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名人故事 篇1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p>
原文: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古代名人故事 篇2
三國名將趙子龍
趙子龍,三國時代劉備部下大將軍。在進取四川之時,奉命攻打桂陽城,守將趙范戰(zhàn)敗,獻城投降,趙范仰慕趙子龍英勇超群,又是同宗,要求結拜為。結義當日,趙范備酒席慶賀,酒至半醉,忽然一位美如天仙的****,為趙子龍斟酒,趙子龍問她是何人?趙范答道:『她是家嫂樊氏,家兄剛去世不久,又沒有,常勸她改嫁,但是至今未有合她心意之人。而且聲言,必須如將軍這般相貌堂堂,名震四海的人,才下嫁。今天適逢將軍,真是天緣巧合,若是將軍不嫌棄,家嫂愿意終生奉侍將軍』。
趙子龍聽了大聲嚴厲斥責趙范說:『你我既然結義為兄弟,你嫂即是我嫂,怎么如此,不仁不義……』趙范被趙子龍嚴詞義正一番話,說得羞愧無地自容,趙子龍憤憤離席而去,其凜凜正氣,備受世人敬佩。
趙子龍助劉備攻取四川,屢建奇功,建立蜀國后,被封為五虎將之一,英名蓋世。
后人作詩贊趙云:
雖非認義,也仿著關公秉燭。
不學多情叔叔,羞殺他曹植占甄。
古代名人故事 篇3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古代名人故事 篇4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郢(今陜西渭南縣東北),他是唐代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元稹齊名,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時期,倍嘗離鄉(xiāng)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親做過縣令一類的地方官,祖母和母親都能詩善文。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歲時開始學寫詩,歲時已通曉聲韻。他學習非??炭?,讀書、作文、學習寫詩,一日也不間斷。因為經常朗讀和寫字,他的口舌生了瘡,手肘磨出了老繭。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16歲的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去京城長安,行進在咸陽古道上。此時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剛剛生出的嫩芽,沐浴著春風在枯蒿腐草間探出頭來,他喃喃自語道:“果真是‘春風吹又生’了。”
原來他觸景生情,想起他寫的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來了。
白居易來到長安,拜見了擔任著作郎、掌管編纂國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大詩人顧況。白居易恭恭敬敬地從書囊里拿出自己的詩稿,懇請顧況指教。
老人將詩稿漫不經心地打開,低聲吟讀起來。讀著讀著,他忽然被那首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吸引住了。他反復吟詠品味著: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妙絕!妙絕!”老人讀完這首送別詩,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他喜歡這首詩真摯充沛的情感和樸實無華的風格,尤其欣賞前四行耐人尋味的獨特意境。作為人,不同樣應該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樣,在逆境中頑強地斗爭、倔強地生活嗎?“恩師過獎了,晚生無地自容?!卑拙右准t著臉,喃喃地說道老人從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從11歲起就遠離故鄉(xiāng)親人,在浙江一帶過著萍蹤浪跡的生活;知道他今天來長安是希望在這人才薈萃的國都,得到詩人的推薦和延聘,找到一個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負。老人越發(fā)憐愛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詩人了。顧況開始看到詩稿上寫“白居易”
三個大字時,還打趣說:“長安物價猛漲,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說:“年輕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不要說住在長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難了!老夫剛才開了個玩笑,可不要見怪噢。”
由于得到顧況的夸贊,白居易很快在長安出了名。不到幾年,他考中進士。唐憲宗聽說他的名氣,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學士,后來又派他擔任右拾遺。
白居易并不是一個追名逐利、阿諛奉承的官僚。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樂府詩,有不少是揭露當時社會上的不良現(xiàn)象,對官僚統(tǒng)治集團魚肉人民的罪行進行無情的抨擊,對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無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諫,大膽發(fā)表意見,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來降為江州司馬。以后雖然又幾次回到京城,做了幾任大官,但因為朝政混亂,像白居易這樣的人不可能有所作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共寫下二千八百多首詩,這些詩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燦爛的明珠。
古代名人故事 篇5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受一位摯友之托,寫了一篇題為《晝錦堂記》的文章。歐陽修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把文章寫好后,便命一差官騎馬給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歐陽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馬上命令一個仆人道:“你趕快騎快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讓他把文章帶回來!”
“老爺,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現(xiàn)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說道。
“無論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經送到,也得設法取回來!”
看見主人態(tài)度如此堅決,仆人就急忙騎上馬,走捷徑,抄小道,拼命追趕,最后總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帶了回來。
歐陽修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來是為了添上兩個“而”字。
《晝錦堂記》開頭有這樣兩句:“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痹逯袥]有這兩個“而”字,歐陽修將文章追回,就是為了把它添上去。
為了添兩個字,竟如此勞神費力,是小題大作嗎?不是。雖然不添這兩個字,文章開頭也并無語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語氣便與原文大有區(qū)別,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緩,表現(xiàn)出歐陽修文章曲折舒緩的藝術風格。
歐陽修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文學家尚能如此,作為小學生,我們更要從小養(yǎng)成認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努力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境。
古代名人故事 篇6
辛棄疾
說到辛棄疾,在后世很多人評價其為“大宋第一古惑仔”。但是要說起來,稱他是世界第一古惑仔都不為過。不管是文,還是武,都能夠稱為當代最有名的人物。文有和蘇軾齊名的詩詞地位,武能夠在萬軍叢中取敵軍首級。并且他還發(fā)表過很多的政治論文,還有人說他是屠夫,就連軍費他都貪污過,說他是古惑仔真的是一點都不過。
在辛棄疾22歲的時候,他就干出了一件大事,當時在齊魯大地,真實金國進攻宋國的時候,而從小就對戎馬生活的非常向往的辛棄疾,振臂一呼,召集了數(shù)千人就準備卻去上戰(zhàn)場殺金人,而辛棄疾真的是嫉惡如仇啊,不僅僅是金人,就連金人的走狗都要受到了辛棄疾的痛恨。
當時有一個名叫耿京的大佬非常的有名,而之后辛棄疾聽說之后就準備去投奔,然后就成為了掌管印信的人,但是有一次印信被一個和尚給偷走了,而且辛棄疾知道他是去投降了,這下辛棄疾可不能忍,于是就翻身上馬,追了三天三夜,然后將這個和尚的人頭給帶了回來。后來更是將叛變的張安國在五萬大軍中抓了回來,并且逮到了朝廷之上,當場處決。而當時的辛棄疾只有23歲。
后來辛棄疾就成了朝廷的一個官員,并且他的性格就是非常的剛,一言不合就是干,而之前就有岳飛一直嚷嚷著要迎接回來宋徽宗,宋欽宗,讓宋高宗十分的不滿,而這個辛棄疾也不識眼色,一直說什么收取關山五十州,堅持北伐,就更讓人掀起了,所以宋高宗只讓他擔任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官職。
而官場失意的辛棄疾,卻在文壇上有了一番的新的作為,別人不敢說的事他敢說,別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而辛棄疾的民族氣節(jié)也一直會留在人們的心中。而至于這位“大宋第一古惑仔”,也是一生不得志,面對著朝廷的步步退讓,他只能將眼前的茍且,活為了自己的熱血。
古代名人故事 篇7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受一位摯友之托,寫了一篇題為《晝錦堂記》的文章。歐陽修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把文章寫好后,便命一差官騎馬給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歐陽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馬上命令一個仆人道:“你趕快騎快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讓他把文章帶回來!”
“老爺,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現(xiàn)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說道。
“無論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經送到,也得設法取回來!”
看見主人態(tài)度如此堅決,仆人就急忙騎上馬,走捷徑,抄小道,拼命追趕,最后總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帶了回來。
歐陽修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來是為了添上兩個“而”字。
《晝錦堂記》開頭有這樣兩句:“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痹逯袥]有這兩個“而”字,歐陽修將文章追回,就是為了把它添上去。
為了添兩個字,竟如此勞神費力,是小題大作嗎?不是。雖然不添這兩個字,文章開頭也并無語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語氣便與原文大有區(qū)別,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緩,表現(xiàn)出歐陽修文章曲折舒緩的藝術風格。
歐陽修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文學家尚能如此,作為小學生,我們更要從小養(yǎng)成認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努力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境。
古代名人故事 篇8
聽過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嗎?
高祖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愿意跟隨他一塊走。高祖乘著酒意,夜里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高祖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xù)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么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庇腥藛枺骸澳愕暮⒆訛槭裁幢粴⒛兀俊崩蠇D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后面的人趕上了高祖,高祖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古代名人故事 篇9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p>
古代名人故事 篇10
書生劉理順,明朝人,少年時家貧,欲赴京應考,莫奈無路費,于是在一富翁家中任教,賺取路費。員外見劉理順博學多才,教學有方,故此甚是器重,特地選一名聰明伶俐的侍女,照顧劉理順的飲食起居,晚上齊宿一房,其意是贈送與劉理順為妻。
劉理順日間教員外的兒子讀書,夜間自修學習,經過三年苦讀,學業(yè)大進,適逢考期,于是辭別員外,赴京考試。
古代名人故事 篇11
華佗是古代三國時的神醫(yī),他料病如神,預知生死,治療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醫(yī)術學得那么好嗎?請接下來看。
華佗小時候失去了父母,母親因病而死。華佗發(fā)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做個醫(yī)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學醫(yī)的旅程。
華佗出了京城,聽說某某山上有一座廟,廟里有一位長老醫(yī)術高明,他風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喬風下雨,還是不停止學醫(yī)的征途。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于到了,但由于過度連勞累,突然放松所經以就倒下了。
那位長老救了他并收他為徒。長老開始讓華佗干些粗活,但華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后來,華佗發(fā)現(xiàn),長老把自己的醫(yī)術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yī)案》的書上,量是他總是找準時機看上幾眼。長老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搶過小徒弟給長的洗腳水,沖上了樓。他一邊給長老洗腳,一邊悄悄地看著《醫(yī)案》,長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說:“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他顧不著給長老洗腳了,拿起書便沖下樓去。
經過幾天的學習,華佗的醫(yī)術大有長進,但他還是虛習求學。長老時不時也帶他去看病。
一天,華佗在看《醫(yī)案》。一個小徒弟跑過來了,他大聲說道:“華佗,師父生病了!”華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樓,摸著師父的脈,華佗的臉逐漸從緊張到放松。原來,師沒生病,而是在試探他的醫(yī)術呢!當華佗下去的時候,一看糟了,《醫(yī)案》被蠟燭的火燒了半邊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子里團團轉,于是,他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醫(yī)案》。
第二天,師父說:“華佗,那本書帶來了嗎?”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給了師父,他說:“師父,這本不是原來的那本,這本是我憑記憶重新寫的,原來那本已經燭火燒了?!睅煾敢豢?,微微一笑,說:“華佗,你真過目不忘啊!”原來的那本并沒燒,而是又在試探他呢!華佗長大后,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贊的“神醫(yī)”?;l(fā)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但是,一代神醫(yī)最終死在曹操的監(jiān)獄里了。
古代名人故事11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