”。那么你說,如果你看到這里,你會怎么想,是的,這只是你自己覺得你獲得了好處。
事實上,當每個人在足夠冷靜和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很有可能,這位美麗的女士,你柜子里買來卻從未穿過的衣服要少上一大半還多。那么,應對這種“共贏”的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冷靜”。
“冷靜”,有時候戲稱,深夜十點之后,人類開始有了靈魂。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思考白天怎么都不可能花心思去思考的問題,比如人生的終極意義,比如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等等……雖然更多的情況是,在沒有思索出任何意義的迷糊中,明天就意外的到來了。所以,可能,對于更多的人來說,更迫切的是認識“現(xiàn)在”。但這并不是代表“冷靜”就沒有價值。很多人在選擇之后,為了證明我沒錯,我不會錯。不斷的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試圖讓事情向著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甚至不斷的說服自己,我是對的,世界不一樣了。那么,你只需要在“冷靜”的時候想一想,如果當初我知道現(xiàn)在的情況,我會不會做同樣的選擇,如果答案是“不,我絕不會明知道是個坑我還往里跳”,那么,現(xiàn)在趕緊出坑吧,這是止損。如果不需要自己說服自己,答案還是堅定的“是”。那么不妨多付出點什么,這叫投資。
可是,我們知道,不是時時刻刻我們都能冷靜。甚至有些人一年也冷靜不了幾次去反思自己。是不是這些人就注定被大師們“牽著鼻子走”呢?
如果我說是呢?比如你明明很不愿意答應朋友的請求,比如你明明不需要別人推銷給你的按摩器,比如你根本不想吃超市里導購請你品嘗的試吃甜點……
那么第三個詞或許有點用,“底線”。
“底線”,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詞也是非常主觀的。而一旦說到這個詞,就會讓我不由得再次想當《金瓶梅》里的潘金蓮。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反而是全書中最真實最有底線的人,尤其是在愛情上。只是她的底線,更多的也許是出于無力改變事實的“我和我最后的倔強”。而在本文中,如果你向這位女性學習,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你必須設置你的底線,你必須了解你的底線,你也必須在別人觸及它時還擊——或是保護自己的底線。人性的可悲在于他有極強極強的可塑性,而且,在從惡方面不需要人教導。因為我們社會道德中,惡是獲得利益和部分需求滿足的最簡單的方式。所以,在你認為自己該說不的時候,堅決說不。不然,你可能會失去說不的機會。
讓保護自己的底線成為潛意識中的東西,這樣會輕松許多。
前幾日看別人的公眾號,看到一段很勵志的故事,說誰來著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撇開細枝末節(jié),做你認為最重要的事,然后盡量避免接觸你認為“也挺重要”的事。也就是說,如果你接觸到了“也挺重要的”,就會影響到“最重要的”。是的,精力有限,想做的事情,要么全心去做,要么不去做。對于我來說,某種東西,如果它“不得不去做”,那么,給自己一個程度。比如說書法,天可憐見,我是真的對其無愛,但是字卻實在太丑,覺得會影響到別人對我的印象,那么自然而然,讓字“工整、整潔、干凈”就是我練字的目的'。是不是挺簡單的呢?
看完這本書呢,好像學到了挺多,可是又好像什么都沒學到。所以,最后的那句話,就是讓自己獲得舒適。
人和人的交往,說到底是有目的和需求的。或許是出于利益,或許是出于情感,甚至或許是出于百無聊賴和生理需求……人的意識可能會一再的說服自己去接受“我不太樂意”的事物,但是身體可能更誠實。就像張愛玲的名句,也只是告訴你,身體更誠實。當我們“不得不”答應什么或是舍棄什么的時候,你的腸胃會告訴你,不,我不樂意?;蛘呤?,你的雙腳會想“逃跑”。親愛的們,這時候,你真的是非常不樂意了,你身體的所有細胞都在叫囂,好可怕,他在套路我。那么,就逃吧,不要怕。偶爾的成為“弱者”或者“不那么好的人”,很有必要,因為他會讓你在其他的,你樂意的“好”上更加熱情。畢竟,你我一樣,都是普通人啊。
《圣經(jīng)》上有一句話,我常常對自己誦讀,“凡事都可做,只是不都有益?!边@是上帝之子對于信他的人的應許:因為有了他的救贖,信者做什么就都可以,只是,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作為人生哲學,那么,請告訴自己,在道德的范圍里,甚至是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我做什么都是被允許的。只是,對我,不一定有益。判斷有益的標準,請你們自己制定,比如讓你的“最重要的”事更容易完成、讓你“最在意的人”更加快樂。至少,我說的是至少,也請別忘了讓自己“獲得舒適”。
最后的話,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對未來很迷茫。也許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現(xiàn)在缺乏認知,對自己缺少接納,對理想缺少熱愛——低估了自己,高估了“束縛”。然后告訴自己,我也很無奈啊……你真的竭力之后再說“無奈”好么,或許,你力竭之后,反而不會覺得“無奈”呢?
影響力讀書筆記3篇(推薦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