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觀后感3篇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以供借鑒。
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觀后感1
“最沉重的負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倒地上?!睂τ谖覀兠總€人來說,什么是最沉重的負擔(dān)?而什么是輕?什么是重呢?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yīng)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jīng)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dān)。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xué)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拘≌f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nèi)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zé)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dān)責(zé)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zé)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yīng)該一心一意,就應(yīng)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zé)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dān)”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地肩負起應(yīng)負的責(zé)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dān)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dān)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dān)下,我們要勇于承擔(dān)負擔(dān),讓靈魂與肉體結(jié)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觀后感2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fù)復(fù)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nèi)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jīng)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xué)無術(shù)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diào)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chǎn)生極強的同理心?;蛟S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jīng)歷、內(nèi)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jīng)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jīng)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chǎn)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yīng)、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jié)構(gòu)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jīng)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jīng)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fù)調(diào)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yīng)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shù)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觀后感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自己很喜歡的一本書,最初選擇讀它的原因僅僅只是名字,覺得書名很有哲理的感覺。后來慢慢的閱讀中便開始深入的喜歡起了它,這本書是由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寫的,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本小說更是一本哲學(xué)著作。
全書共有七章:第一章《輕與重》;第二章《靈與肉》;第三章《誤解的詞》;第四章《靈與肉》;第五章《輕與重》;第六章《偉大的進軍》;第七章《卡列寧的微笑》。小說主要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是以這一感情生活為主線來講述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時,民主改革與普通人民的命運,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小說還討論了一個永恒輪回的問題,孰謂輕與重,孰謂靈與肉,什么又才是人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多寫的很深刻,很引發(fā)人的思考,但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讀的不是太懂的語言,不過譯本翻譯的真的還是很不錯。昆德拉在書中還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眩暈、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碼,并與人物一一對應(yīng),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小說在第二章中說到:“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有無數(shù)次的重復(fù),我們就會像耶穌釘于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恒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受的責(zé)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永劫回歸觀是最沉重的負擔(dān)的原因吧?!?,人生活著就有很多的責(zé)任,而我們也為之苦苦奮斗著,人生責(zé)任同時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dān),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dān),人變得比大地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
很多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體,我們生活的各處都充滿了矛盾,在這本書了作者也破除了絕對之說,從文章的一開始,作者就把主人公托馬斯的各種糾結(jié)的問題提了出來,在沒有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輕。使小說具有濃濃的哲學(xué)氣息,發(fā)人深省,就用書中的一句話做一個結(jié)尾,這句話平淡卻讓人覺得那么的深刻即:“生命由于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fēng)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p>
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觀后感3篇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觀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觀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