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穹頂之下觀后感3篇 《穹頂之下》觀后感,供大家閱讀。

穹頂之下觀后感1
誠心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以下簡稱調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調查,有詳實的數據和客觀的理論,提出了霧霾產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決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頗。本人不才,恰好從事煤炭市場研究,僅就霧霾大片中關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燒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
調查指出國內霧霾的主要原因:大量來自散煤燃燒,其中80%的污染來自20%的散煤燃燒。這一觀點基本正確。
散煤燃燒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燒,主要來源為小鍋爐和居民用煤。
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以下簡稱《貢獻》)的數據。《貢獻》指出2012年,中國煤炭使用對空氣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估算在51%至61%之間,均值為56%。其中,約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約4成的PM2.5是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yè)排放的。煤炭使用對京津冀PM2.5的貢獻為51-62%,長三角的結果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燒即可降低煤炭對大氣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國家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中都提出了關于2017年關停全部10蒸噸以下小鍋爐,以集中供熱的熱電廠取代小鍋爐,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的使用和銷售。如果這些法規(guī)能夠得以全面執(zhí)行,降低15-20%PM2.5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監(jiān)管不力亦是霧霾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
調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藍,需要將2013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調查同時指出如果燃煤企業(yè)的減排100%到位,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將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業(yè)全面使用減排裝置,APEC藍指日可待。
我國有幾乎為世界最嚴苛的電廠排放標準,到2015年末,我國電廠脫硫裝置安裝率幾近百分百,降氮脫硝安裝率也要達到75%。去年起,一些地區(qū)的電廠試運行的超凈排放技術使得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排放標準成為可能。嚴格來講,電廠如果100%使用排放設備,除了二氧化碳這個指標,電煤對大氣的污染貢獻甚少。因此,國家在能源規(guī)劃中提出提高電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例也是減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環(huán)保需要經濟成本,要謹防燃煤企業(yè)出于成本考慮將排放設備閑置成為擺設。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環(huán)保法提高了對超標排污企業(yè)的處罰力度,而環(huán)保部門對燃煤企業(yè)尤其是電廠排放都已實現實時在線監(jiān)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業(yè)排放設備使用率完全取決于監(jiān)管部門的執(zhí)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國,法規(guī)是一回事,執(zhí)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潔利用
褐煤對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調查所舉的哈爾濱供暖首日的PM2.5高達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責任歸于褐煤。一是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么哈爾濱的供暖季就不該有藍天。其次,褐煤由于熱值低、磨煤用電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摻燒,其經濟摻燒比例在20%到30%間,說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擔全部污染責任。
此外,2014年10月頒發(fā)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褐煤不得運輸到超過600公里的范圍外使用。如果執(zhí)行嚴格,鑒于東北到蒙東超過六百公里的運輸距離,從2015年1月1日起哈爾濱將不可能再消費蒙東的褐煤。那么褐煤將不再對哈爾濱2015供暖季的PM2.5負任何責任。
實際上,褐煤在中國,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轉化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產地蒙東建發(fā)電廠。還是那句話,嚴格執(zhí)行排放要求的燃煤電廠是清潔用煤的有效途徑。
英國治霾經驗不能照搬
調查指出,英國煙霧事件發(fā)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氣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個國家能源結構中從90%下降到30%,而重工業(yè)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礦和燃煤的工廠關停,這里曾經有上百萬人就業(yè)。1960年到1970年,在英國治污的前十年,經濟不但沒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終,英國進入了油氣時代,他們的經濟總量翻了四倍。
我承認,控制煤炭總量和能源結構調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記英國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約為兩億噸,而中國當前的煤炭消費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轉換為油氣都能瞬時扭轉該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場由供給過剩轉為緊張,價格變會飛升。缺乏經濟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變。
我們目前還處于工業(yè)化的中后期,即便我們有條件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不可能實現英國當年的GDP增速。國際需求低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各主要工業(yè)產品結構性過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們拿什么同世界競爭?
片中英國的能源大臣說要給新興的產業(yè)給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會帶給你驚喜。事實上,國家對于新能源產業(yè)一直扶持,煤電在取電順位中排名倒數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沒有補貼,光電風電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無法和煤電競爭。新能源清潔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飯及電能無法儲藏的特點使得新能源極不穩(wěn)定,對電網沖擊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內期待新能源成為能源主力只能是夢一場。
能源結構轉變尚需時日
調查指出,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這些都對,且不說石油和煤炭一樣屬于化石能源,變用煤為用油并不可取。僅就探明儲量并非可開采儲量這點而言,二者之間還有技術、地質條件、運輸等一系列鴻溝。因此,油氣能源在我國的茁壯發(fā)展依然遙遠,而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國地大物“薄”,這點能源得省著用,利用當前國際能源價格低迷的契機在不改變市場供求狀況的狀態(tài)下多進口些油氣,去政治風險不高的國家的并購些能源礦產是正途。
此外,對于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我國十三五能源規(guī)劃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結構比重占10%。目前我國氣電為煤電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這個比例有望調整到兩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業(yè)和個人用得起氣電?
穹頂之下觀后感2
“拒絕霧霾,還我一片藍天”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昨天我看了央視記者柴靜的公益片——《穹頂之下》深有感觸。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揭開了霧霾是什么?它是從哪來的?我們應該怎么辦?霧霾是飄浮在空氣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細小顆粒物,它被吸入人體的呼吸道后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來之于我國當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問題——“消耗量大”、“質量低劣”、“缺少清潔”、“排放失控”。北方的許多鋼鐵廠,大量用的劣質煤不經過清潔,以至黑色濃煙從煙囟排到半空,使我們看不到了藍天。城市里,每天這么多輛汽車,也會排放出許多PM2.5。但同樣日本的東京和我們的北京都汽車這么多,但他們的城市為什么這么干凈呢?原因是我們很多車用的油品達不到國四標準,而且很多汽車的排放都達不到要求,這也關系到我們國家在體制上出現的種.種問題。
而作為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們應該少開車,叫大人少抽煙,出門騎車、坐公交,還有一點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煙花,今年過年煙花爆竹聲雖然少了,但我想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霧霾,我們一定會重新看到藍天和星星的。
穹頂之下觀后感3
在看柴靜拍的《穹頂之下》之前不久,曾看過一篇文章,主要討論使用財富的遠見與短視。文中大概舉出這么一個例子:
同樣是一片礦區(qū),如果礦主將收入的50分配給職工,那么,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職工將會擁有剩余的金錢,就會追求娛樂、發(fā)展、教育等相關的服務,進而推動本地區(qū)的經濟增長。長此以往,數十年之后,當這片礦區(qū)枯竭的時候,整個城鎮(zhèn)已經發(fā)展起來。之前的礦場主還是富人,但是,他的周圍同時也多處了許多富人。財富便可借此延傳下去!
而同樣是一片礦區(qū),如果礦主只將10的收入分配給職工,而將90的收入收入自己腰包。那么,結果是職工只能夠蛢命工作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長此以往,數十年之后,當這片礦區(qū)枯竭之后,整個小鎮(zhèn)又將變成之前貧瘠的小鎮(zhèn),礦主依舊是這里的首富,但是,周圍都是一幫窮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除了離開小鎮(zhèn),富人的財富很難以得到保全。
仔細想想,這是非常常規(guī)無奇的例子。從這個例子中,原文的作者指出在國內,許多富人都及其短視,所以,國內才有劫富濟貧的說法;所以,國內才有富貴不過三代的說法。在這一點上,鄙人深表贊同。其它暫且不論,僅僅憑借這一點,柴靜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欽佩!
柴靜關于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看完之后,有一點被震撼到了。主要有兩點:
其一,此個記錄篇是她私人出錢贊助拍攝,百萬的投入以及前后一年的制作時間。這樣的成本令人吃驚。想想當下社會,即便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能夠動用這樣的成本去制作、實現這樣的意見事情的人又有多少?柴靜去做了,所以她得到了眾多的幫助,所以她做成了。
穹頂之下觀后感3篇 《穹頂之下》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