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有關《教學機智》讀書筆記3篇,以供參考。

有關《教學機智》讀書筆記1
做了老師并不是很長的時間,但是,我似乎開始學會向其他人索求。在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著什么。向書本索要教學內容,向教參索要教學活動,向網絡索要教學點子,向學生索要教學成績。很多情況下,覺得自己似乎開始模糊對教育教學的理解,覺得成功的教育教學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成功灌輸到孩子們的頭腦中,覺得一名成功的教師就是學生考試獲得好成績。
直到我遇到了《教學機智》,我才開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為一名好教師的因素,我是不是應該回過頭問一問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師所應該擁有的特質?如果沒有,我該如何去自我培養(yǎng)?如果有,我又該如和正確去運用呢?
在本書中,Max提出了一個良好的教師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即“職業(yè)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自我批評的開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果斷性,探求世界奧秘的激情,堅定的道德觀,對世界的某種觀察力,面對危機時刻樂觀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氣蓬勃也很重要?!边@洋洋灑灑一百五十多個字,僅僅只是一個良好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說實話,讀到這里的時候,我?guī)缀醵加悬c泄氣的感覺了。怎么做一名好教師是這么難的一件事情??!那還不如做一名教書匠呢!但細細的再讀一遍這些要求,忽然又發(fā)現(xiàn),這寫因素似乎確實是一個也剔除不得的。要做一名好教師確實需要我們去挖掘我們身上的這些特質,然后讓它們更好的幫助我們成為一名良好的教師。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質分成三類。及道德層面的素質,能力層面的素質和性格層面的素質。
道德層面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職業(yè)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堅定的道德觀”這些都是與我們本身的職業(yè)道德相關。試問,一個沒有職業(yè)使命感,不能把學生的健康成長當成使命的教師,一個不喜歡孩子,對耗子沒有責任感,在學生的道德感養(yǎng)成階段不能給予學生正確引導的教師,如何能成為一名好教師?正如杜威曾經說過:教育者從長遠來看發(fā)展一種指向于兒童的價值取向,這種取向伴隨著對兒童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學意義的不斷反思,遠比去獲得一套外在的行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為這些行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學校的管理機制……但(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為一名靈魂生命的教師,鼓舞者和領路人?!彼裕鄬τ谝恢弊非蟮母鞣N教學技能,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道德層面上對于我們這份職業(yè)的正確理解和把握。
能力層面
在能力層面,我覺得也是分兩方面而講,一方面當然就是技能方面。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對世界的某種觀察力”在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磨練,方能自如運用。只有上課時給孩子們正確闡述的文章、觀點方能擁有闡釋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學生的特點和教育學的理論,方能擁有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個方面,例如“自我批評的開放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果斷性”,則更多的是對于我們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這種心理素質,則更多地要求我們自己不斷的自我要求,已達到這些“開放性,敏感性和果斷性”。
性格層面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奧秘的激情,面對危機時刻樂觀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氣蓬勃”則都是屬于性格層面的要求了。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我們對探求世界奧秘有了激情,我們的學生才會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奧秘,只有我們樂觀向上,我們的學生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才能樂觀積極,只有我們朝氣蓬勃,我們的學生才會充滿活力,只有我們擁有幽默,我們的學生才能愉快學習。
讀了Max對教師的要求,我才真正開始審視我自己,我想,我是不是現(xiàn)在已經擁有了“自我批評的開放性”了呢?不管如何,知錯能改,為時未晚。我想,我也能向著一名好教師前進了。
有關《教學機智》讀書筆記2
從教育學的角度上來看,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兒童對這一具體的情景、關系或事件的體驗是怎樣的?”
個人估計引號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處,卻精辟地闡釋了被一線教師忽略的教育學的另一問題——兒童的體驗。從教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角度來看,教育學是一門比較尷尬的學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說的“教育學從根本上講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門技術”。
所以,只要我們仔細分辨一線專家的言論,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他們多數比較“強悍”:遇到了什么問題,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問題就解決了。強調的是什么?強的是教師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慮到學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襯托教師自己預料了“學生的感受”,而且相當精確。再仔細分辨學院里的專家的言論,不過是教育大師們說過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組合,非常強調教育的規(guī)律性,常用詞匯為“只要……(按照教育規(guī)律)就能……(得到確定的結果)但是……(老師們不這么做)結果……(沒有教育好)所以……(老師們要閱讀,研究教育規(guī)律)”鮮有真正的自我感悟與實踐能力。
特別是在雙方對話的時候,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素養(yǎng)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線(如錢理群);有的.尚有對教育的浪漫情懷,努力對接,實踐教育規(guī)律(如各位師兄師姐)。我們應該有一條中間的灰色地帶,交集處。但以上都是在敘述誰呢?還是在敘說我們自己如何學習,如何對接,如何撥亂反正。孩子在哪里呢?孩子是怎樣的感受呢?不能考慮到這一層,能人型的教師會越來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裝自我開始“布道”。這讓我想起了在《班主任》雜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現(xiàn)的一個案例(大意如下):
有個初中生(男)上課兩次要求上廁所,因為此人愛搞惡作劇,任課教師不準。下課后,這位同學舉著一個裝著尿液的飲料瓶向教師反抗。任課教師問班主任怎么辦,班主任說:“表揚他!”任課教師詢問理由。班主任說,這個學生顧全大局,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沒給別人添麻煩,沒有擴大事態(tài)。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師向這位同學道了歉,說他“夠意思”。
學生大受感動。教師又指出“你不該采取這樣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困難”。然后教師在全班說了這件事,告訴同學此事“不要外傳,否則這個男子漢將來娶不到媳婦了”。然后任課教師與學生當眾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單獨批評了這個學生。學生虛心接受,后來有了進步。
能上《班主任》雜志封面的班主任無可非議,一定是優(yōu)秀班主任。她講述的這個案例也相當的精彩。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多少這名學生“對這一具體情境、關系、事件的體驗是怎樣的?”著墨處皆是教師的“智慧”與“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應思考如何與學生交流行動、感受,并時刻反思自我,為自己的教育行為“撥亂反正”,真正的接納教育規(guī)律與教育的負責性。教師與學生處在編織中,相互影響著。
若要我贊同某個人對教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的話,我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觀點: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相互制約;教育和人的發(fā)展的相互制約。我喜歡“相互”,這里的“制約”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含義,我們都需要看到“一體的兩面”,形而上學的思想是“一分為二”。
綜述起來,一句話,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積極實踐,也要遵從教育規(guī)律,同時承認教育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教育。我立誓要做一個“真教育”的教育者。
有關《教學機智》讀書筆記3
這就意味著教育的使命,就是從教育的意義上投入到兒童的工作,賦予孩子們權力,使他們積極塑造和改變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偶然性。
這是作者為這 “一門新型教育學的可能性” 一節(jié)內容第一段總結的一段話。顯然這來自存在主義哲學中關于“無確定性”的觀點。至少我認為作者借鑒了存在主義哲學關于“不確定性”與“可能性”的論述。無疑這是被我們多數教育者忽略的事實,我在多年以前也未能領悟到這一點。也即,沒有任何一門教育學或者教育學規(guī)律可以精確地告訴我們,當我們對一個學生實施教育行為時,結果會如我們預設般準確的發(fā)生了?!耙馔狻笨傇诮逃I域不斷發(fā)生。為什么會這樣?有的老師在想當然地做事情;有的老師學了一點技術,就開始依賴技術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有的老師回避困惑,采用“拖拉”的方式混日子······歷經歲月的洗禮,成為一個個“固化”的教師。其中還不乏名師專家。唯一的區(qū)別在于招數多一點,或者練就的功夫深一些。但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不確定性。推動我們前行的恰恰是抵抗“不確定性”的“天性”。教育者研究教育學規(guī)律為了什么?為了抵抗教育行為的“不確定性”。教師為何要修煉自我,是為了增強教育實踐的確定性,實質也是在抵抗內心的“不確定性”。學生呢?學生自出生開始,已然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人,同樣在努力地通過自己的方式完成“確定性”,抵抗“不確定性”。嬰兒呱呱落地的第一聲啼哭,就是抵抗不確定命運的開始。這幾乎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內在動力。所不同的是,在尋求確定性的路上,孩子的不同境遇緩慢而復雜地“精雕細琢”出不同的個體??傇诔晒χ邪l(fā)展的,確定性更強,自信心、好勝心、穩(wěn)定感都是抵抗“不確定性”的戰(zhàn)利品??傇诖煺壑邪l(fā)展的,不確定感更強,退縮、封閉自我、呆滯、麻木、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與挑戰(zhàn)精神成為抵抗“不確定性”失敗的惡果。事實上,孩子成長的背景與內部景觀的形成遠比以上敘述復雜。
所以,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教育的實質之一是增強學生抵抗“不確定性”的能力呢?但是,這樣的能力是否可以通過外在的幫助得到加強?我是非常疑惑的,因為抵抗的能力,來自主體。教育者、教育行為、教育預設都是客體。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遠非我們想想的那么簡單。我們首要克服的便是修補或者替代家長們在過去那么多年與學生在互動中形成的那份抵抗“不確定性”的能力。想到這里,我仍然回到了心理咨詢的技術層面,我們是否首要做的是評估學生已經發(fā)展或者形成的抵抗“不確定性”的能力呢?然后評估我們自身的能力呢?在實施具體的`教育行為前,是否可以進一步評估呢?······但是,這些所有的評估,是否都是為了抵抗我們教師自身內在的“不確定性”呢?那么,我們的內心景觀是怎樣的呢?我們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還是通過學生的發(fā)展證明自己?或是自身本身就想通過這樣的實踐抵抗自我的那份“不確定性”呢?或者,這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發(fā)展的結果。這句話可能是老生常談,但我強調的是,我們是否應該隨時反觀自我,探尋自己的內在世界,適時回到教育的原點,回到我們的初衷呢?
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的內在努力地探尋著“確定性”,然后,在兩端之間不斷徘徊以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那么,我的這個“點”在哪里呢?還是先從與敬愛的師兄師姐共讀一本書開始吧。
有關《教學機智》讀書筆記3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