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2篇(猴王出世課后反思),歡迎參閱。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
本組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是本組文章的教學重點。而《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所以,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資料是教學的難點。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了解課文的大體資料。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之后再讀課文,以“這只猴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為線索,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形象。最終,結合本組的口語交際“讓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臺”組織學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整個教學中,我認為有三處亮點:
一、注意引導學生體味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如:“這句話是什么描述”“經過抓住動作、語言的描述,讀出了你心中猴王的形象,這是閱讀的好方法。”
二、借助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動畫版的《西游記》主題曲,電視劇石猴稱王的片斷,《西游記》原著的圖片,每一次的引入,都能調動學生親近文本的興趣。
三、巧設結語,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百個人讀西游記,就有一百個孫悟空的形象,一百個人讀西游記,就能演出一百個孫悟空的形象,這就是名著的魅力,經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作結語,使學生領悟的文字的魅力是動畫、電視劇無法承載的`內涵??墒牵诮虒W過程中,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解決“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資料”這一教學的難點時,指導還不夠充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在讀悟文本時,顯得力不從心。
另外,“讓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臺”組織學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边@一設計,本應當是最大的亮點,但由于教師的急功近利,在學生演不出來的時候,沒有立刻停止,反而又演一組,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好的示范效果。成為本堂課最大的敗筆。如果當時在“請一組同學表演”不成功后,適時媒體播放電視劇石猴稱王的片斷,再繼續(xù)進行“看看應當注意什么”的口語交際,相信必須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2
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總認為只要按照教學大綱上的要求,按照課本的編排順序,按部就班,把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難理解的句子教會學生就算是上好課。所以整天只是圍繞教科書在轉,重復機械的備課、上課、改本子。久而久之,學生也養(yǎng)成了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課堂上費了大量的口舌,也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從新課程改革后,我在分析新課程改革時發(fā)現,新課程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這時才猛然醒悟學校的課程應該是多樣化的,所授的課程應該是可以變通的。于是我開始試著收集身邊的素材,借用校本課這個窗口,來幫助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周上《猴王出世》一課時,我把這幾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游記》有關的神話故事共6篇推薦給學生看,沒想到學生們的興趣大增,爭相傳閱。一部分學生還帶回家去讀給家長聽,并央求家長給他們講一些其他的故事,在這班學生中掀起寫故事的熱潮。一些平時不愛寫作文的學生居然也交了一兩篇小故事的作文。后來我把這些故事集中起來,編成了一小本《神話故事集》,在這之后在學生中激起學生的傳閱和寫作興趣。通過這次體驗,使我體會到收集身邊的素材,把它和我們的教科書有機地整合起來,利用校本課用演、說、誦等方式展現。既能切實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極大地豐富、拓展教育內容,更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fā)展。在這之后,我會逐步學會注意收集身邊的素質來幫助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會經常把身邊發(fā)生的一些事寫下來,整理學校的歷史,發(fā)掘校友風采,收集好作業(yè),好作品。還會利用校本課推薦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寫的。我在課后反思中寫到:“適時收集素材,并適時調整課程,按照需要適時調整各塊教育主題實施的前后順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順序進行,也是靈活運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p>
今年,在我校安裝的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正式啟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使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收集和利用好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發(fā)揮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工作,我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和課本有關的資料并進行指導性的閱讀練習,然后把收獲拿到校本課上來展示,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外知識的熱情也拓展了孩子的思維。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收集素材的方法和形式都在不斷的變化。收集好這些素材,在我們教學的弱點,在教學的教學重點難點上,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適時充、分靈、活地運用。這些素材里有音樂、圖片等,形式豐富多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學中,巧妙地利素材,從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上交替刺激學生的大腦,能大大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悅之中茁壯成長。也使得校本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意補充。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3
《猴王出世》是一篇閱讀課文,節(jié)選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全文主要講述了猴王出世及其成為猴王的經過。通過這篇課文體會猴王的形象,品悟語言的精彩,感受名著的魅力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已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猴王從哪兒來和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基礎上,抓住“那猴在山中,都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和猴子的語言“大造化!大造化”“我進去!我進去!”“沒水!沒水!”等語句作為突破口。
教學前一部分時首先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語言文字上,讓學生在自主讀中發(fā)現作者遣詞造句的秘密。然后提出“這樣的句子用什么節(jié)奏讀呢?”這一提問就將學生的理解通過讀得以外化,而在反復品讀中猴子頑皮可愛的.形象亦呈現在眼前了。此時此刻學生對什么是經典,什么是語言與內容的高度融合已深有感觸。第二部分,猴子的幾處語言看似平常,卻同樣顯示著名著的魅力。教學中通過“我進去!”與“我進去吧”的對比,感受到“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往往只差幾個字”的含義,通過個性化的朗讀,體會到猴子敢作敢為的美猴王的形象??梢哉f正是在這節(jié)課中對這兩處的重點學習,避免了面面俱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課文不僅要注意寫什么,還要注意是怎么寫的,將名家的手法銘記心中。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4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著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后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學生學習興趣較濃。
但是本課教學中學習的形式還比較單一,這也就大大影響了課堂效率,特別是集體的學習效率。課堂上,學生不僅要有充足的自主讀書感悟的時間,還要讓更多的同學參與交流討論。另外教師還是比較注重課文的分析,讓分析內容擠了品讀感悟的時間,更讓人遺憾的是課堂上沒有學生動筆寫話的時間,模仿課文中的經典片段進行仿寫練習,這是一個學生感悟內化后的語言運用實踐訓練,是不容忽視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對于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同學們大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導入新課后,我讓學生說一說你了解的孫悟空是什么樣的,學生暢所欲言,“那么,你們知道孫悟空最初是什么樣子的嗎?”接著,引導學生認真讀文章的課前導讀,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引導學生借助課前導讀,找出導讀中的提示,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通過學生讀導讀,他們知道了要求:1.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2.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3.不懂的地方和同學討論。學生讀懂了導讀的要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但是因為本文是古代白話文,我又給同學們加了一條。4.在閱讀本文時,要借助下面的注釋加以理解。接下來,給學生留足時間,進行充分地閱讀、思考,并寫出自己的'感受。
在集體交流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孫悟空的形象,這樣,“美猴王”的形象就在學生頭腦中鮮活起來了。
在本節(jié)課中的不足之處:對“美猴王”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比如,它與其他的猴子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抓住這個問題,學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石猴的與眾不同。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6
這篇略讀課文節(jié)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讓學生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
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著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后組織好聽的四個字詞語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課后還組織學生講講西游記的故事。課內課外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中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雖有了閱讀名著的興趣,對中華古典名著的有較簡單的了解,但要帶領學生走進古典名著的大門,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交流,去體會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7
也許是受上一篇課文的影響,今天,我們學習《猴王出世》,學生仍然對課文中詞語關注度極高。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仍然是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讀課文,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想一想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自主學習的時間結束了,幾位學生相繼提出對課文中幾個詞語的關注:“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睘槭裁词恰邦B?!倍皇恰巴嫠!蹦??我仍然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自己有解釋,有學生提到了群猴的“頑皮”,所以這里的“頑?!逼鋵嵃藘蓚€意思,一個是“頑皮”,另一個是“戲?!保自捨闹械囊粋€詞語可能包含幾個意思。接著有學生又提出對“卻又欠身上橋頭”的“欠身”一詞不理解,有學生拿出了自己的.解釋,甚至有同學搬出了字典,給疑問的同學一個更規(guī)范的解釋。這樣的課文中的確有些詞句很有意思,有學生提出對“石猴喜不自勝,忽抽身往外便走”的“抽身”不理解,還有學生注意到這樣的一個句子“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敝械摹笆芾咸熘畾狻辈焕斫?,希望別的同學能給出解釋??吹竭@樣的詞句,這樣的疑問,我不想過多的講解了,我們的學生也都有自己的看法,班上更多的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拿了出來,在互相的交流中,學生更好的理解了這些詞句,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粗鴮W生課堂上的這種發(fā)問,這種思考,我覺得,盡管可能課堂上學生所探討的問題并不是學習目標中的重要研討內容,但是的確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了,投入了,這就是一種變化吧!而且這種變化的的確確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前一課沒有那樣積極的討論,這節(jié)課會繼續(xù)針對這些詞句思考嗎?不會的!的確,我們應該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應該鼓勵他們多參與,多討論,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文章之一,第一自然段的描述很精彩,也大有深意,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描述,那塊石頭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圍圓。暗示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和一年的二十四小時。當我把這些解讀將給同學們聽的時候,他們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更高了。
盡管如此,學習這篇課文也有必須的難度,因為課文是半白話半文言文性質的.文章,所以,我采用了示范讀、引讀等方式幫孩子們解決這一難題。我們重點讀了第二自然段,描述石猴動作語言的句子,了解到石猴不僅僅勇敢并且機靈,很具備王者風范。周一午時的閱讀課上,我們又一塊看了這一段視頻,同學們對石猴更加佩服,更加喜愛了,并且孩子們也明白了作者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述的精彩。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9
今天上完《猴王出世》這篇課文,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課堂容量過大,導致前松后緊。只解決了兩個問題,課堂的重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
2、對于略讀課文的教法不是很明確。雖然理論上知道略讀課文學生要運用在精讀課文里學到的方法,但是具體運用什么方法,精讀課文交給學生的方法本來就不是很具體,導致課堂不知道如何操作。
3、方法的運用不具體,可操作性不強,學生實際所得很少。本課交給學生抓重點的詞句來講故事的方法事實在前面的精讀課文里,特別是《草船借箭》里已經讓學生學到了方法,但是在這課中,老師還是沒放開讓學生自己運用方法講。在本課還交給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表達,這個方法面太廣,學生知道但是在實際的的讀書過程中,學生真的會應用嗎?實際所得很少。
4、課堂評價語單調,沒有激勵性。
5、課堂問題設計過多。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應該有主要的問題和次要的問題,對于次要的問題應該略講,講故事是本節(jié)課的`主要問題,而其他的都是略講的,課堂的主次不分,導致沒有重點,也沒有將課堂的重難點進行突破。
6、放的不夠。老師總是害怕自己預設的知識點沒講到,課堂容量過大,問題設計不太合理時就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失去自主性。
今后改進的措施:
1、簡約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施展自如。每節(jié)課應該有主要的核心問題,直奔課堂的重難點,這個問題也應該是學生急需要解決的,依據學情,讓學生學的輕松,真有所學。
2、精讀課文讓學生要在課堂上有所得,“一課一得”。依據課標,單元目標要求,特別在解讀文本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精讀課文中真正得法,在略讀課文中運用,在課外閱讀中鞏固方法。
3、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課堂上學生的評價,閱讀方法的滲透,新理念的學習實踐,自己的思考力和反思力的提升等。都需要在教學中學習摸索。
希望在每次的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0
《猴王出世》是第五組“中國經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略讀課文節(jié)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天真活潑、勇敢頑皮、機智聰明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這一堂課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就這樣輕松、愉快地結束了。這節(jié)課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老師精心設計的每一個學習過程,每一步都讓學生全員參與,學生都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整堂課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課堂上學生們興致極高,一改過去那種沉默寡言的局面,發(fā)言很踴躍,笑聲、掌聲不斷,比我預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相信,這節(jié)課留給學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孩子們的學習收獲也是很大的。
這個《猴王出世》教學案例,讓我嘗到了“舍得放手”的甜頭,讓我看到了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們的真正風采。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說到:“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倍蠋熌?,也“應轉變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p>
這節(jié)課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就在于老師對教材的合理利用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的選擇上。而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處理方式,不是憑空而來的,這個突發(fā)奇想也是建立在對教材內容的熟悉,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
教無定法。如若我們每一位老師在教學時能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合理的教學策略,那么,一定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1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美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
設計教學時,源于孩子們喜歡文中人物——孫悟空,我的教學導入是這樣的:先讓孩子們說說你知道的孫悟空是什么樣的?孩子們的思維馬上被激活了,仿佛此時的孫悟空就在他們眼前活靈活現一樣。有的孩子學他頑皮的猴樣,機警靈活;有的孩子學弄他的金箍棒,耍得左右翻飛;有的孩子學他的說話、愛美,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孩子講孫悟空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鬧地宮、鬧龍宮;“孫悟空三打百骨精”等情景。接著我讓孩子們說說你覺得孫悟空有什么性格特點?有的說孫悟空敢說敢干,有挑戰(zhàn)精神;有的說他不怕玉皇大帝,敢于反抗;還有的埋怨唐憎,說孫悟空舍命救他,他卻人妖不分,讓孫悟空受盡委屈……一下子,孫悟空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形象清晰可見了。有效的導入激發(fā)了孩子們學課文的濃厚興趣。
根據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精練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孩子們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重點在于讓孩子們充分朗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白話文的語言特征。對其中的句段進行賞讀,讓孩子們一邊讀,讀出語氣,讀出人物形象。感悟美猴王的個性。我注意結合孩子們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讓孩子們邊讀邊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說后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孩子們興趣朗讀、思考交流、交流感悟、朗讀展示,讓我感到了孩子們學習的潛力很大,像這類的略讀課文,孩子們完全有能力學會,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課后,在我的指導下,孩子們將課文改寫為課本劇,利用班隊活動課時間進行了精彩表演,并互相欣賞評議。一位叫羅雅琪的女孩子將美猴王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欣賞的過程,既是借鑒提高的過程,也是否定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評議時我對孩子們積極鼓勵,適當指出存在的不足,孩子們很開心,不僅激發(fā)了讀名著的興趣,小演員們還體驗到了表演時要入情入境,細心體會揣摩,將劇本的語言變成鮮活的人物形象。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2
《猴王出世》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7課,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第一回。本文寫了花果山一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石猴第一個進入水簾洞被眾猴尊為猴王的故事。
本課是略讀課,自讀提示要求默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繼續(xù)往下讀。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猴王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在本課教學中,我計劃用猴王出世的視頻激趣導入。認讀生字并理解詞語,然后感悟猴王形象,體會古代漢語的語言特點。
一、視頻導入,激發(fā)興趣
在觀看《猴王出世》的視頻時,自己心潮澎湃,激動萬分。但是在備課環(huán)節(jié),視頻沒有下載好,導致課堂上視頻出現一些問題。雖然沒有影響學生的興趣。但仍覺得不去備課時看到的視頻好。也可能是備課時,自己滿懷期待,所以特別有觸動吧。
二、認讀生字
本文要求認讀的生字,我們采用開火車的方式,然后齊讀?,F在覺得這種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檢測效果。我可以利用小組,組長先帶領組員讀2分鐘,然后指名讀,檢測效果更明顯。
三、理解詞語
理解詞語環(huán)節(jié),我讓同學們聯系上下文,在句子中理解詞語。但是我沒有提前在課件中寫出句子,所以當我讓同學們從文中找出詞語,并讀一讀句子時,一部分同學沒有及時找到。
四、默讀,利用自讀提示,回答問題。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同學們先自己默讀課文。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因為兩個問題不難,所以小組很快就有了交流結果?;卮鸬耐瑢W能夠說出猴王是怎樣出世的,怎樣成為猴王的'。但是同學們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欠佳,回答不夠流利,比較傾向于借用文中詞句。當時,我只是告訴同學們要再次讀課文,只有熟悉了課文內容。才能流利回答問題。
課后想想,這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問題。在課堂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也導致一部分同學在作文中語句不通,沒有中心。
五、感悟石猴形象
我給同學們出示了描寫石猴出世后的句子?!澳呛镌谏街?,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彌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蔽覇柾瑢W們通過這個描寫,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樣的石猴?“頑皮的”、“自由的”田奧博同學和孫俊豪同學分別說道。我肯定了他們的看法,他們確實很會理解。同時,我又給學生們提到語言的特點?!罢Z言簡潔”陳曉雷說道。我當即告訴同學們這就是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的不同之處。當我問道修辭手法時,同學們能說出排比。我又告訴同學們最后一句是對偶。我讓同學們再次讀這幾句話,感受石猴的自由、頑皮,感受語文的魅力。
接下來,我本打算讓同學們找出,石猴進水簾洞的動作描寫,體會石猴的靈活、勇敢。通過就去水簾洞后,石猴的語言描寫感受其坦率、有心計,有領導才能??墒窍抡n鈴聲已經響起了,這節(jié)課又沒有按計劃完成。
六、板書
在上課過程中,板書設計是我的一大弱項。特別是用課件上課時,更是會忘記板書。這節(jié)課依然犯了這一錯誤。偌大的黑板上只有一個課題。下課后才反應過來,應該寫板書的。這也是我備課環(huán)節(jié)忽略掉的一方面。如果備課時設計板書,那么上課時,應該就不會忘記了。
反思這節(jié)課,還是自己備課不充分,不細致,所以課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2篇(猴王出世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 《圖形的平移》的教學反思范文3篇(圖形的平移 教學反思)
★ 優(yōu)秀司馬光教學反思12篇(司馬光教學反思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