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7篇(聽診器由來教學反思),歡迎參閱。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1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是一篇科學故事,寫了醫(yī)生雷奈克從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中受到啟發(fā),通過反復試驗,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課文共4個自然段,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雷奈克看到許多病人痛苦死去,便整日思索如何及早發(fā)現(xiàn)人體內因疾病出現(xiàn)的異常變化。第二部分,寫雷奈克從兩個孩子蹺蹺板的游戲中受到啟發(fā),用筆記簿卷成筒兒聽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內臟的聲音。第三部分,寫雷奈克不斷改進,終于發(fā)明了世界第一個聽診器。課文按發(fā)事情發(fā)展順序敘述,語言平淡、淺顯。
就這樣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教學嗎?平淡的語言文字,平淡的教學思路,肯定不能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的.積極性。
經過認真研讀,我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兩個關鍵詞:
一是“難過”。正因為雷奈克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醫(yī)生,他看到許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才會十分難過。
二、是“整日思索”。正因為他是一個把救死扶傷當作自己天職的醫(yī)生,才會整日思索,才會被兩個小孩玩蹺蹺板吸引住,并親自試驗,得到啟發(fā),用筆記簿卷成筒兒病人內臟的聲音,才會發(fā)現(xiàn)用空心木管效果更好。
對,就把這兩個詞作為課文教學的主線。于是,上課伊始,我就提出這樣的學習要求:“請你認真地讀一讀全文,你認為文中寫雷奈克醫(yī)生能發(fā)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最重要的詞語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認真讀了一遍課文后,大多找到了“難過”這個詞語。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想象雷奈克醫(yī)生看到病人死去時難過的心理,并指導朗讀好第一小節(jié)課文。
對于第二個詞語,一開始學生并沒有找到,經過讀第二遍課文,才有學生發(fā)現(xiàn)的。接著,我讓學生再次讀課文,并對理由進行認真思考,最后進行交流。學生的交流的理由有三:正因為他整日思索,才會被孩子吸引,并且仔細觀察;正因為他整日思索,才會親自試驗;正因為整日思索,才會發(fā)現(xiàn)空心木管效果更好,繼續(xù)改進。
就這樣,我和學生邊交流邊理解相關語句,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并結合文本特點進行語言訓練。不知不覺,一節(jié)課就過去了,教學任務也基本完成了。
要上好一堂課,老師不但要認真鉆研教材,從整體上把握教材,還要根據(jù)課文特點設計教法,這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的語文課。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2
反思主題:著重指導發(fā)明經過,忽略人物心情變化!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寫了雷奈克的醫(yī)生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從中受到啟發(fā),通過反復實驗,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
上課之初,讀題質疑: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誰發(fā)明的?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東西做的`?是怎么發(fā)明的?問題直奔主題,自然進入新課的教學課中。學習課文第二段,講的是雷奈克從兩個孩子玩蹺蹺板的游戲中得到啟示,用小木棍聽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內臟的聲音。這是本文的重點段落。教學這一段先讀課文,再指復述,接著演一演,說一說雷奈克會怎么想,怎么做。在這里沒有著重講雷奈克心情的變化,所以孩子在做本課的練習時有些盲目。都是“驚奇”、“激動”等的概括,對于標點的變化也沒有著重討論。孩子對于人物心情在此的變化沒有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都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泛泛體會。
而對于發(fā)明聽診器的過程,我?guī)е⒆右槐橐槐樵趶褪?,所以基本上每個孩子都可以說出來。對于課文所反映的道理: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于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的道理,卻因為課堂時間有限,一帶而過,孩子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讓自己寫時,有孩子又離題太遠,發(fā)揮過度。
課堂時間要合理分配,不能只為突出重點而忽視整體教學!人物情感變化是需要孩子用心去體會,本來就不太容易教學,所以課上應有專門指導練習,學生才能走進人物內心,深入理解課文!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有出色的心理描寫,從“??!呼吸聲,心跳聲,都聽見了!”中兩個感嘆號,將雷奈克醫(yī)生不可名狀的喜悅之情表現(xiàn)了出來。在課堂上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的。
生:(朗讀)略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雷奈克的內心世界,讀讀這段話,你體會體會。 生:我想雷奈克一定是非常激動的,我從句子中兩個感嘆號看出來的'。
師:你來讀。讀得很流利,我聽出來雷奈克的高興,但是好象還不夠。你們想想:他整日思索的問題終于解決了,這怎么能不令他欣喜若狂呢?(誰再來讀) 生:(讀略)
師:有進步了,人在激動時神情會有什么變化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眉頭舒展了,臉上笑容滿面。
師:那我們在朗讀的時候就要把自己當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歡樂! (生有感情地朗讀了這句話)
反思: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一般仍表現(xiàn)為一種外在的接觸語言的心理,還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藝術家那樣,感受語言文字,并力求來表現(xiàn)它。所以,促使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必須讓學生先轉變讀的角色,來真切地感受語言,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低年級學生善于形象思維,利用掛圖、插圖或聯(lián)系感性經驗,使課文的圖景、情節(jié)在頭腦中映現(xiàn)出來,能很好地激發(fā)情感。我發(fā)現(xiàn)小學生好動、愛表演,在表演時能全身心投入,這時他們的想象力豐富,對課文內容和所表達的感情能用心體會。因此,邊演邊讀,就成了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好方法,它使朗讀指導事半功倍。在上面這個片段中,我請同學把自己當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歡樂,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應該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4
昨天在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中,我執(zhí)教了三年級語文蘇教版第13課《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一路走來,有成功也有遺憾。同事們很誠懇的和我探討了我的課堂。
從課題入手導入,“看到課題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問?”,預習去哪了?同事開誠布公的問我。學生已經預習了,想知道的,或者疑問已經提出甚至解決了。此處有些做做。我覺得也是。
初讀課文,帶了三個問題,一是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二是,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三是標注自然段序號。主任說初讀課文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帶的問題多了就影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了。有道理,得精簡。
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用學生提出的疑問作為引線,把學生引導段的理解上。為什么要發(fā)明聽診器?怎樣發(fā)明的?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什么樣子的?學生根據(jù)問題找到相應的自然段,去讀,去說。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學中總覺得學生深入不進去,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及我預想的。也許是預習的不夠好吧,至今不得其解。
在用“果然”造句的指導上,我讓學生親自實踐了雷奈克的做法。讓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用手撓桌子的一端,學生清楚的聽到了聲音。很有感悟的用“果然”造句。好多學生都高高的舉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句子講給大家聽。我點名柳潤澤說,他說了個很長的句子,是個正確的句子,我肯定了他的句子,點出句子長了點。聽課的'老師看到了他的沮喪,后來聽課的老師告訴我,他在下面醞釀了好久,說了改,改了說,最后鼓起勇氣,很自信的舉起手,你點了他的名字,他很高興,把自己準備的句子說給大家聽,可是你說他的句子太長了,他很失望。聽了這些我的心緊了起來,是啊,孩子準備這么一個長句子不容易,我應該鼓勵啊。聽課的老師說,我在班里鼓勵學生造句長一些,多么難啊,教他們形容詞,修飾,我們巴不得他們造長的。我很慚愧的說出了我當時的想法,我怕學生造長句子在考試的時候出錯,影響成績。同樣是個造句,十個字就得滿分了,你造個長句子,出錯的幾率大了,說不定那個詞用錯了,哪個地方矛盾了,分數(shù)就沒了。所以當時我就很自私的讓他改短。在評課之后,我對這個問題在班里檢討我的錯誤。尤其是“果然”這個詞,在造句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只造后半句。如:果然聽的很清楚。讓我慶幸的是我們班的學生在我指導造句的當時,都把句子造全了,如:老師說木頭能傳遞聲音,我把耳朵貼在桌面上,用手指撓桌子,果然清楚的聽到了撓桌子的聲音。這個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讓學生真正的動手做了,從實踐中得出的知識經得住考驗。
學習課文最后一段,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發(fā)明了。我讓學生自己學習,在自學的基礎上把自己理解的第一個聽診器的樣子畫在一張紙上。學生認真的讀,仔細的畫。我就巡視孩子們畫的情況,突然我看到班里王雨諾同學畫的聽診器很怪異。我仔細看,還是沒看懂。我就問他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簡單的一講,有他自己的想法,讓他在講臺上講給大家聽。他很大方的走上講臺,舉起他的畫讓大家看,學生們先是一陣大笑,我說:“王雨諾同學畫的聽診器有些特別,我也沒看懂,就請他給我們大家講一講,他畫的聽診器?!蔽液蛯W生們一樣好奇的看著他的畫,聽他講解。他說:“這花瓣狀的邊緣是聽診器的一端,是用柔軟舒服皮革的材料制成的,這樣放在耳朵上或身體上會更舒服些,而且不會感覺涼。下面這個把狀的設計是為了讓醫(yī)生握著更舒服,更容易操作聽診器給病人聽診?!薄疤昧?你吧雷奈克的發(fā)明推進了一步!”我和同學們同時給了他熱烈的掌聲。這就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肯動腦筋,就會有新的進步,我們人類的文明就是在許多這樣愛動腦筋的人的推動下不斷發(fā)展進步的。我發(fā)自內心的為這個同學的精彩講解感到驕傲。這篇課文的重點就是讓學生熱愛科學,培養(yǎng)學生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興趣,多么鮮活的事例啊。直到現(xiàn)在,聽診器放在我們身上還冷的我們一顫呢。
我感到在學生那小小的腦瓜里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創(chuàng)造的欲望。老師要是能把它點燃,那將是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爆炸時代!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5
一、抓朗讀
在語文課堂上,我始終強調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課前預習,我讓默讀課文,找出描寫聽診器發(fā)明經過的詞、句子;課上,始終強調朗讀,只有通過朗讀學生才能進入角色,進入課文的情境,學生才會對課文會有比較深刻的領會;課上讀書形式多樣,通過范讀,練讀,指讀,選段讀,男女分讀,而且讀得好壞不算,首要條件就要聲音響亮,用自己的聲音激發(fā)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讀,我要讀。
二、善想象
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fā)”,那么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動作,從而讓學生來領悟體會當時雷奈克的感受、想法,在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好地體會雷奈克所見所感,我就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從而體會該角色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的不同表現(xiàn)。在感悟課文的同時,語文教學決不能忽略語文能力和思辯能力的訓練,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空穴來風,找準生發(fā)點訓練,則能收到多種功效。在指導“如果……就……”造句時,抓住文中句子——一個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內臟運動就會出現(xiàn)異常。出示四句寫有“如果……就……”圍繞課文內容的填空,進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
三、重合作
從課堂教學的`效率來看,自主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擴大參與面,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體意識的形成。由于學生在小組內、在同伴間,在合作學習的形式過程中,緊張情緒將大為緩解,害羞心理將更容易克服。所以,教學中讓學生在小組內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經過,來體會雷奈克的內心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再用討論、復述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發(fā)明聽診器的經過。這就使得情境成為訓練學生直覺思維的最好憑借。這樣學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學生的加入變活了。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佳土壤。
總之,在教學中,要體現(xiàn)“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它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實踐性”的精神,突出情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chuàng)新余地。這樣,學生經歷了一個觀察、體驗、表達的過程,再來欣賞語言文字,會更加感到語言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6
在學生初讀完課文后,我出示生字詞,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一些遺憾,例如:筆記簿的“簿”,我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讀音,如果能聯(lián)系生活(學生平時用的本子上面寫的就是“練習簿”)效果會更好。再有“蹺蹺板”中的“蹺”雖然是一個三類生字,但是學生很容易讀錯,如果當時我出示一幅圖片(孩子玩蹺蹺板),更會利于學生記憶。
當再讀課文時,我提出了一個要求:看看雷奈克發(fā)明聽診器的原因是什么?事實上這個問題孩子在上課提出疑問時并沒有提到,這個問題問得十分突然,我可以根據(jù)孩子當時質疑的問題“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怎樣發(fā)明的?”讓孩子默讀課文,找到文章哪一小節(jié)講了這一問題,然后再回頭來看第一小節(jié)的內容,學生會很快說出講的是發(fā)明聽診器的原因,由孩子自己說出來,比我直接牽引的效果會好。
當理清課文的脈絡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題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告訴孩子將每一小節(jié)的內容連接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當時上課是有點操之過急了,總是感覺有點欠缺,但是看到孩子能根據(jù)我的提示完整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緊接著根據(jù)師傅的指點設計了一個將“如果…就…”的關聯(lián)詞貫穿全文的環(huán)節(jié),我出示了三個句子,當時有點著急了,直接就讓學生觀察三個句子有什么特點,學生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課堂出現(xiàn)了冷場的現(xiàn)象,如果我讓孩子先把后兩個句子的內容補充完整,再去讀讀,仔細看一看,相信學生很快地會找到三個句子里都有關聯(lián)詞“如果…就…”,跟高興班級的小沈同學有一雙火眼金睛,他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三個句子都是寫雷奈克思考的內容,其實我可以根據(jù)他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三個句子是有先后順序的,是雷奈克一步步想的.,但是當時我只是自己一味地說,學生好像有點茫然。隨后我讓孩子用關聯(lián)詞“如果…就…”造句,我發(fā)現(xiàn)師傅的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真巧妙,正是因為有了剛剛三個句子的鋪墊指導,學生在造句時居然很流暢很精彩,這是以前沒有過的,記得之前做練習有造句的題目時,學生寫的句子總是干干巴巴的,感覺讓他們寫個句子很吃力,看來課堂上啟發(fā)孩子的思維還是很重要的。正如師傅所說,不要怕去嘗試,課堂上的內容要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啟發(fā),讓孩子在學完一堂課后,不僅僅是能讀熟課文,更重要的是有所收獲,雖然今天的語文課我上的不是很好,一些過渡語很生硬,有些語言過于繁瑣,但是我認為孩子從今天的課上學到了知識,他們不僅讀通了課文,還學到兩種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以及一個關聯(lián)詞,對于這一點,我還是很高興的。
后記:感謝師傅的細心指導,課前一句話一句話的幫助我,告訴我怎樣讓課堂更高效,學生學到的更多,課后師傅更是耐心,指出我上課中的不足,告訴我哪句話說的布合理,哪句話是多余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不好,應該怎樣處理,真的很慶幸自己有這樣一位認真負責的師傅,我會繼續(xù)努力,向師傅多多學習。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介紹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發(fā)明經過的科學故事,文章寫一名叫雷奈克的醫(yī)生從生活中的一個偶然發(fā)現(xiàn)中受到啟發(fā),通過反復試驗,最終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從而說明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來源于實踐的'道理。
教學中,我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讀中學習和積累語言;二是弄清聽診器發(fā)明的過程。重點抓住第二自然段進行指導朗讀,感悟,最后進行寫字指導,造句練習,說話練習和實踐活動。這樣課堂氣氛非?;钴S,同學們都能復述課文,還有很多學生說起自己的小發(fā)明還很頭頭是道呢!
教學這一課,感覺將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主要是教學每一自然段所用的方法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同時設計的練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多種形式的教學讓學生處于思維變化的過程中,學生不知道下一步老師會怎么安排學習,充滿了期待,自然常常開小差的學生也能較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每種設計緊緊圍繞語文的訓練進行,每一步學習都要求讓學生動動手,動動腦,動動口。學生想開小差都沒時間。可見,在今后的教學中,學習設計十分重要。要變單一的幾人對話為全體學生的綜合運動。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7篇(聽診器由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9篇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幾年級課文
★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12篇(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幾年級課文)
★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12篇 世界第一個聽診器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