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地質實習報告共6篇

時間:2022-06-05 08:43:00 實習報告

  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地質實習報告共6篇,供大家參考。

地質實習報告共6篇

地質實習報告共1

  班級:通風111

  姓名:熊x

  學號:11xx

  日期:20x3年1月7日

  指導老師:張x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目錄

  第一章 前言………………………………………………..3

  一、 實習目的……………………………………..3

  二、 實習要求……………………………………..3

  三、實習時間、地點及方法................…………...3

  第二章 實習區(qū)地質概況………..………………………….3

  一、實習區(qū)地層…………………………………………….3

  1、龍?zhí)督M…………………………………………..3

  2、長興組…………………………………………..4

  3、飛仙關組………………………………………..4

  4、嘉陵江組………………………………………..4

  5、須家河組………………………………………..4

  二、實習區(qū)構造…………………………………………......4

  1、區(qū)域構造背景…………………………………..4

  2、實習區(qū)的地質構造特征………………………...5

  三、礦產(chǎn)……………………………………………………..6

  1、煤………………………………………………...6

  2、其它礦產(chǎn)………………………………………..8

  (1) 黃鐵礦………………………………8

 ?。?) 煤層氣(瓦斯)……………………8

 ?。?) 赤鐵礦………………………………8

 ?。?) 石灰石礦……………………………9

 ?。?) 天青石、石膏礦……………………10

  第三章 實習中觀察到的地質現(xiàn)象…………………………10

  第四章 結論…………………………………………………15

  第一章 前言

  一、實習目的 :

  《煤礦地質學》課程的野外地質實習,是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加深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地質實習要求同學們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強了同學們對地質知識的印象,使同學們對各種地質概念的解釋有了更具體的了解,并進一步具體化的了解到地層的形成,巖石的種類,以及煤層的分布情況。

  二、實習時間、地點及方法:

  時間:為期一周

  地點:涼風埡、賴家埡口、清水溪

  方法:指導老師采取邊講課邊實習的現(xiàn)場教學方式,緊密結合現(xiàn)場地質現(xiàn)象,并培養(yǎng)學生野外觀察,分析地質問題的能力

  三、實習要求:

  1、凡要求全班集中,每次都要考勤;

  2、實習結束后每人都要交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3、實習過程中要養(yǎng)成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習慣;

  4、實習成績=考勤+實習表現(xiàn)+實習報告;

  5、安全第一,全班同學都要團結互助,干部要起帶頭作用,實行班長責任制;

  6、實習結束后立即返校,不要與陌生人往來;

  7、實習報告在實習結束后次周交;

  8、實習報告要寫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章 實習區(qū)地質概況 一、實習區(qū)地層:

  1、龍?zhí)督M:是中國南方開采煤的主要對象,根據(jù)中梁山地質將龍?zhí)督M分為三段

  第一段(巳1。尢底部為3m厚的灰白色鋁三頁巖ヒ逞抑瀉有球歟黃鐵礦結核和星散黃鐵礦顆粒。蕓上為深灰、灰褐色セ疑頁巖和灰黃色細矽巖シ畚巖互層夾煤層。其中含有菱鐵礦、黃鐵礦結核。巖層水平層理發(fā)育ズ有豐富的植物化石。含煤4層(k廠Kl暈)。稱為下煤組ズ穸35|左右。

  第二段(P。l l一層35m厚的灰色石灰?guī)rニ壯啤按筇グ濉豹ジ緩誅化石ナ

  第一段與第二段的分層標志。其上為灰色セ一粕薄至中厚層細砂巖シ凵把壹幸逞液兔翰?。岩查槥a黃鐵礦チ馓礦結核和似層狀菱鐵礦ニ平層理發(fā)育ブ參锘石 富ズ煤6層コ莆中煤紐ズ穸40m左右。

  第三段(P1。)サ撞開ヒ徊泐浜竦奶質頁巖ナ塹諶段與苐二段的標志層。上為深灰色セ一粕頁巖ハ干把搖⒎凵把壹瀉稚中厚層灰?guī)r和泥灰?guī)r。頁巖ハ干把搖⒎凵把揖咚平層里ズ黃鐵礦和菱鐵礦結核ゲ緩可采煤層ブ緩煤線(草皮炭)ズ4伽左右。

  2、長興組:主要凾出露在中梁山背斜的核部ピ諏狗幺氳奈逄ㄉ膠捅狽緹一帶出露齊全ズ穸90m左右。根據(jù)巖性和生物化石等特征ビ繕現(xiàn)料驢煞治6個巖性階段

  第一段(Pc):深灰色薄至厚層生物碎屑灰?guī)r夾炭質ジ浦室逞-含黃鐵礦晶粒シ緇表面為黃褐色。含中華梨形藻、凄戈類海百合莖等化石ズ穸7m左右。

  第二段(P。c)セ液諫セ疑、黃褐色鈣質頁巖夾泥灰?guī)r。含豐富的腕足類化石ズ穸3m左右。

  第三段(Pc)セ疑厚層塊狀灰?guī)rズ少量燧石結核和豐富的古蜒和中華梨形藻及腕足類等化石ズ穸10m左右。

  第四段(Pc?)ド罨疑中至厚層灰?guī)r夾薄層黑色泥巖チで嘀-。含黃鐵礦晶粒和菱鐵礦結核及少量碎石結核。波狀層理發(fā)育1、中部和底部各為一層5一3cnl 厚的含鐵質灰?guī)r風化表面為黃褐成為識別標志ケ徑胃緩歐姆貝和中華梨形藻ズ穸15m左右。

  第五段(Pc)セ疑厚層至巨厚層灰?guī)rズ燧石結核。中上部)云質團塊。巖石中含中華梨形藻、蜓ネ笞憷嗟然石

  第六段(Pc?):灰色プ鼗疑中至厚層含隧石灰?guī)r

  3、飛仙關組:暗紫紅色泥灰?guī)r同暗紫紅色鈣質泥巖,頁巖互層。下部和上部多為暗紫紅色泥巖常呈球狀風化,中部多為鈣質泥巖及頁巖。

  4、嘉陵江組:主要由灰色淺灰?guī)r,白色質灰?guī)r、白云巖、豹皮巖和角礫狀灰?guī)r組成,其間夾有石膏層,但地表不易見到,下部夾有一層黃綠色頁巖。

  5、須家河組:為淺灰色、褐黃色中厚煤層至厚層細至中粒石英砂巖及長石石英砂巖,斜層理發(fā)育。

  二、實習區(qū)構造

  1、區(qū)域構造背景

  地質力學的觀點認為中梁山背斜屬于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的四川盆地川東褶皺帶的重慶弧形構造的觀音峽背斜之南延部分。 四川盆地是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最南邊的一個沉降盆地テ淠誆摳羅系、白堊系地層廣布。根據(jù)盆地內(nèi)部的隆起與拗陷及其變形組合特征的差異ビ啥西可分為川東褶皺帶ゴㄖ旭拗宕、川南褶皺帶等三個耳機構造帶。實習位于川東褶皺帶。 川東褶皺帶位于華鎣山至宜賓一線以東テ咴舊揭暈韉牡卮。它是由背斜和向斜組成的擠壓帶。構造線方向大致為N30°E其特點是背斜緊湊ハ蛐笨砘邯ピ諂拭嬪獻槌篩艫彩今拗濯ピ諂矯嬪銑捎倚行繃械淖楹閑翁。背斜樞紐和軸線常波狀起伏コ省癝”形彎曲。在重慶一帶形成略向西凸的弧形構造—重慶弧。與褶皺相伴生的主要是一些

地質實習報告共2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xiàn)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nèi)容的系統(tǒng)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jù),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jù),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jié)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qū)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qū)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fā)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chǎn)狀、形態(tài)、規(guī)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qū)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qū)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chǎn)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chǎn)狀,斷層

  證據(jù)(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fā)展階段簡述

  根據(jù)地層的順序、

  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qū)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xiàn)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yè)、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共3

  范文網(wǎng)后面為你推薦更多地質實習報告

  重慶市北碚區(qū)天府地區(qū)基礎地質實習報告 天府鎮(zhèn)位于北碚主城區(qū)東北部,位于四川盆地東部重慶市西北郊,地跨北碚區(qū)、合川區(qū)、渝北區(qū)三境。南起嘉陵江邊的白廟子,北止華鎣山寶頂南簏,幅員面積平方公里,轄8個村,3個社區(qū)居委會,人口萬余人。地處重慶市主城區(qū)外圍,東連靜觀鎮(zhèn)、水土鎮(zhèn),南臨嘉臨江,全鎮(zhèn)地形呈南北走向,一山二嶺三槽,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境內(nèi)有愛國實業(yè)家盧作孚家興辦的實體,有愛國實業(yè)家盧作孚辦公場地作孚樓,有建于30年代的中國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遺址,有民國初期較繁忙的北廟子水碼頭,有民國初期較繁華的北廟子古城,有長達10公里獨特別致的溶洞,有抗戰(zhàn)時期保育員金劍山分院,有歷史悠久的金劍山佛教圣地。年平均氣溫15℃,最高溫度34℃,最低溫度-5℃,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1200小時左右,是北碚、水土、蔡家主城片區(qū)最近的休閑場所。 天府地區(qū)內(nèi)的地表形態(tài)為山地類型的低山區(qū),海拔高度在400-750米左右,最高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實習去山峰林立,溝谷交錯,具典型的“一山二上兩槽”的地貌特征。山嶺槽的延伸方向為北北東-南南西,與褶皺(背斜)軸向及巖層走向基本一致。該區(qū)屬于正地形,海拔最高的一山大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其兩槽系背斜兩翼的嘉陵江組夾膏鹽的碳酸鹽被強烈溶蝕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后峰巖-水嵐埡槽谷稱“前槽”,發(fā)育較好。東南翼的“后槽”因斷層作用發(fā)育較差。更外側的二嶺則是抗腐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砂巖構成。區(qū)內(nèi)經(jīng)強烈剝蝕,溶蝕作用及人文因素后,基巖裸露,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而在兩側的上三疊統(tǒng)砂,泥頁分布區(qū),峰巒疊嶂,青松翠柏,氣勢巍峨,蒼翠欲滴,組成一副美麗的山水圖。

  該區(qū)以采煤業(yè)為主,有最早開發(fā)煤田的天府礦務局以及黃鐵礦,石英砂,采石場等小型企業(yè),農(nóng)業(yè)方面兩槽盛產(chǎn)水稻,蓮藕,坡地以紅薯,玉米,苕類為主,耕作條件一般。

  重慶是國內(nèi)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氣溫較高,7-8月份日平均溫度在33-35攝氏度。不過實習區(qū)處于山地,氣溫偏低,雨季多在10-11月份,雨量不大,冬季多霧。人口稠密以漢族為主,文化較發(fā)達,生活開化。

  從重慶市區(qū)及大學城均有高等級公路直通北碚,北碚直后峰巖的公共汽車每15分鐘一班,約需30分鐘。交通較為方便。

  解放前地質前輩做過一些地質路線及礦點調(diào)查,解放后做過1:煤田地質調(diào)查,水文地質調(diào)查以及1:石油地質普查等工作,資料較多,特別是礦區(qū)地質研究程度高。多所高校選此地為野外地質實習基地。

  本次實習由五個階段組成:

  1.野外踏勘:代家溝,鷹兒崖,鐵廠溝,觀音峽一帶踏勘,了解地形地貌特征,出露的底層系統(tǒng),各地層單位主要巖性特征和主要地質構造特征.

  2.實測地層剖面:實測地層剖面,編制相應圖件.

  3.沉積相實習:野外觀察實習及相剖面圖編制.

  4.野外地質填圖:對實習區(qū)做全面填圖

  5.地質實習報告編寫及圖件編繪.

  在北碚區(qū)天府鎮(zhèn)我們進行了為期大約五周的地質基礎實習,從才到天府地區(qū)對當?shù)氐牡刭|情況不大了解到隨著實習的結束,我們逐漸對天府地區(qū)的地質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這五周的實習過程當中,我們從一開始的踏勘,到接下來的沉積相分析,

  再到然后得地層實測,再到最后的地質構造填圖,我們逐步的掌握和了解了天府地區(qū)的大致地質情況。在實習的過程中有辛苦有汗水,但隨著知識的增長,我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

  一.地層結構

  四川盆地內(nèi)部,一般為侏羅系紅色地層所覆蓋。重慶及川東地區(qū),褶皺強烈,出露三疊系以下地層。而在本區(qū)北東方向40公里的 西口地區(qū),由于華鎣山大斷裂的抬升,可見到中上寒武統(tǒng)地層。本區(qū)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tǒng)茅口組,最新地層中侏羅統(tǒng)上沙溪廟組。

  本次實習以上二疊統(tǒng)的龍?zhí)督M為開始,到下三疊統(tǒng)的嘉陵江組結束。

  1.上二疊統(tǒng)P2

  上二疊統(tǒng)可分為兩個組,即龍?zhí)督M和長興組.自北而南,P2l和P2ch厚度逐漸變薄,自上而下分別為龍?zhí)督M,長興組.

  龍?zhí)督M是天府礦區(qū)主要含煤地層,也是中國南方開采煤的主要對象,該組以黃褐色頁巖為主,含有煤層,長馬尾松,含有灰?guī)r層,硅化白云巖,夾中層狀的帶黃色的砂巖(含硫).

  長興組厚大約105米,為淺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guī)r,底部燧石較少,中部最多,燧石一般呈不規(guī)則的團塊和串珠狀,條帶順層分布,縫合線內(nèi)有瀝青充填,縫洞較為發(fā)育,多為方解石脈充填.本組灰?guī)r中有大量的蜓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但由于覆蓋嚴重,并未看見.

  在此層頂部有事可見到灰黑色硅質巖及中層狀,透鏡狀硅質巖和泥質灰?guī)r,頁巖交替出現(xiàn).有的地方不見此層,則為黑色硅質頁巖或直接是塊狀灰?guī)r,燧石灰?guī)r同上覆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地層接觸,接觸關系為假整合.

  (1)T1f至P2ch隨手剖面圖

  2.下三疊統(tǒng)T1

  下三疊統(tǒng)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以紫紅色頁巖為主,稱為飛仙關組.在天府地區(qū)為紫色泥巖,頁巖,紫紅色灰?guī)r和灰白云灰?guī)r互層.根據(jù)巖性可分為五段.由老到新敘

  述為:

  飛仙關組第一段T1f1:厚約74-160M

  暗紫紅色泥灰?guī)r同暗紫紅色鈣質泥巖,頁巖,下部和上部多為暗紫色泥灰?guī)r.常呈球狀風化,中部多為鈣質泥巖及頁巖.本段以灰黃色,黃綠色頁巖.薄層狀泥灰?guī)r,紫紅色頁巖等與下覆地層二疊系硅質巖,灰色硅質灰?guī)r,塊狀燧石灰?guī)r等接觸.

  飛仙關組第二段T1f2:厚約17-32M

  淺灰-灰色厚層狀灰?guī)r及細粒亮晶鮞粒灰?guī)r,向下部顏色變淺,鮞粒變小,底部為灰色砂屑灰?guī)r,灰?guī)r中縫合線發(fā)育,頂面時有波痕.

  飛仙關組第三段T1f3:厚約174-209M

  以紫色鈣質泥巖為主,夾紫紅色薄層攪動泥紋灰?guī)r及介殼灰?guī)r透鏡體,它一下部40余米處為最多,上部頁巖較多,產(chǎn)較多正海扇類化石.

  飛仙關組第四段T1f4:厚約

  主要為灰色薄-中層狀鮞?;?guī)r及泥灰?guī)r組成。上部泥灰?guī)r夾介殼灰?guī)r與攪動泥紋泥晶灰?guī)r。介殼灰?guī)r常與腹足灰?guī)r組成韻律,有時砂屑,礪屑代替介殼灰?guī)r組成韻律層。中下部以介殼鮞狀灰?guī)r為主夾砂屑泥紋灰?guī)r及薄層泥灰?guī)r,越向下鮞狀灰?guī)r越少。厚度變薄,介殼減少,近頂部有一層厚約7-8米的灰黃色薄層鈣質頁巖。

  飛仙關組第五段T1f5:厚約46-52M

  紫紅色泥灰?guī)r與同色灰質頁巖夾灰色泥晶含介殼,砂屑狀灰?guī)r。上部紫紅色灰質頁巖,中部夾泥晶含介殼細粒砂屑狀灰?guī)r,下部紫紅色灰質頁巖夾同色泥灰?guī)r與灰色介殼含泥質灰?guī)r。近底部的含介殼泥質灰?guī)r中有對稱波痕。

  嘉陵江組主要由灰色,淺灰色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豹皮灰?guī)r和角礫狀灰?guī)r組成,其間夾有石膏層,但地表不易見到,下部夾有一層黃綠色頁巖,地貌上巖溶特別發(fā)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地型。

  嘉陵江組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從老到新分為四段:

  嘉陵江組第一段T1j1:厚約244M

  灰色介殼灰?guī)r或礪屑灰?guī)r與泥紋粉晶,泥晶灰?guī)r粒序層。上部為介殼灰?guī)r層發(fā)育,中部為薄層介殼灰?guī)r有時夾有透鏡體夾層,下部為泥粉晶與泥晶灰?guī)r發(fā)育。本層底以微晶灰?guī)r與T1f5紫紅色泥灰?guī)r整合接觸,界面清晰。

  嘉陵江組第二段T1j2:厚約79M

  以泥晶白云巖,灰色白云質灰?guī)r為主,灰?guī)r大多含白云質,主要為藻灰?guī)r,豹皮灰?guī)r,大多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白云化。頂為礪屑灰?guī)r,上部夾一層豹皮狀團塊灰?guī)r和溶蝕角礫巖,底為粉晶,泥晶白云巖,刀砍紋發(fā)育。

  嘉陵江組第三段T1j3:厚約143M

  灰色泥晶介殼球?;?guī)r和泥晶灰?guī)r,頂有白云巖。上部為白云化的泥晶含介殼球粒狀灰?guī)r與泥晶灰?guī)r序粒層,夾小扁豆體的.礪屑泥晶灰?guī)r。

  嘉陵江組第四段T1j4:厚約116M

  灰色溶蝕角礫巖,泥晶白云巖為主,夾結晶灰?guī)r,上部以砂屑,礪屑灰?guī)r為主夾泥晶白云巖,下部為一套重結晶灰?guī)r,頂為交代成因的有孔蟲泥晶白云巖,刀砍紋較發(fā)育。

  二.沉積發(fā)展史

  早在五億年前,本區(qū)為一片海洋環(huán)境。其中寒武紀中晚世時期,陸源物質缺乏,海水較淺,低等的非硬體生物較繁盛,部分硬體生物也有發(fā)展,沉積物的厚度超過了358米。

  奧陶紀期間,本區(qū)仍為淺水海洋環(huán)境,但海水深度比寒武紀略大接近或位于氧化界面附近。海水中除油大量無硬體的低等生物以外,許多底棲生物和浮游生物亦大量發(fā)育,海水較為渾濁。

  志留紀初期,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本區(qū)地殼有較大幅度的抬升,并曾一度達海水面之上形成島嶼。之后本區(qū)再次被海水淹沒成淺海,水體較淺。晚志留世時,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大范圍抬升成為古陸地。使本區(qū)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失上志留統(tǒng),泥盆系和下石炭統(tǒng)的地層。

  中石炭世時,海水自南和自東曾一度緩慢侵入本區(qū),使本區(qū)淪為海陸過渡環(huán)境,此時的古陸因長期剝蝕已被夷為平地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干燥且蒸發(fā)強烈。從而形成厚度很小的 產(chǎn)蜓和有孔蟲的鈣質白云巖與角礪狀白云巖。

  中石炭世末,海水又退出本區(qū)而缺失上石炭統(tǒng)地層,直至二疊紀開始,方再度被海水淹沒。

  早二疊世梁山時期,本區(qū)為海陸交互環(huán)境,氣候溫暖雨水豐腴,植物繁茂,淺水沼澤隨處可見,古陸區(qū)較為平坦,僅提供數(shù)量不多的 泥級碎屑。從而形成夾煤線的 泥頁巖和鈣質泥巖。

  而后海水大范圍侵入四川的廣大地區(qū),使本區(qū)又一次成為淺水海洋環(huán)境,當時,陸源物質缺乏,各種生物隨處可見,而早于古生代一度繁盛的葉蟲,筆石等生物絕大多數(shù)不適應新環(huán)境而絕滅。僅存極少數(shù)幸存者殘存下來。

  早二疊世末晚二疊世初期,發(fā)生了著名的東吳運動,四川西部的大地裂開了數(shù)百公里的大口子,攝氏一千多度的熾熱基性巖漿斷斷續(xù)續(xù)從中溢出,滾滾沸騰,壯若火海。這些巖漿冷卻后變成暗綠色的玄武巖,覆蓋了西南三省及重慶市區(qū)大約五十余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厚度達400余米。

  火山噴發(fā)后,海水再度慢慢侵入本區(qū),形成海陸交互環(huán)境,當時氣候溫暖潮濕,陸生植物十分繁茂,沉積形成西南地區(qū)及其重要的龍?zhí)睹合档貙?,季候海水逐漸加深擴大,古陸后退縮小,本區(qū)又變?yōu)闇嘏臏\水海洋。其中生物大量生長,局部地形高處有小型生物焦發(fā)育,形成川東重要的產(chǎn)氣層位-長興組。

  晚二疊世末期,由于碳酸鹽沉積特別是生物焦體的快速堆積,也由于地面的輕微抬升,本區(qū)曾短暫出露地表,形成老龍洞等焦體蓋頂?shù)摹扳}結巖”。

  早,中三疊世時期,海水又一次廣泛侵入,四川廣大地區(qū)有成淺水海洋。海水初期侵入飛仙關時期,西部古陸有相當多的陸源物質供應,與之鄰近的川西和川南主要發(fā)育泥質沉積,稱飛仙關相區(qū)。東側鄰近廣海,川東和鄂西主要發(fā)育碳酸鹽沉積,成大冶相區(qū)。

  本實習區(qū)恰位于東西交匯地區(qū),故形成紫紅色鈣質泥巖,泥灰?guī)r與灰?guī)r的間互沉積。而后陸源碎屑減少,海水深度有限,循環(huán)對流不佳,氣候干燥酷熱,蒸發(fā)量打,海水含鹽量不正常,生物種屬單調(diào),發(fā)育形成石灰?guī)r與白云巖的沉積,其中常夾有石膏和石鹽等礦產(chǎn)。

  下中三疊統(tǒng)沉積厚度達米,依次估算,早中三疊統(tǒng)的沉積速率大約為每百年四毫米。足見碳酸鹽沉積作用是相當快速的。

  另外,在三疊世末期,西南地區(qū)又發(fā)生過火山噴發(fā),形成廣布西南的降落火山灰沉積,后成巖變成了綠豆巖。

  中三疊世末,受印支運動的巨大影響,四川地區(qū)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遷,海水永久性退出,四川地區(qū)從此變?yōu)橛谰眯躁懙亍?/p>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時期,整個四川盆地地區(qū)是一個巨大的湖波,湖波周圍有許多河流發(fā)育,在這段漫長的地質時期,還發(fā)生了各種很明顯的重要變化。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濕。一些低凹地區(qū)常是湖泊。湖波的規(guī)模,深淺和陸源物質的多寡亦有變化。森林最大繁殖,堆積埋藏后可形成煤層。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qū)發(fā)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在巨大擠壓力的作用下,侏羅系及其以前的巖層,由水平被擠成傾斜,直立,甚至倒轉。巍峨高進的華鎣山脈就這樣誕生了。此后,華鎣山地區(qū)年年月月遭受雨水,河流及其其他地質應力的侵蝕。

  因此門奔去缺失白堊系和第三系的地層,直至第四紀時期,在河谷地帶才有第四系的松散沉積物零星分布。大自然終于塑造出現(xiàn)今巍峨秀麗的華鎣山。

  三.構造特征簡介

  天府地區(qū)所處大地構造位置,依槽臺說處于揚子準臺地,四川臺向斜,川東南端褶皺帶上的川東高褶帶西緣,觀音峽背斜。

  川東高褶帶東西兩側為深大斷裂所限制。期間發(fā)育一系列線狀背斜。

  褶皺強烈,一般為不對稱的梳狀褶皺,形成背斜窄而緊閉,向斜寬而平緩的隔擋式組合。軸向北東至北北東向。北邊與大巴山臺緣褶皺帶相鄰。華鎣山背斜于合川三匯向南西發(fā)生多條分支形成掃帚狀褶皺群,其褶皺幅度逐漸降低與川南低褶皺帶相接。

  1.褶皺構造

  觀音峽背斜屬于川東南褶皺帶,畫卷英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個背斜,實習區(qū)為觀音峽背斜中的一段,暫名天府段.背斜軸線方向為北東-南西向.

  核部地層為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局部由于斷層作用有少許下二疊統(tǒng)茅口組地層.兩翼由長興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等地層組成.

  各地層厚度有一定變化.兩翼地層請教陡緩主要取決于斷層的發(fā)育程度. 從褶皺樞紐看以5°-10°的傾伏角向西南傾伏.龍?zhí)督M地層傾沒于廖家坡北邊山溝中,長興組地層在菠蘿山傾沒,飛仙關組第一段在毛狗洞一代傾沒,褶皺總體成一個線狀緊閉向南西傾伏的不對稱背斜.

  此外,在背斜的南東翼上有一些次一級的小褶皺.大多數(shù)是由于斷層作用產(chǎn)生的牽引構造和翼部地層手里變形的次級褶皺.規(guī)模較小,軸線方向與主背斜大體一致,多發(fā)生在飛仙關組第三段的塑性地層中.

  2.斷裂構造

  斷層發(fā)育,類型較為齊全,在馮家灣-芹菜田以北,多集中發(fā)育在背斜軸部及南東翼上,而以南多發(fā)育于北西翼上,以縱向斷層為主.

  可分為四類型,逆斷層,正斷層,平移斷層及順層斷層.逆斷層有水嵐埡,大品灣,螃蟹井,天臺寺,三官殿,廖家坡小屋基逆斷層及樓梯溝高角度逆斷層.其他有廖家坡正斷層,芹菜田平移斷層等.

  基本斷層數(shù)據(jù)匯聚如下:

  水嵐埡逆斷層:水嵐埡溝F135°∠28°,地層斷距140米;大品灣水庫:F130°∠40°,地層斷距10-20米;

  大品灣逆斷層:大品灣北東處F100°∠42°,地層斷距20米;

  廖家坡逆斷層:48°∠45°及126°∠34°,地層斷距70米;

  廖家坡正斷層:302°∠60°及235°∠58°,地層斷距40米;

  樓梯溝逆斷層:鐵廠溝F310°∠70°,地層斷距150米,仰天窩330°∠60°,地層斷距約20米.

  芹菜田平移斷層:F190°∠85°,平移斷距50米.

  3.小型構造

地質實習報告共4

  一、實習目的及要求

  普通地質認識實習是以獲得對主要地質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普通地質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根據(jù)地質現(xiàn)象進行地質思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基本方法,為后繼課程打下良好的地質基礎為目標的地質啟蒙教學實踐。普地實習要解決實踐問題,培養(yǎng)觀察、識別、判斷、分析的能力,以及準確運用地質概念的能力;掌握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提高綜合分析、歸納、敘述寫作能力。

  進行普地實習需要通過野外觀察,培養(yǎng)實踐能力,認識礦物巖石、化石、地層、地質構造,學會地形圖的使用、地質工具的使用、空間點方位的確定、地質體產(chǎn)狀的確定、地質現(xiàn)象的記錄、地質圖件的繪制、地質標本的采集。

  野外地質實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真、主動地觀察地質現(xiàn)象,勤于思考,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yè),才能對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求做到“四勤”,腿勤、手勤、嘴勤、腦勤。

  二、自然地理概況

  1、南京湖山

  南京湖山地區(qū)位于南京東部,隸屬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鎮(zhèn),因湖山村而冠稱,距南京中山門約21km,可由滬寧高速公路或寧杭公路直達(圖1)。其大致包括寧杭公路以北,前新村-湖山村-培墅村一線以南,湯山-龍?zhí)豆分骱颓帻埳剑瓰觚斏街畺|的地區(qū),其東南角即為湯山鎮(zhèn)政府所在地。

  南京湖山地區(qū)處于寧鎮(zhèn)山脈西南部,屬于低山丘陵區(qū)。區(qū)內(nèi)有三列山、兩列谷。山脈走向NEE,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三列山之間為兩列谷地,其中的北列谷地勢較低區(qū)內(nèi),屬低山丘陵區(qū).北列山海拔高程120~171m,包括泉山和棒錘山;中列山山勢較高,標高多為150~250m,有孔山、獐龍山、培山和千山等,最高峰孔山,海撥高度為342米;南列山由珠山、黃龍山、連山、團山、小墓山、陡山、擋山和狼山等組成,標高多在140~240m之間。

  南京湖山地區(qū)地學研究歷史悠久、研究程度高、教學資源豐富。從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漫長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并保留較為完整的地質記錄,構造變形適中,構造樣式典型,化石

  豐富,沉積巖類型多;構成難易適中的野外地學教育資源,是我國著名的基礎地質教學基地之一。 2、南京六合方山

  長江北岸南京六合、儀征一帶,聳立著一座座古火山火山,和稱六合火山群。已知25座,研究詳者12座,包括方山、、馬頭山、塔山、瓜埠山、奶山、紅山、大銅山等。其中有一座形態(tài)頗為完整的火山錐,不僅形態(tài)保存完整,

  而且結構帶典型,是六合方山。六合方山位于六合取東溝鎮(zhèn)北4公里處,可由寧通高速公路至六合城,再由六合至橫梁鄉(xiāng)鎮(zhèn)公路直達,距南京長江大橋約76千米。

  南京六合方山外形為截頭圓錐狀,全山面積約2平方公里,頂高188米,標高150米。山的外圓直徑為1300-1600米(南北長,東西窄),山頂平緩,內(nèi)部凹陷,凹陷處為火山口位置所在,火口外圍直徑約600米,底部直徑為300米,陷落深度達80米?;鹂谥車蹘r高聳,是一道由玄武巖陡坎所構成的火山口垣,背側有一缺口,因此六合方山從東、南、西三個方向觀之為平頂山,平面上觀之則是一座馬蹄形的火山錐。

  圖1實習區(qū)交通位置圖

  三、實習概況

  實習隊由金陵學院城資系09級五個專業(yè)兩百五十多個同學和教師吳俊奇、閻長虹、劉

  家潤、施貴軍、趙明、蔡云峰、葉淑君、許寶田、潘國強、閻正副、劉道忠、王實、周潔等共13人組成,吳俊奇任實習隊長,劉道忠負責后勤工作。我組帶班教師為閻長虹。實習分為兩階段進行:20xx年5月8日至5月14日在南京湖山地區(qū)、南京六合方山進行野外地質觀察,5月15日至5月16日進入室內(nèi)階段整理。

  野外實習的主要內(nèi)容分別是,實習區(qū)地層與化石、地層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huán)境;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的主要類型及野外肉眼鑒定方法;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的野外識別;南京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物質組成、火山機構;認識南京湖山陽山泉、觀察外動力地質作用塑造的地貌景觀;野外常規(guī)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訓練,包括地形圖和地質羅盤的使用,野外地層剖面圖、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制,野外地質記錄等;初步學會掌握利用野外地質素材,組織歸納,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能力;了解內(nèi)外地質作用的關系,培養(yǎng)對大自然塑造的地質景觀的熱愛,啟迪勇于探索地球的奧秘。

  實習中完成的主要任務:

  1、觀察了5條地層剖面,。對湖山地區(qū)地質發(fā)展史以及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組成,火山機構及噴發(fā)過程有了清楚的認識。

  2、基本掌握了實習區(qū)碳酸鹽巖類、硅質巖類、泥質巖類、閃長玢巖、玄武巖及火山碎屑巖等主要巖石類型及野外肉眼鑒定方法。

  3、掌握了地形圖、地質羅盤的使用,地層剖面圖和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制以及野外地質記錄等常規(guī)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

  4、初步掌握了實習區(qū)的背斜構造、向斜構造以及正斷層、地壘構造野外識別方法。

  5、初步學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方法。

  通過本次實習對地質學的理論知識加深理解,初步掌握了野外工作方法,完成了野外觀察任務和野外記錄,6月15日完成實習報告初稿。經(jīng)教師審閱,提出修改意見。

地質實習報告共5

  一、實習位置、交通、地貌概況

  實習位置:實習地點位于北碚嘉陵江觀音峽左岸水北公路朝陽橋至屋基村段,渝碚公路沿峽谷右岸通過。

  交通:東南距牛角沱車站約35公里,西北距北碚車站2公里。而從學校乘校車出發(fā),經(jīng)由收費站上重慶主城區(qū)外環(huán)高速,最終抵達北碚實習地點,其中乘車大約需要1個小時。因而交通還是比較便利快捷。

  地貌概況:實習地區(qū)屬低山峽谷地貌,地貌初始行程時間是中生代末四川運動。地貌受巖性及構造控制,觀音峽的低山位于背斜軸部,高處海拔800~850米,頂部較為平坦,是一古老的夷平面,兩翼山坡由于巖性影響,硬質巖石凸起,軟質巖石凹下,灰?guī)r處溶溝、石芽、溶洞、溶槽等發(fā)育。在山頂與山頂之間常形成背斜張裂帶埡口。

  嘉陵江由北西320度向南東140度方向深切橫穿背斜,兩岸巖石高聳,氣勢磅礴,相對高度差達600米(海拔850~165米)。

  河谷谷坡陡峻,河床寬僅100米,有一級較窄的高出枯水面約30米的基巖階地(公路所在處)。

  二、地層巖性、構造特征

  (一)地層巖性

  實習區(qū)出露最老地層為二疊系上統(tǒng)長興組,而在公路上可見到地層是三疊系下統(tǒng)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疊系中統(tǒng)雷口坡組,三疊系上統(tǒng)須家河組,在山坡及河谷中有第四系分布(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二疊系長統(tǒng)長興組(cP2)

  灰色厚層一塊狀含燧石團塊灰?guī)r,錘擊后有臭雞蛋味,含腕足類、瓣鰓類化石。僅在白廟子大橋公路下江邊可見。

  2. 三疊系(T)

  (1) 三疊系下統(tǒng)飛仙關組(fT1) 紫紅色——暗紫紅色泥灰?guī)r、泥巖、頁巖,夾有青灰色、紫紅色灰?guī)r,自下部向上頁巖厚度增加。

  厚度400~500米。

  (2) 三疊系下統(tǒng)嘉陵江組(jT

  1) 以石灰?guī)r為主。底部是灰——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砂巖,中上部灰?guī)r中夾有米黃色白云質灰?guī)r

  及灰色角礫狀灰?guī)r及泥灰色。厚度500~600米。

  (3) 三疊系中統(tǒng)雷口坡組(lT

  2) 以泥灰?guī)r為主,夾泥巖,地表因風化作用多呈泥狀。厚度小于10米。

  (4) 三疊系上統(tǒng)須家河組(xjT

  3)灰白——棕黃色、厚色一塊狀,中一組粒長石石英砂巖夾頁巖和煤。

  3. 第四系(Q) 殘積、坡積、沖積物。

  (二)構造特征

  1.褶皺

  觀音峽背斜屬川東南弧型構造帶華鎣山復式帚狀褶皺帶中南延最長之長軸背斜。自三江壩南延橫穿

  嘉陵江,經(jīng)中梁山,終于長江貓兒峽,延長約150余公里,實習區(qū)是在橫穿嘉陵江部分的一小段。但該

  背斜由于風華侵蝕等外力作用嚴重,背斜樞紐并未形成山頂,而是變成了埡口。

  實習區(qū)的背斜(觀音峽背斜一部分)軸線10~15度,西北翼陡(傾向300~305度,傾角60~80度),東南翼緩(傾向100~105度,傾角30~35度)。通過實際測量,屋基村段的石英砂巖傾向大致為140度,傾角是40度。

  2.斷層

  實習區(qū)內(nèi)有斷層分布,主要分布在背斜軸部和翼部,其中軸部由于地層產(chǎn)狀亂,垮塌嚴重加之修建了擋墻,所以出露不好。但在兩翼可以見到一些小斷層,如在甘硐子一帶小斷層還是比較發(fā)育的。 由于沿著斷層面可以看見上盤的下端巖石大致是傾向下的,所以上盤上升,此斷層為逆斷層。但這

  個斷層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大型的地質運動所引起的,原因是這個斷層面兩端并不是無限延伸,切斷山體的。

  (三)地下水

  區(qū)內(nèi)可見到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孔隙水、裂隙水、巖溶水,以及地下暗河。

  (四)不良地質現(xiàn)象

  在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實梁可見到滑坡,在長生橋可見到垮塌現(xiàn)象。

  三、實習收獲和體會

  通過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我學到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巖石的巖性、產(chǎn)狀、結構構造,以及層理層面等等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加深。

  在以前的課本理論學習中,老師講巖層的產(chǎn)狀時,拿出一個地質羅盤,告訴我們怎么測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雖然聽的時候知道怎么測,但到了實際的情況,看到實習地點里的很多巖石,拿著手里的羅盤,就變得手忙腳亂了。最后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慢慢地理解,終于成功測出了巖層的產(chǎn)狀,并掌握了羅盤的使用。

  同時,在這次實習中,我認識了石灰?guī)r、泥巖、泥灰?guī)r、石英砂巖、頁巖等等許多的巖石,以及造巖礦物。雖然無論是在課堂中,老師的講解,還是實驗中,我們觀察了巖石的手標本,但是畢竟現(xiàn)實與實驗還是有所差距,面對由各種巖石組成的山坡,突然感覺所學知識變得不適用了,分辨不出這是什么巖石,這是什么構造,還有出露地層的情況。但在老師的耐心細致的講解下,逐漸有了認識,并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地質實習報告共6

  引言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么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qū)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xiāng)一樣高興,為一些同學訴說著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qū)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xiàn)象典型多樣,并且出露良好,區(qū)內(nèi)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qū)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qū)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xiàn)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xiāng)土地理調(diào)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qū)處于林州盆地之內(nèi),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zhèn)。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tài)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于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nèi)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并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jù)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qū)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fā)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qū)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qū)地質現(xiàn)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guī)r和鮞狀灰?guī)r,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guī)r,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guī)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并伴隨著大量的斷裂發(fā)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于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guī)r。林州盆地是伴隨著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nèi)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xiàn)。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系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guī)r相接觸。

  3. 地表形態(tài)

  林州地區(qū)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于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于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qū)的范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里的氣候規(guī)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qū)河流皆發(fā)源于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jīng)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qū)先后與衛(wèi)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氣候區(qū)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qū)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nóng)、宜林、易牧的范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qū)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xiàn)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yōu)勢種。

  8. 交通狀況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內(nèi)鐵路連接京廣線;國家干線公路膠(東)長(治)線橫穿東西,新(鄉(xiāng))河(口)線縱貫南北,地方干線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設已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9. 物產(chǎn)狀況

  本區(qū)物產(chǎn)資源豐富。境內(nèi)已探明的礦產(chǎn)資源有鐵、鉛、鋅、銅、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巖、大理石、花崗巖等20多種農(nóng)業(yè)方面,盛產(chǎn)小麥、玉米、谷子、紅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傳統(tǒng)的土特產(chǎn)品享譽海內(nèi)外,新的名優(yōu)特產(chǎn)品不斷涌現(xiàn),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蠶繭等土特產(chǎn)品和花崗巖、大理石等優(yōu)質工藝品,帶著林州人民的勤勞、純樸和紅旗渠故鄉(xiāng)的深情厚意,走出國門,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金橋。( )

  10. 經(jīng)濟概況

  本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創(chuàng)造了紅旗渠奇跡,并培育了“紅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經(jīng)濟建設中再顯身手。10萬建筑大軍以“紅旗渠傳人”的姿態(tài)。遍布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qū)的500多個縣、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長治、鄭州、西安、新疆等12個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門、科威物、俄羅斯、等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林州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拉動當?shù)馗黜棶a(chǎn)業(yè)的發(fā)展。

  11. 旅游業(yè)發(fā)展情況

  林州市自然風光秀麗多姿,名勝古跡聞名遐邇,素有“太行天然公園”之稱的林濾山風景名勝區(qū)、龍頭山風景名勝區(qū)和“人工天河”——紅旗渠、國家級森林公園——五龍洞,以其獨特的雄、險、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連忘返。王相巖、惠明寺等文物古跡更引發(fā)華夏子孫的悠悠情思?!皝喼薜谝粅世界一流”的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運動健兒來此大展風姿。

  二、區(qū)域地層與巖性

  林州地區(qū)的地質現(xiàn)象比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fā)育較完善的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本區(qū)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太古界時期,以片麻巖、片巖為主的變質巖類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巖廣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構造清晰可見,古生界中的灰?guī)r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和早奧陶的白云質灰?guī)r,在林州地區(qū)分布較廣。新生界的礫巖在該區(qū)也很具有代表性。

地質實習報告共6篇相關文章: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5篇)(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相關熱詞搜索:地質實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