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評課稿 篇1
袁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送行》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疑為學之始。這是一篇幽默散文,其中蘊含著對生活的深刻思考,聆聽袁老師的這節(jié)課,讓我感受到了老師的魅力及與學生和諧相處的那種非凡的親和力。
1.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袁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且足能看出這種魅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夫。
2.導課借用古詩詞名句,一下就把學生拉到了一種優(yōu)美的境界之中,讓學生對濃濃的親情、友情油然而生。
3.授課理念前沿,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的始終。
4.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恰到好處,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賓奪主。
5.做到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體現(xiàn)了有效教學的理念,能充分大膽地給每位學生發(fā)揮的空間。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本人有以下幾條建議,敬請袁老師鑒納:
1.個別詞語的發(fā)音不夠精準,這一點做起來實屬不易。
2.學生點評略有不當之處,教師應及時加以糾正。
3.有關(guān)文章的主旨不必深究太多,可以留給學生課下思考。
《一分鐘》評課稿 篇2
今天聽了呂老師的《平均分》一課,覺得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現(xiàn)在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開課教師通過頒發(fā)獎品的活動,不經(jīng)意地引出實際問題———分得不公平,滲透平均分的概念,做到了鋪墊的作用。
2、在情景圖的引出部分,利用學生自己觀察圖,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食品分得數(shù)量同樣多,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的現(xiàn)象,概括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在通過操作分糖果、分面包、分礦泉水、分桔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多次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這就為學生認識除法打下好的基礎(chǔ)。
4、在練習題的處理上,利用比賽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性,并且利用圖的形式直觀的使學生對平均分進一步的得到鞏固。
5、在學生的動手分12個學具時,學生實際操作時出錯了,教師及時就給予了糾正,在這里是否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錯誤,更能起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分鐘》評課稿 篇3
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xiàn),內(nèi)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嘆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聽了易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感到聽易老師上課是一種享受,猶如在欣賞佳作。她能使人為之一振,倍受啟發(fā)。易老師能根據(jù)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和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在讀中識字,在游戲中鞏固識字,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笔堑模n堂上只有努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易老師的開課就做得非常棒。她通過設(shè)計;“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我和數(shù)學老師(陳老師)吵架了,你們想知道原因嗎?那是因為我做數(shù)學計算題一=20陳老師說我做錯了,我不服,你們能給我評評理嗎?你們想知道一=20的原因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就會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易老師的用意是讓學生通過讀書就能很快地知道元元因為多睡一分鐘而遲到20分鐘的事。易老師的開課就像一把錘子,敲在了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提升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成功的一半。
2、教師既是課堂的組織者,也是引導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易老師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時,首先是注重讀的方法指導,提示學生怎樣才能很快地讀通課文?然后和和學生一起小結(jié)學習方法: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拼讀‘蘋果’上的生字寶寶,也可以問問旁邊的同學,這樣就可以很快地把課文讀通讀順了。接著,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書,學生有的四人一起讀,有的四人輪著讀,不一會兒,教室里書聲朗朗。易老師在檢查學生是否把課文讀通的環(huán)節(jié)上做得也很到位。例如:讓學生讀完第一段后,她肯定地說,你們非常能干,已經(jīng)能夠把這段讀通了,老師給你們打A,看看你們讀第二段能不能得到A+。學生聽了,讀書的勁頭更足了,當學生讀完第二段時,易老師又及時評價:“這回你們可以得到A+了,因為你們沒有少字或添字,讀得不錯。第三段有沒有信心拿A++呢?”易老師就是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讀書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讀正確,然后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p>
3.寓識于讀,寓教于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學生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讀用結(jié)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shè)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易老師采用豐富多彩的游戲創(chuàng)設(shè)了快樂識字。有在談話中識字、在朗讀中識字、在表演中識字;還有自編字謎識字,例如,學習生字“哈”“欠”,作為詞語“哈欠”,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演。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把它放到漢字身上,使學生感到漢字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是經(jīng)常接觸到的,是活的、有意義的,是充滿感覺的。易老師讓漢字和詞語“活”起來了。在識字過程中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元元”等詞語的輕聲正音。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4.多元評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易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談,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fā)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為你的勇敢鼓掌!”、“你別緊張!”、“陳治軍,我真是太佩服你了!你也讀出來了?!钡鹊龋拐n堂充滿了人文關(guān)懷;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易老師的教學藝術(shù),善于激勵,善于喚醒,善于鼓舞。使她的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口常開。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再完美的課也都會留下一絲不足,易老師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我認為還有以下的不足:
1.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不夠完美
在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上處理得不夠完美。比如:開課時提出的“一=20的問題,在課尾沒有能夠整體回歸到因為元元多睡一分鐘,所以遲到了20分鐘,讓學生心中的懸念得到消除。
2.識字與寫字教學問題。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更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人教版教材的教學特點是:多認少寫,識寫分開。會認的字要求會讀,會義。會寫的字要求會讀,會義,會寫,會用。易老師在識字教學中,對二會字的處理還是好的,但在對四會字的教學上則沒有體現(xiàn)。這不免給聽課者心中留有遺憾。
《一分鐘》評課稿 篇4
聽楊紅霞老師執(zhí)教的合作學習教學課例《最后一分鐘》,其真摯充沛的情感,其清晰簡練的課堂語言,其揮灑自如的教學調(diào)控技巧無不給觀課的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楊老師在以她的課堂教學詮釋合作學習的成效來看,更為我們深入研究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極為典型的案例。
一.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1.掌握知識的需要。本文刻畫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瞬間。但是,本文的背景卻是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和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創(chuàng)舉縱橫交錯而成的廣闊時空。教學《最后一分鐘》一課,就是要將這個廣闊的時空背景濃縮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之中,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接觸到相對更多的歷史知識,體現(xiàn)教學的效率。
2.培養(yǎng)情感的需要。愛祖國,愛民族,這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情結(jié),但是,一個人最真摯的情感流露決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說教之上的。它不僅建立在對相關(guān)背景與知識的融會貫通之上,更需要主體之間相互提示,相互感染,和相互催化,而合作學習在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3.有效學習的需要。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呢?我們的理解是,能夠讓優(yōu)生在課堂上有效發(fā)揮主導、引領(lǐng)同伴學習的作用;能夠使學習中下生在課堂里集中注意力,專注地、有始有終地參與學習。那么,合作學習無疑就是一種很不錯的學習形式。
二、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形式。
(一)小組小合作
楊老師在上課伊始便以PPT的形式向?qū)W生提供了本節(jié)課合作學習的“兩項任務”和“兩個建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內(nèi)容、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現(xiàn)在同學們的眼前,為接下去的小組合作學習作了十分必要而充分的鋪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小組合作的內(nèi)容,楊老師不僅在“兩項任務”中提示了學習內(nèi)容,而且提供了學習手段:“讀一讀”、“邊讀邊想”、在“詞句中感受”、“交流”、“補充”和“記錄”,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兩個建議”中,明確告訴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關(guān)注對詩歌本身的理解,也要借助課外資料拓展自己的認知,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詩歌本身的深厚意蘊和沉郁而奔放的感情。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不能夠忽視:顯示在黑板右下角的“五星榜”。雖然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評價方式,但在本次合作學習中,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是激勵的作用,從課堂上學生的放映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非常在意那一個個用粉筆涂畫的五角星;其次是記錄的作用,它幫助教師記錄了課堂上已經(jīng)展示和沒有表現(xiàn)過的小組學習情況,為面向全體學生學習服務。再次就是評定小組學習成績的作用。
(二)班級大合作
在本節(jié)課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楊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有一次明顯的轉(zhuǎn)變:在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她是一個指路人和督導員;而在后半節(jié)課,楊老師搖身一變,成了一個主持人、引領(lǐng)者。教師這一角色的轉(zhuǎn)變,無疑使課堂的合作形式發(fā)生了量上的改變:那些代表小組意見起立發(fā)言的同學仿佛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員,而楊老師則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長了。
在這個“大合作組”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求知欲望被一次次地點燃,他們渴望爭先,渴望表達的情緒被一次次地推動。教師在教學即將圓滿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激情的結(jié)束語:
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所有的眼睛都是嶄新的日出,所有的禮炮都是世紀的歌聲。我們激動,我們自豪,日益繁榮昌盛的祖國,讓我們圓了一個團聚的夢。讓我們一起把這種激動自豪讀出來,把我們對香港的熱情歡迎讀出來,把我們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福讀出來……
孩子們積蓄了一節(jié)課的情緒頓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師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課堂教學的氣氛同時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綜上所述,由楊紅霞老師執(zhí)教的這一堂合作學習示范課《最后一分鐘》是成功的,課堂上,課文那些認知性知識被有效習得,那些理解性知識得到了相互啟發(fā),更重要的是對香港回歸,祖國統(tǒng)一的美好情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感染,相得益彰!
如果要提一點供楊老師商榷的意見,我以為,《最后一分鐘》的文本是以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的,閱讀詩歌與閱讀其他文體的不同之處,余以為,更需要重視詩歌表現(xiàn)的那些意象和詩歌營造的獨特意境所傳達出來的獨特的意蘊美,以及詩歌長句與短句,平聲和仄聲所構(gòu)筑的音韻美。這些,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聽來總覺得沒有盡興。
《一分鐘》評課稿 篇5
學習是主要的,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教師很多課上的精彩片段讓我受益很多,我還處于學習積累經(jīng)驗的階段,對于聽的課也只是一些比較初淺的認識,我就寫一些在蔡老師《水墨山水》課的感受和體會。
首先,從美的導入讓孩子們看到了美麗的桂林山水,激發(fā)了對美麗山水的向往和聯(lián)想。
其次,根據(jù)美的發(fā)現(xiàn)讓孩子初步認識了水墨畫。再引入到金山畫王,細致有趣的講解了軟件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方法。
再者,美的升華,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在金山畫王中盡情的揮灑想象力,完整屬于自己的水墨山水畫。
最后美的回顧,孩子們總結(jié)了這節(jié)課的收獲與感悟。
提出一點點自己的建議,如果老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多一些自己親自使用金山畫王繪畫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更直觀更容易讓學生接收新的繪畫方法。由于信息技術(shù)課的特殊性,學生遇見的很多問題大致都是相同的,所以學生上手操作時,老師巡視不僅只是幫助學生面臨的問題,還可以把這些不同的問題收集起來統(tǒng)一解釋。
以上是我的一點感受,可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教師批評指正。
《一分鐘》評課稿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