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說木葉教學反思4篇 《說木葉》教學反思,供大家閱讀。

說木葉教學反思1
本周我在5班和8班完成了《說木葉》課文的授課,《說木葉》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xiàn)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所以我在學案上更多的設計了對古詩中意象的分析,例如:月、柳、梅等。
教學重點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樹葉、綠葉、落葉、木葉”等資源,有效解析詩歌語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詩歌中意象的傳統(tǒng)象征意義。這樣,就將一篇現(xiàn)代自讀課文和古代詩歌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這有助于我在課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有助于學生將本文所學與傳統(tǒng)的詩歌意象結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擴散。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我深刻的認識到了方面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jù)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老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xiàn)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fā)展。傳統(tǒng)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本課實現(xiàn)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yōu)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遠遠達不到上課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個重點的落實上花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第二個重點就草草收尾了,學生的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討論“落葉紛冉冉”一句時,學生就“落葉”到底是如何體現(xiàn)出桑女走路的.姿態(tài)時,各執(zhí)己見,用了較多的時間。因學生各執(zhí)其理,一時間我沒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果斷的引導,從而也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預設的一處古詩意象分析沒有進行。不過這也落實了新課改的宗旨,把課堂還給學生,寧愿把課時拖延,也要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總結。以上這些,對于我來說,還是要在以后的備課,授課以及正確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語文課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此外,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還得到了一點啟示:所謂的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之上的。所以引導學生課外多讀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
說木葉教學反思2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是文藝學論文單元,理論性較強,課文內容引用古詩文較多,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所以學生閱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說木葉》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問題,學習這篇課文并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把握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教學難點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作為“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的教師在這一教學動態(tài)過程中,達成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但稍有教學實踐經歷的教師都會有體會,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教學手段。提問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雖然被廣泛地運用于普通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精心設計有效的提問進而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眾多語文教師醉心的追求。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一般,分析問題、概括總結的能力較為薄弱,要比較好的閱讀理解文本、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能是學生充分閱讀文本,透過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選擇了“以設置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的教學方法。由導入開始順著作者的思路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一直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思考討論,帶著問題總結概括。并且問題的設計注意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學生看到引文多就產生畏難情緒的心理壓力,循著問題積極、主動甚至生動有效的`學習,當一個個問題都依次順利解決的時候,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學習文藝性議論文的快樂,教學目標自然達成。無疑,這節(jié)課的提問設計是比較優(yōu)化、有效的。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時間原因,課堂上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由教師來提出的,學生一直在教師預設的問題導引下進行閱讀學習,而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細理解、感悟等等。
說木葉教學反思3
有了《咬文嚼字》關于詩歌“煉字”與聯(lián)想的學習基礎,也因為校園正處于秋葉紛飛的季節(jié),學生有實際生活經驗,我以為這一課的教學過程會輕松許多,所以,在預習要求中就提出,本課學習由學生自主分析文中的詩歌,由此來感悟“樹葉”“木葉”“落木”的區(qū)別,進而領悟“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然而,到了真正的課堂上,跟自己的教學設想完全不同,很多學生對文章中的詩歌根本無感,即使我已經再次復習了“意象”“意境”與思想情感,還做了鑒賞示范,學生還是說不出來,不會鑒賞。
和另外一個班的老師交流,她也感嘆這一課的教學根本就是自己帶著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學生對其中的詩句鑒賞總是以“沒學過”“看不懂”來推說??磥泶蠹颐媾R的困境是一樣的。
反觀這一課的教學,發(fā)現(xiàn)幾個致命的問題。
1、學生預習根本不到位,教學過程中,我走到學生中間,看到大部分人的課本是一片空白,甚至自然段都未標明,有些學生聽從老師預習的要求,書上有一定痕跡,我仔細去看,發(fā)現(xiàn)也只是在教參上生搬的`一些內容,叫他們起來,就游離于文本細節(jié)。我一直在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但發(fā)現(xiàn)效果甚微,只有我強制要檢查時,學生才會去動。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動性,我覺得對現(xiàn)在我們的學生來說,是很欠缺的習慣和能力,怎樣去培養(yǎng)和提高,也是老師迫切需要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急于完成課堂預設,我已經發(fā)現(xiàn)了學生預習不到位的問題,但還是沒有魄力停下教學進度,讓學生認認真真重讀幾遍課文。這也是我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之前的教學中,也有類似的經歷,停下來,就用課堂的時間讀課文,但我發(fā)現(xiàn),如果學生沒有讀課文、預習課文的意識,還是會“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教學任務又不允許我們每天都在課堂上讀課文,學生和家長也不會允許課堂上只讀課文。所以,還是預習要到位的問題。
3、思維培養(yǎng)應是序列化的。學生沒有基本的詩歌鑒賞的能力,可能還是因為初中、高一就沒有打好基礎,所以,我覺得語文詩歌教學,不停刷題根本不是什么好方法,還是要多帶學生讀一讀不同類型的詩歌,語感語感,沒有感受,就沒有審美,死記硬背,就會出現(xiàn)“沒學過”現(xiàn)象。
說木葉教學反思4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高中新課改必修五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是文藝學論文單元,理論性較強,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所以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墩f木葉》這一課是通過“木葉”和“樹葉”的比較來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問題,而詩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個重要考點,所以學習這篇課文并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把握詩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試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的課堂的學習中去,并采用小組計分制希望充分調動他們的課堂積極性和小組合作精神。從此堂課的授課效果來看,此種方法還是十分可行的,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課堂參與度也較高。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其一,感覺自己在備課中對課文內容的取舍上還不夠大膽,有一些與課文重點無關的內容應大膽舍棄,做到一堂課集中突破一個點;
其二,通過小組計分制的確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但是經常舉手發(fā)言的同學比較固定,還有極少數(shù)同學究竟有沒有跟著思考問題,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這個值得思考,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與改進;
其三,由于時間分配上沒有考慮完備,課堂容量也比較大,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塊沒時間處理,應該把前面的“品讀詩句,填表”那一環(huán)節(jié)簡化一些,把時間移到后面的.“拓展延伸”上來,更利于學生理解詩歌意象的暗示性問題,更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
這些不足之處也是我今后教學的寶貴經驗,以后還得用心學習,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不斷改善,課前充分準備,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說木葉教學反思4篇 《說木葉》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4篇(四年級科學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 《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教學反思9篇 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退位減法反思
★ 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退位減法的教學反思9篇 倆位數(shù)減倆位數(shù)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 《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教學反思9篇(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課后反思)
★ 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教學反思10篇 倆位數(shù)減倆位數(shù)退位減法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