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認識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
2、 從統(tǒng)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 3、初步學會制作復試折線統(tǒng)計圖,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如何區(qū)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正確確定豎線間隔。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所提供數據的實際情況(有時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數據)來確定水平射線上每天豎線之間的間隔。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1、 談話導入
師:你們回想近3個月深圳的下雨情況。
生:9月只下過一、兩場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較多,還有臺風。
師:同學們很注意觀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顧舊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數據
師問:從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形式來清晰地表示出這些原始數據?
生:統(tǒng)計表、條形統(tǒng)計圖、折線統(tǒng)計圖
師:選用那種方法最好?
生:折線統(tǒng)計圖。師:制成折線統(tǒng)計圖有什么好處?生:易于看清氣溫的變化情況。師:怎樣制作? 生:先描點,還應標數,數不會標錯。 生:畫線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師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數據?這時你們又會用怎樣的形式來清晰地表示出兩個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現在到小組里將自己的想法說一說,形成共識。重要的一點是,為什么要選擇這種統(tǒng)計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學生交流:
?。?)為什么要選擇這種統(tǒng)計方式。
?。?)這種統(tǒng)計方式有什么好處
(3)通過舉例的方式說明自己的想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將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與復式的折線統(tǒng)計圖進行比較。從中說明兩者的關系與功能。
2、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條形或折線統(tǒng)計圖,并由兩位學生板演并進行分析。
3、教師對學生在黑板上的統(tǒng)計圖進行講解。
?。?)應該注意些什么?教師主要要解決圖例問題。為了能清晰的表示兩個量,我們可以用實線與虛線來表示。也可以用兩種不同顏色來表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統(tǒng)計圖進行分析。從統(tǒng)計圖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教師在這里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想一想進一步分析條形統(tǒng)計圖與折線統(tǒng)計圖的不同的觀察角度。)
4、通過比較,形成共識。通過比較大家都認為選用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更能反應這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聯系實際 激發(fā)興趣
師:想想,生活中還從那兒見過這種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 課前出示生活中的實物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生: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四、鞏固練習,復習小結:
1、完成課本第62頁的試一試。
2、小結:師: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的是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它幫助我們便于看出事物發(fā)展的變化趨勢。而且單式和復式兩種折線統(tǒng)計圖的制作方法和步驟是一樣的,只是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要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折線表示。
聯系生活,激發(fā)學生參與統(tǒng)計活動的興趣
通過自主交流與探索,比較,逐步明確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發(fā)現最佳的統(tǒng)計方法
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2
知識網絡
列方程解應用題最關鍵是前兩步:設未知數和列方程。有的同學說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長么,為什么不是關鍵部分呢?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雖然篇幅很長,但只要注意到符號變化、分配律等基本運算技巧,解的過程是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兩步篇幅雖然短,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精華和難點卻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需要用以體會。
一般地,設什么量為未知數,最簡單明了的想法是設所求為x(復雜的題目有時要采取迂回戰(zhàn)術,間接地設未知數),當所求的數較多時,把這些所求的數量用一個或盡量少的未知數表達出來,也是很重要的。
設完未知數,就要找等量關系,來幫助列出方程。這時需要認真讀題,因為許多等量關系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中文有很多字、詞、句表達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幾倍、的總和是、與的差是等等,根據這些字句的含義,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數表達出來,就能列出方程。
重點難點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用字母來代替未知數,根據等量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數的值,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使未知數直接參加運算。解這類應用題的關鍵在于能夠正確地設立未知數,找出等量關系從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關系又在于熟練運用數量之間的各種已知條件。掌握了這兩點就能正確地列出方程。
學法指導
?。?)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
1)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依題意確定等量關系,設未知數x;
3)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檢驗,寫出答案。
?。?)初學列方程解應用題,要養(yǎng)成多角度審視問題的習慣,增強一題多解的自覺性,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變量較多并且變量關系又容易確定的問題,用方程組求解,過程更清晰。
經典例題
例1 某縣農機廠金工車間有77個工人。已知每個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種零件5個或乙種零件4個或丙種零件3個。但加工3個甲種零件、1個乙種零件和9個丙種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問:應安排生產甲、乙、丙種零件各多少人時,才能使生產的三種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設生產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分別為x人、y人、z人,根據共有77人的條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來比較麻煩 如果仔細分析題意,會出現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為未知數外,還有甲、乙、丙三種零件各自的總件數也未知。而題目中又有關于甲、乙、丙三種零件之間裝配時的內在聯系,這個內在聯系可以用比例關系表示,而乙種零件件數又在中間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間接未知數,設已種零件總數為x個,為了配套,甲種、丙種零件件數總數分別為3x個和9x個,再根據生產某種零件人數=生產這種零件的個數工人勞動效率,可以分別求出生產甲、乙、丙種零件需安排的人數,從而找出等量關系,即按均衡生產推算的總人數,列出方程 解 答
設加工乙種零件x個,則加工甲種零件3x個,加工丙種零件9x個。
答:應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工人人數分別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場上長滿牧草,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這片牧場可供10頭牛吃20天,可供15頭牛吃10天,問可供25頭牛吃幾天?
思路剖析
這是以前接觸過的牛吃草問題,它的算術解法步驟較多,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
設供25頭??沙詘天。
本題的等量關系比較隱蔽,讀一下問題: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草生長的速度是固定的,這就可以發(fā)掘出等量關系,如從供10頭牛吃2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再從供15頭牛吃1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這兩個速度應該一樣,就是一種相等關系;另外,最開始草場的草應該是固定的,也可以發(fā)掘出等量關系。
解 答
設供25頭??沙詘天。
由:草的總量=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頭數天數
=原有的草+新生長的草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頭數天數-新生長的草
新生長的草=草的生長速度天數
考慮已知條件,有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長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即: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長速度2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長速度(20-10)
所以:每頭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長速度
因此,設每頭牛每天吃的草為1,則草的生長速度為5。
由: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長速度x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長速度x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這個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頭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紅、灰兩種顏色的磚,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計劃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紅磚80米3,灰磚30米3,那么,紅磚缺40米3,灰磚剩40米3。問:計劃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設計劃修建住宅x座,則紅磚有(80x-40)米3,灰磚有(30x+40)米3。根據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設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間接設元法。
設有灰磚x米3,則紅磚有2x米3。根據修建住宅的座數,列出方程。
?。▁-40)30=(2x+40)80
?。▁-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磚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設有紅磚x米3。留給同學們練習。
答:計劃修建住宅6座。
例4 兩個數的和是100,差是8,求這兩個數。
思路剖析
這道題有兩個數均為未知數,我們可以設其中一個數為x,那么另一個數可以用100-x或x+8來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設較小的數為x,那么較大的數為x+8,根據題意它們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這個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較大的數是 46+8=54
也可以設較小的數為x,較大的數為100-x,根據它們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較大的數為100-46=54
答:這兩個數是46與54。
小學數學教案3
教材分析
1、課標分析:《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彼^體驗,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親歷親為的活動,是一種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習方式。本節(jié)課的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學習內容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了解平行四邊形與其他幾種圖形間的關系,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同時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tài)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為學生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做了準備。 由于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所以當學生掌握了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之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是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掌握轉化思想的起始內容。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過渡時期。他們有了一定空間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但對于理解圖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推導和描述推導的過程還是有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媒介讓學生去參與、去操作、去實踐,才能讓學生通過體驗,掌握規(guī)律,形成技能。這節(jié)課中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有助于學生將這些抽象的事物轉化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事物,多媒體的使用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割補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找出兩個圖形間的`聯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過程
一、情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舊知鋪墊
(1)、說出平面圖形名稱并對它們進行分類。
(2)、計算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強調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設計目的: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點入手,能夠降低門檻順理成章的引入新知識。
2、 導入新課
3、 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
?。?)、在方子格中數出長方形的面積。
?。?)、在方子格中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要求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對應的底和高。
?。?)、通過觀察表格,試著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共同探討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俪鍪酒叫兴倪呅危龑W生明確其底和高。
②學生在學具上標明其底并畫出對應的高。
?、塾懻摚耗芊癜哑叫兴倪呅无D化為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再計算(保證面積不會發(fā)生變化)
?、苄〗M交流如何操作的。(割補法)
⑤學生代表匯報各組的操作方法以及得到的結論。
?、藁脽羝菔靖钛a的過程。
?、咭龑W生歸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明確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必須條件)
4、 課堂小練筆。
設計目的:達到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實踐中掌握知識,并能夠從實踐中總結知識。讓學生明白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課堂練習
四、小結本課
五、課堂作業(yè)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 面積 = 底 × 高
長方形 面積 = 長 × 寬
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a表示底 h表示高
S=a×h s=a.h S=ah
小學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51~54頁主題圖、例1、例2及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第1~5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
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木條制作的長方形和三角形、不條、三角板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請兩位學生到黑板前學交警指揮交通車時的各種動作姿勢。
2.指名兩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剛才所觀察交警的手與手、手與身軀構成的角。
3.指名學生將角的兩邊上取兩點,再將兩點連接起來得到第三條線段,并說出是一個什么圖形?
多媒體出示生活中形狀是三角形的物體,讓學生觀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
板書:意義、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ㄒ唬├斫馊切蔚囊饬x
1.學生用小棒任意擺出一個三角形。
教師出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圖形:
?。?)(2)(3)
學生討論三個圖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為什么?
剛才大家在判斷上述三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時,都注意到三條線段,圍成等這些重要條件(板書:三條段、圍成),誰能說說什么是三角形嗎?(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2.練習
?。?)舉出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判斷下列哪些圖形是三角形,并說明理由。
?。?)(2)(3)(4)(5)
?。ǘ┨剿魅切蔚奶卣?/p>
?。?)雖然三角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誰能說說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組討論)
(2)小組指定代表說說討論的結果。
板書:邊——3條
角——3個
頂點——3個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三角形的特征。
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內容。
多媒體出示三角形,讓學生指出三角形的邊、角、頂點。
?。?)學生指出三角板上的邊、角、頂點。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體出示電線桿、自行車、貨柜架等實物圖,讓學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問:為什么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組討論后,指定學生回答)
學生操作:用木條釘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讓學生觀察,大家會發(fā)現什么?
這說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穩(wěn)定性)
舉出生活中見到哪些物體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練習。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
2.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張紙對角對折,能數出幾個三角形?再對角對折,又能數出幾個三角形呢?
4.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探討了三角形的哪些問題?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
意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特征:邊——3條
角——3個
頂點——3個
特性:穩(wěn)定性。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正、反歸一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及解題關鍵。
2、初步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正、反歸一應用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歸一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難點
1、線段圖的畫法
2、檢驗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
1、學習例3
?。?)出示圖片(畫有5個書架,下面有一個問號),教師說:“學校想買5個書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錢嗎?想一想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產生疑問或說出需要先知道每個書架多少錢。)
?。?)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圖片(畫有3 個書架,標出一共75元),教師說:“我告訴你買3個書架一共用了75元錢?,F在你能解決了嗎?”
(3)個人試做,小組交流并匯報小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個書架多少錢?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再求5個一共多少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進行點撥,并做主要的板書。)
?。?)練習:教科書第107頁“做一做”。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習例4
?。?)出示例4:學校買了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2)小組先討論研究,再試著把它完成。
?。?)小組間交流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做一做”中的題目,讓學生獨立分析題目,并解答完成。
3、比較例3和例4,你覺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各抒已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小結:“遇到應用題,一定要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來分析數量關系,然后再解答?!?/p>
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出示圖片(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讓學生獨立解答。
2、老師用IC卡給家里打電話,時間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錢。想一想,如果打電話時間用了6分,又會用去多少錢呢?(學生獨立思考)
“老師的IC卡里現在只有3元5角錢了,我必須在幾分內把話講完呢?
板書設計:
兩步應用題
(1)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2)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75÷3=25(元) 75÷3=25(元)
5個書架多少錢? 200元能買幾個書架?
25×5=125(元) 200÷25=8(個)
答:買5個要用不著125元。 答:200元可以買8個書架。
歸總應用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2頁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了解歸總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夠正確地解答這種應用題。
2、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學習例5(為了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計算,將例題進行了改編)。
?。?)教師說:“小華讀一本書,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學生各抒已見)。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告訴他們:“知道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現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3)小組展開討論,并獨立列式試做。(教師注意巡視,及時發(fā)現學生出現的問題。)
(4)小組匯報自己的想法,教師點撥,小組間相互質疑問難。
?。?)教師根據小組的匯報情況,邊小結邊進行必要的板書:
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72÷9=8(天)
?。?)讓學生根據分步算式,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2、改編例題,引出題目:(如果小華8天讀完,他每天讀幾頁?)
?。?)學生獨立思考,并試著列式解答出來。
?。?)請一名學生匯報。通過學生之間的質疑問難,教師根據出現的情況,及時進行小結:要求每天讀幾頁?首先知道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遇到問題,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3、比較例題和改編的`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相同點:都是先求這本書的總頁數。不同點:例題是求幾天讀完,改編后的問題是求每天讀幾頁。
4、教科書第112頁“做一做‘的第2題和例5,讓學生獨立完成。
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做練習二十五的第1題。
讓學生認真讀題,獨立完成,并找出兩個小題的異同點。
2、教師:小林從家往學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學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幾分走到嗎?
讓學生說一說想法,然后獨立列式解答。
3、做練習二十五的第3、4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小結
通過師生交流,突出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板書設計:
兩步應用題
?。?)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再求每天讀幾頁?
72÷9=8(天) 72÷8=9(頁)
答:8天可以讀完。 答:每天讀9頁。
小學數學教案6
一、激趣引入
教師:同學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個溜溜球)
學生:溜溜球。
教師:想來玩玩嗎?
學生:想。抽兩個學生上臺玩溜溜球。
教師:(問玩溜溜球的同學)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1:溜溜球的繩子很有彈性,可以伸很長很長。
學生2:在玩的時候線總是直的。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溜溜球來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
(板書課題)
[點評:玩具“溜溜球”與線段、直線和射線都有相通之處,體現了生活中的數學;用“溜溜球”引入新課,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在玩中學”和“在學中玩”的思想,還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二、教學新課
1.發(fā)現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溜溜球真頑皮,一跳就跳到了我們的紙上,(課件顯示兩個點)變成了兩個點。你們能用一條直直的線把這兩個點連在一起嗎?
學生:能。
教師:但請注意,開動腦筋,盡量想出和別人不同的連法。請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組里一邊討論,一邊連。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操作后交到講臺上。估計學生操作的結果大概有四種情況:圖4 3
[點評:這個教學片斷體現了數學內容的抽象過程,體現了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的緊密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2.認識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同學們連線的結果大概分為三類。我們先研究第1類。(拿出一張學生連成的線段放在視頻展示合上)像這樣連的同學請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教師:我們把它畫到黑板上。(教師在黑板上畫線段)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從1個點出發(fā)畫一條直直的線到第2個點。
教師:(課件根據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課件出示圖4?4:圖4?4比較一下
教師:這4條線段中哪一條線最短?
學生:第①條線最短。
教師:對,在兩個點之間可以畫很多線。但只有我們畫出來的這條線最短。在數學上,這條線叫“線段”。
?。ò鍟壕€段)線段兩端的.點叫“端點”。
?。ㄕn件閃爍端點)
教師:你能量出這條線段的長度嗎?
學生:能。請一個學生到視頻展示臺上量。
教師:通過量,我們知道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我們接著看第2類。
?。贸鰧W生畫出的直線放在視頻展示臺上)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ò阎本€畫在黑板上)
教師: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兩端延長后得到的。
教師:這條線段的兩端還能延長嗎?
學生 :能。
教師:對,還能延長。(課件再無限延長兩端)這樣無限延長后,就成了一條“直線”。
?。ò鍟褐本€)
教師:教師剛才我們量出了線段的長。你能量出直線的長嗎?
學生:不能。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直線是可以無限延長的,是無限長的。
教師:同學們開動腦筋一畫,就畫出了線段和直線。我們接著看第3類。看還畫出了什么?
(拿出學生畫出的兩條不同方向的射線)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ò焉渚€畫到黑板上)
教師:你又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
教師:(課件根據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教師: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后就是“射線”。
?。ò鍟荷渚€)
教師: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線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認識了線段、直線和射線,你知道它們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p>
[點評:從學生探究出的表象出發(fā)分類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從一般到特殊,結構明顯、層次清晰,學生容易理解。學生成為參與研究的主體,更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數學的快樂。]
小學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例5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能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余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定位的。結合學生熟悉的劃船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的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舍余法確定問題的結果,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感知余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進行合理取舍。
教學準備: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設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說一句話。
(二)復習導入
1.復習有余數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頁第3題。
2.匯報交流,以舊引新。(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問題,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5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2.審題交流
?。?)你知道了什么?
?。?)每條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什么意思?
?。ǘ┳灾魈骄浚鉀Q問題
1.學生嘗試解題,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方式感受進一法。
?。?)畫圖表示
(2)數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條)船。
?。?)列式表示:224=5(條)2(人)
還多出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共要租5+1=6(條)船。
3.比較辨析,理解進一法。
?。?)討論辨析,明確進一法。
?、儆行┩瑢W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你怎么想?
?、谟嘞聛淼?人怎么安排?
?。?)比較優(yōu)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ㄈz驗結果,梳理強化。
1.回顧反思: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2.乘法驗證:5條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條船。
三、質疑再探
師生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收獲嗎?
余數在生活中真是太調皮了,有時候需要加1,有時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在今后的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有余數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靜心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進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為余數的好朋友。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運用拓展
?。ㄒ唬┗揪毩暎ǖ?7頁做一做的'第1題)
1.審題,理解題意。
2.思考,獨立解答。
3.質疑:結果為什么要加1?
?。ǘ┳兪骄毩暎?教材第67頁做一做的第2題 )
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面包,最多能買幾個?
(1)弄清題意。
(2)獨立解答。
?。?)討論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還夠再買一個面包嗎?
2.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面包?說說理由。
(三)綜合練習(教材第70頁練習十五的第8題)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解答后,匯報交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3種花的情況,以束數最少的花為標準確定。
小學數學教案8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學扇形統(tǒng)計圖,眾數與中位數。
在前幾冊教材中教學了條形圖和折線圖,學生初步了解這些統(tǒng)計圖的特點,能夠有選擇地使用。扇形統(tǒng)計圖與條形、折線圖不同,它反映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表達各部分占總數的百分之幾。因此,教學扇形統(tǒng)計圖,使呈現統(tǒng)計數據的形式更多樣了。
眾數與中位數是常用的統(tǒng)計量。在許多場合,平均數不能確切地反映一組數據的基本情況,經常使用眾數或中位數來顯示。因此,教學眾數與中位數能提高數據分析的能力。
全單元編排4道例題、兩個練習,把內容分成兩段。
例1和練習十五,教學扇形統(tǒng)計圖;
例2~例4和練習十六,教學統(tǒng)計量。例2講眾數,例3、例4講中位數。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看懂扇形圖,利用數據解決問題。
扇形統(tǒng)計圖的教學要求是看懂圖的內容,理解圖上的每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能利用圖呈現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計算。不教學制作扇形統(tǒng)計圖,因為畫扇形比較麻煩,不必把教學精力耗費在畫圖上。
學生有圓的認識,有百分數的概念,能夠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
看圖、交流,理解圖里的信息。例1讓學生看我國陸地地形分布情況統(tǒng)計圖,在小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現了交流的場景,雖然學生的講述不完整,但都說出了從圖中獲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說得具體些,有人說得概括些,通過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點:這幅統(tǒng)計圖用一個圓表示我國國土總面積;圓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塊,每塊表示一種地形,哪種地形的面積大(?。?,統(tǒng)計圖里相應的那塊就大(?。?;標注的五個百分數,分別表示五種地形的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幾。
計算、填表,體會圖的特點。例題告訴學生,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讓他們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計算要利用圖中的各個百分數,從而體會扇形統(tǒng)計圖表示的是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的關系,知道它與條形、折線統(tǒng)計圖的不同。
比較、估計,利用圖的特點。扇形統(tǒng)計圖通過各個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個部分數量有多有少。圖的直觀形象,容易引發(fā)比較、估計和判斷。練一練第2題,看著統(tǒng)計圖,學生會想到我國的人口多,人均占有的國土面積少。練習十五第1題的兩幅扇形統(tǒng)計圖里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較合理。第2題把果盤看成一幅扇形統(tǒng)計圖,根據花生米所占的面積,能估計出其他幾種干果所占的面積。解答這些題利用了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又進一步體會了它的特點。
2.整理數據,認識眾數。
例2教學眾數的知識,包括眾數的含義,得到眾數的方法,以及眾數的實際應用。
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由于出現的次數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觀察表格,初步感受眾數。表格呈現9人做黃豆發(fā)芽試驗的`數據,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哪些人的試驗做得最好。例題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發(fā)芽幾粒的人數最多,有幾人。通過發(fā)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這次實驗發(fā)芽粒數的眾數。
排列數據,理解眾數的意義。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發(fā)芽粒數依次排列,指出這些數據中17出現的次數最多,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在這句話里講了眾數的意義: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還含有求眾數的方法:在一組數據中尋找出現次數最多的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意義建構眾數的概念。
求平均數,區(qū)別新舊概念。眾數和平均數都是統(tǒng)計量,平均數是三年級教學的。教材要求學生算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通過計算回憶平均數的知識,體會平均數與眾數的意義不同,求法不同,從本質上區(qū)分這兩個概念。
聯系實際、應用眾數。第79頁練一練第2題,如果把上周銷售男鞋的尺碼一雙一雙地記錄下來,在這組數據中25.5出現的次數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眾數,這個眾數會影響鞋店今后的進貨。
3.分析數據,認識中位數。
例3和例4教學中位數,前一道例題以形成概念為主,后一道例題教學算法。
創(chuàng)設情境,產生需要。例3呈現一張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記錄單,對7號男生的成績進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數,指出7號男生跳的比平均數少,意味他的成績不夠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繩下數從多到少排列,發(fā)現7號男生處在第三名,認為他的成績不錯。不同分析出現不同的評價,而且差異明顯。為什么跳的比平均數少,成績還是第三名?是許多學生的疑問,教學中位數就能解開這個疑。
排列數據,講解概念。一組數據的中位數,是指這組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處于最中間的那個數。這既是中位數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數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從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間的數,理解它就是中位數。
評價7號男生的成績,用中位數合適。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績十分突出,分別是182下和170下,這兩個優(yōu)異成績拉高了全組的平均成績。事實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績在平均數之上,其余7人的成績都低于平均數??梢?,平均數在這里并不反映一組數據的實際狀況,用中位數表示這組男生的跳繩水平比較合適。
一組數據的個數如果是偶數,按大小順序排列,正中間有兩個數。求這組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是例4的教學內容。
適時指點算法。例3初步教學中位數的意義和求法,例4尋找十名女生跳繩成績的中位數,學生會主動把這些女生的跳繩下數按大小順序排列。在找中位數時,發(fā)現這組數據一共10個,正中間有兩個數,于是產生疑問中位數是幾呢?教材適時指出:正中間有兩個數的,中位數是這兩個數的平均數。在教材的指點下,學生通過計算正中間的104和102的平均數,得到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03。
用中位數分析、評價數據。求得中位數103,把10號女生的成績同中位數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數,表明這名女生的成績在整體中的位置是較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數評價其他女生,可以判斷各人的成績在整體中的大致位置。
像這樣用中位數進行數據分析,比平均數方便,有時比平均數合理。
4.選用合適的統(tǒng)計量,反映數據的實際狀況。
到現在為止,陸續(xù)教學了三個統(tǒng)計量,分別是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有些時候,三個統(tǒng)計量都能確切反映數據的基本情況。也有些時候,統(tǒng)計量會引起誤解,有誤導作用。所以,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量是十分重要的。
選用統(tǒng)計量又是比較復雜而困難的。本單元只是初步教學選用,要求不高,難度不大。
如果一組數據的眾數出現的次數很多,這時的眾數具有代表性。第82頁練習十六第1題里,十名男生身高數據的眾數是153,眾數在這組數據里出現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數據的眾數是148,眾數在這組數據里出現5次。顯然,女生身高的眾數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組數據里有極端數據,這時的中位數具有代表性。這里所謂的極端數據,是指和其他數據相比,明顯大許多或小許多的數。極端數據影響了平均數的代表性,會把平均數拉大或者拉小。第81頁練一練2位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分別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學家庭平均住房面積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位數84。如果選一個統(tǒng)計量表示這九位同學家庭的住房情況,中位數是比較合適的。第81頁第2題里,A飛機的飛行時間特別短,是一個極端數據。這個數據使八架飛機的飛行時間的平均數明顯小于中位數,也使平均數失去了應有的代表性。如果A飛機不飛,其余七架飛機的飛行時間里沒有極端數據,平均數和中位數應該比較接近,都可以用來表示七架飛機的飛行水平。第3題里工資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分別是1800、1100、1000,平均數遠遠大于中位數和眾數,是由于總經理與副總經理的工資遠遠高于其他人。反映員工工資實際情況的統(tǒng)計量應該選中位數或者眾數。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
1、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義,并在分類的基礎上充分感受、認識什么是方程。
2、會用方程表示數量關系。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重點:
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難點:
方程的意義抽象的過程。
課前談話:
滲透平衡和等量(談體驗)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天平,(見過天平嗎?在那里見過?有什么作用?。浚└鶕炱降臓顟B(tài)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讓學生想辦法得出讓天平兩邊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對不同的式子進行分類(不要有任何要求)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組匯報分類的想法。小組之間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本組的想法。
讓小組的代表說說自己組是怎樣分類的?為什么這樣分類?
3、教師根據各小組的分類進行小結:像這樣的用等號連接左右兩邊的叫做等式。像這樣的這一類叫方程。板書課題。(在學生分類的基礎上)
4、小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觀察式子,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
5、小組匯報各組的想法。在各組傾聽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師在學生小組匯報的基礎上進行小結: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7、生舉例。
8、師舉例,讓學生說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說明理由。
9、通過剛才的幾道算式,讓學生說說對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0、判斷兩句話: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畫圖表示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三、應用練習
1、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圖列方程。
3、根據題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談談自己在知識和情感上的收獲。
2、送給同學們一個方程:天才+—=成功。
小學數學教案10
一、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的小學生活,孩子們基本懂得了學習的習慣和常規(guī)。但孩子們由于存在著心理特征及思維發(fā)展不一致,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注意因材施教。從上學期的學習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達到該冊的目標要求。但仍有少數同學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有待于今后積極引導,讓他們達到學段目標。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四個領域,八個單元。
1、數與代數:a主要學習一位數乘(除)多位數的口算、筆算。結合具體情境,感受乘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探索一位數乘(除)多位數的口算、筆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會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用乘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連乘、連除和乘除混合兩步運算。b學習質量單位千克、克、噸。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噸;了解千克、克、噸的實際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c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平年、閏年,能判斷平年和閏年。體會引入24時記時法的必要性,認識24時記時法。感受時間中的數學問題,培養(yǎng)時間觀念。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空間與圖形:a學習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并學習從多方位觀察立體圖形。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b學習周長的概念,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認識周長。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統(tǒng)計與概率:學習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實踐活動:本冊教材在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中,配有題材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應用問題和實踐活動。除此之外,還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交通與數學時間與數學(一)時間與數學(二)四個專題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這一階段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三、主要措施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加強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成功的體驗。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系,探索規(guī)律。
4、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5、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
6、注重讓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7、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數學學習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
8、加強導優(yōu)輔差工作,特別是后進生的輔導,努力使他們迎頭趕上。
四、教學進度表
周次日 期教 學 內 容課時備注18.149.5乘除法429.69.12乘除法4教師節(jié)39.139.19觀察物體449.209.26觀察物體千克、克、噸3中秋節(jié)59.2710.3千克、克、噸2國慶節(jié)610.410.10千克、克、噸3國慶節(jié)710.1110.17搭配中的學問、乘法4810.1810.24乘法4910.2510.31乘法41011.111.7周長41111.811.14周長、期中測評41211.1511.21交通與數學、除法41311.2211.28除法41411.2912.5除法41512.612.12除法、年、月、日41612.1312.19時間與數學41712.20xx.26整理與復習41812.27元.2可能性3元旦19元.3元.9生活中的推理、總復習420元.10元.16期末檢測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學習的有心人,點點滴滴地學習,可以把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謝謝大家閱讀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
小學數學教案10篇相關文章:
★ 初一數學教案4篇
★ 小學二年級下冊美術教案11篇 小學二年級美術下冊免費教案
★ 小學數學教研組長工作計劃3篇 小學數學教研組工作計劃第一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