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專業(yè)文獻3篇(幾專業(yè)論文),供大家閱讀。

專業(yè)文獻1
xxx學院畢業(yè)設計文獻綜述第1頁
文獻綜述
在選此次課題前,曾做過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不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還閱讀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對其進行了反復翻閱和學習,從中收益很大。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人,思想必須時刻進行更新,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意思。作為一名設計者來說,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維,不斷去接觸新的事物,活躍自己的思想,并且引領人們去適應新事物,借以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
餐飲行業(yè)作為商業(yè)空間,具有一定的利益關系。正如《商業(yè)空間設計》一書中所描述的,商業(yè)空間設計是指用于商業(yè)用途的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如商場、餐飲、專賣店、美容美發(fā)店等商業(yè)建筑的內部空間。商業(yè)空間設計是室內設計課程中具有明確功能要求,同時也要求有不同風格和特色變化的室內設計。除了包含室內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業(yè)空間設計還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場特色。在掌握了室內設計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本課程要求學生更深入地研究商業(yè)空間設計所具有的特點,并結合空間的功能性質,設計具有各種現代風格特色,并能滿足不同用途的商業(yè)內部空間。課程涉及到總體設計、平面布局、道具裝置、燈光設置、陳設等所有與室內設計相關的內容,并涉及到構造、尺度、技術、材料和施工工藝等各個方面的設計?,F代室內設計中空間的分隔主要體現在光環(huán)境、色彩、聲與材質上。
正如《室內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一書中所描述的,就人的視覺來說,沒有光就沒有一切??臻g通過光得以體現,沒有光則無空間。在室內空間環(huán)境中,光不僅是為滿足人們視覺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美學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間、改變空間或破壞空間,它直接影響到物體、空間的大小、形狀、質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環(huán)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與(色調、飽和度及顯色性)在室內空間中建立的與空間形狀有關的生理和心理環(huán)境,是現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路易斯.康曾經說過:“對我來說,光是有情感的,它產生可與人合一的領域,將人與永恒聯系在一起。他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形,這種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無法獲得的?!彼谝痪帕暝O計的克拜爾博物館,選擇了螺旋線作為剖面的形式,這樣有利于降低空間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勻度。
xxx學院畢業(yè)設計文獻綜述第2頁
良好的采光設計也并非意味著大片的玻璃窗,而是恰當的布置方式,即恰當的數量
與質量。影響采光設計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氣候、景觀、室外環(huán)境等,另外不僅要考慮直射光,而且還有慢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同時,采光控制也是應該考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內過分的照度,影響室內空間的功能和層次。
光和色不能分離,這一點已不言而喻。色彩設計作為室內空間分隔設計中的一種手
段,當它與室內空間、采光、室內陳設等融為一個有機整體時,色彩設計才可算是有效的。因此,室內空間的整體性不但不排斥反而需要色彩系統(tǒng)的整體性??梢赃@樣認為,色彩既然與室內環(huán)境的其它因素相依附(如色彩在室內環(huán)境中主要依附與空間界面、家具、裝飾、綠化等物體),那么對色彩的處理就要依據建筑的性格、室內的功能、停留時間長短等因素,進行協調或對比,使之趨于統(tǒng)一。
藝術材質的選用,是室內空間分隔設計中直接關系到使用效果和經濟效益的重要環(huán)
節(jié)。對于室內空間的飾面材料,同時具有使用功能和人們的心理感受兩方面要求。對材質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室內的視覺效果,還應注意人通過觸摸而產生的感受和美感,例如堅硬平滑的大理石、花崗巖、金屬、輕柔、細軟的室內織物,以及自然親切木制材料等等。隨著工業(yè)文明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室內空間材質要求逐漸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成為室內設計的一大重要發(fā)展趨勢,一些天然材料開始受到設計師和大眾的寵愛。
空間是固定的,而光線,色彩與材質上是可以靈活運用的。而通過光線,色彩、聲
與材質上的靈活運用又可以更體現出空間分隔的妙處??傊F代室內設計環(huán)境中的光、色、質最終融為一體,賦予人們以綜合的心理感受。
現代室內設計中空間的分隔主要體現在光環(huán)境、色彩、聲與材質上。就人的視覺來
說,沒有光就沒有一切??臻g通過光得以體現,沒有光則無空間。在室內空間環(huán)境中,光不僅是為滿足人們視覺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美學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間、改變空間或破壞空間,它直接影響到物體、空間的大小、形狀、質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環(huán)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與(色調、飽和度及顯色性)在室內空間中建立的與空間形狀有關的生理和心理環(huán)境,是現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xxx學院畢業(yè)設計文獻綜述第3頁
《室內環(huán)境與氣氛的創(chuàng)造》中提到室內環(huán)境設計的服務對象是人。因此在生活和生
產相關的領域中,室內設計與人的聽,視,聞,呼吸,觸摸等人體工程密切相關。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和專業(yè),它設計多門學科的領域。所以必須從整體需要出發(fā),把握各種要素,綜合處理空間和塊面的造型,比例,色彩,材料等組合構成,以及室內家具布置,燈具照明,壁掛陳設等環(huán)境氣氛。
室內環(huán)境設計的空間確定以后,在其整個環(huán)境的設計和布置中,家具與陳設時室內
環(huán)境功能的主要構成因素和體現者,同時,家具與陳設的布置排列,對整體空間的分隔,對人的活動及生理,心理上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因此,家具可分為兩大功能,一類是實用功能。有為人類日?;顒拥倪^程服務,對空間的分隔與充實和按功能組織劃分,組織區(qū)域等作用。一類是精神功能。有審美情趣的物化,時尚與傳統(tǒng)信息傳遞,氣氛,意境,和景觀的構成要素等作用。
除了家具以外,室內陳設還有日常生活用品,工藝品,室內織物,家用電器,燈具,綠化盆景等的配置和選用。室內設計的氣氛和情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室內陳設的設計,從中可以看到主任的修養(yǎng)和情操。室內設計有很大部分于室內裝修有直接關系。如掛毯,壁畫,地毯,書畫等。而室內織物如沙發(fā)套,床罩,窗簾,臺布等。其主要作用是與家具和”三面”的色彩協調,并發(fā)揮其材質,肌理美,色彩美的作用。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同時,為創(chuàng)造室內的氣氛而顯示其表現力。例如窗簾,百葉窗,帷幔等有遮蔽,調溫,隔音,調光等功能,同時還有很強的裝飾作用。
在室內環(huán)境設計時為了創(chuàng)造自然情趣氛圍,常常根據空間大小和不同場合采用不同的自然景物,山石,水體,樹木,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等。而盆景,盆栽,插花等。常為辦公室,起居室和書房增添生命的活力。室內配置綠化作為裝飾性陳設,比其他任何陳設更具生機和魅力?,F代的室內設計常常喜愛用綠化內部空間環(huán)境,特別是用綠化裝飾室內的剩余空間,通常在沙發(fā)的端頭,轉角,書桌,書架側面,以及植物,花卉,盆栽陳設,以連接成充填邊角,構成富有生機和諧的氣氛。但室內環(huán)境氣氛的創(chuàng)造是與人們的愛好密切相關的,可以布置得高雅,富有書香氣,也可以設計得自然,富于粗狂的野趣。室內綠化不在于多而貴在精。同時根據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巧妙地與陽光,照
xxx學院畢業(yè)設計文獻綜述第4頁
明結合,有機地利用墻面,轉角,茶幾,窗臺等空間區(qū)域,做到與整個室內設計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室內環(huán)境設計中常常運用燈光和燈飾,來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氛圍和主題。這里照明方式的確定,氛圍效果的設計,燈具的選擇和布置,加上光控音樂的幻變,使室內環(huán)境設計更富于情調和個性。
照明在室內設計中,具有調節(jié),營造環(huán)境的氛圍,渲染環(huán)境的冷暖色調,增加與豐富,空間變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使用燈具的用途和場所不同,燈光源的不同,燈具的形態(tài)是非常豐富的。燈具本身不僅具有照明的物質功能,還由于其用途的各異,千姿百態(tài)的燈飾造型,還起著裝飾空間環(huán)境給以欣賞的精神功能。
因此,室內環(huán)境設計中設計什么樣燈具或選用什么樣燈飾,什么樣風格,與設計師的構思有關,因人因事而異外,更重要的是與使用場合有關,就是要與所放置的環(huán)境相協調,因地制宜。例如,古典歐式風的室內,適宜選用寫實,裝飾性強的巴洛克,洛可可燈飾;日本式的和風室內,就適宜用東洋味強的紙質框形燈具;現代的高雅的室內,應用那些造型新穎簡潔的燈飾。
總之,使用什么樣的燈具,沒有固定的模式,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隨機創(chuàng)造種種新的風格,新的組合。
說到茶餐廳,我們一般會想到香港,因為在香港,茶餐廳非常普遍,慢慢地成為了
香港的一種文化——茶餐廳文化,在香港的茶餐廳里面什么都有,中餐、西餐甚至印度餐等等都有,也就是這樣多種多樣的選擇,所以才那么受歡迎,其實“茶餐廳文化”也是一種城市發(fā)展的體現。
xxx學院畢業(yè)設計文獻綜述第5頁
參考文獻.[1] 羅戟,國外室內設計精粹.杭州:江蘇美術出版社,[2] 周昕濤.商業(yè)空間設計[M].上海 :海人民美術出版社,[3] 張綺曼,鄭曙旸.室內設計資料集[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1.[4] 張青萍.室內環(huán)境設計.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室內[5] 高祥生,韓巍,過為敏.室內設計師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6] [美]約翰.派爾 著 劉先覺 等譯。世界室內設計史.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M].[7] 張良君.室內環(huán)境與氣氛的創(chuàng)造.世界建筑導報,[8] 李朝陽.室內建筑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9] 建筑設計資料集編委會.建筑設計資料集[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0] 張福昌.室內環(huán)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1] 姚國坤.圖說中國茶文化.浙江古籍出版社.[12] 鄭曙陽 綠色設計之路——室內設計面向未來的唯一選擇 建筑創(chuàng)作 第十期,2002.[13] 曲家東.餐館.酒吧.咖啡廳室內環(huán)境設計(1-3冊).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4](西)羅徹 著,楊震 譯.酒吧 咖啡廳設計經典[M].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5.[15] 董海泉.室內環(huán)境設計與裝飾裝修 [AD1].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6] 建筑世界株式會社.室內設計.商業(yè)空間.餐館.飯店.商店.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7] 王偉光.商業(yè)風水宜忌-空間設計寶典2.新疆電子出版社,[18] 張先慧.國際室內設計年鑒2010③餐廳、酒吧、夜總會.天津大學出版社.[19] 楊學軍.識茶泡茶品茶-茶隱老楊說茶道.中國紡織出版社.[20] 嚴英懷,林杰.茶文化與品茶藝術.四川科技出版社.
專業(yè)文獻2
文獻綜述范文之一
關于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建立
一、國外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發(fā)達國家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相對比較完善,許多學者對于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內容擴展到了很多領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對強制保險和非強制保險下人們的行為差異進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領域實施強制責任保險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對強制保險下的逆選擇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科學合理的強制保險制度可以實現帕累托改進,提高經濟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議將強制保險制度引入環(huán)境保護中,實行環(huán)境責任強制保險,以化解因為環(huán)境污染而造成的氣候改變的風險。
國外學者也從多個角度對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進行了研究,Michael (Netherlands)(2004)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強制責任保險進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闡述了目前國際學術界對現行強制責任保險的兩個方面的爭論,一是強制責任保險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關法律和規(guī)定時是否經過了深思熟慮,二是一個完全競爭的保險市場能夠根據相關的法律政策提供相應的保險產品。在他看來,這些爭論表明了現在強制責任保險發(fā)展的一個趨勢:即從強制第三者責任保險向強制第一責任保險轉變。
Michael(2004)教授認為當市場失靈時,對市場給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個社會的福利。在此基礎上他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強制責任保險的功能、運行條件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另外還對強制責任保險運行中存在的道德風險、逆選擇等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強制責任保險的作用作了闡述。他認為,適當的強制責任保險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贊同“家長式的強制保險”,而是提倡“非家長式”的強制保險(NPCI),只有這樣才能讓強制責任保險的實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認為,現行的強制責任保險保障范圍太小,強制責任保險應該擴大保障范圍,只有在某些關鍵領域和高風險領域實施相應的強制責任保險才能實現社會的安定團結。
從國外的發(fā)展趨勢和研究現狀來看,發(fā)達國家的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相對比較成熟,一般都有多個成功實施的強制責任保險險種,并且在強制責任保險的立法,實施和監(jiān)管方面都積累了大量成熟的經驗,形成了適合自己國情的運作模式,這 些經驗值得我們國家學習和借鑒。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國內學者對于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強制責任保險的界定方面,楊華柏(2006)、趙華棟(2006)、鄒志洪、曹順明(2007)等人都對強制保險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契約自由是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一,對于強制投保的合理性,鄒志洪、曹順明(2007)從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曾祥生、周珺(2007)等人對強制責任保險與社會保險、政策性保險的區(qū)別與聯系進行了闡述。
在強制責任保險的運營模式方面,強制責任保險的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由專營公司經營,其二是由商業(yè)保險公司經營。目前國內學術界普遍主張采用商業(yè)化的經營模式,以交強險為例,操道偉(2006)認為,采用商業(yè)保險公司代辦經營的方式有諸多好處:其一是充分利用了現有的保險資源,避免了政府直接運營的壓力;其二是可以實現既定的“不盈不虧”的經營原則,部分減輕了普通民眾的投保負擔;第三是增加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對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大有裨益。武漢大學的汪煒(2006)則認為,基于交強險的特殊性質,在效率追求與平等目標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應優(yōu)先考慮實現效力的安排,即在我國確立專營公司作為交強險的保險人的規(guī)定。在交強險實施一年后的費率調整聽證會上,也有代表(蔡國峰,2007)提出應參照商業(yè)保險模式經營交強險,另外有代表(李冠如,2007)建議采用代辦模式來實現交強險的商業(yè)化經營。
對于我國目前的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鄒志洪、曹順明(2007)認為,我國強制責任保險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對于目前我國確立的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廣大學者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汪煒(2006)從保險人、賠償原則、立法方面分析了交強險制度的不足之處。上海財經大學的丁鳳楚(2007)認為,我國直接規(guī)定機動車強制責任制度的《條例》的法律效力等級偏低。
在完善我國強制責任保險法律制度方面,趙華棟(2006)建議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法律制度體系,修改現有法律制度中不合理的規(guī)定,建立科學合理的強制責任保險設定制度。楊華柏(2006)主要從監(jiān)管的角度闡述了我國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完善。鄒志洪、曹順明(2007)等學者認為,我國當務之急是要明確立法理念,理清立法思路,增設強制責任保險的一般規(guī)定;允許地方性法規(guī)設定強制責任保險;明確強制責任保險的統(tǒng)一監(jiān)管機構。
從我國目前的發(fā)展來看,強制責任保險發(fā)展緩慢,險種較少,理論研究也主 2 要還是局限于目前正在實施的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上面,對于強制保險的立法,強制責任保險的運行機制和經營模式等問題的研究較少,對于整個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完善進行的研究較少。
文獻綜述范文之二
制度與經濟發(fā)展和增長理論綜述
制度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與制度的起源、制度變遷與創(chuàng)新、國家制度供給一起被稱為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義上,制度的起源、變遷與創(chuàng)新、供給與需求都與經濟發(fā)展和增長相關。從結論上說,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和發(fā)展;無效率的制度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和發(fā)展。
一、經濟增長與發(fā)展理論回瞻
1.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關于制度的論述
馬克思認為,沒有抽象的生產,也沒有離開制度(馬克思的提法是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制度)的生產力及其發(fā)展。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組織和運行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落后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一個持續(xù)一定時間跨度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產關系(制度框架)為生產力提供了一個相應發(fā)展的制度“空間”,這對許多經濟學家研究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發(fā)展關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啟示。
2.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流派的論述
(1)模型派
他們認為:社會經濟的增長或發(fā)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疊加和質變的結果。他們將各種增長要素作為自變量,把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為因變量,確定函數關系,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解釋經濟現象。最著名的有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爾多、羅賓遜、帕西內蒂等人倡導的劍橋經濟增長模型。這些經濟增長模型實質上只是說明了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中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力求使得產出決定的總需求的增長要與生產產品的總生產能力匹配,逐漸強調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忽視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結構派
他們認為,經濟增長和發(fā)展既是一國經濟量(總量與均量)和能力的增長與擴張過程,也是一國經濟結構的轉換過程。主要有劉易斯等的“二元結構論”;納克斯的“貧困循環(huán)論”;由“投資不可分性”而產生的羅丹的“大推進論”;錢 納里等人主張的“發(fā)展型式”理論;以及“兩缺口理論”,以及“平衡與不平衡增長”的理論等等。在這一流派中,已經隱含著制度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尤為明顯。因此,有人甚至將劉易斯劃為新制。
(3)階段派
代表人物是羅斯托,他將經濟發(fā)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tǒng)社會階段、為起飛準備條件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不難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來越明顯。
(4)因素派或起源派
這一流派中,丹尼森將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成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生產率。細分為八個方面,(有人歸納為7個)即:使用的勞動者的數量及結構;工作小時;使用勞動者的教育程度;資本存量的規(guī)模;知識的狀態(tài);分配到無效使用中的勞動的比重;市場規(guī)模;短期需求壓力的格局和強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為什么增長率不同:戰(zhàn)后幾個西方的經驗》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習慣稱為丹尼森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引發(fā)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各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通過模型進行計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將這些因素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個問題:將應該計算的因素計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謂“剩余溢出”,那么,這些“余值”應該歸入到哪個因素?
而庫茲涅茨強調需求結構的高改變率對現代經濟增長中生產結構的高轉換率影響巨大。它會引起創(chuàng)造新產品的技術高新與發(fā)明,促進新產業(yè)的形成與發(fā)展,最終促進現代經濟增長和發(fā)展的速度。
(5)新增長理論派
主要有羅默的“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式”;盧卡斯的“專業(yè)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鮑依德的“動態(tài)聯合體資本增長模式”;阿溫楊的“創(chuàng)新與有限度的邊干邊學模式”等等。這些理論不僅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長理論確認了制度與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并總結出了一套政策來促進經濟發(fā)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質資本的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與開發(fā)工作;實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圍內傳遞的國際貿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場上的大的扭曲等。
(6)勞動分工演進派
楊小凱為代表的這一學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先天不足,即,將社會的產業(yè)結構或分工狀態(tài)當作固定不變的因素,然后研究資源在其中的最優(yōu)配置,然后構建了分工演進模式解釋經濟增長。他們認為,當人們經驗不多時,生產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費用,人們只有選擇自給自足。通過實踐學習,生產率提高,能夠付得起交易費用,因而,人們開始選擇高一級的分工與專業(yè)化水平。而這種通過專業(yè)化學習會加速學習速度,從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費用。這個正反饋(良性循環(huán))將使勞動分工自發(fā)地演進。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產力正是因為專業(yè)化造成了某種信息不對稱,賣者對于自己生產的產品知之甚多,而作為買者 卻知之甚少。
楊小凱等人的分工演進理論模式給我們有兩點啟示:
啟示一:促進分工與交易以及知識的發(fā)展對經濟增長和發(fā)展極為重要。
啟示二:一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應當朝促進分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發(fā)展。
(7)“反增長”或“零增長”派
以米多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經濟增長和發(fā)展付出的代價太大,因此主張反增長或增長價值懷疑論;米多斯將人口增長、糧食供給、資本投資、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連接成為一個“反饋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為了避免世界末日來臨,就必須使主要的經濟增長因素實現“零增長”,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增長極限論”或“零增長論”。
二、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論點
1.諾斯的觀點
(1)制度和經濟增長與發(fā)展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派對制度與經濟發(fā)展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是諾斯。他關于經濟增長與發(fā)展理論的核心論點簡明扼要,即,經濟增長和發(fā)展的關鍵是制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財產關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據是,在傳統(tǒng)經濟學中,市場的運作被假定為完備的信息、明確界定的產權條件和零成本的運行過程。人們在市場交易的過程被過濾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的操作,就連為達成交易而搜尋信息的費用也不存在了。在這一模式分析邏輯下,其它一些協調組織與組織經濟活動的“制度”和“組織”被看成無足輕重。如果用傳統(tǒng)經濟學分析方法無法解釋1600年到1850年海洋運輸業(yè)在技術上并無多大進步的情況下,生產率卻有較大幅度提高的現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視。制度的功效在于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則來界定交易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減少環(huán)境中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進而保護產權,增進生產性活動,使交易活動中的潛在收益成為現實。
諾斯指出:制度環(huán)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生產、交換與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會、法律規(guī)則,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的規(guī)則,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規(guī)則,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規(guī)范,用以約束個人的行為?!币簿褪钦f,制度不同于體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訂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框架約束著人們的選擇集。既然這些規(guī)則不僅造就了引導和確定經濟活動的激勵系統(tǒng),而且決定了社會福利與收入分配的基礎,那么,制度結構在靜態(tài)上就決定了一個經濟實體及其知識技術出路的增長率。諾斯認為:許多經濟學家將創(chuàng)新、規(guī)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和知識進展等等歸入經濟增長的原因,其實就是經濟增長本身。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是從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過程。在各種因素使?jié)撛诘耐獠坷麧櫾诂F有的制度安排下無法實現時,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認為,除非現行的經濟組 織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發(fā)生。進而,諾斯對制度的供給與需求進行了分析,當制度的供給與需求相一致時,達到制度均衡。這種制度均衡的實現條件是制度供給者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即MR=MC。據此,諾斯提出了構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標準或原則是使得新機制(制度)下個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國家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
國家并非“中立”的,國家決定產權結構,而經濟增長有賴于明確的產權,但在技術和現有的組織制約下,產權的創(chuàng)新、裁定和行使代價都極為昂貴,因此國家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提供產權保護與強制力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以維護經濟增長和發(fā)展,并最終對造成經濟的增長、發(fā)展、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3)意識形態(tài)理論
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有三個:
第一,意識形態(tài)是節(jié)約機制,通過它,人們認識了他們所處環(huán)境,減少了“試錯”成本。
第二,意識形態(tài)會通常與個人觀察世界時對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倫理評價交織在一起,也就是說有時會在相互對立的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中作出選擇。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評價等。
第三,當人們原有的觀念或經驗與意識形態(tài)不符時,他們就會改變試圖其意識形態(tài),來發(fā)展一套更加適合其觀念或經驗的新的理性選擇。
因此,意識形態(tài)是影響制度安排和經濟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2.國際經濟增長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率兩大難題,而問題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尋租。
(2)制度安排是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首先,制度通過影響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會交易的基本規(guī)劃而擴展了人類的選擇,即經濟發(fā)展的目標。其次,制度“矯正價格”的努力成效,即對經濟發(fā)展的基本的和長期貢獻。再次,盡管技術創(chuàng)新會推動經濟發(fā)展,但在發(fā)展中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依賴于促進創(chuàng)新、界定產權和契約關系或分擔外在風險的各種制度安排。
(3)從制度的供給與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創(chuàng)新需求產生于經濟中無效率的增多、技術變化、市場特征以及確立個人與集團維護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給依賴于立法秩序、制度設計成本及尋找可選擇目標的知識基礎。因此,發(fā)展中國家必須確立以立法秩序為核心的制度環(huán)境,塑造市場力量以驅動創(chuàng)新。
(4)在市場經濟不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根本問題是缺乏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穩(wěn)定的道德、產權的界定、人力資本的供給、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擔風險的法規(guī)等。因此,在發(fā)展中國家,如何使政府發(fā)揮“主導”作用,制訂一套公開、透明的規(guī)則體系,防止尋租、以權謀私和欺詐行為,為市場經濟運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環(huán)境,才是實現市場經濟順利轉型并高效 運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簡單的評述及問題
1.諾斯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的框架,把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應用現代產權理論說明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制度變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對經濟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2.新制度經濟學派方法的應用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許多原來對制度不以為然的經濟學家廣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的分析方法,普遍認為,解決經濟發(fā)展問題,不僅只關注資本積累、技術引進、資金籌集、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就業(yè)的改善等等純經濟方面的因素,而更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上。
3.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和發(fā)展問題研究的范圍內,大大擴大了經濟發(fā)展問題的研究視野,而研究對象也由以前的以資本主義發(fā)展中小國家或地區(qū)為主轉向發(fā)展中的大國。
4.幾個應當深入研討的問題
(1)在許多人看來,制度仍然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將制度因素進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變遷在經濟發(fā)展中非常重要,怎樣才能加快制度變遷的步伐,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3)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獲取已經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基石之一的交易費用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許多觀點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上述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新制度經濟學派及其追隨者,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
文獻綜述范文之三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fā)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yè)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yè)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于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征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fā)展(隨著這種發(fā)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要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fā)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fā)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fā)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yè)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于“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yè)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yè)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qū)、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qū)、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fā)展狀態(tài),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tǒng)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fā)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并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資本論》里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以及它們的影響。他說:“現在,一切國外投資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使得英、德兩國的鐵產量飛速增 長??”(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梢?,馬克思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主體:跨國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爾的性質與作用。后來他又指出,“資本輸出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的輸出,另外一種是作為投資為目的的輸出。”(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資本輸往國外??是因為他在國外能夠按較高的利潤率來使用?!保ㄗⅲ厚R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產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業(yè)被消滅,代之而起的是使用來自世界各國原料的工業(yè)??生產的‘國界’因此被模糊。”(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zhí)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yè)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yè)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fā)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fā)達國家經濟落后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余,為發(fā)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外來的破壞性競爭摧跨了發(fā)展中國家幼稚的民族工業(yè)。沙米爾·阿明在其《世界規(guī)模的積累》、《不平等的發(fā)展》等著作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對外擴張問題。他認為,資本對外擴張的原因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心”(宗主國)的結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它僅包含一種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個特征是資本積累過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國內地產生的,競爭使得內地的利潤率下降,使資本不得不尋求距離“中心”越來越遠的市場。伊曼努爾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換:貿易帝國主義》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生產價格形成問題,論證了西方發(fā)達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剝削欠發(fā)達國家。美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伯克特在其題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對新古典發(fā)展理論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歷史地看,全球范圍內資本積累的不平衡發(fā)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業(yè)化,從而妨礙了第三世界國家金融的自由發(fā)展,也導致這些國家頒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的金融發(fā)展及其政策其實是受它們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圍的資本擴張》、《資本的國際化和社會資本循環(huán)》等著作中指出資本的國際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商品資本被國際化,這引起世界市場的出現。第二階段是貨幣資本循環(huán)被國際化,資本被迅速積累。第三階段是生產資本的國際化,引起了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fā)展。
3.新馬克思主義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和是該流派的代表。該流派的主要觀點是,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就是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帝國主義化,他們認為,今天的全球化代表了反動的全球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勝利(Callinicos,1994),其結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與貧富兩極分化,當今各國政府已經淪為國際壟斷資本的代理人(Gill,1995)。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西方文明(西方體制、西方觀念等)的全球性擴張(Amin,1996)。
(二)古典或新古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喜圖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首先,斯密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體現在他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里。他在其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里提出了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倡導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他還看到了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對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重要意義。他說:“按照事物的自然趨勢,進步社會的資本,首先大部分投在農業(yè)上,其次在工業(yè)上,最后投在對外貿易上。”(注: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務印書館,1972,349.)他的經濟自由主義在國際貿易上表現為主張自由地發(fā)展對外貿易,反對壟斷和政府限制政策。他指出:“以某種形式把世界上最遠的部分連接起來,讓他們滿足相互之間的需求,增加生活的樂趣,相互推動工業(yè)的發(fā)展,那么這樣的總趨勢就會使大家受益?!保ㄗⅲ核姑?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務印書館,1972,356.)可見,斯密不僅提倡國內貿易自由化,還主張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并對經濟全球化的總趨勢及其影響做了預測。其次,斯密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體現在其倡導國際貿易的“絕對成本”理論中。他認為,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而國際分工的基礎則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的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于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增加物質財富??梢姡姑苷J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自然資源或后天的生產條件,并指出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各國節(jié)約資源、世界總產品和福利的增加。李嘉圖認為,對外貿易是一國經濟的重要補充,是一國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他還強調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發(fā)展與自行調節(jié)。在國際經濟交往和經濟政策上,他認為使國際貿易處于自由狀態(tài)是最明智的選擇,一國的繁榮不是由另一國的貧困來促進的,對貿易的自由不加束縛并制定開明的政策,才能最好地促進每個國家的福利與所有國家的福利。他說:“在商業(yè)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國都必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用于最有利于本國的用途上??它使得人們都得到好處,并以利害關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紐帶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結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保ㄗⅲ豪罴螆D.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商務印書館,1962,113.)李嘉圖在斯密“絕對優(yōu)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優(yōu)勢”理論即相對成本說。他認為,在資本和勞動不能自由流動的假設前提下,即使一國在自然稟賦和生產條件與他國相比都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處于絕對優(yōu)勢的國家仍然會進口產品,因為每一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產品,而應權衡利弊,按“兩優(yōu)取其更優(yōu),兩劣取其次劣”的原則進行國際貿易。這樣,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梢姡罴螆D不僅認識到國際貿易的作用,提倡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還希望國際貿易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他突破了斯密的見解局限,提出了符合國際貿易實際的“相對優(yōu)勢”理 論,為后來西方各國國際貿易的增長與經濟全球化理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2.赫克歇爾與俄林的經濟全球化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只是解釋了貿易為什么會給貿易的雙方帶來好處,但并沒有說明為什么這個國家在生產這種商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而另一個國家在生產那一種商品上也具有比較優(yōu)勢。赫克歇爾與俄林的要素稟賦說則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比較優(yōu)勢的源泉。它從一國生產某種商品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考察一國的比較優(yōu)勢。根據要素稟賦說,各國所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種類和質量是不同的;國與國、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的商品的價格差是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而產生各國商品價格差異的原因又是各國生產這些商品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與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每個國家或地區(qū)應利用它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對稀少的生產諸要素進行商品生產,就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個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生產和輸出前面那些種類的商品,輸入后面這些種類的商品。最后,他們指出,國際貿易的一般趨勢是可以消除(即使是部分地)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入的國際差別,從而使國際間商品價格與生產要素價格趨于均等化。
(三)當代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
1.新自由主義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和是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經濟和市場一體化,其市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而是對雙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戲”,是世界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絕大多數國家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得到長遠的比較利益。他們還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進步的先驅,因為它正促使全球市場與全球競爭的一體化的出現(Ohmae,1995;Grieder,1997)。新自由主義流派還大力贊美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功能,因為它確立了國際貿易的四項普遍性原則:即非歧視性原則、互惠性原則、透明性原則與公平性原則(Sachs and Waner,1995)。新自由主義派強調市場的作用,通過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自由流動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貿易、資本、技術、信息等沖出國界,生產國際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認為,自由貿易有利于發(fā)揮各國比較優(yōu)勢,而國際化生產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國際間最優(yōu)配置,形成新的國際勞動分工,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利潤,推動經濟增長。
2.懷疑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和。該流派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神話。首先,懷疑派從經濟史的角度提出,20世紀以來的全球化并不是史無前例的,19世紀末的“金本位”時期就已經出現過全球經濟、市場和金融的更高度的一體化。如果以商品貿易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標志,那么,1993年的一體化水平與1913年的情況類似(Thompson,1996)。該派認為,如今的全球化充其量是一種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化(Hirst and Thompson,1996),或者只是一種區(qū)域化而已,因為它只是三大區(qū)域(歐洲、亞太和北美)的金融與貿易的合作(Boyer and Drache,1996)。而經濟區(qū)域化卻正朝著逆全球化的方向發(fā)展,因為今天的區(qū)域經濟日益走向排他、封閉與保護。所以,目前的區(qū)域化不是全球化的發(fā)展,而是阻力(Gordon and Weiss,1998)。所以,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完全是一種錯誤的“夸張”(Hirst,1997)。同時,該派通過大量的定量研究,認為“全球化”學派所認定的國家弱化與消亡完全是聳人聽聞、無知可笑的,因為這從根本上低估了國家和政府干預國民經濟的持續(xù)性力量,目前所有國際間的經濟交往只有依靠國家與政府的協調和推動,才能保證經濟合作的正常運轉。所以,政府決不是國際化被動的犧牲者,而是國際化的主要建筑師和設計師(Gilpin,1987)。
另外,懷疑派認為,國際化并沒有使南北差距、不平等消失,相反,它意味著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經濟邊緣化的發(fā)展,因為貿易和資本更多地在發(fā)達國家間流動,并由此產生更強大的“排弱”效應(Hiest and Thompson,1996)。懷疑派還認為,在經濟結構方面,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國際化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世界經濟的不平等、不公正的舊秩序和等級結構。所以,所謂的經濟全球化只能導致更極端的民族主義的興起、促進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種族的獨立領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體化的出現(Huntington,1996)。
3.秩序轉型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 Giddens、和。該學派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并正在重組現代社會和世界秩序(Giddens and Castells,1996)。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是史無前例的??鐕绲恼魏蜕鐣趯κ澜邕M行重大的調整,國際與國內、外交與內政的界線已不清晰,所謂的“國內外相交的事物”日益成為一種新的意義上的“邊疆”,經濟全球化正在促使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空間急劇擴大,成為影響一個社會和地區(qū)的決定力量(Rosenau,1997)。所以,該派認為,經濟全球化正在產生一種強大的“轉型”力量,導致世界秩序中的社會、經濟與制度的劇變(Giddens,1996)。另一方面,這種世界秩序的劇變又充滿著變數,因為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種偶然的歷史進程,誰都無法預測它的發(fā)展方向與它所構建的新世界政治經濟秩序(Ruggie,1996)。
二、對各流派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及我們的觀點
(一)對各流派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
1.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本文認為,馬恩側重從生產關系角度來考察經濟全球化問題。他們抓住了資本的本質“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并科學劃分經濟全球化的三個階段:商業(yè)資本全球化、借貸資本全球化與產業(yè)資本全球化。因此,他們不但預見了分工、資本、市場全球化的趨勢,而且還從商品經濟和資本運動的規(guī)律性角度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根源。但他們畢竟受制于歷史的局限性,無法提出有關經濟全球化具體方式的見解,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也分析較少。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較客觀地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對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破壞了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yè);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的“生產剩余”,并使發(fā)展中國家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中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但他們沒有看到經濟全球化對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新馬克思主義派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是有失偏頗的,他們只看到西方文化、體制伴隨著經 濟全球化輸入的負面作用,并把這種作用認為是主要的,而無視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發(fā)展所起積極的、主導作用,最后得出一個悲觀的經濟全球化結論。
2.對古典或新古典經濟學家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斯密和李嘉圖都認識到對外貿易及其自由化的重要性,這無疑具有進步意義。斯密提出的絕對優(yōu)勢理論在當時對指導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看到了其對外貿易對各國經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而掩蓋了在一個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對外貿易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掠奪及其工業(yè)化的負面影響。另外,在現代信息社會里,作為“絕對優(yōu)勢”的自然條件與生產條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已退居次要地位。李嘉圖的相對優(yōu)勢理論無疑比斯密的絕對優(yōu)勢理論對國際貿易更深刻、更有見地,但他的理論建立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等一系列假設條件之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論的可操作性。赫克歇爾與俄林僅從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并認為國際貿易的結果導致各國各生產要素價格趨同,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他們沒有揭示國際貿易中資本的作用,以及國際貿易對欠發(fā)達國家的不利影響。
3.對當代經濟學家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新自由主義派認為,經濟全球化從長遠來看會使“絕大多數國家”受益,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先驅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從工業(yè)革命至今,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亞洲的欠發(fā)達國家仍陷于貧窮、落后之中。所以,這是經濟全球化程度不夠呢,還是應把“絕大多數國家”改為“少數國家”?本文認為至少應改為“部分國家”。懷疑派的一些觀點也值得推敲:他們認為經濟區(qū)域化阻礙了經濟的全球化,其實,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一體化是緊密聯系、互為條件的。從地域的維度看,全球經濟不可能同時一起實現一體化,而是部分地區(qū)先通過簽訂契約實現區(qū)域內國家經濟的一體化,經過一定時期的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相鄰的兩個區(qū)域又通過協議實現兩個區(qū)域內的經濟一體化。以此類推,當全球經濟都實現了一體化,經濟的全球化也就完成了。秩序轉型派肯定了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經濟、社會、政治的巨大影響,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同時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偶然的、其發(fā)展趨勢是不可預測的,這就否認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與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可知性,顯然是錯誤的。
(二)對經濟全球化的幾點看法
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市場機制成為世界經濟運行的主導規(guī)律時,全球經濟走向緊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種必然趨勢。它在宏觀上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在微觀上表現為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在資金、技術、信息、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既合作又競爭。有關經濟全球化的性質和特征,我們提出以下幾個觀點:1.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趨勢,是人類節(jié)約全球資源、保護全球環(huán)境與自身文明的一種進步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2.經濟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經濟上的合作與競爭,不存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性質之分、正確與錯誤之分、應該與不應該之分,至于在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不平等現象,是因為各國生產力水平差距的現實體現,屬于人類道德調節(jié)的范圍,需要通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來解決。3.資本對利潤的追逐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機;節(jié)約資源、提高 經濟效率,從而保護環(huán)境是人們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動機;而科技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自然動機,同時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物質手段(通訊工具等)。4.經濟全球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經濟區(qū)域化僅僅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種方式里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曲折、多變的,但其趨勢是可以預測的,也是可知的。5.經濟全球化與各國經濟國際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緊密聯系,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將經歷一個由淺至深的漸進過程:從國際化起步,發(fā)展到全球化,最后實現世界經濟的一體化。
專業(yè)文獻3
山西省對外貿易的優(yōu)勢、缺陷以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的研究
文獻綜述
引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加入WTO組織的國家也越來越多,由于組織內國家相對的自由貿易,導致了國家間的競爭愈演愈烈。而國家間的競爭也可以說是國家內部各個地區(qū)間的競爭。山西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基地,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怎樣提高山西省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對整個國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這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里,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qū)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并不能贏利,相反,資源匱乏的國家和地區(qū)卻能取得可觀的收益。長期指導我國外貿戰(zhàn)略的比較優(yōu)勢貿易理論已經不能適合現代經濟發(fā)展的變化,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山西尤為嚴重。那么山西在這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其對外貿易結構有何特點?山西面對嚴峻的挑戰(zhàn)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經濟發(fā)展斯庫?對于這些,國內外學者研究比較少,主要研究者多為山西省一些高校老師、報刊編輯和政府機構顧問等。
正文:
相關研究選題的觀點理論:
由于沒有國外沒有專門對山西國際貿易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介紹國內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論。
國際上的相關理論:
對山西國際貿易的研究大致需要以下幾個經濟理論: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理論,中國社科院工業(yè)經濟所金培教授認為:產業(yè)國際競爭力是在國際間自由貿易條件下(或在排除了貿易壁壘因素的假設條件下),一國或一個地區(qū)特定產業(yè)以其相對于他國或其他地區(qū)的更高生產力,向國際市場提供符合消費者或購買者需要的的更多產品,并持續(xù)獲得盈利的能力。波特教授的鉆石理論是產業(yè)競爭力研究的著名模型,他認為,一國或地區(qū)的特定產業(yè)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4個要素:生產要素情況、需求條件狀況、相關輔助產業(yè)狀況、市場結構以及企業(yè)策略和競爭情況。知識經濟理論,OECD《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定義: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的特征獨特與以前其他經濟的特征:資源利用智能化、知識利用產業(yè)化、資產投入無形化、高科技產業(yè)支柱化、經濟發(fā)展可持續(xù)化、世界經濟全球化、企業(yè)發(fā)展虛擬化、人均收入差距擴大化。山西作為資源能源大省,要在新時期成功完成經濟轉型需要借鑒發(fā)達國家的轉型經驗,可以應用SWOT分析法,即:優(yōu)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非常明了的分析出某一地區(qū)面對經濟轉型時的優(yōu)劣、解決辦法。
國內的研究成果:
國內專門對山西省的對外貿易研究集中開始于2000年以后,有對山西某一產業(yè)對外貿易的論述,也有對山西整體國際貿易現象的研究。例如,科技情報開
發(fā)與經濟雜志2006年刊發(fā)的《山西焦炭產業(yè)國際競爭力分析》(崔凱)中從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理論詳細論述了作為山西支柱產業(yè)之一的煤炭產業(yè)的對外貿易情況,文中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輔助產業(yè)的狀況、市場結構等角度詳細的分析了山西焦炭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并指出了制約山西省焦炭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同時,該刊物早在2005年9月的期刊的中收錄了郭莉榮的《山西對外貿易模式的現存缺陷》,該文中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確指出山西對外貿易模式的缺點:
1、貿易總量??;
2、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
3、對外貿易方式單一且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落后;
4、出口市場狹窄;
5、對外貿易經營主體不強;
6、對外貿易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
7、科技對貿易的拉動作用過小。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老師薛海霞的《山西省加工貿易發(fā)展初探》中詳細說明了加工貿易對山西省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以及吸引外資、對外貿易等的明顯促進作用。同時,也指出了山西省發(fā)展加工貿易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了加快發(fā)展山西加工貿易的對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工貿易,因此,該文中用大量翔實的數據有力的指明了山西加工貿易的內外環(huán)境,從宏觀上、政府政策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措施:
1、抓住中部崛起戰(zhàn)略切機;
2、發(fā)揮山西資源豐富、在能源開發(fā)中人才豐富的優(yōu)勢;
3、加強區(qū)域內加工企業(yè)的整體協調性。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特色道路》(周娟美)中非常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山西作為資源大省轉型面臨的困難和轉型的道路。
1、大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經濟,充分利用知識和創(chuàng)新使得知識經濟與傳統(tǒng)經濟的完美嫁接,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優(yōu)化重組資源配置;
3、大力引進人才,建立創(chuàng)新機制,提高經濟效益。
本選題現階段的主要觀點以及評價:
綜合大多數學者對山西國際貿易現狀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他們對山西對外貿易面臨的問題有著一致的看法:
1、山西本身的經濟結構制約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2、山西的產業(yè)結構單一并且出口產品附加值過低,主要以資源開發(fā)和初次加工為主,因此經濟效益低、出口風險大;
3、歷史和地緣特點使得山西的外貿發(fā)展時間短,經驗少;
4、山西的對外貿易企業(yè)大多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差。具體事例如下:2004年,山西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占18%、焦炭占57%,金屬鎂占12%,不銹鋼板材占4%。從中可以看出,山西出口商品過于單一,一旦國際市場出現變化,山西的外貿市場就面臨極大的風險,同時,山西的高科技產品出品份額太少,高科技產品有著消耗少、附加值高、環(huán)保節(jié)能等優(yōu)點。對山西面臨的這些困難和問題,各位學者都從自己的角度提出里不同的解決辦法,例如:發(fā)展知識經濟、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加工貿易等等。但是,以前的研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有的只是針對某一行業(yè)的解決辦法,有的只是從政府角度提出政策對策,沒有系統(tǒng)的提出一整套的從政府、企業(yè)、法制法規(guī)、經濟結構等角度的解決辦法。
本選題的主攻方向:
從山西省的具體情況和外貿發(fā)展現狀出發(fā),分析總結對外貿易中出現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經驗、教訓,還有一些學者的研究理論成果,對山西在以后一段時期內的外貿發(fā)展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之道。
專業(yè)文獻3篇(幾專業(yè)論文)相關文章:
★ 文秘專業(yè)求職自薦信3篇(文秘專業(yè)自薦信范文500)
★ 數學教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書7篇 小學數學教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三年規(guī)劃表
★ 藥劑專業(yè)畢業(yè)生自薦信5篇(制藥專業(yè)自薦信)
★ 醫(yī)學專業(yè)求職信模板5篇(基礎醫(yī)學專業(yè)求職信)
★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自薦信12篇(應用電子技術專業(yè)的自薦信)
★ 大學生會計專業(yè)求職信模板4篇 關于會計專業(yè)求職信模板
★ 護理專業(yè)3年自我推薦信3篇(護理就業(yè)推薦書的自薦信)
★ 有關工程專業(yè)求職信模板6篇 建筑專業(yè)求職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