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篇1
道 士 塔
余秋雨
[教學目標]
1、全面把握課文內(nèi)容和內(nèi)在聯(lián)系。
2、學習本文靈活新穎的筆法表達悲愴蒼涼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和樹立保護文物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本文在記述中抒發(fā)濃烈情感。
[教學難點]
本文靈活新穎的筆法。
[媒體設(shè)計]
敦煌莫高窟的有關(guān)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公元336年,一個和尚云游四海,來到了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顧,忽然看到這座山金光閃動,象有千佛躍動,當時的樂樽和尚,怔怔的站著,眼前是萬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頓悟,把手中的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朗聲發(fā)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使遠近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的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后來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關(guān)圖片資料,簡略介紹敦煌藝術(shù))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詳見教材)
二、閱讀課文提示,了解學習目標。
三、整體理解課文內(nèi)容,思考:本文有四節(jié),概括各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想想各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
1罪人塔——2愚昧無知毀壞文物——3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4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節(jié)罪人塔
設(shè)問:1道士塔是怎樣的?描敘塔群體現(xiàn)了什么氣氛?
2王道士是何人?為什么說他是罪人?而要他擔起文化重債是無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況?
4在寫事、寫人中傾瀉了什么感情?
明確:A悲涼
B通過外貌描寫,知其是平民、愚昧無知、是出賣文物之罪人。但這不僅是個人罪行,而是一個民族悲劇。
板書看塔悲涼
寫人憤怒——平民愚昧出賣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劇
歸納:以道士塔為引線,簡要介紹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憤怒指出這是一個民族悲劇。
第二節(jié):愚昧無知,毀壞文物
設(shè)問:1當時歐美藝術(shù)家做什么,中國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動和罪行細節(jié),寫得真實嗎?
3文中的四個“慘白”含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4該節(jié)有什么寫作特點?
明確:歐美藝術(shù)家有突破,歆羨東方藝術(shù);中國文官昏庸無視藝術(shù),無知道士掌管佛教藝術(shù)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畫、毀壞雕塑,塑“天師、靈官?!睂λ男睦砘顒用鑼懞妥镄屑毠?jié)描寫,是依據(jù)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shù)真實)
看到兩個“慘白”是真實情況,腦子兩個“慘白”是混亂,難以言心之痛
板書
歐美藝術(shù)家歆羨東方藝術(shù);中國文官昏庸漠視藝術(shù),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畫,毀雕塑,塑天師—愚昧犯罪而不知
歸納:介紹王道士毀壞文物的經(jīng)過,突出了他的愚昧無知,表達了作者悲憤難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和細節(jié)描寫與對話——想象有椐、生動跨越時空,在敘事中表憤情
第 二 課 時
第三節(jié)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
設(shè)問:1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后,中國文官對文物采取什么態(tài)度?外國冒險家冒著危險趕來,與之形成什么對比?
2細讀王道士盜賣文物的經(jīng)過和表現(xiàn),突出了什么?
3外國冒險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開脫之辭?
4作者如何駁斥,帶著什么感情?
明確:A中國官員無赤腸,不下決心保護國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飽私囊;外國冒險家來掠奪文物,排除危險。兩者形成對比突出了中國官員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貪圖小利,愚蠢卑鄙。
C萬里沖刺,長驅(qū)而入,欺騙掠奪。搶救,使之見光明,無力研究
D駁斥其沒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騙手段占有,要和他們比學問。
板書王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
中國官員: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貪圖私利,出賣文物
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
外國學者:搶救遺產(chǎn),中國無力研究
作者駁斥:無基本前提,欺騙手段占有,要比學問
引詩表義憤,攔車卻兩難
歸納: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面對大量的珍貴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場,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貪圖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國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外國冒險家不顧一切,冒死趕來掠奪,又大言不慚的說是他們搶救了文物,而中國無力研究。作者懷著義憤駁斥,并穿越時空攔下車隊,卻又左右為難——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無窮。
第四節(jié):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設(shè)問:我國敦煌研究所的專家比我恨得還深表現(xiàn)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學者的話,目的什么?
中國的專家為什么沒有太大的激動,而是默默的,、?
明確:不愿抒發(fā)感情,加緊鉆研,搶時間,爭速度,實干精神,
取得的成績得到世界的公認。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藝術(shù)寶庫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代的敦煌藝術(shù)研究家不會忘記恥辱,會在保護,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績。
板書:恨+實干=成績
↓
世界公認
不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五、小結(jié):
本文以道士塔為引線,記敘了在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壞以及被外國冒險家劫掠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由這一巨大的民族悲劇而生發(fā)的悲愴蒼涼的感情。
設(shè)問:文章筆法新穎靈活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文章帶有一種悲愴蒼涼的感情的感情,這種感情是如何表達的?
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明確:筆法新穎靈活:來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動(如心理活動和細節(jié)描寫)
跨越時空(如對話、攔車)(結(jié)合完成練習四)
直接抒情、在敘事中抒情(結(jié)合課文,并完成練習三)
語言多姿多彩——有時簡潔,有文言遺風
口語化,有時鮮明,帶有警醒意味
結(jié)束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許有輝煌的歷史,也許也有屈辱的過去,但不管是輝煌還是屈辱,都需要有幾種精神,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實干精神,以及保護祖宗遺產(chǎn)的意識。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干出成績,才能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鞏固復(fù)習(課后練習)
七、布置作業(yè)
《道士塔》教案 篇2
以前看到一個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講述科學家用一個實驗說明了沒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讓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引用這個寓言來闡述教育上的一個道理。似乎給學生壓抑的便是教師的教和為檢測教學效果的考試。如果沒有了這兩樣的限制,學生也會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讓老師驚訝的高度。但是實際情況怎樣呢?
筆者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教師和學生到底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陶行知先生說教學應(yīng)當是教學生學的意思,在教學合一中能夠達到教學相長。但是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教師教和學生學截然分開的。學生習慣了有東西壓制著,你忽然拿去了壓制他們的東西,比如說讓他們自學一篇課文或者自學其它的課目,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很茫然,一節(jié)課上無事可做,養(yǎng)在籠中的鳥兒放回歸到森林里去了,因為長期的馴化已不能適應(yīng)自然界的風雨!
今天中午課上,我讓學生閱讀余秋雨的《道士塔》,給出了寫作的提示:誰是罪人?是學者還是強盜?敦煌文化重現(xiàn)輝煌?
這樣的三個話題基本上涵蓋了作者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時筆者對這篇課文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這節(jié)課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知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把他們的文稿收上來一一看了一下,卻讓我大失所望,他們對課文內(nèi)容浮淺的理解,只是簡答題一般的結(jié)構(gòu)方式,干癟而無味的語言,更有草草的書寫,所有這一切都讓我感覺這節(jié)課嘗試的失敗。
我真的想不通一個讀了十幾年書的人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卻是那么的無能。其實閱讀材料并不深奧,課文的內(nèi)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學了十幾年的書,字寫不好,句子讀不通,思想內(nèi)容理解起來也是似是而非,表達更是詞不達意,每次考過之后,還津津有味地爭論卷面上的分數(shù),但是平時語文的素養(yǎng)如此的潰乏,真的有一種對語文無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學習語文的經(jīng)歷,似乎也沒有值得借鑒的東西,以前教過我的教師的課都已隨時間而灰飛煙滅了,研究那些優(yōu)質(zhì)課教師的課堂結(jié)構(gòu),師生活動的課堂實錄收獲也只是了了,談不上什么啟發(fā)和收獲。學校里許多課題的研究,我參與過幾個課題的研究,似乎課題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這些課題研究的情況,每一項實驗似乎都有一種美好的結(jié)局,而所有的結(jié)局其實都是在紙上談兵,是研究者一種善良的推測。我因此也懷疑那些寫在書刊雜志上的所謂經(jīng)驗。
我似乎很相信,學生只有讀,只有寫,才能寫好語文,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是學生除了語文課本,參考書之外,讀其它的書則會被班主任沒收,教學生寫,學生所有的活動都在教室里,這里面每時每刻都在教師的監(jiān)控之下,教師不在,學生干部就充當了教師的耳目,每一次課外活動都被學生認為是奢侈的事兒,都是班主任開恩的賞賜?,F(xiàn)在我也能明白,我們?yōu)槭裁磳懽魑牡臅r候一提筆常常筆落深沉,記下煩惱郁悶的事能夠滔滔不絕,那是因為壓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這里有競爭的急功近利,有背負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還有肩負著教師的名譽的分數(shù),唯獨失去了思考,我們的學習但底是為什么,對于目標的迷失,使我們的學習失去了沖動,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學習使得我們青春黯然無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書里憧憬著一些無聊的虛幻的明天。
教了十幾年的書,面對現(xiàn)在的學生我忽然不知怎么教了。
《道士塔》教案 篇3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shù)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曾擔任過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代表作主要有兩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他是學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我們品讀余秋雨散文,可以從散文集《文化苦旅》開始,使學生明確“苦”。
《道士塔》教案 篇4
一、課文導入
(略)
二、研析課文
?。ㄒ唬┱堃幻瑢W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塔的?
明確: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請同學們看課本前的插圖,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幾座僧人圓寂塔,就是這個樣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屬于這種覆缽式的塔。)
2,請一位同學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寫和評價王道士的。
明確: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罪人、小丑(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王圓箓相關(guān)的視頻資料。從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長的并不嚇人。)
?。ǘ嗝襟w展示內(nèi)容:王圓箓的相關(guān)資料)
?。ò鍟和醯朗浚?/p>
?。ǘ┱埻瑢W們自讀二、三兩節(jié)。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確:粉刷壁畫,砸碎雕塑,出賣文物,上報官員?!白锶恕?、“小丑”,是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經(jīng)由他手,敦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源源不斷地輸向國外,令人痛心。(板書:愚昧、無知)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動、領(lǐng)悟。(視頻資料播放“敦煌”記錄片,多媒體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的相關(guān)文物圖片。)這樣珍貴的文獻卻被外國冒險家大批大批地運走,讓我們看一下歷史記錄。
(多媒體展示內(nèi)容:外國列強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這樣的資料,我們能說些什么呢?
明確:正如作者講的那樣:“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p>
3,討論:這一切歸咎于誰)從這一系列事件來看,我們能夠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錯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嗎?
明確:不能,“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過是整個事件的直接經(jīng)手人,國寶是他盜賣出國門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從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卻無人問津的情況來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兇巨惡。在那個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里,不要說把國寶盜賣給外國強盜,就是連國土和國寶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4,那么,做一次歷史的審判。請同學們想一想,王道士應(yīng)該對整個事件負全責嗎?你認為導致文獻流失的因素還有哪些?
5,當時中國官員有哪些過失?
?。ǘ嗝襟w展示、老師補充:中國官員在面對莫高窟出土文物時的種種表現(xiàn)。)(板書:昏庸、無能)
6,討論:假如敦煌遺書全在中國,它還能剩下多少?
?。ń處熝a充:歷史上中外人士對莫高窟遺址的破壞情況。)
7,請學生們看第三節(jié)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作者在這里把他們稱為學者。請同學們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覺得他們是學者嗎?
明確:是。畢竟他們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寶物,如果不是他們,那些經(jīng)卷早已被毀了。而且他們是抱著研究的目的來的。無論他們是什么身份。但強盜的行徑就是強盜。無論他們帶來了什么后果,抱著什么樣的目的。(板書:冒險家卑鄙、無恥)
8,請學生結(jié)合以上三節(jié)內(nèi)容談?wù)勛髡叩男木场?/p>
明確: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的心在隨著祖國的傷口流血;第二部分,作者面對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發(fā)出了乞求般的吶喊:“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作者又不知道究竟自己能讓王道士等什么:在這一部分里,作者阻攔強盜們的運輸隊伍,但是卻不敢想象把寶物留在國內(nèi)的結(jié)果會是什么,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從這三部分里我們可以看出來,作者貫穿全文的是一種極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極其蒼涼悲愴的。他想要保護國寶,想要喚醒王道士的無知,想要攔下強盜們的馱隊。卻最終無能為力,因為那時的中國是不允許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又無法使他的內(nèi)心平靜下來。
?。ㄈ┤嗤瑢W齊讀第四節(jié)。
敦煌的學者們?nèi)倘柝撝貛资?,終于使我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改寫了那句令人傷心的話:“敦煌在中國,但敦煌學卻在國外?!笨晌覀兊膶W者們卻沒有為此而感到輕松。為什么呢?
明確:因為敦煌在中國,只是敦煌這個地方在中國。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國寶還流失在海外。雖然它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nèi)澜缛说呢敻?,但是它首先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屬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煥發(fā)出它的光彩!
(多媒體展示相關(guān)圖片)
三、小結(jié)與思考
類似這樣的悲劇不止一次在華夏民族上演過,而今我們已經(jīng)沒有必要再去強調(diào)誰是元兇,誰該對悲劇負責,因為這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創(chuàng)傷。我只想請同學們結(jié)合中國歷史上外國列強劫掠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罪惡史實,談?wù)勔磺械谋瘎∵^后中國到底還剩什么?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古老的華夏民族曾經(jīng)傷痕累累,我們能讓它再添傷口,再次流血嗎?
《道士塔》教案最新4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