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00字,以供借鑒。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真誠是藝術(shù)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僅吸引無數(shù)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guān)于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到味蕾中的故鄉(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guān)系、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币晃痪W(wǎng)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jié)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xiàn)實的觀照,或者只關(guān)注少數(shù)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yè)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zhuǎn);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zhì)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y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能夠充滿細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就應(yīng)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能夠?qū)崿F(xiàn)藝術(shù)與經(jīng)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shù)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就應(yīng)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豐富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也成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多種多樣的食物原材料造就了各地區(qū)各具特色的美食,我們把它叫做大自然的饋贈。然而中國人也學會了用自己的雙手勞動換取這饋贈,他們遵循著大自然的規(guī)律,打撈,采摘,挖掘,在收獲的同時也埋藏著新生,用這樣的方式迎接著下一輪的饋贈。懷著對大自然的感激,懷著對大自然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的無線依戀……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以“大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zhuǎn)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diào)和”“我們的田野”七個專題全方位的將中國文化與中國飲食結(jié)合在一起,使得兩者合二為一,使人獲益匪淺。
然而,其中猶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國人對食材的靈感,創(chuàng)造與改進。用牛奶做成奶豆腐,配上醇香的奶豆腐,喝上一口,仿佛聽見了遠方草原上的悠長粗獷的牧歌。
就連原來簡單到極致的食材,豆腐,讓我驚訝的是,那份清寡竟然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氣質(zhì)……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這讓我重新認識了豆腐這種食物,也讓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恬靜與寡欲。進而,人們從豆腐中又衍生出毛豆腐,油豆皮等等美味的食物。這便是轉(zhuǎn)化的智慧。
然而,食物的美味從某一程度上講也是時間的作品,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死敵??墒侵腔鄣娜藗儎?chuàng)造出風干,腌臘,糟醉和煙熏這樣的方法,讓鮮食相比更加有風味的美味。它們便是時間的產(chǎn)物。然而,我從中也學到了中華民族對世道人心的一種感悟。我想時間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與故鄉(xiāng),親情,堅忍深深融合在一起,紀錄片中的一句話覺得說的特別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讓我們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p>
廚房是創(chuàng)造美食奇跡的載體,沒有人會想到各種或精致,或樸素,或咸,或淡,或酸或辣的食物都是從那一方小小的隔間里制作出來。然而,這樣的藝術(shù)品并不僅僅是調(diào)料食材的簡單搭配,而是制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宣泄與對用餐者的深深祝福吧。然而我也想用紀錄片本集結(jié)尾當做這段的結(jié)尾:“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shù),說穿了,無非是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因為土地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人與食物,人與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大整體,人依靠食物獲取身體上的康健,依靠文化獲取精神上的康健,而食物呢?又依靠著人的創(chuàng)造力煥發(fā)出極致的價值,文化靠著人的傳承一直經(jīng)久不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得不說,二者中和起來真正形成了一個國家的質(zhì)感與內(nèi)涵,也使一個國家真正做到了內(nèi)外兼修。這應(yīng)該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所想達到真正效果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是我所看過的中文紀錄片中最好的一部。它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自然而深邃,素來講究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了濃濃的人文關(guān)懷,處處在展現(xiàn)著中國的文化與哲學,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調(diào)和,剛?cè)嵯酀?,重視親情、重視家庭、勤勞能干、刻苦忍耐、追求極致的中國博大精深的文明精髓之中。
《舌尖上的中國》用那細膩的畫質(zhì),優(yōu)美而樸素的解說,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種美食的背后都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承載著一份傳承千年的文明。我們從那些精致、復雜的工藝中,看出普通家庭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在食品安全讓人們恐慌的時代,《舌尖上的中國》大膽以美食為名,在一位位平凡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片段中,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shù)厝藗兊纳瞽h(huán)境、習俗,表達出了對普通人生活狀態(tài)的關(guān)注和尊重。
這部紀錄片,從天寒地凍的東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島,可謂是走遍中國的江南塞北,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敘述,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xiàn)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當觀眾在熒屏上看見自己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自然倍感親切,進而激發(fā)內(nèi)心深深的鄉(xiāng)愁。
也許我們在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的嘲笑農(nóng)耕名族的軟弱與保守,贊賞西方海洋文明的進取與開放。但又有哪個民族能夠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蒼的景仰,如此密切地系于一心。他們勤勞樸實,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在工業(yè)文明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人們不斷追求利益與效率,細膩而繁瑣的美食,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流傳了千年的飲食文化與特色,在工業(yè)文明面前脆弱不堪;為了生活,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與孩子,祖祖輩輩流傳的手藝,再難尋覓繼承者......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shù)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我也獻上我的真誠,用含淚的微笑,來表達我對陳曉卿和他的《舌尖上的中國》最高的敬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這個紀錄片我對它一直以來都算蠻有情感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它,并沒有認為它的人物故事占比太多,其實正是有了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覺得有可看性。
中國人的情感文化已經(jīng)綿延了幾千年,它寄托于各種各樣的形式中,可以說食不離情、情不離食。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生于安徽、長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飲食的印記,幸好如今也不算離家太遠,飲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種幸運之事。不過我的骨子里可能是個對于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較強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愿意嘗試嘗試。只不過囿于時間、地點和金錢無法實現(xiàn),那么能有這樣的一個作品能夠讓我見識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廣的文化也是極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夠喚起人內(nèi)心的饞蟲,但是真正讓人感動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況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經(jīng)傳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享受一樣的食物,這種情感的紐帶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讓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陽節(jié),按理說對于現(xiàn)代人,其實關(guān)于這個節(jié)日的記憶已經(jīng)相當?shù)×耍覀兓旧弦呀?jīng)忘記了應(yīng)該用何種方式去紀念這樣一個節(jié)日,可是食物不會,便是三歲小兒也明白今日該吃重陽糕了,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僅僅擁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載著人類賦予其千百年不變的情感寄托。舌尖正是傳遞了這樣的價值取向,它拍攝的手法厚重,也不會讓食物的情感表達流于表面,很多人覺得舌尖關(guān)于食物的部分較少,或許是一帶而過,并不詳細講她的制作過程,雖然有些可惜,不過事物總是在那里不是嗎,比起食物,能夠給我們展示那些我們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丟失的傳統(tǒng)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嗎。
在歷史的長河中,農(nóng)業(yè)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可是誰又會再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播種、如何收獲,這些糧食蔬菜是經(jīng)過怎樣的工序被送到我們的餐桌上的,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奇跡,我們現(xiàn)在的旅游業(yè)主張回歸農(nóng)村、回歸自然,自然與我們的食物是息息相關(guān)的,幾千萬公頃的梯田、各種各樣的原始的耕作生產(chǎn)方式,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在干著我們聞所未聞的事情,正是這些奇跡才構(gòu)成了我們整個的人類文明。有時候,能通過這樣的紀錄片了解到,也是非??少F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與傳統(tǒng)的美食節(jié)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圍的跳動,并且不以菜系進行劃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guān)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僅僅是一部表現(xiàn)美食的紀錄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cè)面,來展現(xiàn)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guān)、構(gòu)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zhì)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一位家在湖北、現(xiàn)居北京的音樂人說,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國》跟“吃”就完全沒有關(guān)系,“我對吃本來就不感興趣,平時主吃素。這部紀錄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將如何體現(xiàn)‘食物’這個宏大的主題,濃縮在幾集的紀錄片里?!倍@種食物和人的緊密相連,也讓不少觀眾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里面?zhèn)鞒龅年囮囙l(xiāng)音,很想家?!?/p>
吃是一種情懷,而看《舌尖上的中國》即是尋找情懷,寄托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從20xx年3月開始大規(guī)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nèi)第一次使用高清設(shè)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耗時之長令我們咂舌,我們可以在每一集里都讀到美食背后影藏的人的故事,每一個人物的深度挖掘,都是制作組用時間與汗水挖掘出來的,這也增加了美食的“重量”。
《舌尖上的中國》在鏡頭的運用上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在這部紀錄片里可以經(jīng)常看到特寫鏡頭的運用,在展現(xiàn)每一鐘食物時,敘述某一個動作時,都較多的運用了特寫。并且在拍攝人時,鏡頭的放低,都體現(xiàn)了對自然與人的敬畏。上山下海,只要是人能夠到達、美食存在的地方,絕不吝嗇對鏡頭的使用,也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制作組的用心,屏幕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可能拍攝了幾遍甚至幾十遍,例如拍攝采蜜人上樹采蜜那一場景,真真可以是用艱辛來形容了,大山深處,安全措施也不到位,要經(jīng)過多大的心理斗爭才可以克服自己恐懼呢。
解說詞和背景音樂的使用也恰到好處,隨著人心情的跌宕起伏,時而歡快,大多是在美食上桌的時候,時而沉重,很多都是在跋山涉水時,需要經(jīng)歷很多困難才能得到美味時。而解說詞,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舌尖上的中國》的問世,體現(xiàn)了中國崛起中的某種文化自覺,反映出中國人由懵懂到清晰的文化主體性意識,這是一種由味覺記憶驅(qū)動的集體的文化認同。美食即文化,制作美食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而展現(xiàn)美食就是傳播文化,《舌尖上的中國》讓更多人看到了真正的美食以及被忽略的美食,使美食成了文化的美食,相信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能得到很多人關(guān)注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真誠是藝術(shù)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shù)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卻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guān)于吃的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guān)系、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wǎng)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jié)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xiàn)實的觀照,或者只關(guān)注少數(shù)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yè)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zhuǎn)。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zhì)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y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yīng)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可以實現(xiàn)藝術(shù)與經(jīng)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睂а蓐悤郧溥@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shù)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應(yīng)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chuàng)了國產(chǎn)紀錄片的歷史,那么,《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xù)創(chuàng)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周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復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劇”范兒,大型綜藝節(jié)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nèi)國外版權(quán)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zhàn),都將國產(chǎn)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jīng)濟效益也可以更大?!吧嗉馍系闹袊敝詴蔀橐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著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贊。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guān)系”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yǎng)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xiāng)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著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沖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xiāng)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xiāng)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著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其實每看完一集后,靜心回想一下內(nèi)容,總會羞愧難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是不經(jīng)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后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嘗鮑魚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shù)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其實能夠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jīng)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nóng)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誤把電視,干凈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xiàn)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把這種俘虜還當作是一種享受。現(xiàn)在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在農(nóng)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從農(nóng)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根深的泥土意味著什么。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nèi)マr(nóng)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知道鄰里的熱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xié)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zhì)樸嗎,我們還可以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提出的質(zhì)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己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笔前?,我們甚至拋棄了養(yǎng)育我們千年的土地。鋼鐵怪獸的牢籠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己本來的面貌。
一個懷揣設(shè)計大師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嘗試去尋找答案。
全劇的結(jié)尾說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看著每一集結(jié)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嚯y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獲更是一種喜悅,是自然的禮物。
最后一集的張桂春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生活在高樓大廈中我們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嗎。自然總是無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懷抱,他必然會敞開她的胸懷給你最溫暖的擁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寫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土地是母親的話,那么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里是一顆溫柔而善良的心。”我們的血脈里流淌著這樣性格,只要我們愿意去拾回,就會有屬于我們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勵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00字相關(guān)文章: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00字左右)
★ 2023中國夢勞動美特別節(jié)目觀后感范文【精選6篇】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6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