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供大家閱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是第四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結合這節(jié)課的設計和培訓教材中的教學反思技能,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目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領航者,這節(jié)課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課堂從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到重點語句的深刻理解,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條理,線條清晰流暢,突出了重點。
二、充分自學,以學定教
課堂以自學提示統(tǒng)領, “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為什么 “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給學生放時間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只見他們圈、劃,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能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下,能充分自主學習,便于教師作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
三、聯(lián)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我引導學生從概括老人的奇跡,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老人的看法,從初步的認識到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真正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老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敝攸c語句的出示,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真正含義,也進一步從中體會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執(zhí)著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適時訓練,及時反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我校實行高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中,詞語的聽寫,到文章重點語句的填寫,再到交流心語,抒寫我心,以及課下的環(huán)保宣傳語的設計無一不時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及時檢查與反饋!只有課堂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五、ppt 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中從巍峨青山的圖片到文章重點句子以及目標,學習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學媒體的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進辦法:
1、從教學設計上看,整節(jié)課的設計比較飽滿,害怕有什么遺漏之處,這樣面面俱到就在課堂教學中顯得環(huán)節(jié)緊湊而重點處理有些倉促。一節(jié)課的時間不夠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運用本組課文以及已有學習方法學習略讀課文。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結合文章注釋“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的理解還是離學生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比較遙遠,如果老師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環(huán)境的圖片,會給學生理解更加形象化,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對學生的評價仍是衡量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
4、課堂上學生的感情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學生齊讀的形式較多,離應有的情感學生的朗讀還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加深學生的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增強語感的訓練才能使朗讀更有效!
在我看來,教學設計往往參雜著許多教師的美好愿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在注重高效的同時,文本的情感該如何落實就滯留了,更談不及文體的藝術體現(xiàn)了。作為困惑,我想老師必要時要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既要節(jié)省時間,又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來反思一下自己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設計了許多小的問題,讓學生明白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進而通過重點句的品讀理解青山不老的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tǒng)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重點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朗讀,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基本完成了學習任務。
存在不足:
1、課堂缺少評價,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引導不到位。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指導的不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3、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4、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 閱讀??梢哉f: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為此,今后我會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同時深入研究課本、教參,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爭取上好每一堂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以“我”進村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聚焦大山深處的普通人,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閱讀提示的要求和閱讀策略單元學過的學習方法,帶著目的去閱讀,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青山不老”的含義是什么?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過找句子、想畫面、談體會,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令人敬佩。
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同時上,抓住關鍵詞句,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
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在學習“在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奇跡”時,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描寫小環(huán)境的語段,充分發(fā)揮想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huán)境的惡劣,他所處的“小環(huán)境”如此艱苦。面對五位同伴相繼離去、結發(fā)妻子的突然離世,他沒有被壓倒,女兒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沒有動搖,想象一下他可能還會遇到哪些困難……有孩子說“他可能會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塵暴”,“他獨自一人住的三間房可能突遇狂風被掀走房頂”,“他年齡大了,又太勞累,在植樹的時候還有可能突然暈倒”……進一步的讓學生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貴。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花費時間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課文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這節(jié)課的不足主要還是我的課堂評價語言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達缺乏深情;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老師缺乏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創(chuàng)造奇蹟?shù)?,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蹟?shù)模约澳闶侨绾巍扒嗌讲焕稀钡暮x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huán)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chuàng)造的奇蹟……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huán),但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說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tǒng)領,整節(jié)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崩斫膺@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wǎng),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后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yōu)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當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請教后,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xiàn)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經(jīng)過本節(jié)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shù)闹笇А?墒?,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jīng)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fā),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學習。
聯(lián)系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經(jīng)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lián)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僅有“三間房”什么家具也沒有的情景下您會怎樣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里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經(jīng)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教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說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來統(tǒng)領,整節(jié)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崩斫膺@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wǎng),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跡。然后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边@句話為我供給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jù)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jù)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匯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蔽易穯枺骸盀槭裁凑f這是個奇跡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創(chuàng)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于抓住重點詞句“?!薄八僚啊薄氨P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又經(jīng)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眮砀形蚶先松畹牟灰?。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間教室那么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間學校那么大。學生經(jīng)過計算,發(fā)出了驚嘆,我問:這是個奇跡嗎?學生異口同聲:“真
是個奇跡??!”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經(jīng)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huán)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終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簡便,并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我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我去著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fā)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于是‘忽略’的閱讀……”所以略讀也需要精讀,僅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統(tǒng)領課文的三個問題:
1、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整節(jié)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層層深入,老師進行引導、點拔、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tǒng)領,“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悟老人執(zhí)著的種樹精神,領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溝、保護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
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學生總結:是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是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艱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繼離世。當老農面對眼前這一切困難與痛苦時,他仍然繼續(xù)堅持種樹;當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辟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老人能和山川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通過引讀相關的語段,學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保護環(huán)境、綠化家園、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足之處
在理解大環(huán)境險惡的時候,把事先設計好的相應情境忽略了,應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huán)境的圖片或相關的知識鏈接,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哎!真是歲月催人老,時光不待人啊。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切入點,進行對文本的剖析,學生通過精讀、思考、感悟,老師循循善誘的引導、點撥、啟發(fā),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達到了升華,心靈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今日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于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于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xiàn)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shù)狞c撥、啟發(fā)。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jīng)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學習。
聯(lián)系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肚嗌讲焕稀芬晃氖墙?jīng)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lián)系自我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里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里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lián)系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huán)境、綠化家園做點什么。三個切入點,三處聯(lián)系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忙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1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去創(chuàng)造奇跡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并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終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我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huán)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我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僅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huán),可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明白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可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
青山不朽是一篇背景清晰、重點突出的略讀文本,即通過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了解青山不朽的意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的難點在于理解青山永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體現(xiàn)的精神。通過這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略讀課文不像精讀那樣嚴格和詳細,但在閱讀方法上,它并不排除精讀的重點。重點仍然需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
本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文中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環(huán)境,談論“青山不老”的含義。全班圍繞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動靜結合,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
本課程的主要缺點是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單一,指導語言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言表達缺乏情感,學生課堂閱讀不到位,學生小組討論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感性閱讀指導,同時閱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允許學生閱讀自己應有的情感。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向有經(jīng)驗的老師學習,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里體驗課文,與課文對話。今后,我會繼續(xù)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給大家上更好的一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六年級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青山不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