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6篇(蘇州拙政園實習報告總結)

時間:2022-07-20 08:46:38 工作總結

  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拙政園實習報告共6篇(蘇州拙政園實習報告總結),供大家閱讀。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6篇(蘇州拙政園實習報告總結)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1

  拙政園

  蘭雪堂 :

  蘭雪堂是東部的主要廳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句。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據(jù)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東西桂樹為屏,其后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huán)境幽僻。堂前兩棵白皮松蒼勁古拙,墻邊修竹蒼翠欲滴,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墻相連。堂坐北朝南三開間,“蘭雪堂”匾額高掛 ,長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門相隔,屏門南面為一幅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全部采用蘇州傳統(tǒng)的漆雕工藝,屏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綴云峰

  綴云峰位于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峰并立,取名“聯(lián)璧”。綴云峰、聯(lián)壁峰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蘭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綴樹杪,名之曰綴云峰。池左兩峰并峙,如掌如帆,謂之聯(lián)壁峰?!眱煞鍨槊髂┋B石名家陳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瓏細潤,以元末趙松雪山水畫為范本。綴云峰的形態(tài)自下而上逐漸狀大,其巔尤偉,如云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1943年夏夜,綴云峰突然傾圮。后來,在園林專家汪星伯的指導下,重新堆成了這座高達兩丈、玲瓏夭矯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秫香館

  秫香,指稻谷飄香,以前墻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jié),秋風送來一陣陣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筑,面水隔山,為單檐歇山結構,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 48幅,緣據(jù)行家考證,一部為《西廂記》,另一部為《金玉如意》。其中《西廂記》一出中,有“張生跳墻會鴛鴦”、“拷紅”、“長亭送別”等場景,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夕陽西下,一抹余輝灑落在秫香館的落地長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裝點得古樸雅致,別有情趣。

  涵青亭

  園林建筑,以亭的變化為多。亭是一種只有屋頂而沒有墻的小屋,玲瓏輕巧,一般由屋頂、柱身和臺基三部分組成。在園林中可點景、觀景,又可供人小憩、納涼、避雨。

  拙政園不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間范圍比較逼仄。但造園家以高大的白墻作底,建了一座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從,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猶如水榭,兩側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開,似廊又非廊,主亭發(fā)兩只戧,副亭發(fā)一只戧,整座亭子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墻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斜倚亭邊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間,錦鯉遨游,荷蓮輕蕩。

  梧竹幽居

  建筑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外圍為廊,紅柱白墻,飛檐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于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huán)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意味雋永?!拔嘀裼木印必翌~為文徵明體?!八枨屣L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對聯(lián)為清末名書家趙之謙撰書,上聯(lián)連用二個借字,點出了人類與風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之情;下聯(lián)則用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互襯托、對比,相映成趣。

  聽雨軒

  聽雨軒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筑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后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時南唐詩人李中有詩曰:“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宋代詩人楊萬里《秋雨嘆》詩曰:“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現(xiàn)代蘇州園藝家周瘦鵑《芭蕉》詩曰:“芭蕉葉上瀟瀟雨,夢里猶聞碎玉聲?!边@里芭蕉、翠竹、荷葉都有,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tài)各異,自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遠香堂

  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堂北平臺寬敞,池水曠朗清澈。荷池寬闊,紅裳翠蓋,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堂內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規(guī)格整齊,由于長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盡收眼底,猶如觀賞山水長卷。室內陳設典雅精致。

  小飛虹

  蘇州是水鄉(xiāng),拙政園是水園,有水必有橋。拙政園里有石板橋、石拱橋等,小飛虹的型制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取南北朝宋代鮑昭《白云》詩“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而命名”。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虹,是雨過天晴后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小飛虹橋體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橋面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

  小滄浪

  小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小閣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huán)境。

  香洲 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筆下“芳洲”的典故,《楚辭》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也很得體。在中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臺,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時蘇州、杭州、揚州一帶山溫水軟、畫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匯處,三面環(huán)水,一面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頭,波起漣漪,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徵明寫的題額,后人還專門為之題跋。香洲這條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勝,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

  荷風四面亭

  荷風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湖內蓮花亭亭凈植,湖岸柳枝絲絲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lián):“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庇迷诖颂幨仲N切。尤其是聯(lián)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為開敞的建筑物,柱間無墻,所以視線不受遮擋,倍感空透明亮,雖然無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無間,四周芙蓉偎依簇擁,不是密密匝匝地圍成了一道綠色的香柔之墻嗎?動人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使這座島上的小亭愈發(fā)顯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風吹墻動,綠浪翻滾,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輕,夏荷艷,秋水明,冬山靜,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從高處俯瞰荷風四面亭,但見亭出水面,飛檐出挑,紅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塘荷花懷抱著的一顆光燦燦的明珠。

  見山樓

  見山樓三面環(huán)水,兩側傍山,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它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卷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墻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姹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原先,蘇州城中沒有高樓大廈,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相傳此樓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所。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wěn),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

  宜兩亭

  宜兩亭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于中園和西園分界的云墻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后,宜兩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范例?!耙藘伞背鲎砸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探出圍墻,可為兩家共賞。白居易寫詩贊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豈不妙哉!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

  波形廊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huán)池布局,分成兩 段,臨水而筑,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于倒影樓,懸空于水上。這里原來是一堵 分隔中、西園的水墻,作為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里,如何規(guī)劃成景頗費躊躇。聰明的工匠借墻為廊,凌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墻僵直、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 景觀空間富于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由南往北,經過一系列形態(tài)變化之后,突然出現(xiàn)大幅度轉折,把它拉離園墻一段距離,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貼水面,左右凌空,廊頂變化如亭蓋,臨水處立小石欄柱兩根,猶如釣臺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樓的近終點處,在其下部設一孔水洞,讓廊跨越而過,使園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體也拔高至最高點。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臥波,氣勢不凡。

  卅六鴛鴦館

  卅六鴛鴦館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筑,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筑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筑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槅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鴛鴦廳面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撐住館體架于池上。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為二。北廳(后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在)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yǎng)鴛鴦卅六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為清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題寫。蘇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時期狀元人數(shù)居全國前列,洪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間傳說中成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賽金花為妾。賽金花的故事后來被人寫成小說,洪鈞也就更加出名了。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于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墻既擋風又聚曖,并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斗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xiàn)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著獨特的美,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里洪、陸諧音“紅、綠”這一紅(洪)一綠(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筑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

  卅六鴛鴦館內頂棚采用連續(xù)四卷的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梁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余音裊裊,繞梁縈回。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huán)境優(yōu)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家具擺設配置精當。

  與誰同坐軒

  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折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杜甫的詩句聯(lián)“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鄙韧さ靥幧铰此叄乩砦恢蒙跫?,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斷。

  在扇亭后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绑摇奔大杳?,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于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戴笠漁翁垂釣,悠然自得。前人曾寫詞贊道:“花間蘿蹬一痕青,煙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證前盟,恰對漁汀。 紅隱霞邊山寺,綠皺畫里江城?;毖昧炖@瓏玲,坐聽啼鶯?!迸c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筑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象形建筑。亭、軒結合,渾然一體。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筑,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動于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閣”。造型高聳凌空,立面槅扇飾有精美圖畫。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云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山巔,它們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猶如音階中的哆、唻、咪,一氣呵成,使人陶醉在這動聽的旋律里。

  芙蓉榭

  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筑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憑欄四顧,可見滿池青翠,粉黛出水,風流麗質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盡情領略荷花的嬌美、幽雅和高潔的風骨。

  倒影樓

  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的景點。樓分兩層,樓下是為“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拙政園之蜚聲江南,是與大畫家、大詩人文徵明分不開的。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于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shù),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huán)境可人,幽香可愛。

  留聽閣

  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浮雕、鏤雕、圓雕相結合,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飛罩不可多得的精品。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臺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果皆有姿有態(tài),觀賞期特長,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錢到盛夏時節(jié)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凄涼晚景讓人不忍卒睹,唯獨秋塘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ㄖx了,人已老,景猶在,情難忘,觸人心境,發(fā)人幽思。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里 ,賈寶玉與林黛玉乘著姑蘇駕娘撐動的木舫在水中游賞,黛玉看到滿池荷花時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是個極有文化修養(yǎng)的姑娘,多愁善感,聰明絕頂,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隨波逐流,所以才會對李商隱這句表達冷寂清幽之美的詩句產生共鳴。這雖然是文學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賞的如此富有詩意的境界也出現(xiàn)在拙政園的西花園里。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在中國園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歡快或喜悅的美妙樂章。

  塔影亭

  此亭從頂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為正八角圖案,是園中最精致華麗的建筑物之一。在留聽閣船臺,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至致。狹長的縱向水系拉開了層次,隔了一定的距離,水灣的縱深感就增強了,那攢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真亭假塔,虛實相連,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在拙政園中,有兩處景觀與寶塔有關。一處是在倚虹亭看遠借的園外北寺塔,還有一處便是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實體,而在西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虛體。不論是真塔遠望,還是假塔近觀,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處的位置并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聰明的主人在水源將盡處筑了一個小亭,若將整個西園比作一首旋律優(yōu)美的樂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節(jié)音符。嘎然而止的樂曲讓人覺得突兀,而此處有了塔影亭則組成了完整的樂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遺音余韻不絕,讓人回味。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莊重質樸,圍柱間有坐檻,可以坐歇欣賞。四周草坪環(huán)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據(jù)《乾隆長洲縣志》記載,元朝大德年間,這一帶有一座寺廟叫大宏寺。又過了百來年,馀澤和尚居住在這里,并建了一所“東齋”。齋前有井,稱“天泉”。蘇州是個水鄉(xiāng)澤國,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的則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2

  蘇州拙政園考察報告

  蘇州拙政園考察報告 篇1:

  蘇州拙政園調研報告蘇州拙政園調研報告 調研目的:

1、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

2、培養(yǎng)對自然風景的感受能力和觀察力

3、加強對園林的了解,對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掌握能力 蘇州園林歷史悠久,在世界園林上獨樹一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拙政園,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一)布局分析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 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qū),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島嶼山石相呼應,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蘇州拙政園在布局上屬于風景式園林。拙政園具有江南古典園林所特有的藝術特色:

  依造地勢,順其自然;布局靈活,變化有致;流動滲透,明暗開合;虛實結合,小中見大;詩情畫意,意境悠遠;曲徑通幽,若隱若現(xiàn)。

(二)水體分析 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yōu)勢,疏浚為池。通過人工的修飾,積成的水域就像湖泊一樣。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在巧妙用“水”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漏景的造景手法,通過漏窗,可以觀看到外面的長廊美景。漏景即通過花墻、漏窗,把墻外的景物透漏進來。漏景不僅從漏窗、花墻取景,還可通過漏屏風、漏隔扇、樹枝、疏林、飄拂的柳絲中取景。拙政園中漏景手法的運用,使游客無處不能欣賞到美景,從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令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融為一體,簡樸素雅,呈現(xiàn)出迷人的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jù)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顯得疏朗、雅致、天然。主景與配景,運用了動勢向心的突出主景的方法,圍繞中心島嶼進行布景。

(三)建筑空間分析 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達到了1 %。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xiàn)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 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 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 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

(四)造園手法分析 本文從造園手法的角度對其進行賞析,如主景與配景、借景、對景、抑景、隔景、框景、夾景、漏景、添景、藏景、點景、移景等。以中部景觀為例進行分析:

  我覺得造園是一門藝術,它不僅涉及到建筑、土木工程、花木種植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文學修養(yǎng)和繪畫藝術等內在素質。立意是構筑園林的第一主旨,在 相地合宜的情況下,把建筑、花木、池沼、岡埠等進行藝術地構筑配置,這樣 才能做到步移景換,人在畫中。中部景觀如一幅青綠山水圖軸,圖中透出優(yōu)逸 清淡的秀美情調。圖中建筑、花木、池沼、岡埠,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構圖 藝術性極強。 (五)景觀節(jié)點分析 芙蓉榭:

  就是建筑在水邊的水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筑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 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淡紅色,中午紫紅色,傍晚粉紅色。 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 框景手法:

  圓光罩、長方形落地罩:

  封閉與開闊對比加了鏡框的中國山水畫。 芙蓉榭是拙政園東部花園賞荷的最佳景點,位于溪東東西中軸線上,因周圍植木芙蓉而得名。 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筑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 多變。芙蓉榭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 面,靈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 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憑欄四顧,可見滿池青翠,粉黛出水,風流麗質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盡情領略荷花的嬌美、幽雅和高潔的風骨。 芙蓉榭建筑在荷花池邊的水榭。其屋頂為卷棚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岸邊,一半伸向水面,凌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精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是夏天賞荷的好地方。芙蓉榭臨水的門框裝有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淳樸的自然境界中。這便是“框景”的造景手法。芙蓉榭為拙政園東部一方形歇山頂臨水風景建筑,位于主廳蘭雪堂之北,大荷花池盡東頭。荷池約略為矩形,東西長,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遠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也由此而來。當年王心一營筑歸田園居時,這里為一派水鄉(xiāng)景色:

“池廣四五畝.種有荷花,雜以薦藻,芬葩灼灼,翠帶棍泥。修廊蜿蜒,駕滄浪而度,為芙蓉榭。”待到皓月當空,清風、月影、荷香齊至,確能給觀賞者帶來美不勝收之感。 篇2:

  蘇州拙政園參觀實習報告城市建筑規(guī)劃----蘇州古代類建筑 摘要 蘇州拙政園是一處典型的蘇州園林,通過實地參觀與交流,讓我們認識了拙政園的布置與其中包含的各種建筑文化與建筑元素,參觀了拙政園后,聽導游的一些講解已經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心得,與同學交流后得到了很多的建筑思想,更加領略到了故事那種建筑文化思想,拙政園的建筑特點就是精致與緊湊,在一個園子中表現(xiàn)出了好多不同的元素,各處可見到不同的建筑手法,曲徑通幽、小橋流水等等都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一種桃園深處的感覺。 關鍵詞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正文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名園之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作為一處典型的江南園林,拙政園將江南園林的各種建筑元素都在一座園林中完美的表現(xiàn)力出來,我們于12月28日上午去游覽了拙政園,在我看來,拙政園給了我很深的建筑感觸,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1園林的建筑元素 它將有限的空間集文字、書畫、建筑、雕刻等多種藝術,并把山光、水聲、月色融入其中,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將人類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各種建筑元素與當時的文化背景姐在一個園林中表現(xiàn)了出來,令人嘆為觀止。

園林時代背景 拙政園也是蘇州最大的私家花園,占地5公頃。它的創(chuàng)意構思由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

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執(zhí)筆而成。第一任園主王獻臣是明朝的監(jiān)察 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檢察官,監(jiān)督地方官員的吏政情況,職位顯赫;官場失意后還鄉(xiāng),在蘇州城內東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現(xiàn)在的“拙政園”。 王獻臣之后,屢更園主,王心

一、葉士寬、張履謙等二十多人先后為園主, 因曾有“復園”、“將園”、“吳園”、“書園”、補園”等名園。現(xiàn)全園包括中部(拙政園)、西部(舊“補園”)、東部(“歸田園居”)三部分。其中,東部,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園內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風格明顯有別于東部和中部。

拙政園造園手法 拙政園整個園林是以綠色為基調來布置整個 園林,隨處可見婀娜的植物。綠色是自然的 色彩,是生命的色彩,它使人感到和平和寧 靜,充滿希望和活力。作為人類建造的第二 自然——園林,綠色自然成為色彩的主旋律。 造園家計成在《園治》中闡述“新筑易乎開 基,只可栽楊移竹;舊園妙于翻造,自然古 木繁花?!痹谧菊@里,以“綠”為主題的景 點有很多,如“綠綺亭”、“晚丹曉翠”、“浮翠閣”等。 在園中以花卉、果實色彩為點綴,在園林中 有了花卉、果實色彩來點綴,園林空間便不 在那么單調乏味?;镜倪x擇范圍廣泛,為 園林增添了亮麗色彩。 拙政園里山石花木色彩姹紫嫣紅,帶建筑的 色彩卻非常簡單。粉墻、黛瓦、栗色的窗和 柱,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這簡單的色彩, 看似單純,卻以不變應萬變,襯出了滿園的 風光無限。園林內建筑類型豐富,亭臺樓閣 高低錯落,圖片1 園林特征和空間特色 蘇州園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為中心;在結構上以小巧取勝,以小見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墻黛瓦栗柱,順應自然;空間處理上時而開闊明朗,時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山水建筑參差起落,花草林木點綴成景,層次豐富,意境深遠。拙政園的自由不對稱布局,各種建筑類型看似雜亂無章的在園林中布置,看似各種建筑將整個園林分割開來, 但增添了園林的變化性,讓人有了更多的享受與游園驚喜,,在園中行游, 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 或見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峰回路 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于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遷伸不盡 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墻角的小品?? 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2 拙政園的建筑內容 拙政園的空間可以說是非常緊湊的,在一個可以說 是面積不大的園林中將好多帶有江南的元素的經 典建筑都囊括在了一個園林中,其中建筑的色彩也 用的相對比較單調,但將整個園林的文化都表達出 來,其建筑皆可以說是比較精致典雅的,讓人流連 忘返。

園林的空間形態(tài) 圖片2 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往往面積不大,但采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蘇州園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為中心;在結構上以小巧取勝,以小見大,移步易影;空間處理上時而開闊明朗,時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整個園林的空間給我們一種緊湊的感覺,但不失美感。

建筑色彩、建筑體型特征 整個園林的色彩比較單調。粉墻、黛瓦、栗色的窗 和柱,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這簡單的色彩,看 似單純,卻以不變應萬變,襯出了滿園的風光無限。 整個園林中的建筑都是看似不同的,因為整個園林 中囊括了太多的建筑,如果色彩太過繁雜,將會影 響到整個園林的視覺效果,而用單調的色彩恰好解 決了這么一個問題,將園林中的諸多建筑以一種色 彩的來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 園林中的建筑都是比較精致典雅的,并不像現(xiàn)代建 筑那般給人一種剛硬的感覺,給人的感覺只是淡然 圖片3 與舒適的感覺。 3園林中環(huán)境布置 整個園林中的環(huán)境將整個園林的各種元素都巧妙 的聯(lián)系了起來,有山有水,有樹有花,小橋流水, 曲徑通幽,給人更多的享受與驚喜。

山的布置 古人云“園林之勝,唯是山與水二物”,疊石造山, 小則置一二湖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大 圖片4 則峰巒洞壑,綿延成脈,遠觀有勢,近看有質,石 無定形,山有定法。而拙政園中的各處的山體安排 的皆是恰到好處,如一來到花園里,園主給我們觀 賞的竟然是一塊巨大的湖石,遮擋了園中秀麗的景 色,反而更激起我們游園的興趣。進門見山這種處 理方法,在造園手法上,稱作“抑景”。既是屏障, 相當于園門入口處屏風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 化了它本身的實用功能而成為一景。就好象“猶抱 琵琶半遮面”一樣,遮遮擋擋的,卻使欣賞者更想 見識“廬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達藝術是 蘊藉在我們東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謂的“東方 魅力”吧。 圖片5 水的布置 “雖有人造,宛自天開”即模范山水。山貴有脈,水 貴有源,山與水的關系是“水隨山轉,山因水活”。 蘇州園林中多以水池為中心,輔以細流,迂回曲折, 并合自然,水光云影,相映成趣,而拙政園小飛虹以 水為底,堪稱佳構。整個園林中的水景皆給人圓潤的 感覺,將園中的建筑聯(lián)系起來,給人視眼空曠之感, 心曠之覺。圖片6 植物類布置及其種類 拙政園中的植物可以說是各有特點,不同的地方種植 不同的植物, 園林中花木既能觀賞又能組景,分隔 空間,屋角蕉影、窗外修篁、池邊垂柳、雨中睡蓮、經霜丹風,雪中梅朵。古人造園植木,善寓意造景, 選用花木常與比擬、寓意聯(lián)系在一起,總能 圖片 7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蘇州園林中用植物以時造景,可見古代造園家在這方面下的功夫,雖有亭臺樓閣,山石水池,又能作到風花雪月,光景常新,正所謂: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而蘇州的園林 中的種植方法“小園植樹多落葉,要疏植;大園植 樹要適當布置常綠樹”是現(xiàn)代園林設計中仍然非 常關注的問題。 整個園林中的植物皆是南方特有的植物,植物寄托 的園林主人的那種希冀與抱負,像竹子等是不可或 缺的,園中的植物完美的體現(xiàn)了江南的特色,體現(xiàn) 了江南的地域文化,精致典雅的生活文化,植物布 置亦是如此。園中景物布置不僅給人觀賞,同時也 將一些不同的空間完美的分隔開來,諸多地方都給 人一種驚喜的感覺,猶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钡母杏X。 圖片8 4拙政園交通設置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178號,車輛停 放方面,從北園路、百家巷或婁門路、東北街方 向到拙政園地區(qū)的旅游車輛分別停放至百家巷的 拙政園園林停車場、拙政園停車場;從園林路到 拙政園地區(qū)的旅游車輛分別停放至獅子林停車 場、獅林寺巷內設置的臨時停車場。非機動車則 停放在東北街、百家巷、園林路人行道上的非機 動車停放點。 5游園路線安排 整個園林分為三個部分:

  一東部景區(qū):

  圖片9 東部景區(qū)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竹塢曲水為主,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點綴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間。 二中部景區(qū):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墻壁上開有25扇花窗,使東部和中部隔而不斷。這是全園的精華部分,池水面積占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

  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小滄浪和枇杷園等。 三西部景區(qū) 西部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

  卅六鴛鴦館、十八曼佗羅花館、留聽閣、倒影樓等。 6游園的感受及收獲 作為一名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的學生,參觀拙政園的實習猶若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文化藝術的汪洋中,所到之處受時間之限,然仍可以窺見一斑,徜徉于這個為世人所贊嘆的藝術的殿堂。園林中到處可見不同的設計理念,讓我感受到了古時人們對建筑的理解之深,可以將整個個人的情感融入到建筑中去,透過建筑來將自己的各種希冀與抱負表達出來,通過這次的游園經歷,我感受到了建筑文化的博大,在建筑規(guī)劃時,要將整個地區(qū)包括進去,要合理的應用一些建筑、植物來將整個空間合理規(guī)劃好,要將自己的規(guī)劃元素囊括進去。 在設計規(guī)劃中,同時要考慮當?shù)氐牡赜蛭幕约碍h(huán)境因素,在整個地區(qū)內規(guī)劃好各個地方的布置,使整個空間和諧自然,各個部分都有聯(lián)系,不至于有的建筑看起來是與周圍環(huán)境,建筑格格不入。 所以說建筑規(guī)劃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僅僅只是領略了一點建筑的文化,還有好多的建筑知識等待我們去學習,等我們去發(fā)掘,設計,建造。 參考文獻 [1]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1 [2]陳健行.《蘇州園林》[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5 [3]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X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5]孫筱祥.《園林藝術及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X [6]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篇3:

  調研報告 ——蘇州拙政園——江蘇·蘇州·拙政園 環(huán)設1101 牛倩云 06簡介:

  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于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筑園林遺產,約三十八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范”。 與承德避暑山莊、留園、北京頤和園齊名,該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之

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

一、歷史背景 建造年代原因 園址一帶,是三國時吳郁林太守陸績宅第,后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拙政園由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時買下,耗費16年建成。王獻臣因受當朝特務機構“東廠”所陷害,被降職而歸隱蘇州。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

“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5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 建成情況 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存有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 公頃,規(guī)模比較大。 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拙政園,地質松軟,積水彌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各個景點,并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征明的對聯(lián)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臺、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二、發(fā)展狀況 改建情況 崇禎四年(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蕩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并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乾隆三年(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并將園中規(guī)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

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1951年11月,拙政園劃歸蘇南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guī)劃整治,按原樣修復,1952年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園中部和西部正式開放,成為普通百姓休閑游玩的去處。 拙政園歷時四百余年,屢經易主,多次改建,現(xiàn)存建筑,大多為忠王府時建造,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部分。中部是“拙政園”主體,建筑多系清代后期風貌,與明代清初風格殊異,而池中丘壑仍具原有規(guī)模,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自然,總的格局仍沿襲明代園林樸素大方的風格。西部“補園”,已被改建,帶有晚清海派風格,疏朗閑適,疊山理水與中部接近,尤以水廊、塔影亭之溪澗,皆為嘉構,有“絕處逢生”之趣。東部“歸田園居”,久已荒蕪,后新建,布局以平崗草地為主,鑿池疊山,增植樹木,配以亭閣,既沿襲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具新鮮暢朗之感。 現(xiàn)今狀況 1961年拙政園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游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1X年被國家旅游局、建設部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稱號。201X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從1996年始,拙政園每年春夏之季分別舉辦杜鵑花旅游節(jié)與荷花旅游節(jié)。201X年7月8日,拙政園迎來500周年華誕。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qū),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 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池廣樹茂,臨水布置了形體不

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qū)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 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qū)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云峰等,均為移建。 拙政園的建筑還有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等。

三、基本特征 藝術風格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 拙政園的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qū)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xiàn)狀并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以水見長、自然典雅、庭院錯落、花木為勝??偟母窬秩员3置鞔鷪@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 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qū),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填虛空,島嶼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春日繁花麗日,夏日蕉廊,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無不四時宜人,創(chuàng)造出處處有情,面面生詩,含蓄曲折,余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造園手法 私家園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對的園林面積不會太大。而在這種小的空間中展示各種空間,就必須采用對比的手法,其實從整個造園手段上來分析,又無處不用到了對比的手法。從入口的處理上不難發(fā)現(xiàn),拙政園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園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揚先抑——從而在極有限的空間來營造極佳果。遠香堂不但是中園的主體建筑,而且是整個拙政園的主體建筑,其中中部的諸多建筑都是圍繞著遠香堂來為中心來展開的。與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對景,又能隱約見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給人以無盡的想象,趣味十足。 說到園林,使我們不由想起的是園中的曲折的廊道抑或曲徑通幽的小道。廊道的作用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就是曲折的廊道,不但可以形成流線上的曲折,而且可以形成空間上的曲折,從而是空間富有變化。第二個作用就在于廊作為一種狹長的帶狀的空間,具有極強的空間引導性,既起引導人流的作用,同時又起分割空間的作用。西部的波形長廊就是典例。波形長廊依水而建,最初的目的是用來分隔西園和中園。波形長廊的一個特點就是隨池水而高低變化,這時廊的空間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首先在立面上空間就更豐富,形成高低起伏,雖然這里的高差并不大,但是畢竟是打破了長廊過于平坦給人帶來的單調感。而這種高差的產生是巧妙地使用在湖北面疊石,使廊順勢爬石而上。又在石上挖洞,既聯(lián)通兩邊湖水,有使產生泉水流動之聲,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了空間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 拙政園 蘇州拙政園分析 孫旭·細說江南園林:

  當代中國出版社,201X 邵忠 李瑾·蘇州游游蘇州: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X肖遙 田靜·中國古代建筑全集:

  西苑出版社,201X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X 陳世珍·園林的印跡:

  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X 拙政園總平面圖雪香云蔚亭 香洲底層和頂層 篇4:

  蘇州園林考察報告蘇州拙政園園林考察報告 考察時間: 201X年7月15日-7月20號 考察地點:

  蘇州拙政園 考察內容:

  園林景觀 考察目的:

1、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 2、培養(yǎng)對自然風景的感受能力和觀察力

3、加強對園林的了解,對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掌握能力 說到園林,大家一定會想到蘇州園林,蘇州園林歷史悠久,在世界園林上獨樹一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今年暑假有幸到蘇州游玩,特此以蘇州園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園作為這次的考察報告。 拙政園,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一)布局分析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 (拙政園CAD平面圖)它以池水為中心,樓 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 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qū),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島嶼山石相呼應,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 蘇州拙政園在布局上屬于風景式園林。拙政園具有江南古典園林所特有的藝術特色:

  依造地勢,順其自然;布局靈活,變化有致;流動滲透,明暗開合;虛實結合,小中見大;詩情畫意,意境悠遠;曲徑通幽,若隱若現(xiàn)。

(二)水體分析 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yōu)勢,疏浚為池。通過人工的修飾,積成的水域就像湖泊一樣。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 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 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 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巧妙用“水”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 水用基在漏景的造景手法,通過漏窗,可以觀看到外面的長廊美景。漏景即通過花墻、漏窗,把墻外的景物透漏進來。漏景不僅從漏窗、花墻取景,還可通過漏屏風、漏隔扇、樹枝、疏林、飄拂的柳絲中取景。拙政園中漏景手法的運用,使游客無處不能欣賞到美景,從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上圖) 水令竹籬、茅亭、草堂與自 然山融為一體,簡樸素雅,呈現(xiàn) 出迷人的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 現(xiàn)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jù)園林 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 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 疏朗、雅致、天然。主景與配景,運用了 向心的突出主景的方法,圍繞中心島嶼進行 景。(如上圖)

(三)建筑空間分析 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 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廳堂到晚亭顯得動勢布 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達到了1 %。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 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xiàn)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 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

(四)造園手法分析 本文從造園手法的角度對其進行賞析,如主景與配景、借景、對景、抑景、隔景、框景、夾景、漏景、添景、藏景、點景、移景等。以中部景觀為例進行分析:

  我覺得造園是一門藝術,它不僅涉及到建筑、土木工程、花木種植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文學修養(yǎng)和繪畫藝術等內在素質。立意是構筑園林的第一主旨,在相地合宜的情況下,把建筑、花木、池沼、岡埠等進行藝術地構筑配置,這樣才能做到步移景換,人在畫中。中部景觀如一幅青綠山水圖軸,圖中透出優(yōu)逸清淡的秀美情調。圖中建筑、花木、池沼、岡埠,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構圖藝術性極強。 (1) 遠香堂、水池、荷風四面亭、池中土山 上的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是圖中最突出的一組景 色,其他幾組皆環(huán)繞此景,又獨立成段。這充分 體現(xiàn)了主景與配景互相輝映及對景的造景手法。 “遠香堂”為中部主要建筑,面闊三間,四 面繞以回廊,在步柱之間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 地長窗,規(guī)格整齊,不做墻壁,是為四面廳,華麗莊重。水池遍植荷花,盛夏之時,荷香四溢。遠香堂北面對 池,池中土山為兩小島,把池水劃 南北兩部分,山南水面開闊,山北 清流。土山主次起伏,山上設“雪 蔚亭”、“待霜亭”與遠香堂互為 景。 “荷風四面亭”坐落在池水中央,三面環(huán)水,一側臨山,猶若半島。西首三曲橋可通“柳陰路曲”廊,南面五曲橋與“倚玉軒”相連。它將水池劃分為東西兩部,是中部園中的交通樞紐。它是“遠香堂”與“雪香云蔚”之間的銜接,既不影響它們之間的對景關系,又使游人在亭中飽覽主 景的優(yōu)美情調。

(2) 繡旖亭、枇杷園、玲瓏館、海 主分為溪澗香云對棠春塢、聽雨軒,此一組景點在中部景觀建筑空間富有變化,枇杷園可謂是園中園,枇杷園在黃石假山與繡旖亭之間,山勢轉折怒出,恰好將進園的圓洞門擋沒于視線之外,而從牡丹壇南望,才能看到枇杷園的圓洞門,透過圓洞門南望,便可看到樹茂峰秀的嘉實亭。進入枇杷園內返身北望,可見到土山上的雪香云蔚亭掩映于花木之中,又是一幅寫意山水畫景。園內設有玲瓏館、嘉實亭等建筑。從枇杷園經玲瓏館往北又到一個獨立小院。此小院內有海棠兩株,翠竹一叢。兩側各有一小天井,景色鮮美。此小院空間結構為著名園林藝術專家張家驥教授稱作“堪為中國造園藝術獨特的往復無盡流動空間理論的杰出典范?!?/p>

(3) 小滄浪、小飛虹、志清意遠、玉蘭堂,此一組景點在中部景觀的西南面。池水從主池分出,彎曲流至此地,形成水院。以幽曲取勝,幽雅靜穆?!爸厩逡膺h”是明式小庭院,建筑古樸,布局得體。東連小滄浪,西接玉蘭堂,北倚得真亭,曲廊縈繞,環(huán)境幽靜,意境深遠。“小飛虹”廊橋獨如彩虹在微微高起的三跨石梁上,朱紅色立柱,上復走廊,造型古樸,色調淡雅,映臥池面,水池蕩漾,將亭、廊、橋置于一體,別具風格。

(4) 香洲、見山樓。香洲在遠 西,建筑為旱船式樣,三面伸出水 似畫舫,上樓下軒,船頭是臺,前 亭,內艙是閣,船尾為樓,由亭臺 組合而成。見山樓在遠香堂北部土香堂中,形艙為樓閣山西北部池中,三面環(huán)水,是一座兩層建筑,樓上三間,四面配和合窗,推窗 遠望,可見園外景色。樓西側用假山石疊成的沒有臺階的斜坡之梯,增添盤登真山的情趣,取代了上樓的樓梯,極為巧妙。

(5) 拙政園中部景觀東有復廊與東部 相通,西有柳陰路曲游廊與西部相接,長 廊回繞似封未封,形成一種景觀完整的感 覺。中部景觀根據(jù)中國畫理在景深層次感 的處理上極為突出。站在見山樓上南望, 自曲橋、四面亭、香洲、直至南面廊橋、小滄浪水院,水面從開闊至狹窄,從坦蕩至幽深,沿水建筑形式不同,層次變化豐富。反之,由小滄浪憑檻北望,透過小飛虹,遙見荷風四面亭,以見山樓作遠處背景,空間層次深遠,景色各異。中部景觀疏密得當,虛實相生,水流面積占有三分之一,岡埠樹木,假山直道比例適度,設計者為使空白處不顯得空蕩,往往設亭、軒進行補白,如東部復廊北端的綠旖亭等等。 結合二年來所學的專業(yè)課程,在園林景觀方面有了直觀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這不僅豐富了我的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內容,而且還彌補了專業(yè)實踐教學的空白,使得自己在專業(yè)理論的學習中由膚淺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論知識,大大的提高了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同時我也留下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讓我在我以后的學習中不停的探索。 這次的考察,使我對我以后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對美的感受也得到提升,學會了要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去分析,從而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3

  拙政園賞析報告

  蘇州拙政園是私家園林理水藝術極其成功的典范,是蘇州園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拙政園位于目前蘇州市婁門市內東北街,從建成至今一直是以水景為主的園林。此園另一大特點,就是院內屋宇稀疏,空間明朗,層次分明,富有自然意趣。 清初,這座私園為吳三桂的女婿王永寧所得,他對此園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修建。但并未破壞它最富特色之處。中部是全園的主體,占地18畝多,水面就占1/3。布局以水池為中心,四面因勢錯落建有堂、亭、軒、閣等。

  池有水灣伸而出,上架小飛虹;池內堆砌假山小島,島上竹林茂密,岸邊蘆葦叢生,頗有野趣。假山小島以曲形橋相連,優(yōu)美靈動、飄逸瀟灑。

  此后拙政園又經幾多興廢,目前所見的建筑與格局成形于清代后期。

1.拙政園的構成

  東園的水面如煙斗形,岸形比較平直,構園者在斗部水面建筑“n”形中心島,島上堆筑假山,山巔建造放眼亭,島在東、南、西建造石板橋與對岸進行溝通。經此處理,就打破了睡眠的平板,創(chuàng)造了曲折層次的景觀。

  中園是拙政園的主體部分,亦即全園的精華所在。面積公頃,水面約占公頃,整個布局,以池水為中心。全池筑成不規(guī)則的“工”字形,北端一橫特別粗大,故在水面中心構成兩個西大、東小的桃形小島,島上各堆筑假山,東島假山山巔建有待霜亭,西島假山山巔建有雪香云蔚亭,東島用獨橋與對岸梧竹幽梧亭溝通。東島東部用“人”字形堤,曲曲折折,與東岸、南岸溝通,將水面進行在分割。而在“人”自行的兩撇交接點,筑有和風四面聽??梢运拿嬗^賞水景、山景。在西北端水面筑有見山樓,并用曲折石橋與北岸溝通,又將西北端水面分割。在“工”字形的豎直水面上又建有小飛虹廊橋、小滄浪、松風亭等建筑進行分割。整個水面經此多重分割,形成了大小不

一、方位不

一、形狀不一的水面共八個。不同形體的建筑物,均傍水而建,其建筑造型力求輕盈活潑。八個水面就是八個單元的觀景區(qū),既獨立,又相連,打破了單獨的氣氛,襯托了深遠,使人感到水中有水,景中有景,景隨步移,處處皆景。由于水面分割多,故而橋多。橋皆平橋,設有低欄,輪廓橫平,簡潔輕快,與平靜的水面十分協(xié)調。人們站在橋邊小憩,猶如到了瑤池仙境,漫步其中,只見水光倒影映照其間,正是“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園內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乩绕鸱?,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芭c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并立時頓感到這里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西部其它建筑還有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水廊等。

  縱觀拙政園整個水面處理,東園是個頭,中園是個體,西園是個尾,頭、體、尾雖分隔卻相連。輕做頭部文章,少做尾部文章,而大做體部文章,使全園渾然一體。其理水藝術實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2.拙政園表現(xiàn)特點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

  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jù)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顯得疏朗、雅致、天然。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揚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tǒng),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

3.拙政園的空間與功能

  l流動空間與滯留空間

  靜態(tài)空間一般為亭臺樓閣,比較封閉,功能明確,

  空間表現(xiàn)清晰明確

  采用對稱式和垂直水平界面處理

  動態(tài)一般為走廊等,空間具有開敞性和視覺的導向性

  界面組織有連續(xù)性和節(jié)奏性

  空間構成富有變化性和多樣性

  l空間組織關系

  拙政園內各個空間之間屬于并列關系,有大的劃分:東園、中園、西園;有小的劃分:蘭雪堂、涵青亭、天泉亭、芙蓉榭、玉蘭堂、見山樓、小飛虹、遠香堂的等。

  l空間組合形式

  拙政園內空間組合多為組團式

  各個空間之間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分

4.園林空間處理手法

  l空間垂直要素限定

  由墻、柱、屏風、欄桿等圍合形成空間。例:宜兩亭

  l空間各要素的綜合限定

  園林內大多數(shù)景觀以綜合限定為主。例:見山樓

  l空間的圍合與通透

  圍合與通透是互相穿插和貫通的。

  園林中有大量的閉合空間和長廊,為了防止人們視覺審美疲勞,在設計手法上,利用鏤空造型表現(xiàn)借景等藝術形式,讓整個空間動靜結合,富有生氣。

  拙政園雖然是私家園林,面積相對皇家園林來說較小,但在園林建筑形式上卻豐富多樣,涵蓋了大多數(shù)古典園林建筑類型,起到了點景、觀景、引景、對景等諸多作用。

  總結

  拙政園作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園內景觀設計上都遵循了中國古代的建筑特點,并在其中融入了蘇州建筑的地方特色。在命名上大部分都和典故或建筑功能有關,讓人們能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得到古代文學的熏陶。

  拙政園創(chuàng)造了富有積極意義的生活場所,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才讓身處其間的人獲得了歸屬。在園中,不僅有山水等物質因素,也有統(tǒng)一全園主題或情趣的精神因素不僅是視覺,園林中還喚醒了人的嗅覺、聽覺、觸覺,甚至對時間的感知,從而打破了人與環(huán)境的隔離與對視,反而建立了人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和融合。

  蘇州拙政園是我國古代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優(yōu)秀典范,其空間布局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想內涵,還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營造無限的思維遐想,有其獨特的設計手法,充分理解和解析其空間特征為現(xiàn)代園林的設計、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4

《專業(yè)綜合實踐B

(一)》

  課程實習報告

系部:生物與農業(yè)工程學院

  班級:2011級園林專業(yè)1班 姓名:劉欣

  指導教師:劉紅麗 季洪亮

一、蘇州《拙政園》的實習總結

1、蘇州拙政園的簡單概況

  拙政園位于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2、拙政園的景點分析

  波形廊,位于中區(qū)和西區(qū)交界處,南起三十六鴛鴦館,北接倒影樓和見山樓,采用復廊的形式,形態(tài)曲折變化,凌空躍起,造型活潑生動,墻上開窗,增加透景功能,底部用石頭架起,讓水流從底座下部穿過,增加了輕盈感,從長廊內行走恰似欣賞一幅流動的畫卷,步移景異,美不勝收…………..

3、拙政園造景手法的分析

  框景:在拙政園中,水廊的檐和柱將“與誰同坐軒”及周邊景色框入畫中,以簡潔的景框作為構圖前景,把最美好的景色展現(xiàn)在畫面的高潮部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深刻的印

  象。耦園的山水間外望的門景及窗景、留園的綠蔭窗景、獅子林的海棠門洞及九獅峰、留園的華步小筑、滄浪亭的秋葉門景、怡園的復廊窗景等都是框景手法的較好體現(xiàn)。

  借景:拙政園中“梧竹幽居”及“倚虹亭”間的一段廊道是觀賞北寺塔借景的最佳場所,從此向西便可取得遠眺北寺塔的借景,此借景場面具備著視覺構成上的獨特性,即整個場面接近一點透視的構成,同時北寺塔恰是位于滅點的位置。具體地,這個一點透視主要由縱長的水系、以及水系兩岸的樹木和建筑組成,形成一條視覺通道,強化了恰恰位于通道盡端的北寺塔的視覺效果

4、拙政園留給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俯瞰效果,在園內最高點雪香云蔚亭處俯瞰,南望遠香堂和倚玉軒,兩建筑端莊大氣,屋頂飛檐翹角,西望香洲和周圍建筑相互掩映高低錯落若隱若現(xiàn),山下荷風四面亭,玲瓏秀美,一副天然的山水畫卷展現(xiàn)在眼前………

5、拙政園景觀的瑕疵

  東區(qū),東區(qū)的景觀現(xiàn)代氣息太濃,如草坪、花架現(xiàn)代園林元素的應用,和拙政園的古雅風格不統(tǒng)一.

二、蘇州《網師園》的實習總結

1、蘇州網師園的簡單概況

  網師園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園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為“網師園”,并形成現(xiàn)狀布局。幾易其主,園主多為文人雅士,且各有詩文碑刻遺于園內,歷經修葺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古典園林中的精品杰作。網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

2、網師園的景點分析

  網師園的總體布局講究曲徑通幽,庭園雖小, 利用直路中有迂回,舒緩處有起伏的園路安排,創(chuàng)造意境深邃的氣氛。一走進園門,曲廊就將人引向掩映在綠樹山石之中的小山叢桂軒。軒名取自北朝詩人庾信《枯樹賦》中“小山則叢桂留人”的詩句,意喻迎接、款待、挽留賓客之意。軒的周圍,桂樹簇擁,佳石聳立。透過花窗北望,可見一座黃石假山一一云崗,雖不高卻氣勢雄奇,曲徑通幽處,山石自開。循著名為樵風徑的爬山廊,向西而后北折,來到“濯纓水閣” (圖 1)。閣前鑿—泓碧池,周圍綴以山石、花木、古樹,倒映在水中,景園十分精致、幽深。水池約400平米見方,集中置于園的中心位置。池岸的疊石層層低下,源頭、水尾隱藏于峰回路轉之處、水榭花墻之間。四周建筑布置得疏密有致,高低得宜。當游人在幽閉的山石叢林中 作了一番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體驗后,游歷至此,不禁感到豁然開朗,不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詩韻,而且還拓展了景物的畫外空間.

  水體處理:水在網師園的應用非常具有特色,水池面積約半畝,又略呈簡單的方形,但由于布局上的匠心,因此產生了奇妙的景觀效果。首先臨水的若干小體量建筑如“射鴨廊”、“竹外一枝軒”等均低臨水面,或者突出于水面石頭之上,反襯水面的開闊;沿岸的疊石高低錯落,有多處洞穴,象征水廣流遠;水面聚而不分,在東南角視野則收攏于微微拱露的“引靜橋”,在西北角止于低矮的石板曲橋,水在這對角線的兩端盡頭也蜿蜒成兩處淺淺的港灣,水的不盡之意得到了淋漓的表達。同時,從不同視角觀看湖面,建筑,山石,植物在水中形成高低錯落、互相掩映的完美倒影藍天、白云、清晰的倒影、平靜的水面、優(yōu)美的景觀??狹小的水面非但不曉,反而令人感覺到廣闊而深遠。另外,園中巧妙之處的在月到風來亭中設置鏡子,不僅可以借到對面的景致,更可以增加景深,擴大空間面積。

  引靜橋 : 引靜橋是欣賞網師園中部山水主景區(qū)的最佳景點之一。古今造園必有水,網師園顧名思義,以水為主,該池名彩霞池,相傳這池名是以南宋國主史正志之愛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過橋以后,水體空曠一片汪洋,以象征園主的江湖之思,體現(xiàn)了漁隱愿望和與世無爭的生活情趣。小澗、小橋襯托出水池的寬廣,這是小中見大的典型范例。小拱橋和平板曲橋把水體分成三個部分,而橋的本身一圓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組成對景,其位置處于園中最長的對角線上,是一組絕妙的對比。橋一方面形成了別致的橋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間的功能。用橋分水似隔還連,水能通過橋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層次。彩霞池岸用黃石疊砌,上橫下直,大小錯落,形成各種洞窟窩凹,形如水口,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石岸曲折錯落;著重大體積組合,無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設置踏步石磯,踏步可拾級而下,浣手洗足,石磯可臨水休息,觀魚戲水。

  網師園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代表作品。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園清新有韻味,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陳從周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shù)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

三、蘇州《留園》的實習總結

1、蘇州留園的簡單概況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筑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云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筑空間藝術處理的范例?,F(xiàn)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筑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2、留園的景點分析

1、小中見大

  中國古典園林多夗面積丌多,在有限的穸間里想要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意境。亍是,在這種多小空間的矛盾中,中國古典園林想要去給人一種多 穸間的感受則必須利用這種多不小的對比。很夗的園林都會把建筑物圍繞園林邊界布置,然后在中部布置園林山水,形成主要的穸間,接著在多穸間的周圍布置一些小穸間,人在多小穸間乀間穹梭,多穸間讓人在感受上顯得更多,小穸間中也能看到多穸間,多小穸間乀間得到滲透,使得園林樂趣盎然。在留園中,這種手法也是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中部水景是留的主要穸間,而此主要穸間周圍便圍繞著 曲溪樓等一些較小穸間。行人在明溪樓中行走時,曲折狹長的穸間先是極多的壓縮著人的視野不感受,然而,在走出洞口的一剎那,眼前豁然開朗。

2、分景與曲折變化

  中國園林一向以深邃含蓄、曲折

  幽進聞名亍丐,從本質上來分析是園林的分景不曲折變化所造成的結果, 這種手法所形成的穸間阻隔不組合使

  得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分景能夙將人的視線縮小幵集中亍想讓他看到的 景致上,然后在其行走的過程中,再一步一步將其他景致展示在游客眼前, 以這樣一種斱式來增加園林景致的層次感,迚一步增加穸間效果。曲折則可以增多游覽路線的距離,

  延長賞景的時間,擴多了園林的穸間感。另外,在曲折的游覽過程中,視線隨著道路的曲折而丌斷地迚行著小覬度的變換,在一些視線的末端,創(chuàng)造一些“徑端”景觀,使得景致層次豐富,幵能不乀前道路上見到的景觀形成對比。 分景是以建筑、植物、假山、走道等作為園林穸間的分割,由亍這些

  分隔,游人的視線有時丌能透過一個穸間到達另一個穸間,有時可以通過水面、走廊等形成的虛隔到達另一個穸間,有時則是透過墻上開的小窗斷斷續(xù)續(xù)地到達另一個穸間,這樣的動作手法開成的對比使人在園林中的游覽沒有變得單一化。由亍夗重分隔,主題穸間不小穸間乀間的虧動不層層相套形成“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藝術效果。在留園的東區(qū)冠于峰旁邊有幾個小房間, 在這幾個小房間門前則是幾堆比人高的假山,這樣的分景效果很好地增加了穸間層次感。在廁所前面則是幾顆景觀樹,這種虛隔一斱面即起到防止廁所對亍景區(qū)的干擾,另一斱面也由亍人的視線能夙容易的穹越所以也丌至亍游客看丌到此處的廁所而丌能滿足它的功能作用。曲折的游覽路徑使得風景曲而藏乀,丌直接顯露出來,從而形成藏露對比,使游客在迚行到“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情況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一點上,留園是個很

  好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莫過 亍留園,自入口至古木交柯后,丌論是向西經綠陰至明瑟樓,戒向東經曲溪樓、亐峰仙館至石林小院,有時使用曲廊來連接建筑,有時利用建筑物虧相交錯穹插,從而形成了極其曲折夗變的穸間序列。

四、蘇州《虎丘》的實習總結

  蘇州虎丘的簡單概況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jù)《史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⑶鹫嫉仉m僅三百余畝,山高僅三十多米,但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巖聳壑,氣象萬千,并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最為著名的是云巖寺塔和劍池。高聳入云的云巖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早已成為古老蘇州的象征。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以及神鵝易字的美麗傳說,風壑云泉,令人流連忘返。

  位于虎丘東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⑶鸷笊街脖幻?,林相豐富,形成了宜人的綠島小氣候,成為鳥類爭相棲息的樂園,每至秋日,有萬千蒼鷺繞塔盤旋,蔚為壯觀,成為一絕。 虎丘的景點分析

  云巖寺塔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著名的虎丘十八景。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巖寺塔,又名虎丘

  虎丘劍池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別有洞天”圓洞門

  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每個字的筆畫都有三尺來長,筆力遒勁。據(jù)《山志》等書記載,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后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歷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蘇州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諺語。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指闔閭之墓的秘密。

  擁翠山莊

  擁翠山莊位于虎丘二山門內西側,總平面呈長方形,占地一畝余,此園依山筑屋,層造而上,各建筑之間點綴峰石花木,有小園林之勝。山莊結合地形,巧借園外景物,布局靈活,視野開闊。在此可仰視虎丘塔,遠眺獅子山,俯覽虎丘山麓一帶秀麗風景,別有情趣。

《專業(yè)綜合實踐B

(一)》

  課程實習報告

系部:生物與農業(yè)工程學院

  班級:2011級園林專業(yè)1班 姓名:范宇軒

  指導教師:劉紅麗 季洪亮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5

  城市建筑規(guī)劃----蘇州古代類建筑

  摘要 蘇州拙政園是一處典型的蘇州園林,通過實地參觀與交流,讓我們認識了拙政園的布置與其中包含的各種建筑文化與建筑元素,參觀了拙政園后,聽導游的一些講解已經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心得,與同學交流后得到了很多的建筑思想,更加領略到了故事那種建筑文化思想,拙政園的建筑特點就是精致與緊湊,在一個園子中表現(xiàn)出了好多不同的元素,各處可見到不同的建筑手法,曲徑通幽、小橋流水等等都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一種桃園深處的感覺。

  關鍵詞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正文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名園之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作為一處典型的江南園林,拙政園將江南園林的各種建筑元素都在一座園林中完美的表現(xiàn)力出來,我們于12月28日上午去游覽了拙政園,在我看來,拙政園給了我很深的建筑感觸,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1園林的建筑元素

  它將有限的空間集文字、書畫、建筑、雕刻等多種藝術,并把山光、水聲、月色融入其中,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將人類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各種建筑元素與當時的文化背景姐在一個園林中表現(xiàn)了出來,令人嘆為觀止。

園林時代背景

  拙政園也是蘇州最大的私家花園,占地5公頃。它的創(chuàng)意構思由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

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執(zhí)筆而成。第一任園主王獻臣是明朝的監(jiān)察

  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檢察官,監(jiān)督地方官員的吏政情況,職位顯赫;官場失意后還鄉(xiāng),在蘇州城內東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現(xiàn)在的“拙政園”。 王獻臣之后,屢更園主,王心

一、葉士寬、張履謙等二十多人先后為園主,

  因曾有“復園”、“將園”、“吳園”、“書園”、補園”等名園?,F(xiàn)全園包括中部(拙政園)、西部(舊“補園”)、東部(“歸田園居”)三部分。其中,東部,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園內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風格明顯有別于東部和中部。

拙政園造園手法

  拙政園整個園林是以綠色為基調來布置整個

  園林,隨處可見婀娜的植物。綠色是自然的

  色彩,是生命的色彩,它使人感到和平和寧

  靜,充滿希望和活力。作為人類建造的第二

  自然——園林,綠色自然成為色彩的主旋律。

  造園家計成在《園治》中闡述“新筑易乎開

  基,只可栽楊移竹;舊園妙于翻造,自然古

  木繁花。”在拙政園里,以“綠”為主題的景

  點有很多,如“綠綺亭”、“晚丹曉翠”、

“浮翠閣”等。

  在園中以花卉、果實色彩為點綴,在園林中

  有了花卉、果實色彩來點綴,園林空間便不

  在那么單調乏味?;镜倪x擇范圍廣泛,為

  園林增添了亮麗色彩。

  拙政園里山石花木色彩姹紫嫣紅,帶建筑的

  色彩卻非常簡單。粉墻、黛瓦、栗色的窗和

  柱,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這簡單的色彩,

  看似單純,卻以不變應萬變,襯出了滿園的

  風光無限。園林內建筑類型豐富,亭臺樓閣

  高低錯落,圖片

園林特征和空間特色

  蘇州園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為中心;在結構上以小巧取勝,以小見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墻黛瓦栗柱,順應自然;空間處理上時而開闊明朗,時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山水建筑參差起落,花草林木點綴成景,層次豐富,意境深遠。拙政園的自由不對稱布局,各種建筑類型看似雜亂無章的在園林中布置,看似各種建筑將整個園林分割開來,

  但增添了園林的變化性,

  讓人有了更多的享受與游園驚喜,,在園中行游,

  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

  或見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峰回路

  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于那些形式各異、

  圖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遷伸不盡

  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墻角的小品??

  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2 拙政園的建筑內容

  拙政園的空間可以說是非常緊湊的,在一個可以說

  是面積不大的園林中將好多帶有江南的元素的經

  典建筑都囊括在了一個園林中,其中建筑的色彩也

  用的相對比較單調,但將整個園林的文化都表達出

  來,其建筑皆可以說是比較精致典雅的,讓人流連

  忘返。

園林的空間形態(tài)圖片2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往往面積不大,但采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蘇州園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為中心;在結構上以小巧取勝,以小見大,移步易影;空間處理上時而開闊明朗,時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整個園林的空間給我們一種緊湊的感覺,但不失美感。

建筑色彩、建筑體型特征

  整個園林的色彩比較單調。粉墻、黛瓦、栗色的窗

  和柱,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這簡單的色彩,看

  似單純,卻以不變應萬變,襯出了滿園的風光無限。

  整個園林中的建筑都是看似不同的,因為整個園林

  中囊括了太多的建筑,如果色彩太過繁雜,將會影

  響到整個園林的視覺效果,而用單調的色彩恰好解

  決了這么一個問題,將園林中的諸多建筑以一種色

  彩的來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

  園林中的建筑都是比較精致典雅的,并不像現(xiàn)代建

  筑那般給人一種剛硬的感覺,給人的感覺只是淡然圖片

  3與舒適的感覺。

  3園林中環(huán)境布置

  整個園林中的環(huán)境將整個園林的各種元素都巧妙

  的聯(lián)系了起來,有山有水,有樹有花,小橋流水,

  曲徑通幽,給人更多的享受與驚喜。

山的布置

  古人云“園林之勝,唯是山與水二物”,疊石造山,

  小則置一二湖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大圖片

  4則峰巒洞壑,綿延成脈,遠觀有勢,近看有質,石

  無定形,山有定法。而拙政園中的各處的山體安排

  的皆是恰到好處,如一來到花園里,園主給我們觀

  賞的竟然是一塊巨大的湖石,遮擋了園中秀麗的景

  色,反而更激起我們游園的興趣。進門見山這種處

  理方法,在造園手法上,稱作“抑景”。既是屏障,

  相當于園門入口處屏風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

  化了它本身的實用功能而成為一景。就好象“猶抱

  琵琶半遮面”一樣,遮遮擋擋的,卻使欣賞者更想

  見識“廬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達藝術是

  蘊藉在我們東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謂的“東方

  魅力”吧。圖片

水的布置

“雖有人造,宛自天開”即模范山水。山貴有脈,水

  貴有源,山與水的關系是“水隨山轉,山因水活”。

  蘇州園林中多以水池為中心,輔以細流,迂回曲折,

  并合自然,水光云影,相映成趣,而拙政園小飛虹以

  水為底,堪稱佳構。整個園林中的水景皆給人圓潤的

  感覺,將園中的建筑聯(lián)系起來,給人視眼空曠之感,

  心曠之覺。圖片6

植物類布置及其種類

  拙政園中的植物可以說是各有特點,不同的地方種植

  不同的植物, 園林中花木既能觀賞又能組景,分隔

  空間,屋角蕉影、窗外修篁、池邊垂柳、雨中睡蓮、

  經霜丹風,雪中梅朵。古人造園植木,善寓意造景,

  選用花木常與比擬、寓意聯(lián)系在一起,總能圖片

  7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蘇州園林中用植物以時造景,可見古代造園家在這方面下的功夫,雖有亭臺樓閣,山石水池,又能作到風花雪月,光景常新,正所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而蘇州的園林

  中的種植方法“小園植樹多落葉,要疏植;大園植

  樹要適當布置常綠樹”是現(xiàn)代園林設計中仍然非

  常關注的問題。

  整個園林中的植物皆是南方特有的植物,植物寄托

  的園林主人的那種希冀與抱負,像竹子等是不可或

  缺的,園中的植物完美的體現(xiàn)了江南的特色,體現(xiàn)

  了江南的地域文化,精致典雅的生活文化,植物布

  置亦是如此。園中景物布置不僅給人觀賞,同時也

  將一些不同的空間完美的分隔開來,諸多地方都給

  人一種驚喜的感覺,猶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钡母杏X。圖片8

  4拙政園交通設置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178號,車輛停

  放方面,從北園路、百家巷或婁門路、東北街方

  向到拙政園地區(qū)的旅游車輛分別停放至百家巷的

  拙政園園林停車場、拙政園停車場;從園林路到

  拙政園地區(qū)的旅游車輛分別停放至獅子林停車

  場、獅林寺巷內設置的臨時停車場。非機動車則

  停放在東北街、百家巷、園林路人行道上的非機

  動車停放點。

  5游園路線安排

  整個園林分為三個部分:

  一東部景區(qū):圖片9

  東部景區(qū)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竹塢曲水為主,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點綴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間。

  二中部景區(qū):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墻壁上開有25扇花窗,使東部和中部隔而不斷。這是全園的精華部分,池水面積占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小滄浪和枇杷園等。

  三西部景區(qū)

  西部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十八曼佗羅花館、留聽閣、倒影樓等。

  6游園的感受及收獲

  作為一名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的學生,參觀拙政園的實習猶若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文化藝術的汪洋中,所到之處受時間之限,然仍可以窺見一斑,徜徉于這個為世人所贊嘆的藝術的殿堂。園林中到處可見不同的設計理念,讓我感受到了古時人們對建筑的理解之深,可以將整個個人的情感融入到建筑中去,透過建筑來將自己的各種希冀與抱負表達出來,通過這次的游園經歷,我感受到了建筑文化的博大,在建筑規(guī)劃時,要將整個地區(qū)包括進去,要合理的應用一些建筑、植物來將整個空間合理規(guī)劃好,要將自己的規(guī)劃元素囊括進去。

  在設計規(guī)劃中,同時要考慮當?shù)氐牡赜蛭幕约碍h(huán)境因素,在整個地區(qū)內規(guī)劃好各個地方的布置,使整個空間和諧自然,各個部分都有聯(lián)系,不至于有的建筑看起來是與周圍環(huán)境,建筑格格不入。

  所以說建筑規(guī)劃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僅僅只是領略了一點建筑的文化,還有好多的建筑知識等待我們去學習,等我們去發(fā)掘,設計,建造。 參考文獻

[1]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1

[2]陳健行.《蘇州園林》[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5

[3]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5]孫筱祥.《園林藝術及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6]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6

  天下園林之典范

——江蘇·蘇州·拙政園

  環(huán)設1101 牛倩云

  06

  冠絕江南

  天下園林之典范

  簡介:

  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于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筑園林遺產,約三十八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范”。 與承德避暑山莊、留園、北京頤和園齊名,該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

一、歷史背景

  建造年代原因

  園址一帶,是三國時吳郁林太守陸績宅

  天下園林之典范

  西兩部分。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1951年11月,拙政園劃歸蘇南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guī)劃整治,按原樣修復,1952年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園中部和西部正式開放,成為普通百姓休閑游玩的去處。

  拙政園歷時四百余年,屢經易主,多次改建,現(xiàn)存建筑,大多為忠王府時建造,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部分。中部是“拙政園”主體,建筑多系清代后期風貌,與明代清初風格殊異,而池中丘壑仍具原有規(guī)模,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自然,總的格局仍沿襲明代園林樸素大方的風格。西部“補園”,已被改建,帶有晚清海派風格,疏朗閑適,疊山理水與中部接近,尤以水廊、塔影亭之溪澗,皆為嘉構,有“絕處逢生”之趣。東部“歸田園居”,久已荒蕪,后新建,布局以平崗草地為主,鑿池疊山,增植樹木,配以亭閣,既沿襲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具新鮮暢朗之感。

  現(xiàn)今狀況

  1961年拙政園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游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國家旅游局、建設部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稱號。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從1996年始,拙政園每年春夏之季分別舉辦杜鵑花旅游節(jié)與荷花旅游節(jié)。2009年7月8日,拙政園迎來500周年華誕。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qū),為精華所在。面積約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池廣樹茂,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qū)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qū)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乩绕鸱?,水波倒影,別有情趣。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云峰等,均為移建。

  拙政園的建筑還有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等。

  冠絕江南

  天下園林之典范

三、基本特征

  藝術風格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

  拙政園的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qū)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xiàn)狀并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以水見長、自然典雅、庭院錯落、花木為勝??偟母窬秩员3置鞔鷪@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

  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qū),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填虛空,島嶼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春日繁花麗日,夏日蕉廊,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無不四時宜人,創(chuàng)造出處處有情,面面生詩,含蓄曲折,余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造園手法

  私家園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對的園林面積不會太大。而在這種小的空間中展示各種空間,就必須采用對比的手法,其實從整個造園手段上來分析,又無處不用到了對比的手法。從入口的處理上不難發(fā)現(xiàn),拙政園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園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揚先抑——從而在極有限的空間來營造極佳果。遠香堂不但是中園的主體建筑,而且是整個拙政園的主體建筑,其中中部的諸多建筑都是圍繞著遠香堂來為中心來展開的。與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對景,又能隱約見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給人以無盡的想象,趣味十足。

  說到園林,使我們不由想起的是園中的曲折的廊道抑或曲徑通幽的小道。廊道的作用大致可分為兩種。

  天下園林之典范

  肖遙 田靜·中國古代建筑全集:西苑出版社,2010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陳世珍·園林的印跡: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9

  拙政園總平面圖

  冠絕江南

  天下園林之典范

  雪香云蔚亭

  冠絕江南

  天下園林之典范

  冠絕江南

  天下園林之典范

  香洲底層和頂層

  冠絕江南

拙政園實習報告共6篇(蘇州拙政園實習報告總結)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拙政園實習報告(共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