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成語故事文字版3篇,以供參閱。

成語故事文字版1
老生常談的故事:
【成語】: 老生常談
【拼音】: 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解釋】: 老書生經常說的話。比喻人們聽慣了的沒有新鮮意思的話。
【成語故事】:
故事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光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卜術,漸漸有了小名氣。日子一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里。
這天,正好是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后,鬧著無聊,便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一會幾,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頓,滅滅他們的威風。何雖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的占卜很靈驗,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fā)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么預兆?”管輅想了一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yè),國泰民安;現(xiàn)在你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懼伯你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你的夢按照卜術來測,也是個兇相阿!”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兇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賢們,發(fā)善心,行善事?!编囷Z一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沒什么意思?!焙窝缒樕翔F青,一語不發(fā)。管輅見了,哈哈一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宴、鄧輅與曹爽一起因謀反而遭誅殺。管輅知道后,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所以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半部論語的故事:
【成語】: 半部論語
【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解釋】: 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夸贊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人言普山東人,所讀止《論譜》……太宗嘗以此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p>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趙普,原先是后周當節(jié)度使的趙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fā)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東征西討,統(tǒng)一了全國。后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是山東人,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當宰相不恰當。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也是不相信的`?!?/p>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分。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xiàn)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焙髞碲w普因為年老體衰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髀肉復生的故事:
【成語】: 髀肉復生
【拼音】: bì ròu fù shēng
【解釋】: 髀:大腿。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
【成語故事】:
“髀肉復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長久處于安逸環(huán)境中虛度光陰,憂慮不能再有所作為。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蜀書。先左傳》,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是以悲耳?!?/p>
劉備在與曹操作戰(zhàn)中失敗后,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
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您的話,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地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zhàn)事。上次失去機會,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p>
兩人交談得很投機,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過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大腿),發(fā)現(xiàn)上面的肉又長起來了,不禁掉下淚來?;氐阶系臅r候,臉上還留著淚痕。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怎么啦?您是不舒服還是有什么心事?”
劉備不好意思地說:“沒什么,實說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zhàn),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肉精壯結實,到這里來后,一晃就是五年,閑居安逸,用不著騎馬,髀上的肉復長,又肥又松。一想起時光過得這么快,人都快老了,復興漢室的功業(yè)一點也沒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難受?!?/p>
兒童成語故事摘抄:
卜晝卜夜的故事:
【成語】: 卜晝卜夜
【拼音】: bǔ zhòu bǔ yè
【解釋】: 卜:占卜。形容夜以繼日地宴樂無度。
【成語故事】:
敬仲,即春秋時陳國的公子完,同陳宣公是兄弟。陳宣公為了叫寵姬所生的兒子款為太子,便把原來立為太子的大兒子御寇殺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邊的,因此不能在陳國安身立足,便投奔齊國。齊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為“卿”。敬仲謙虛地說:“我是投奔貴國的客人,蒙您收留,讓我在這里舒舒服服地住下,我已經非常感激了,怎敢高居卿位,讓人笑我不知足呢!”齊桓公覺得他很懂道理,便改聘為“工正”,請他擔任管理各種工匠的職務。但是對他的待遇,仍不同于一般官員。齊桓公經常找他談天、游玩。
這段故事,在《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有記載。同時,它還記載著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齊桓公到敬仲家里去,敬仲拿出酒來招待他,桓公喝得很高興,直到天快黑了,還叫點燈,要繼續(xù)喝。敬仲婉言勸止,說道:“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我只準備白天陪您玩,卻沒有打算繼續(xù)到夜晚,恕我不敢久留您?。?/p>
由于這段故事,后來形容游宴無度,不計時間,從白晝到黑夜,又從黑夜到白晝,連續(xù)不休地玩樂,就叫“卜晝卜夜”。
不可救藥的故事:
【成語】: 不可救藥
【拼音】: bù kě jiù yào
【解釋】: 藥:治療。病已重到無法用藥醫(yī)治的程度。比喻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成語故事】:
西周的厲王,生活奢侈,驕奢淫逸,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人民。當時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冒死勸諫,但厲王根本不聽。那些厲王寵信的奸臣們都嘲笑凡伯。凡伯眼看著國勢日衰,內心十分焦急,于是寫了一首詩警告這幫人。大意如下:不是我老了,才說這些話,憂患沒到來時還可防止;假若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燃旺了的火焰,就沒法救了。果然,不久以后老百姓終于忍無可忍,沖進王宮,把周厲王趕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周厲王在那兒呆了十四年,直到死去。
不可救藥:人或事物壞到不能挽救的地步?!对娊洝ご笱拧罚憾鄬ⅲɑ鸶撸ɑ鸶撸?,不可救藥。
車載斗量的故事:
【成語】: 車載斗量
【拼音】: chē zài dǒu liáng
【解釋】: 載:裝載。用車載,用斗量。形容數(shù)量很多,不足為奇。
【成語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三國時代。
自關羽敗走麥城不久,即被吳國擒獲殺害。劉備和關羽親同手足,噩耗傳來悲痛萬分。他當即帶領70萬大軍,水陸并進直取吳國。消息傳到吳國,孫權十分驚慌。他召集大臣商議,決定派趙咨去魏國求援。孫權對趙咨說:魏國傲慢,你要有禮有節(jié)!魏文帝見趙咨故意問:孫權看書嗎?趙咨答得很有禮貌,沒有讓主人占到便宜。魏文帝又問:像你這樣的人才,吳國有幾個?趙咨說:比我聰明的人多得要用車載斗量!
車載斗量,形容人或物數(shù)量多到要用車裝,用斗量。
不知所云的故事:
【成語】: 不知所云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解釋】: 云:說。不知道說得是些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成語故事】:
不知所云”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言語紊亂、空泛。
這個成語來源于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孟獲,他七次俘虜孟獲,又七次釋放,孟獲終于心悅誠服地歸順蜀漢。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顧之憂,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臨行前,他給劉禪寫了一份《出師表》,提出東漢后期上層統(tǒng)治集團任人唯親而致傾頹的歷史教訓,規(guī)勸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嚴明賞罰,虛心納諫。最后,諸葛亮寫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北磉_他懇切、激動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后,諸葛亮便親率浩浩蕩蕩的大軍,向漢中前線進發(fā)。后主劉禪率領百官一直把他們送出成都城外十里遠。
兒童成語故事精選:
分道揚鑣的故事:
【成語】: 分道揚鑣
【拼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解釋】: 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元志是當時的洛陽令,他很有才識,看不起那些無能的官僚。
一天,他乘車在街上出巡。百姓見這前呼后擁的威勢,都紛紛回避。正巧,前面又聲勢浩大地走來一隊人馬。原來,為首的是大官僚李彪。按理,元志官小,要給李彪讓路??稍酒豢献?,把路堵住。
事情鬧到孝文面前。李彪請皇帝評判。孝文帝笑道:還是分道揚鑣吧!
鑣:馬嚼子。揚鑣:驅馬前行。分道揚鑣即提起ma勒口驅馬前進,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發(fā)憤忘食的故事:
【成語】: 發(fā)憤忘食
【拼音】: fā fèn wàng shí
【解釋】: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路來到楚國葉縣??h官沈諸梁間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回答不上來。后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么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tài)度是'發(fā)憤忘食'(發(fā)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
東窗事發(fā)的故事:
【成語】: 東窗事發(fā)
【拼音】: dōng chuāng shì fā
【解釋】: 比喻陰謀已敗露。
【成語故事】:
民間傳說,宋代大奸臣秦檜為了投降金朝,在家里和老婆王氏密謀定計,準備害死民族英雄岳飛。后來秦儈死了,沒過多久兒子也死了。王氏請來道士為丈夫和兒子招魂。道士在作法事時,看見她兒子和丈夫戴著枷鎖,正在地獄里受苦受罪。秦檜還叫道士帶話給王氏說:東窗事發(fā)矣?。ó敵踉跂|窗下面密謀陷害岳飛的事情敗露了)。這個成語比喻密謀敗露,罪案發(fā)作。
大器晚成的故事:
【成語】: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釋】: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的人,從小就喜歡舞槍弄刀,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拜師學習。崔琰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很刻苦,后來成為一個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不愛說話,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所以有許多人都瞧不起他,說他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崔琰卻說: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等崔林年紀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后來,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時做了司空,并被封為安陽侯。這個成語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名較晚。
成語故事文字版2
1。魚目混珠
從前,有一個人叫滿愿,他買到了一顆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經常獨自把玩,從不讓別人看。他的鄰居壽量從路上撿來一顆大“珍珠”,也珍藏起來。后來,他們倆得了同一種病,醫(yī)生說要用珍珠粉配藥。他們只得拿出各自藏著的珍珠。醫(yī)生笑著對壽量說:“你這顆不是珍珠,是魚的眼睛啊!”
[注釋]珠:珍珠。
[提示]比喻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2。杯弓蛇影
西晉時,一個叫樂廣的人請一位朋友來家里喝酒,朋友看見酒杯里有條蛇在游動,回家就病了。樂廣知道后,又把這人請來,讓他坐在原來的位置,告訴他那條蛇是掛在墻上的一張弓的倒影。朋友如釋重負,病也很快好了。
[提示]比喻因疑慮而引起驚恐和擔憂。
3。不寒而栗
西漢時,有個叫義縱的官員,性格殘暴,心腸毒辣。他在上任的第一天,就下令加重對關在當?shù)乇O(jiān)獄里的兩百多個犯人的處罰。那些犯人的親友來探監(jiān),都被他抓了起來。后來,他還覺得不夠,就將犯人和他們的親友全部殺死。老百姓知道了都渾身打顫,十分害怕。
[注釋]栗:發(fā)抖。
[提示]不因寒冷而發(fā)抖。形容非??謶?。
4。愚公移山
傳說,古代有個老人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走路很不方便。他決心帶領全家挖掉這兩座大山。有個叫智叟的老頭,認為不可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這山卻不會再長高了,終有一天會被挖平的?!?/p>
[提示]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
5。鷸蚌相爭
一只大河蚌躺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張開貝殼,一只鷸鳥閃電一般撲過來,長長的嘴像劍一樣刺入貝殼。河蚌立即關緊貝殼,把鷸鳥的長嘴夾住了。在他們互不相讓地爭斗時,一位漁翁恰巧路過,很輕松地把它們倆都捉住了。
[注釋]鷸:鷸鳥。
[提示]比喻兩者相爭,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一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連用。
6。鑿壁偷光
漢朝時,有個讀書人叫匡衡,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蠟燭和燈油,晚上無法看書。他發(fā)現(xiàn)隔壁富戶每天晚上都點著蠟燭,屋里被照得通亮,就偷偷在墻壁上鑿了個小孔,光亮就從這個小孔里照過來??锖饩驮谶@光亮下刻苦讀書。他后來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注釋]壁:墻壁。
[提示]指想盡辦法刻苦讀書。
7。貪小失大
齊國的達子帶兵同燕國作戰(zhàn),他請求齊王犒勞軍隊,齊王不答應。交戰(zhàn)以后,齊國大敗,達子戰(zhàn)死,齊王也逃到外地。燕國軍隊進入齊國的都城后,爭著搶取齊王的財物。人們認為齊王是“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提示]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
8。道聽途說
古時候,有個齊國人叫毛空。他告訴一個叫艾子的人說:“有一塊肉從天上落下來,它長三十丈,寬十丈?!币姲硬幌嘈?,他就改口說:“那就二十丈吧?!笨窗舆€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說:“那就十丈吧?!卑訂枺骸叭獾粼谀睦锪??”他答不上來了,只得承認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注釋]道、途:路。
[提示]指傳聞,沒有根據的話。
9。邯鄲學步
戰(zhàn)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yōu)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當?shù)厝巳绾巫呗?。他發(fā)現(xiàn)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yōu)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呢,什么姿勢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
[注釋]邯鄲:地名,在河北省。
[提示]比喻學人的長處沒學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東西也丟了。
10??讨矍髣?/strong>
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說的是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記號,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碑敶O聲r,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引伸成墨守成規(guī)不懂變通之意。
[注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成語故事文字版3
【曾子殺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夫人哄兒子說:“你先在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狈蛉藙倧募猩匣貋?,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夫人就勸阻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痹诱f:“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F(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的方法?!?/p>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成語“曾子殺彘”,現(xiàn)在常用來強調教育兒童要講究誠信,言行一致。
【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不可救藥】
西周后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刮錢財,發(fā)動戰(zhàn)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后,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占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jiān)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tǒng)治越來越不穩(wěn)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墒侵軈柾醪宦?,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jié)是這樣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老夫我一片誠意,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我進諫的并非老昏之言,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千萬別把憂患當做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全面爆發(fā)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愈了。后來的勢態(tài)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國都的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沖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xiàn)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后來,人們就用“不可救藥”來形容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用藥醫(yī)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成語故事文字版3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