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2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糟粕),以供參考。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1
摘要:中國文化史中國千百年來累積下來的,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對待中國文化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tài)度?怎樣處理和面對中國文化才是最好的?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評判傳統(tǒng)文化哪些是精華,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討哪些傳統(tǒng)文化已經過時了或不合時宜了。對于不合時宜的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對其進行批判,而是將其封存或改造。
一.中國的思想教育
中國古代重視教化立國,但主要是出于統(tǒng)治階級政治的需要。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人才,以擴大統(tǒng)治基礎。從西漢武帝起,推行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tǒng)。將《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后來成為封建教育的傳統(tǒng)課程。安史之亂后,唐代的私人辦學多了起來,大文學家韓愈、柳宗元都辦過學。宋代學校制度更加完備,中央有太學、國子學、律學、算學、書學、畫學等,以太學和國子學最重要。明朝中央官學初名國子學,后改為國子監(jiān),學生成為監(jiān)生,地方設府、州、縣學??婆e考試規(guī)章嚴格。官辦學校外,私人講學的書院在北宋興起。書院依封建倫理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較活躍。但是明朝各級學校教育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校規(guī)更嚴格,絕對禁止學生對人對事持有自己的見解,對違反封建倫理道德的行為加以嚴懲。清朝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而書院在清朝時期逐漸成為官辦學校。
二 中國宗教思想的現代性與時代性
中國宗教思想史反映的情形而言,我們可以發(fā)現有兩種不同功能的宗教思想:一種是為公共的政治秩序服務的宗教思想,另一種是為個人的生命健康服務的宗教思想。
人是社會化的,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意味著貧富差別和貴賤之分。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有兩種對立觀念。一種是天下大同思想,這是一種普遍的思想和心態(tài)。對社會中的等級和不平等的現象,下層的人們感到深深的痛苦,他們希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享受愉悅的生活。另一種是政治家和政治家思想家的思想,他們強調絕對平等會帶來社會失序,使社會失去進步的動力。一個社會要進步,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身份差別和等級。在一個相同的時空中,越是講究效率的群體,等級特征越明顯,軍隊中的官階制度及其外顯形式,是最典型的體現。當然,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差別,更多的是通過金錢體現的,這與中世紀的等級形式主義有別。等級、貴賤、貧富差異會給人帶來刺激,多數人具有喜惡貴賤、喜富惡貧的社會屬性。貴賤和貧賤是相對的概念,在社會這座金字塔中,塔尖上的只能是少數人,而塔基部分則占絕大多數人。
我們從中國的宗教思想中可以看到第一種思想明顯體現出現代性,然而我們在第二種思想中可以看出其明顯的缺陷,但它不得不說符合古代的政治統(tǒng)治,這也體現了時代性。
三.怎樣正確的面對中國文化
1.評判權。從時間上說,涉及前代人的評判權,當代人的評判權,后代人的評判權。從空間上說,涉及到政府(官方)評判權,民眾(民間)評判權,學者評判權,以及當事人評判權。在這里,最終評判權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評判的依據。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是精華還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評判依據。筆者建議使用的依據包括,一、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是否有利?二、這種文化對當事人是否帶來生存樂趣?三、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心靈是導致墮落還是促成升華?四、這種文化是否傷害了其它人的生存與樂趣?
3、文化效應的多樣性。文化不僅存在著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對使用者和其它人產生著廣泛的效應。這些效應既有好的,也有壞的;或者說,既可以成為好的,也可以變成壞的。這里的問題是,對某種文化的識別能力、鑒賞能力,以及應對的心態(tài),都可能導致不同的效應。與此同時,當事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對同一文化的不同評判。如果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養(yǎng),那么就可以更寬容地對待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種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慎用“封建迷信”的標簽?!懊孕拧笔侵府斒氯撕V信一種并不存在的事物,這種行為在古今中外都是廣泛存在的,并非封建社會所獨有。此外,今天許多人所說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只有負面的社會功能和效應。例如,我國民間對灶王爺的供奉習俗里,就包含著“懲惡揚善”的良性社會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著科普的內涵,它承擔著向民眾普及常見有毒動物(蟾蜍、蛇、蝎子、蜘蛛、蜈蚣)知識的功能。
5、精華與糟粕的評判具有時代性,也具有現實性。古人津津樂道的文化精華,在今天可能就沒有那么精華了,甚至變成了糟粕。對于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評判往往還存在著現實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經濟利益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純學術”的文化評判,可能是愚蠢的或書呆子氣的。
根據上述思考,我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精華,它們包括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親情的眷戀,對道義的持守,對民族的融合,對心靈的升華,對未知世界的求解,對信息文化手段的運用,對智慧和知識的尊重,等等。與此同時,從今天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存在著許多糟粕或不合時宜的成分。在筆者看來,比較突出的糟粕,乃是奴性文化。奴性文化的實質,即人身的依附,它是以犧牲個性的發(fā)展和張揚而換取的茍且偷生。奴性文化既存在于國家管理體制中,也存在于社會團體、學校和家庭之中。在上級面前,下級往往沒有了尊嚴;在老師面前,學生往往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沒有了發(fā)言權。奴性文化的社會代價,主要是專制的社會管理方式,以及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萎縮甚至磨滅。這是因為,奴性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實際上就是強權文化,而強權文化乃是一種不理會法制、不尊重人權的文化,也是一種不公正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多數社會成員的聰明才智被壓抑了,與此同時這個民族的整體的持久的活力也就被壓抑了。
事實上,抽象地或純學術地討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并沒有太多的意義和價值。改造傳統(tǒng)文化,包括從心態(tài)上的改造和實際上的改造;所謂心態(tài)上的改造,即降低對該文化的篤信程度及其價值認同;所謂實際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時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例如,舞龍,在當初是一種篤信的求雨儀式,在今天則演變成了娛樂活動。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觀念,在今天則被優(yōu)生優(yōu)育的文化觀念所取代。如果我們要想以德治國,那么就應當首先對不合時宜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和揚棄。
參考文獻:
中國思想與信仰講演錄 張榮明著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2
提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當代中國人的共識,但傳統(tǒng)文化精華多,還是糟粕多,及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個人理解又各不相同。我們要很好的區(qū)分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華,去除糟粕,這樣才能在很好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文化,豐富傳統(tǒng)文化。
怎樣區(qū)分精華與糟粕?
1 、從評判權上考慮。
從時間上說,涉及前代人的評判權,當代人的評判權,后代人的評判權。
從空間上說,涉及到政府(官方)評判權,民眾(民間)評判權,學者評判權,以及當事人評判權。
在這里,最終評判權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評判的依據。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是精華還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評判依據。我覺得使用的依據包括:
一、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是否有利?
二、這種文化對當事人是否帶來生存樂趣?
三、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心靈是導致墮落還是促成升華?
四、這種文化是否傷害了其他人的生存與樂趣?
3 、文化效應的多樣性。文化不僅存在著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對使用者和其它人產生著廣泛的效應。這些效應既有好的,也有壞的;或者說,既可以成為好的,也可以變成壞的。這里的問題是,對某種文化的識別能力、鑒賞能力,以及應對的心態(tài),都可能導致不同的效應。與此同時,當事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對同一文化的不同評判。如果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養(yǎng),那么就可以更寬容地對待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種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態(tài)實際上是與生存條件、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中國北方缺水地區(qū)的人們,與中國南方多水地區(qū)的人們,他們在衛(wèi)生習俗上的文化表現,可以說主要是客觀條件的問題,而不是人性的差異。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信息載體對文化形態(tài)具有強大的作用,中國的方塊漢字,既促成了中國大一統(tǒng)國家的超前形成(對比歐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詩詞、對聯(lián)、字謎等等文化形態(tài)。
5 、任何傳統(tǒng)文化都是該民族和該國家的生存標記或印記。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傳統(tǒng)文化都是有其歷史價值的,我們今天的人可以對其進行評判,但是不要輕易地全盤否定,也不要淺薄地嘲笑,而是應當封存其記憶,或者選擇其中對今天有益的成分來繼承和發(fā)展。例如,曾經有人說京劇是“亡國之音”,其理由是當時的清朝的達官貴人陶醉其中,消費了大量的時間,失去了對西方的新興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管理的研究、學習和借鑒的興趣和機會,從而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中慘遭失敗;顯然,這是從文化藝術的社會功能角度進行的評判,而不是從歷史的綜合角度進行的評判。從今天的角度來說,京劇實際上則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筆豐厚的遺產。
6 、弱勢群體或特殊群體的文化,以及少數人和個別人的文化。對于這些人的文化行為,評判的標準應當與大眾文化、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例如,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的怪異、怪僻、特立獨行的行為,其中有可能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所誘發(fā)的,也可能是一種超前的社會行為。
7 、慎用“封建迷信”的標簽?!懊孕拧笔侵府斒氯撕V信一種并不存在的事物,這種行為在古今中外都是廣泛存在的,并非封建社會所獨有。此外,今天許多人所說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只有負面的社會功能和效應。例如,我國民間對灶王爺的供奉習俗里,就包含著“懲惡揚善”的良性社會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著科普的內涵,它承擔著向民眾普及常見有毒動物(蟾蜍、蛇、蝎子、蜘蛛、蜈蚣)知識的功能。
8 、精華與糟粕的評判具有時代性,也具有現實性。古人津津樂道的文化精華,在今天可能就沒有那么精華了,甚至變成了糟粕。對于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評判往往還存在著現實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經濟利益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純學術”的文化評判,可能是愚蠢的或書呆子氣的。
精華有哪些
1. 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司馬遷那種逆境奮發(fā)的精神,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zhí)著熱愛,孟子的“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勝”,王夫之的“相天”“造天”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zhàn),中國人并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斗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叭收邜廴恕?,中國人常常講究道德,以友善態(tài)度看人待人,這對于社會秩序的優(yōu)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是積極的。
2. 對待利益的問題 “見義忘利,見危授命”、“ 與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對拜金主義、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等思想的侵蝕,其抗擊力閃著道德的光輝。
3. 關于人的本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人本有這樣的明澈之心,只因后天的污染,使其本色暫時隱藏了?!巴局丝梢詾橛怼?,“人人皆有佛性”,這種種宣示,都是對人人具有這種光明本性的肯定。風月有今古,人心無古今。淬煉和回歸這樣的一顆心,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核心所在。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實踐,在浩瀚如海的中華文明積淀中,我們就容易知道,什么是讓人明朗的精華,什么是讓人迷昧的糟粕,什么只是非關精髓的民俗之類的文化。
糟粕有哪些
1、思想方面
1) 不講原則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查則無徒”,千百年來這個理念成為國人為人處事的圭臬。秉持這種理念做人做成了“爛好人”,做事結果可想而知。你會發(fā)現現實中不講原則,模糊攪和的人不在少數,為什么?就是這種中庸頹廢理念的產物。
2) 頹廢的做事心態(tài) “隨遇而安”、“識時務者為俊杰”又是我們中國人信奉的理念,這也是中庸的表現?,F代的國人積極進取的少,等靠的多,這種現象除與長期的農耕思想有關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庸理念的產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就要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就要改變不合理的要素,不要誤解成“人定勝天”。要改變事物就要進取,就要主動,隨和事物的本來面目是改變不了的,包括改變人,“隨遇而安”、“識時務者為俊杰”就是隨和事物,就是妥協(xié)。細想一下,我們的任何工作就是改變事物的,生產產品就是改變材料的原來狀 態(tài)滿足人們的需要,管理就是改變人和物的原來狀態(tài),達到我們設想的目標。改變事物的原來狀態(tài)就要面臨很多困難,這就是工作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受中庸理念的影響很多人達不到這個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維持生計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難時更多采取逃避和掩蓋的頹廢做法,困難解決不了,目標就不可能達成。要達成目標就要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困難,而解決困難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數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標要求,妥協(xié)于現實困難,這就是所謂的“識事務者為俊杰”。
3) 愚忠愚孝忠孝為立身之本,中國傳統(tǒng)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孝,就沒有生存的權利。愚忠在中國是美德,如關羽、岳飛、文天祥。愚孝在中國也是美德,如二十四孝所記載的。
2、社會習俗方面
1) 裹小腳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大腳女人是很難嫁出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不反對裹小腳。小腳和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有關,到西學東漸以后,中國人不以為小腳女人為美,認為裹小腳是對女性的歧視壓迫之后,裹小腳就成為糟粕。這類的糟粕只要“棄”就可以了,首先裹小腳只有兩個選擇,是裹或者是放,并不需要別的什么東西來代替。即使是代替是更文明的如隆胸、減肥、化妝、穿時尚的衣服等等,這些多屬于自愿,因此是裹小腳是糟粕,而其他的自愿的愛美行動是精華。
道德方面
2) 跪拜禮 跪拜禮是封建社會中尊卑貴賤等級制的重要禮儀表現形式。行跪禮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個封建糟粕的代名詞。它的本質,是讓人丟掉尊嚴、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種表示貴賤等級的禮儀。因此,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釆用跪拜禮作為維持統(tǒng)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禮絕對沒有民主、平等的理念,從來都是尊卑有序,官貴民賤,以下拜上,卑躬屈節(jié)。在封建社會,跪拜禮被推而廣之,諸如師生間、長幼之間。但其本質,依然是封建等級制的反映。
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
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
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切都好,應該全盤肯定,并且不允許人們對之有任何懷疑與批判,否則就是數典忘祖,崇洋媚外;二是西化派,采取虛無主義或取消主義的態(tài)度,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斥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動”的東西,把近代中國的貧弱、落后等問題都歸咎于傳統(tǒng)文化,主張完全拋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全盤西化。
1. 面對傳統(tǒng)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 具體地說: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yōu)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社會和諧”、“天下統(tǒng)一”的社會理想;等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精神的。
3. 對有些內容可拋棄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思想,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4. 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如何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途徑。
1. 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僖环矫?,我們不能離開傳統(tǒng),空談文化創(chuàng)新。
?、诹硪环矫妫w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追求。
2. 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 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chuàng)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tǒng)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引用的文獻資料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弘揚傳統(tǒng)文化》《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糟粕》 《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概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2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糟粕)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 實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