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佛教智慧小故事3篇(佛教智慧小故事版),供大家參考。

佛教智慧小故事1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小和尚覺得這些故事都很精彩,也朝你招招手,讓你坐下一塊兒聽聽……
有座寺廟,因留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里的老住持和七個弟子知道。七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住持問七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
七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rèn)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七天,還是沒人承認(rèn)。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六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離開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了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老住持問:“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了這名弟子手上。
很久以前,有一個性格粗暴的農(nóng)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親,但他對母親毫不關(guān)心,甚至到了不聞不問的程度。
有一天,農(nóng)夫聽說觀音菩薩經(jīng)常會現(xiàn)身于普陀山,他便決定和朋友們?nèi)タ雌兴_。
可是好不容易到了那兒,很多人都說看到了菩薩,卻只有那個農(nóng)夫沒有看到。
他平日里倒是很恭敬菩薩的,因此很失望,氣急敗壞地問廟里的出家人:“喂!老和尚,為什么我看不到菩薩呀!”老和尚慈悲地笑了笑說:“你知道嗎?剛才菩薩來了,很想跟你說話,但是這里人又多,所以菩薩讓我告訴你他上你家等著呢。你現(xiàn)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薩了!”農(nóng)夫聽后很驚訝,也轉(zhuǎn)怒為喜了,連聲說:“真的嗎?我現(xiàn)在回去就能見到菩薩嗎?但是,我沒見過菩薩,菩薩長什么樣子?”
老和尚語重心長地回答:“要說菩薩的長相,我不會形容,我只能告訴你他的穿著打扮。當(dāng)你回家的時候,看見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薩了!”農(nóng)夫聽了,連夜就趕回了家。
“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農(nóng)夫的母親為兒子出遠(yuǎn)門徹夜難眠。當(dāng)農(nóng)夫到家的時候已經(jīng)半夜三更了,他急切地敲著門。老母親聽到兒子那么晚回來,還那么緊張地大聲敲門,擔(dān)心出了什么事,因此很慌亂地披上衣服,不小心把衣服都穿反了,連鞋子也倒穿了,踉踉蹌蹌走到門前把門打開……
當(dāng)門被打開的瞬間,農(nóng)夫恍然大悟:原來菩薩一直都在家里。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有多好啊!
不久,機會終于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驢興奮不已。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沒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它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大惑不解,還慌忙躲閃,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nèi)绱顺绨菸摇.?dāng)它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會趾高氣揚地停在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院里,驢認(rèn)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無奈,只好放它下山。
驢剛下山,就遠(yuǎn)遠(yuǎn)看見一伙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于是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攔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驢倉皇逃回寺里,已經(jīng)奄奄一息,臨死前,它憤憤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狠下毒手。”
僧人嘆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rèn)識自己。
流量少年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少年流浪到寺廟。每到用餐時,他就惆悵地盯著菩薩,像在祈盼什么。大師見他可憐,便催促弟子快些給他送去食物。
漸漸地,少年與弟子們熟絡(luò)起來,再到餓時,便直接讓弟子去找大師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師,可大師卻總想出各種理由,推遲片刻后才讓弟子備好食物,還吩咐慢些給他送去。
如此這般次數(shù)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問大師:“為何您以前急著要給少年送食物,如今卻總在故意延遲呢?”
大師微微一笑,說:“以前我們給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讓我們送食物給他,我們則成了遷就。成全是幫他,所以要快;遷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大熱天,禪院里的花被曬枯萎了。小和尚趕緊去提了一桶水來準(zhǔn)備澆水。“別急!”老和尚說,“現(xiàn)在太陽大,一冷一熱,非死不可,等晚上再澆水。”
傍晚,那盆花已經(jīng)成了“霉干菜”的樣子。小和尚見了,嘟囔道:“不早點澆……現(xiàn)在怎么澆也活不了了。”沒想到老和尚卻指示:“少唆!澆!”
等小和尚把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jīng)垂下去的花居然緩了過來,而且生氣勃勃。
“天哪!”小和尚喊道,“它們可真厲害,憋在那,撐著不死。”
“胡說!”老和尚糾正,“不是撐著不死,而是好好活著。”
小和尚問:“這有何不同?”
“當(dāng)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歲了,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
小和尚低著頭,半天答不上來。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說:“笨啊!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只有好好活著,才有希望。”
不被接受的禮物
在旅途中,佛陀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xù)好幾天,好長的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誣蔑、詆毀佛陀。
最后,佛陀轉(zhuǎn)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那人答:“當(dāng)然還是屬于送禮的那個人。”
佛陀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不就是在罵自己了嗎?”
于是,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有位久經(jīng)沙場的將軍,十分厭倦戰(zhàn)爭,也厭倦了世間的你爭我斗。于是,他特地來找一位有名的禪師,誠懇地告訴禪師自己已看破紅塵,愿出家為僧。
禪師回答:“你心性火氣太重,還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將軍急忙說:“我現(xiàn)在什么都能放下,請您立即為我剃度吧。”
然而禪師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將軍無奈,只能暫時作罷。
一天,將軍起了個大早,趕來寺里拜佛。老禪師一看他就說:“將軍為什么這么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回答:“為了除去心頭火。”
禪師當(dāng)場就做了一首偈語給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嗎?”
將軍一聽,大怒:“你這個老和尚,怎么信口開河,言語傷人?”
禪師長嘆一聲道:“輕輕一撩撥,心火就燃燒,你這樣暴躁的脾氣,還談什么除去心頭火呢?”
五個『放』的故事
寺院里新來了一個小和尚,對什么都好奇。秋天,寺院里紅葉飛舞,小和尚跑去問師父:“紅葉這么美,為什么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么多葉子,只好舍。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和尚看見師兄們把院子里的水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么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因為冬天冷,水結(jié)冰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干凈。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紛飛,厚厚的,一層又一層,積在幾棵盆栽的龍柏上。師父吩咐徒弟們合力把盆搬倒,讓樹躺下來。
小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的,為什么要弄倒?”
師父正色道:“誰說好好的?沒見雪把樹枝都壓塌了嗎?再壓就斷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
天寒人稀,香火收入少多了,小和尚便問師父怎么辦。
師父說:“數(shù)數(shù),柜子里還掛了多少衣服?柴房里還堆了多少柴?倉庫里還積了多少土豆?別想沒有的,想想還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的,春天總會來,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頓。”
不久,春天果然來了,也許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多,春花爛漫,勝于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復(fù)往日的盛況。師父要出遠(yuǎn)門了,小和尚追到山門:“師父您走了,我們怎么辦?”
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懂得‘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還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佛教智慧小故事2
過去,在東北一個偏僻的地方,有一個小村子里居住著一群人,這些人相互扶持過著艱難的生活,后來聽說日本人要來了,為了活活命,他們決定逃到一個很遠(yuǎn)的村莊。
他們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他們也不知道那么遠(yuǎn)的路,等待每一個人的是什么,他們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夠堅持到目的地。但是他們知道,必須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艱難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又累又餓,他們都沒有多少力氣了。很多人支撐不了已經(jīng)慢慢地倒下了,還有一些人趁著自己還沒倒下,就悄悄地離開了,因為他不忍心讓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樣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隊伍中的人已經(jīng)是越來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這時候有一個老人,因為又累又餓,加上年紀(jì)太大,他實在是走不動了,就對其他的人說,我實在是走不動了,你們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們誰都活不了。大伙都舍不得丟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現(xiàn)在每一個人都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如果再抬著一個人的話,所有的人都會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當(dāng)大家正要走的時候,一個婦女把懷里的孩子遞給老人,說:“這個孩子由你來帶了。”說完,頭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時候,大家終于來到了目的地,整個隊伍都?xì)g呼起來,但只有那位母親一個人跑到村口,朝來時的路上張望。
第六天中午的時候,那位母親終于看到老人抱著孩子一步步地捱了過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責(zé)任能夠讓一個人變得堅強而勇敢,當(dāng)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的時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為他知道他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戰(zhàn)勝它,因為在他身上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zé)任。
佛教智慧小故事3
在寺院里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寺院里新來了一位義工,一開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幫忙,做了幾天,她一會兒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會兒又嫌一起工作的義工偷懶,要求換工作。后來安排她到圖書館里幫忙,她做了沒幾天,又開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來借書的人沒有素質(zhì),總是亂放圖書。于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門口負(fù)責(zé)衛(wèi)生,沒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游客亂扔煙頭,嫌孩子亂丟食品袋……最后,她帶著一腔怨氣找到方丈,要求重?fù)Q工作。
方丈聽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后,問她:“你為什么要到寺院來做義工?”她答:“我想學(xué)習(xí)佛法。”方丈又問:“學(xué)習(xí)佛法為了什么?”她想了一想,答:“學(xué)習(xí)佛法是為了做一個佛那樣的人。”方丈微微一笑,然后寫了幾個字送給她,讓她悟了之后再來。
方丈寫的字,義工拿給朋友看,原來是一句偈語:“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義工請教偈語的意思,于是朋友告訴她這是六祖惠能《壇經(jīng)》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說一個真心想學(xué)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凈的,是看不到世間的是非人我的。義工辯解說:“我的心很清凈啊,所以我才會看到他們的很多不對。”朋友只好又解釋說:“這個‘不見世間過’是讓你不要執(zhí)著于別人的過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里、口里,不起怨惱,不四處傳播,而是先要自己做個好樣子,然后再以悲憫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來幫助別人改過。”
聽到此,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個染布的師傅,同時收了兩位學(xué)徒。不過他為學(xué)徒立下了一個奇特的規(guī)矩:每個月底,學(xué)徒都要對他說兩個字。
第一個月月底,師傅問這兩個學(xué)徒:“你們心里最想說什么?”學(xué)徒甲說:“飯香。”學(xué)徒乙說:“食劣。”
第二個月月底,師傅依然問這兩個學(xué)徒:“你們心里最想說什么?”學(xué)徒甲說:“覺穩(wěn)。”學(xué)徒乙說:“床硬。”
第三個月月底,師傅又問這兩個學(xué)徒:“你們心里最想說什么?”學(xué)徒甲說:“活輕。”學(xué)徒乙說:“事多。”
第四個月月底,當(dāng)師傅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學(xué)徒甲回答:“想學(xué)。”學(xué)徒乙卻說:“告辭。”
看著學(xué)徒乙揚長而去的身影,師傅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心中有魔,難成正果。”
結(jié)果,不出師傅所料,學(xué)徒乙此后又學(xué)過不同的技藝,但都未成功。而學(xué)徒甲卻繼承了師傅的染技,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顯而易見,染布師傅所收的兩個弟子,學(xué)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間過”,由于這個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見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極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獲那些怨懟,最終不得不辭別而去。而學(xué)徒甲則是個樂觀的人,在他眼里,世間是沒有什么欠缺的,飯食粗糙一些沒關(guān)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沒關(guān)系,只要睡得安穩(wěn);活計再多再忙,只要想學(xué)習(xí)都不會成為負(fù)累一
“不見世間過”,“不見”,不是看不見,也不是聽不見,而是看到聽見,但是由于心是清凈的,所以不執(zhí)著、不計較、不放在心上。“世間”,不單單是指人世間,還包括動植物、社會、物理世界等。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有種種不凈,即是所謂的世間過,而佛視此世界如凈土,所以佛不見世間過??梢哉f不是大路不夠?qū)拸V’而是你的思想不夠包容;不是鮮花不夠鮮艷,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陽光不夠明媚,而是你的心靈太陰霾。
正如藕益大師在《示曇生方丈》中所云: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達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歷位,無非無外之法界也。知皆即法界,自無人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則富貴能淫之,貧賤能移,夷狄患難能屈之矣。孟子論素位而行,則日,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門,則日,人如來室,坐如來座,著如來衣。要之皆不為物轉(zhuǎn),方能轉(zhuǎn)物也。
所謂“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就是指見或不見世間過,其根源都是我們的這顆心,如果心是清凈的,是善的,那么我們所見的就都是好的;如果心是不凈的,是惡的,那么我們所見的就都是丑的。所以一切人_切物的是非差別都是緣于心的意識,而非外在的境緣?!缎慕?jīng)》中說“觀自在菩薩……”其中的“觀”,就是強調(diào)要向內(nèi)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過失。查看我們自己的心,檢點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看到別人的不善處,我們也要回過來反省—下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生活中,“不見世間過”其實就是要我們學(xué)會以寬容和大度來包容一切,對于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計較,放下取舍。當(dāng)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師的《星云禪話》中有這樣一個事例:
佛光禪師對徒眾一向慈悲有加,尤其有關(guān)疾病醫(yī)藥、參學(xué)旅游、教育留學(xué),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設(shè)施,無不考慮周詳,督促常駐執(zhí)法者要供應(yīng)大眾弟子衣食無缺,達到僧團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會計的師父拿來一疊請款收據(jù),皺著眉頭對禪師說:“師父!最近住眾們患牙病的人特別多,牙疼雖然不是大病,痛起來的確很難受。常住盡量給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醫(yī)藥費非常昂貴,一個人補幾顆牙,動輒萬千金額,實非常住所能負(fù)擔(dān)。”
“不能負(fù)擔(dān),也要設(shè)法負(fù)擔(dān)。”禪師堅持他的意見。
會計又說道:“這些人受了常住恩澤,不但不知回報,說些好話,反而批評常住,不滿常住,依我看犯不著為他們出這筆冤枉錢。”
佛光禪師自言自語般地說道:“這些人口中雖然說不出什么好話,但是卻不能不為他們裝一口好牙!”
以常理來說,佛光禪師這種做法可以被稱贊為以德報怨,但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不見世間過”,佛光普照,既照在好人頭上,也照在壞人頭上,所以禪師才會這樣無差別地對待一切眾生。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既是惠能大師悲心切愿的真實教誨,也是引導(dǎo)我們契人佛菩薩境界的真知灼見。期待大家都能如實觀照,如實受用。
佛教智慧小故事3篇(佛教智慧小故事版)相關(guān)文章:
★ 佛教禪理經(jīng)典小故事3篇 禪經(jīng)佛理經(jīng)典故事20個
★ 有大智慧的兒童小故事3篇(適合3-8歲兒童的中文小故事)
★ 關(guān)于智慧的故事3篇 一個關(guān)于智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