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12篇 小學數學圓的周長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1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學生對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研究的構建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數學并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是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我一直“不放心”,總喜歡在學生已探討出的問題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嚀”才放心。直到那天,在進行《圓的周長》的教學時,學生的精彩的課堂表現(xiàn)才讓我覺得我對學生的擔心是那么的多余。
教學片斷如下:
師:(出示圓形鐵絲和直尺)請同學們用直尺量出圓的周長?
生:(動手量,馬上發(fā)現(xiàn)不好量)不能量。
師:為什么?說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圓是曲線的。
師:那就沒辦法量了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學具,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如何求圓的周長。
(每個小組分別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學具開始了積極地小組活動,學習的興趣非常的濃厚,教師了解學生的小組活動情況,對于學生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小組匯報:
組1:我們組測量的是膠帶的周長,我們用繩子繞膠帶圓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測出繩子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組2:我們將圓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滾動一周記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圓的周長。
組3:我們組測的是瓶蓋的周長,用這根毛線繞瓶蓋一周,然后展開測量毛線的長度即可。
組4:剛才老師拿的圓形鐵絲的周長,只要把它展開就能測出周長。
師:同學們通過合作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同學們在聽小組匯報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大家的辦法中是否有相似之處?
?。ǘ虝旱陌察o之后,有個同學興奮地舉起了手,還有點迫不急待)
生1:大家在測量的時候都沒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把圓轉化成了線段來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學的思維被激活了)
生2 :我們以前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就學過這種方法。
生3:老師我發(fā)現(xiàn)都是把圓這個曲線圖形變成直線圖形來求。
生4:我把他的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叫“變曲線為直線”吧!
師:同意嗎?
生:(有點不太合適,但又不知道怎樣說更合適)
師:那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叫“化曲為直”,可以嗎?
生:(同意)
?。ń處熌靡桓K子拴著一枝粉筆在講桌上,將它旋轉幾周,指出物體旋轉的軌跡是一個圓,)
師:你能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
生:(不能)
?。ń處熡脠A規(gu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
師:你還能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
生:(不能)
師指出:化曲為直在測量圓的周長時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須要尋找一種普遍的方法來計算圓周長的方法。應該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與小組的同學進行再次的研究。
?。▽W生的討論聲又一次在教室響起)
┅┅
教學反思: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叭绻麑W習者不進行再創(chuàng)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的理解,更談不上靈活應用了”。我們不但要在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而且在組織練習時應不斷設置思維障礙,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并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學生能行,要讓學生也相信自己能行,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最活躍的色彩。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2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為繼續(xù)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么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然后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并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進行交流,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于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于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次課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fā)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3
1、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 導入新課引發(fā)興趣 : 介紹天壇的信息、借助天壇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引發(fā)對圓周長有關知識和計算方法的探索。
?。?) 變灌輸為探究 : 在探究測量圓的周長時體現(xiàn)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 在探究 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時,讓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直徑兩個量用什么運算符號連接好,讓學生自己排除用加法、減法、乘法運算都沒有意義、無道理、只有運用除法才有道理,加深了對圓周率的理解。
?。? ) 用活教材激活情感: 介紹 圓周率的歷史和數學家祖沖之的史料,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人對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了解我國在計算圓周率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用建議:
?。?) 要讓學生先明確周長的意義,讓學生通過測量最少3組圓的直徑和周長,兩個量的關系只能用除號連接才有意義從而發(fā)現(xiàn)周長與直徑的比 值是一個固定值,進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并總結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2)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的原因比較復雜,可以不必說明。
3、需破解的問題:
如何讓本課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腦海中“扎根”。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4
《圓的周長》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內容。本單元《圓》是在第一學段直觀認識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及其周長、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圓的知識。圓既是在其他平面圖形基礎上的拓展,又處處體現(xiàn)著“圓”的特殊性。本單元對圓的探索,將是從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的學習,將是學生初步了解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的開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探索研究曲線圖形的方法。
在引出圓的周長時,我要求學生借助手中的圓片,感受圓的周長,揭示圓周長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如何測量圓的周長。而學生主要提出兩種方法:滾動法和繞繩法,在講解這兩種方法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探索圓的周長時,其實質都是將曲線轉化成直線,感受此“化曲為直”的思想。接下來讓學生通過類比正方形周長與邊長的倍數關系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反思自己這一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比較可取的一點是讓學生事先做好教學準備(準備了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與繩子),課堂上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實踐,從而獲得知識的過程。但不足的是,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實踐的時間比較短,對于較好的學生給以的時間足夠,但對于中等生與學困生的給以時間卻比較倉促。另外由于部分同學課前預習過教材,導致在探索部分問題時,學生不假思索就將答案喊出,而對于出現(xiàn)這種問題時,我缺乏經驗,只采用冷處理說出答案的同學的方法,又繼續(xù)將課堂進行下去。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5
1、本節(jié)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fā)現(xiàn)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2、首先,以舊有知識正方形的周長知識為鋪墊引出圓周長知識,并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周的長度,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了解之間的區(qū)別,前者是線段求和,后者是曲線求長,
3、學生發(fā)現(xiàn)尺不能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從而使學生想出用測繩、用滾動等方法化曲為直。
這節(jié)課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用計算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fā)現(xiàn)倍數關系,最后概括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4、練習設計應該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綜合性,既有幫助學生理解圓的周長、圓周率概念的練習,也有讓學生運用公式直接計算圓的周長的練習,還有讓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綜合性練習.
5、不足之處,教師引導過多,學生不能獨自去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6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的發(fā)言出乎意料的精彩,我多次被感動的同時也在深深的思考: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了本節(jié)課創(chuàng)新的舞臺,雖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維,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分工合作的過程顯然對他們更適合。有些問題雖然可以獨立思考加以解決,但在時間和精力上是不允許的。把不同的思維加以整合,并不斷的加以補充、完善,這對每個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訓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課堂上的許多發(fā)言就是如此,有時候一個人說的'并不完整,但經過補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樣了,系統(tǒng)而完整,并且富有創(chuàng)造性,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啊。在學習中,他們學會合理分工、與人交流,傾聽發(fā)言等等,這些正是老師希望他們學習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許多平時并不合群的學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躍,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他們知道,這時候他們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組中的一員,他們會積極的為了整個小組的榮譽而團結在一起,而在獲得肯定和表揚后那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樣的珍貴,學生會因此激發(fā)起更大的學習興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學習中去。
二、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先通過甩動一頭系小球的繩子在空中劃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觀察、猜測圓的周長會與它的什么有關?學生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或者半徑有關。其次引導學生探索實驗,在本課的教學中小組成員間互相協(xié)調、互相啟發(fā),人人動手主動參與,或用滾動法、或用繞繩法、或用卷尺直接測量來探索圓的周長和它直徑之間存在的關系。借助操作過程來啟動思維,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索獲取知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后引導學生歸納論證。通過實驗,學生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即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時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概括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C=πd和C=2πr,通過親自實驗,論證了他們剛才的猜想,成就感油然而生,更加激發(fā)了他們今后探求新知的熱情與沖勁。
三、關注學生的自我教育
在閱讀完祖沖之的一段內容介紹后,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是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這則小故事,你有何感想?”讓學生自己談談體會與感觸。正是由于教師充分信任學生,把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學生們通過學習、比較,不但感受到我國源遠流長古代文化,更激起了他們向古人學習、勤奮努力、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 當然,本節(jié)課帶給我的還有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yǎng)等等的關系處理,都給我提出了課題,為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日趨進步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素材。
總之,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我相信課堂上將會有更多的精彩!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7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上海世博會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體此刻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激活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fā)點,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此同時,我向學生提出質疑,以相同的方法測量赤道的長度,在質疑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學生產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驗證猜想,在理解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及圓周率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學生在掌握新資料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最后,在鞏固新知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中,以世博會為背景,設計了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這三道題實現(xiàn)了從基礎練到拓展練的跨越,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信息、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世博會的情境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并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前面“圓的認識”的成功鋪墊,因此本節(jié)課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理解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因為親自經歷了小組內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的過程,所以學生能較為容易地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另外,我及時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撥、激勵,比如當學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時我贊揚學生的想法有創(chuàng)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用心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樂趣。
課后,透過反思,使我對本課的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比如:在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評價時,藝術性稍顯不足,另外,我對課堂的掌控和把握潛力還需要提高。雖然對教材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但還沒做到徹底地理解。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彌補以上不足之處,提高個人理論素養(yǎng),使自己的教學趨于完美。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8
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力求讓學生在愉快中學數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自主探索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這節(jié)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獲,還有關于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沒有給學生發(fā)言充分的時間,只考慮課堂的時間內要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感受,這也是我在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9
我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jié)課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大膽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再引導學生透過實際計算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圓周長這課時,采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用心性,讓學習的資料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在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時,使有些學生明白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2、自主探索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潛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jié)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我沒有立刻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而是追問了一句,你想用什么方法來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有位學生提出了用測繩來量出圓的周長,接下來我就讓學生透過繩繞法測量出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在找同學匯報他們的測量結果,演示他們的測量方法后,我又追問了一句:“那么圓湖的周長或再大一點的圓的周長,你也能量出嗎?”能不能找到向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我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測量三個圓的直徑和周長活動,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明白自己該干什么。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讓組長分工。
本節(jié)課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這些收獲,還有關于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不能注意傾聽學生回答,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扎實,這也是我在今后教學中,就應注意的問題.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10
幾年來,我們二小數學教研一向以“同課異構”的方法進行公開課教學與教研。所謂“同課異構”,指的是上同一節(jié)課用不同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們展現(xiàn)了自己的個人魅力,構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我一向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用“同課同構”,即同年段老師進行群眾備課,上同一節(jié)課用同樣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是否更能節(jié)省教研時間,共享教學資源的研發(fā)。而在同樣的教學設計實施中,加以自己個人魅力,并不斷進行教學設計的改善,是否更能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經過我們幾個年段老師的討論,我們決定在年段公開課中采用“同課同構”這一方法。我們以《圓的周長》這一課進行群眾備課,并于10月29日這一天由三位老師連開了三節(jié)課。
精彩的課堂來自精彩的預設,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jié)。但要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我們務必作精心的預設。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xiàn)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新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fā)生命的活力。生命狀態(tài)的數學學習是生成的數學學習,它不該根據預設教案按部就班進行,而是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用心性,隨著數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chuàng)造火花不斷迸發(fā),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課堂上,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用自己的獨特方法去認識體驗所學知識,同時還伴隨著許多意外的發(fā)現(xiàn)。我們備課的'重點就這樣放在了精彩的預設.
第一節(jié)課紀老師努力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周長的計算方法,力求讓學生經歷科學發(fā)現(xiàn)的完整過程。紀惠玲上完一節(jié)課,我們立刻在葉福泉老師的指導下共同探討。李維準老師之后上了第二節(jié)課,針對紀老師上節(jié)課的不足處“怎樣引導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他做了一個簡單教具:細繩一端綁著一個物品,甩動成圓形,細繩短,圓小,圓的周長就小,細繩長,圓大,圓的周長就大,體會細繩——也就是半徑與圓周長的關系,從而體會到“直徑大周長就長,直徑小周長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學細節(jié)也更趨完美了。下午,我之后上第三節(jié)課,壓力真的是很大。為了解決上午兩節(jié)課精彩有余練習不足的弱點,我大膽使用了計算器,由于計算周長用到圓周率3.14,同學們算起來數字大計算繁難。使用計算器后,節(jié)省了較多的時間,同學們進行的練習更全面深入了。對新課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總結我上的這節(jié)課,先讓學生認識圓的周長再透過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并求出它們的比值,得出圓周率;然后透過圓周率和圓的周長的關系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巴班斯基的“最優(yōu)化理論”指出:應根據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水平的變化來完善教學方案,實行最佳組合。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所學的資料按照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安排。
首先,我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出“用線繞”,“在直尺上滾”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后,我又引出新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小圓如何測出它的周長?甩球出現(xiàn)的圓能量出它的周長嗎?”使學生自己切實體會到“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我們說,要以學生為主體,其本質就是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喚醒和激發(fā)。
在接下來的引導中,我又較好地處理了圓的周長公式中,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關系。探索圓的周長為什么要思考到圓的半徑或直徑?有很多案例在這一點的處理上顯得突兀。在這節(jié)課中,我提出“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系呢”當學生說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時,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你覺得是和直徑有關系,說說理由好嗎”這就喚醒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圓的半徑(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再接下來的猜想、探索、驗證自然、順暢,有了根基。
個性是在測量周長與計算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了小組合作法,小組同學有的測量,有的記錄,有的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在具體實驗中,體會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導入圓周率的教學,明白圓周率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推導出c=πd,c=2πr。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到達突破難點的效果,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合作潛力、思維潛力、個性是創(chuàng)新潛力和實踐潛力也能夠得到發(fā)展。
另外,課堂上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的作用。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11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課根據以上教學理念,以數學實驗活動為載體,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平臺。
一、源于自然的導入,將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當中。本節(jié)課以學生回憶圓的有關知識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讓學生用手摸圓形物品的周長感受圓的周長,使學生產生學習圓的周長的.需要。
二、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時間和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創(chuàng)造時間、空間,讓小組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它的直徑之間比值的規(guī)律,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揭示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動手實驗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研究歷史,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得出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三倍多一些,進而介紹祖沖之的研究成果,近代關于圓周率的研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經歷了圓周率的研究史,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方法。同時,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四、學以致用,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幫助教師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五、不足之處,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扎實,沒有強調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比值,而是習慣的敘述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課上時間安排不夠合理,介紹圓周率是語言重復浪費時間,導致準備的練習沒有做,只是讓學生做了書上的例題等等,這也是我在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12
上完一堂課,無論成功與否,總會有許多感受,許多想法。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為引線,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大膽猜想——合作探索——反思歸納”的教學模式,將課堂向學生開放,大膽讓學生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操作、去發(fā)現(xiàn)、去討論、去實踐。同時,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了學生知識的獲得過程,更加關注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中,力求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我想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以及滲透的新課程的幾點理念是無可非議的,在這堂課中,自我感覺落實得相對比較好的就是將思維還給了學生。圓的周長公式探索過程中的思維價值。因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倍數關系這一點,如果給了學生一點提示或暗示,那么,這個知識的思維價值就接近于零,學生對這個知識的神秘感及探索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那么學生就不是在探究發(fā)現(xiàn),而是在驗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就不再是發(fā)現(xiàn)者與探究者,而是簡單技術的操作者;學生訓練與提高的不是思維,而是簡單的操作技能。只有保護好了問題的思維價值,學生才既學會了知識,用增長了能力,更關鍵的是提升了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探究發(fā)現(xiàn)的能力。但是,“理想的課程”如何轉化為“現(xiàn)實的課程”,差距是存在的`,這當中仍然有許多值得深切關注的因素。就拿本課教學而言,實施下來,就暴露出許多問題來,比如作為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是否得當,對學生的差異是否真正考慮過,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是否合理等等。而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方面,課后的反饋中同樣暴露出一定的問題,表現(xiàn)在部分學生對圓周長、圓周率的理解不夠到位,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在教學中還沒有真正達到水到渠成,所以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也存在膚淺的一面。
這節(jié)課落實的最不夠好的是當學生通過動手測量,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一些數據后,組織學生交流不夠,不充分,而且選用的數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這樣得出結論的過程比較生硬、牽強。同時也影響學生分析、對比、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
因而,今后我們在數學課堂演繹數學文化、數學精神等層面的同時,要如何兼顧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活中有實,實中見活,我想這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的。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范例12篇 小學數學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2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合集
★ 小學數學教學個人反思12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大全簡短
★ 《怎么都快樂》教學反思9篇(怎么都快樂教學反思第一課時)
★ 《怎么都快樂》教學反思12篇 怎么都快樂教學反思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