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篇(音樂活動小蝌蚪找媽媽反思),以供參考。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圖文結(jié)合,適宜兒童閱讀。課文中生字不注音,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學會生字。
【學生分析】
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當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作為農(nóng)村的孩子,他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教學本課,以朗讀為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受他們的歡迎。
【教學設(shè)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予以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架設(shè)生活與教材聯(lián)系的橋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3、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調(diào)動學生朗讀積極性,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方法】
朗讀法、表演法、自主識字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著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愿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么樣嗎?
(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么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范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誰愿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愿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聯(lián)系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于部件記憶法。)
三、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幅圖?并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nèi)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匯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匯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學生的表演欲望很強烈,給他們創(chuàng)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jié)構(gòu)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guān)心、愛護、組織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后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
四、總結(jié)全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上完了這一課之后,我對新課改精神又有了新的體會,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上好語文課的關(guān)鍵。
1、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在教學中至關(guān)重要。
本課的朗讀教學,我采用動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兩種形式,尤其是動作表演,看著學生那天真、一絲不茍的動作和可愛的表情,仿佛他們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師不用任何言語,學生就已體會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讓學生自由選擇識字方法。
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本課中的生字學生,想怎么學習就怎么學,創(chuàng)設(shè)他們喜聞樂見的識字途徑,認字活動。同時采用與實物聯(lián)系、動作表演等方法,使他們輕松的記住字形、樂于識字。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課題。
師: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生:想。
師(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師: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生:愿意。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師:讓我們幫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二、播放課件,引入課文。
師:(播放課件,顯示課文內(nèi)容)。
師:這是誰呀?(貼小蝌蚪圖片)
生:小蝌蚪。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師:課文里是怎么描寫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小蝌蚪現(xiàn)在在做什么呀?
生:快活地游來游去。
師: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師:對!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生:(讀)
師: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怎么了?
生:長出了兩條后腿。
師:(師貼長后腿的畫于黑板上)請大家注意看圖觀察(電腦出示課件),這天,小蝌蚪碰見了誰,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生:小蝌蚪碰見了鯉魚媽媽,它在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呢。
師:老師有個問題,為什么小蝌蚪會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他們的媽媽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也想自己的媽媽了,所以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了!
師:你說得真好!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后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
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呢?
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師: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于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
生:(讀蝌蚪的話)
師:(出示鯉魚)老師現(xiàn)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
生:我!我!(搶著答)
師:不急,一個一個來!
生:(一次又一次地練習)
師:交換一下,你們念鯉魚媽媽,我念小蝌蚪。
(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師:誰愿意上來表演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進去!
生:(表演)
師:來,評價一下,他們演得怎么樣?動作都到位了嗎?
生:迎還沒有做出來。
師:怎么樣是迎?看看圖,圖上是怎么畫的?誰來試試?
生:面對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
師:再請幾個小朋友來演一演。(生演)
師:他們這回表演得怎么樣?
生:很好!
師:來,我們一起來把這一段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么?
生:四條腿,寬嘴巴。
師:(電腦出示第二幅圖)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xù)游啊游,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為什么說是又長出兩條前腿。
生:它已經(jīng)長出兩條后腿,后來長出兩條前腿,所以稱為又長出兩條腿。
師:(師貼長前腿的畫于黑板上):你真會學習。我們一起來看圖,(電腦出示第三幅圖)老師再請你們自己學習下面的課文,思考一下這回它們向誰打聽媽媽,怎么打聽的。讀懂課文再請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細地念。
生:(學習)
。
師: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經(jīng)在表演了,老師念,你們表演,邊讀邊演,行嗎?
(生演)
師:為什么課文用了追上去這樣一個詞?
生:從圖上看,小蝌蚪和烏龜?shù)挠蝿臃较蛳嗤憩F(xiàn)出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和所處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
師:讓我們帶著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再來讀讀這一段。
師:從烏龜?shù)幕卮鹬校覀冇挚梢灾莉蝌綃寢尩氖裁刺攸c?
生: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三、總結(jié)課文,深入引導。
師: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而烏龜媽媽卻說,蝌蚪媽媽是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捉蟲還頂呱呱呢?到底蝌蚪媽媽長得什么樣啊,請你們討論一下,看看鯉魚媽媽和烏龜誰說的對?
生:都對!把它們倆的話合起來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說說,蝌蚪媽媽是什么樣兒的?
生:四條腿,寬嘴巴,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捉起蟲來頂呱呱。
師:其實,蝌蚪媽媽就是誰啊?
生:青蛙。
師: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請同學們看圖(出示課件),仔細觀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媽媽沒有?
師:小蝌蚪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誰能來說一說?
生:小蝌蚪尾巴變短了。
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
師: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么?誰能說一句話,后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于找到你了?。?/p>
師: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么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
師:青蛙的樣子,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已經(jīng)知道了,那課文上又是怎么描寫的呢?
生: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雙大眼睛。
師:(師貼出青蛙的圖片)你們對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fā)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現(xiàn)在小蝌蚪已經(jīng)長成了青蛙,它們會做些什么呢?
生:它們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生:(齊讀課文最后一節(jié))
四、朗讀全文。
五、簡要復述,拓展思維。
師: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里,小蝌蚪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師:老師這里有一道題,認真聽講的同學才會做。
師:(出示課件)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已經(jīng)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生:說并填空。
師:大千世界,充滿著無數(shù)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鉆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
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兩條后腿
碧綠的
兩條前腿
雪白的
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
課后總結(jié)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zhì)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zhì)量。
?。?)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jié),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jié)合。
3.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chǔ)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chǎn)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并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jié)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guān)于《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二附反思,小蝌蚪找媽媽,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nèi)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教學效果: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1)初讀。我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并要求學生仔細聽。a.老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cè)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2)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jié)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處: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崩首x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薄奥犃四愕睦首x,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薄白x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chǔ)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三、不足之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jié)的不及時、不明確。
四、改進措施: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quán)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用心理解、開心創(chuàng)作今天的美術(shù)活動主要是圍繞著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線索生動、有趣的展示給幼兒繪畫連環(huán)畫,但我們沒有聽過這個故事,就沒有情節(jié),所以我在一開始把這個充滿著童趣的故事展示給幼兒。
由于故事的情節(jié)內(nèi)容是重復的,運用圖片一步一步的引導幼兒展開想象,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想說、會說的環(huán)境,所以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能大膽發(fā)言,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伴聽。
故事的內(nèi)容幼兒也是掌握的比較好,充分理解故事內(nèi)容。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請孩子們來繪畫連環(huán)畫,小朋友也顯得得心應手了。但跟我們平時的繪畫活動不同,要求幼兒把故事中發(fā)生的情節(jié)逐個繪畫出來,這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遵循《指南》中指出的:尊重幼兒自發(fā)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并適當?shù)闹馈?/p>
所以我讓孩子們自由發(fā)揮,沒想到效果還是不錯的。幼兒不僅能把故事中的情節(jié)畫出來,還會創(chuàng)編畫故事內(nèi)容,最后在畫面上寫數(shù)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把畫面有序的表現(xiàn)出來,串聯(lián)成一幅完整的連環(huán)畫表現(xiàn)出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jié)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資料。在課后,反思自身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覺也有勝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溢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fā)同學讀書的興趣。
根據(jù)低年級小朋友特有的年齡特點和他們愛考慮,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身讀題質(zhì)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fā)同學的好奇心,問同學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小朋友們爭先恐后表達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小朋友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同學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小朋友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勝利發(fā)現(xiàn)的同時,小朋友們往往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語文課程規(guī)范中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規(guī)范去要求同學,而是讓同學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毙∨笥眩瑢砦覀兝狭?,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身手,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小朋友們在讀時出現(xiàn)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小朋友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朋友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小朋友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身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訕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小朋友,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guān)于他們媽媽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小朋友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珍貴的呢!
三、為同學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同學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同學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同學的個體差別,促進每個同學的健康發(fā)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同學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小朋友朗讀的情況,正視小朋友們水平的差別,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薄奥犃四愕睦首x,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薄白x得真不錯,假如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揚,而是褒揚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同學的朗讀熱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同學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同學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同學創(chuàng)設(shè)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勝利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同學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同學扮演,要想扮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chǔ)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小朋友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發(fā)明性地進行教學,才干為同學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chǔ)。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小朋友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穿著”,那青蛙就不能露著雪白的肚皮了!
生:也不能把“鼓著”改為“長著”,因為改為“長著”就看不出青蛙眼睛是凸出來的了。
生:改成“瞪著”也不好,那樣的話再讀課文就覺得青蛙媽媽太兇了!“鼓著”多好呀!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說的真好!老師給你們鼓掌!
心得一: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在比較辨析中懂得了課文用詞的準確,生動形象。對于刻畫人物,表達思想內(nèi)容起重要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不正是要學生能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嗎!
教學片段二:
師:同學們,小蝌蚪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你們覺得高興嗎?
生:老師,小蝌蚪早就應該找到它的媽媽了!在它遇到鯉魚阿姨的時候,如果不是鯉魚阿姨沒和小蝌蚪說清楚它們樣子,它們就不會把烏龜錯認成自己的媽媽了!鯉魚阿姨是認識青蛙,她為什么不說清楚呢?
師:(贊賞)對呀!這個問題連老師也沒想到!那如果同學們是鯉魚阿姨,你準備如何對小蝌蚪說呢?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就說:“孩子,你們的媽媽呀,四條腿,寬嘴巴,頭頂上鼓著一對大眼睛,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還告訴小蝌蚪:“你們的媽媽叫青蛙她叫起來呱呱呱的?!?/p>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還告訴小蝌蚪:“你們的媽媽經(jīng)常蹲在大荷葉上,從這個荷葉上一下子蹦到那個荷葉上。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你們比鯉魚阿姨說的具體,相信小蝌蚪不會把烏龜認成自己的媽媽了。那么在平時當別人向你詢問問題時,你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別人呢?
生:我要把我知道的都告訴別人!
生:要說的明白。
生:如果別人問的人是我認識的,我可以帶他去!
心得二:學生大膽的對鯉魚阿姨的回答提出質(zhì)疑。這種質(zhì)疑正是學生理解課文基礎(chǔ)上的思維表現(xiàn)。在我們成年人眼中可能覺得這種質(zhì)疑太簡單或是存在問題。但是對于老師來講應保護學生的這種大膽質(zhì)疑。“讀須有疑”嗎!而且在質(zhì)疑之后的教學,不正是對學生進行了較好的說話訓練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大膽想象,敢于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養(yǎng),同時學生的動口、動腦能力和發(fā)散思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雖然學生的這些回答很幼稚甚至是錯誤的。(雌青蛙不叫,呱呱叫的是雄青蛙。但是對小學生來講能抓住青蛙的叫聲這一特點來說,就值得表揚!課后在關(guān)于“青蛙知識你知多少”的活動中我和學生了解了很多關(guān)于青蛙的知識,當然也包括這一點。)最后和學生談到了生活中的問題關(guān)于有人詢問時應如何對待,不正是學語文用語文嗎!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此活動故事內(nèi)容,蘊含多領(lǐng)域的教育價值,故事中不僅有科學領(lǐng)域的“認識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與青蛙的關(guān)系”,還有語言領(lǐng)域領(lǐng)域“感知故事結(jié)構(gòu),理解故事內(nèi)容,初步學講故事”,鑒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學重點為“理解故事內(nèi)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學習觀察并比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nèi)容,理清故事展開的順序,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chǔ),也是這個活動的重點。
為了突破重點,可以改進的是:制作特有的圖片。圖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動物”為重點的圖片設(shè)計。圖片設(shè)計成為兩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為重點的圖片,主要是“寬又大的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綠衣裳”,上面一排,橫著看主要通過一幅幅圖片串聯(lián)起來,幫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活動目標,通過觀看具體形象的圖片及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目標;對應上面一排圖片的下面一排圖片則是上面每個圖片特征對應的動物圖片,如“寬又大的嘴巴”對應的是“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寬又大的大魚”;“四條腿”對應的是“有四條腿的烏龜”;“白肚皮”對應的是“大白鵝”;“綠衣裳”對應的是“青蛙”,這些按順序擺放的圖片上下結(jié)合單幅看,主要幫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上下對應連貫的看,則是幫助孩子理清故事講解的順序,理清故事的內(nèi)容,為理解、講述故事奠定基礎(chǔ)。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因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zhì)量。上課伊始,我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學??吹搅艘粡垖と藛⑹?,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把學生的吸引到課堂中來。
二、看視頻,整體感知課文
視頻出示這一課的動畫,全文配文字,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后,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更好的理解。看動畫,也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要注重學生的讀,在讀課文中,讓他們帶有表情的讀。例如:看到鯉魚阿姨時,急切的心情;看到烏龜時,高興的心情等等,要求他們讀自然段時,加入這些表情。
2、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在講課文的過程中,我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3、說——以對話為主,進行朗讀訓練
這篇課文,有許多的對話,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經(jīng)行對話練習。多鼓勵他們說,加上表演,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更有表情地說。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夠多樣,在分析課文不夠深入,創(chuàng)新性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quán)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總之,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chǔ)。相信,只要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
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jié)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jù)鯉魚、烏龜?shù)闹更c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jié)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在講“烏龜”一段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回答:(前邊那只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n堂上,學生們精彩的發(fā)言,都是自身思維的超越,更是對課文的超越,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閱讀感受過程。這是我有意地在培養(yǎng)孩子的想像能力,為今后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我堅信:只要我每一節(jié)課都有意地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將會快速提高。
不足之處:1、看動畫之前忘了提出問題:學生在完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在剛開始讓學生看動畫的時候,目的是想讓孩子帶著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賞,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看熱鬧。原來設(shè)計好的這個問題,由于操作“動畫播放”這一課件出了點問題,結(jié)果就忘記問學生了,是個小小的漏洞。
總之,一節(jié)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話,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蝌蚪長成青蛙的成長過程,增長學生科普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訓練了學生分角色朗讀的能力。
授課過程中,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有:
1、識字教學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種途徑識字,達成人人都會讀、人人都會認。
2、授課過程中我設(shè)置了有趣的猜謎,同時也準備了許多圖片,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在觀察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字教學完成得很好,本課共10個生字,根據(jù)結(jié)構(gòu)把他們分組,強調(diào)筆畫筆順偏旁,再讓學生數(shù)空,然后觀察,尋找關(guān)鍵筆,最后描紅練寫。
缺點:
1、再課文的學習中,過于對內(nèi)容進行深化解讀,從而在讀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練習。
2、學生的課堂氣氛不良,及個別同學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進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去讀,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從而深化他們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教學的設(shè)計,讓所有同學都融入到語文課中。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jié)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 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jù)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zhì)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蝌綖槭裁匆覌寢??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fā)現(xiàn)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 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痹诶首x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焙⒆?,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lǐng),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xiàn)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guān)于他們媽媽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崩首x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薄奥犃四愕睦首x,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薄白x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chǔ)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chǔ)。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篇(音樂活動小蝌蚪找媽媽反思)相關(guān)文章:
★ 水調(diào)歌頭教學反思12篇(《水調(diào)歌頭》教學實錄)
★ 小小的船教學反思 12篇(小小的船教學反思優(yōu)點,不足及改進)
★ 熱5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12篇 小學數(shù)學5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
★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精品12篇(玲玲的畫教學反思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