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篇,以供參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zhàn)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并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并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zhàn)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zhàn)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zhàn)??蓞峭醪]有領悟,之后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zhàn)爭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最后,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眲楸鳎┡?,犁為農(nóng)具,寓意和平。戰(zhàn)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zhàn)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后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里。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zhàn)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jīng)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jīng)》。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jīng)里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jié)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jīng)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于墻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為護《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jīng)圖》。
當我在節(jié)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著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jīng)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今天,我看了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這部節(jié)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里的記載和它的經(jīng)歷。
《尚書》里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zhàn),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xiàn)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jié)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采訪他的`地點。
為什么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毀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斗被殺,他的母親后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xiàn)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尚書》不僅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于后代人影響深遠,在現(xiàn)今來說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么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之事,關于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并沒有深入了解過這件事情??鬃舆@一路,可謂是歷經(jīng)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zhàn)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jīng)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后一點貢獻。
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xù)派弟子四處游說,把他的思想發(fā)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后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xiàn)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游列國失敗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叫作《典籍里的中國》的電視,它是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
首先,會播放一個由中國國家戲劇院院長田沁鑫組織的典讀會,以此來知道演員們吃飯于這本書的理解。典讀會過后,便是話劇正式開演,撒貝寧以穿越的方式與古人相見,共同探討經(jīng)書、古典的奧妙,其中,有英勇無畏、“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大禹、滿腹經(jīng)綸、周游列國的`司馬懿,中間,還會穿插著專家們的講解,節(jié)目最后,還會對此做出總結,《典籍里的中國》記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以穿越的形式表達了當代讀書人對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個人觀看時,心中都會有一股驕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許是對祖國的驕傲,或許是古人遠大理想而自豪,總之,都是因為中國。
《典籍里的中國》是一檔特別的綜藝節(jié)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尊重,既讓我們覺得莊重無比,又并非嚴格。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該節(jié)目創(chuàng)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為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xiàn)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jié)目中呈現(xiàn)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xiàn)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于陳國內(nèi)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于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jīng)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于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nèi)リ悋???鬃蛹捌涞茏釉诓虈墓冗@里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zhì)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shù)拿赖?。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眾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為。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后世影響深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fā)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jié)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jié)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nèi)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zhàn)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xiāng),鑿開墻壁,卻發(fā)現(xiàn)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墒欠鷧s不后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zhàn),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jīng)。華夏經(jīng)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之前對王陽明的個人經(jīng)歷略有了解,通過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國》最后一期,演繹了王陽明的一生,比起看書,給人視覺的沖擊確實大一些。
王陽明,生于書香門第,父親王華是狀元,所以少時成長家境優(yōu)越,除了讀書寫字,他也喜歡舞刀弄槍排兵布陣。但在朝廷供職之后,他的人生就開始變得坎坷。上書諫言,被廷杖三十,險些斃命。僥幸撐下來還被貶去貴州邊遠地區(qū)。途中宦官也派人殺他,不過未能得逞。去了貴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這樣多舛的.命運的折磨下,他也沒忘記少年時立志做圣賢的志向,先賢的教誨也謹記于心。他一遍遍追問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最終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繼續(xù)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從此一生踐行。
我們偶爾會抱怨自己起點不高,不能出生在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家庭里。在看王陽明的一生的時候,從結果來看,無疑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顧其過程,極其艱難。一個狀元的兒子,自己也中進士入朝為官,卻被打個半死,還要貶去偏遠地方,這種巨大落差對一個人的身體的精神打擊是致命的。起點高,也意味著摔得重。如果是塊土,摔下來可能也就散了,變成泥。如果是個皮球,摔得越重,彈的越高。問題是,你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摔。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為他是圣賢,所以能講出大道理,能夠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為,他經(jīng)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這些經(jīng)歷說出來,也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以教化眾人為己任,最終才得以成圣賢。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篇相關文章: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00字左右)
★ 2023中國夢勞動美特別節(jié)目觀后感范文【精選6篇】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6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