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家庭教育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4篇,歡迎參閱。
家庭教育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1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孩子在上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對孩子一生起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家長我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成長,由此產生了一些對孩子教育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
傳統(tǒng)的德育觀念必須改變,如孩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家長(即使不對的)、父母常常居高臨下地批評孩子、時刻想著讓孩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等等。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強、團結拼搏的精神,重視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和人際關系協(xié)調能力的發(fā)展,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二、家庭教育的基礎原則:
1、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要一致。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tǒng)一。
2、因材施教和全面發(fā)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發(fā)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
3、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都很深刻;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
4、經常和孩子討論各種問題。加強雙方思想感情的溝通和交流,理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正確的加以鼓勵,錯誤的`加以引導、指正。批評孩子時要允許孩子辯解和反駁。
5、任何時候都對孩子滿懷希望。經常鼓勵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生活的快樂……
三、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經驗。
多聽一些家庭教育專家的講座,多看一些家庭教育的書刊,和學校,老師,家長多進行溝通,多方面了解家庭教育的問題,共同完成培養(yǎng)高素質新人的任務。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共同來承擔,希望我們的孩子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家庭教育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2
怎樣搞好小學生的教育呢?關鍵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特征“對癥下藥”。小學生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純真無瑕,分辯是非能力差,同時有極強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對小學生施教,作為家長絕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應善于引導,想方設法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為家長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們交朋友,平時少用命令的口氣,多用商量的語言,比如可以說“來,爸爸跟你一起想看這到底是為什么”,“我們來一起畫畫好不好!”等等。因為孩子膽小,如果家長經常教訓孩子,勢必使孩子產生恐懼感和厭惡感,不敢親近你,同時還往往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愛聽你的話,就連學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為家長,平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舉止不能隨便亂來,因為小學生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時分辯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家長們都教育孩子,到學校后要聽教師的話,所以孩子們都認為老師的話永遠是對的,老師做的永遠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無形已經樹立了偉大的形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孩子們模仿學習的榜樣,所以在孩子們面前,家長要像教師一樣,言談舉止要文明得體。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家長在平時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對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長影響深遠。再次,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設法善于引導,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動、貪玩,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只要他們感興趣的事,他才會真正認真去學,認真去做,自覺地做。否則,對他們不感趣的事,他們死活都不愿去做,趕鴨子上架在孩子們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導孩子,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孩子們學得更多,平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有趣的游戲等,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家庭教育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3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道出了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tài)度多半能夠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揭示了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此刻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家人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給孩子吃的、穿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祖輩、父母過分的溺愛嬌慣,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適應潛力較差,任性,怕苦等問題。
從開學初教師的上門家訪及調查問卷中發(fā)現(xiàn),小班大都幼兒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少家長很重視對幼兒的認知教育、智力開發(fā),把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則以“孩子還小”為理由而包辦代替或不予以糾正,在幼兒發(fā)展中存在著認知潛力和行為潛力不和諧性、不一樣步性。不少幼兒在表演節(jié)目時還很自信,但一旦讓他們去獨立完成一件簡單任務時,就顯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兒尚未構成用餐、入廁、傾聽、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為習慣,如果任由這一狀況發(fā)展下去,幼兒行為方面的問題將越來越多,幼兒的不良發(fā)展將不可避免,對今后的一生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
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構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構成的事,要培養(yǎng)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務必從小抓起。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要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并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能夠說,習慣是體現(xiàn)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兒從成人呵護中逐步走向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小班幼兒的許多行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階段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具有更重要好處。
家庭教育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4
生活中人們可以經??吹?,有些孩子為了達到目的特別任性。有人把這種任性歸咎于家長對獨生子女太嬌慣,其實并不盡然。美國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他指出,幼兒隨生理發(fā)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但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他們卻不能像成人那樣作出正確的判斷。孩子只會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有些參與行為會對他們不利。家長們大多以成人的思維方式更多地考慮結果。實際上,這些興趣與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種形式。
處于獨立性萌芽的幼兒,對一切事物都想親歷親為,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地表現(xiàn)出來。家長對此既不可惟命是從,也不應斷然拒絕。要知道,孩子任性也是心理需求。
家庭教育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4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