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簡寫7篇(讀《我們仨》有感),供大家閱讀。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1
夏至日,在鳥語風清的早晨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掩卷之余,感傷涌上心頭,卻欲訴難言。晚上忍不住又翻了一遍,情慟處淚沾襟。
書從夢起。人到中老年,知相遇、相伴、相守之不易,亦深知分離是遲早的事情。但仍會隱隱感到害怕,故而常常會在夢中驚醒,深恐迷失所愛。然夢會醒,愛人卻終將別離。由此牽出一段“萬里長夢”。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事隔多年,先生每憶及此情此景,那悲涼無依的心境,宛若夢中而不愿自醒。那如真如幻的情感體驗、切膚的痛感,歷歷在心,那么地真實,如此地殘酷又令人無助到絕望。“我實在不想動了,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p>
當世界只剩“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時候,三里河的家幻變成了驛站,成了客棧。生命的意義,雖因身軀的幻滅而發(fā)生改變,但在精神的家園他們仨依舊生活在一起,溫暖親情永存。
書的第三部分,先生回憶一家三口生活中記憶深刻的點點滴滴,從留學海外、喜得愛女、戰(zhàn)亂動亂中的伉儷情深、舔犢情深,直到女兒、丈夫先后離世。先生用平實易懂的文字娓娓道來,但字里行間卻透露出濃濃的親情和淡淡的哀愁,讓人心悸。
盡管歷盡坎坷,離亂、戰(zhàn)亂、動亂,但和美的家庭成了一家人心靈的庇護所。無論周遭境遇如何變遷,他們能安守本心、相濡以沫、風雨同舟。在這里,家的意義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正如先生在書中所言:“人間沒有永遠,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永遠也不可能在我們身上兌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薄如蟬翼,稍縱即逝。我們無法乞求永遠,我們只能抓住此刻,珍惜眼前還看得見的人?!?/p>
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是的,行重于言!但言行合一,不是更能讓愛人明了嗎?愿相依相守!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2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diào)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diào),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yōu)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jié),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jīng)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fā)現(xiàn)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jié)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jīng)歷了多少的苦。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祝愿楊絳清靜地度過晚年,更祝他們仨再相聚沒有生離也沒有死別?!段覀冐怼肺疫€會再讀下去,陪伴我一生。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3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jīng)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p>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4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后才明白,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溫馨,是那么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xiàn)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說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鐘書正在添補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真與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忙對方理發(fā)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可是聞到的,不僅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斗,而她更多的,是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沙子進入時,它會用割傷自我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為一顆珍貴的鉆石,而自我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我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向在演著,沒有盡頭……她之后在幕后為她的丈夫錢鐘書默默奉獻著,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說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此刻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5
讀過后,久久不能入睡。胡思亂想了許多,有關于書的,有關于死亡的恐怖的,有關于自己的家庭,有關于父母……
很難平靜下來,轉(zhuǎn)眼第二天就又都忘記了。
有時我想我是不是適合寫作呢,確實喜歡記錄生活,但是難免過于悲傷和消極,如或是寫小說又怕是陷入難以自拔,又因著自己的懶惰遲遲的,慢慢地寫一寫零碎的記事。毫無意義和意思之言。
亡的是我的死穴了。這次又是深刻的感受到錢鐘書先生在船中默默的,靜靜的離去的感受,昨天的感同身受是那種無依托,孤獨,身體的難過,等待死亡降臨的恐懼,可是今天看過知乎有人評價后,感覺自己實在是過于自我和狹隘了,先生們根本沒有這么強烈的死亡恐懼,不過是別離的感傷很強烈罷了。他們面對死亡是平靜超脫的,寧靜而平和的,尤其是錢瑗教授臨別前還在給父母寫那么可愛的信件,囑咐母親如何吃飯,注意身體。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超脫自我,是如何的強大精神。真的,不要過于局限于自己了,忘記了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先生一家的親情不是僅僅局限在物質(zhì)方面,精神的超脫,強大,獨立是看了許多書所沉淀和積累的嗎?
關于家庭。孩子現(xiàn)在還是可以的吧。學習不用很督促,品德也沒有問題,身體還不是很壞,眼睛是個心病,但是也不能對孩子毫不留情放棄一切的娛樂呀。有問題慢慢解決,有方向,方法一步步不間斷的實施,不要過緊也不要放松。讓他張弛有度,養(yǎng)成各種習慣。不要帶給孩子許多負面的影響。尤其是關于孩子身體的方面,有提示,提醒,但也不能過分的夸大。我們也是“我們仨”呀!如果我們也能有這樣的感情是最好不過的了。慢慢經(jīng)營,慢慢感受。
不要什么是事情都過于緊張,著急,和偏激,靜下來,慢下來。
這幾日反復的休息不好,是不是和沒有去父母家有聯(lián)系呢?
今天接送奶的機會,去了一趟。媽好像還是不是很精神,爸爸不在。家里又一位老人去世了。不是我不想去,我是真的承受不了我媽的說話方式。而我又是極小心眼的一位。我真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種關系。慢慢解吧。
和孩子爸爸還真沒的可說,除了對他態(tài)度不好,要改掉,生活之間并沒有交集的地方,也就沒有話可說了。精神方面根本就是通不到的呀!和睦相處吧,只能如此,互敬互愛。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6
我們仨看完了,我是個讀書很慢的人,要一個字一個的默念出來,還要理解下整段是什么意思。這本書是在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完的,配合著思家念兒的心境。
起初關注這本書,是因為作者,楊絳先生,在電視看到楊絳先生的介紹,不知道為什么要叫一位老婦人叫作先生,原來對于很有才學的女人,也是可以叫做先生的。
這是一個家的瑣碎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可以說不是故事,就是日常的敘述。
正因為這樣,格外的吸引我,從一個窺探他人生活的好奇心開始,到與自身的比照,再到對老,對離開,對分離的設想。
不要說那樣的文化底蘊深厚的家庭,與我們有多么觸不可及的距離,一樣的過日子。愛是一樣的,文人的表達方式,不一定是遙遠的。
對于家,對于孩子,對于丈夫,聚與散,在讀書的時候,是有代入感的。
讀書的間隙,會想一下,我們老了……我們仨散了…會是什么樣,不敢想象,多想一下,心都會顫抖。
簡單的訴說比修飾過的詞藻,更容易走進人的心里。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打動的人,他們仨散了的時候,送走六十歲女兒走了的那場夢,三十歲的我,不敢想象,當我的孩子是個老人的時候…不敢想…地鐵上的我,淚流不止…
我是個極其惜命的人,恨不得自己是個千年老妖,可當我讀完這本書后,仿佛輕松了點,如果是我獨自思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撐的住,應該沒有撐下去的力量了吧。想到這,回到現(xiàn)實,當發(fā)抖的心平靜下來,無比的珍惜現(xiàn)在。
錢先生和楊女士和阿園,典型的書香之家,沒有人逼著孩子讀書學習,只是父母的習慣,影響了阿園,成為一名做學問的人。所以讀書學習,在他們家,就想我們一日三餐一樣。所以,要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父母,要先成為這樣的人。努力成為肯為孩子改變的父母。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7
自從知道了楊絳老師寫了一本關于她和錢鐘書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的書——《我們仨》,我就一直有想翻閱的想法。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閱,終于在網(wǎng)上找到了在系閱讀。雖然一直覺得讀紙質(zhì)書的感覺更好,可掌上閱讀也有它的方便之處。
《我們仨》這本書,楊老師分為三部分寫的:開篇寫的是她和錢老師都老了,步入了暮年;第二篇寫的是他們仨失散了,曾經(jīng)的家變成了客棧;第三篇是楊老師追憶他們仨曾經(jīng)共同的美好生活。
剛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對于楊老師如夢境又似描述現(xiàn)實的手法,我看的有些云里霧里,實在有點摸不清頭腦。可漸漸地翻閱下去的時候,卻似乎能明白之前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意思。
楊老師用夢境的方式,寫了錢老師住院治療,她在女兒的陪同下搬到了方便照顧錢老師的“客?!?,因為醫(yī)生的要求,她們每天看望錢老師的時間都受到了限制,而在病中的錢老師似乎也一直在昏睡中度過,難得清醒地和楊老師說上些話,尤其在談論女兒的時候,二老是那樣的疼愛。然后,就是他們所心心疼愛的女兒,卻也因為病痛而住院了。
年老的楊老師,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她要一個人慌忙地找尋著錢老師那條漂泊不停的“311船”,又想在夢中去醫(yī)院探望女兒的病情。
夢,看到楊老師和錢老師的女兒也生病住院的那一段,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楊先生要以這樣的夢境來回憶她的那段生活。那真的是像夢一樣的生活。無助,堅強,年老,丈夫,女兒,有多少人能理解那時楊老師的心境。
看楊老師寫的女兒去世的那一段,和他們來告別,錢老師讓女兒回家的那些字句的時候,我是半躺在床上看的,已經(jīng)是深夜十一點多,看著看著,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來。為楊老師的情感,為楊老師的文字。
楊老師的文字中沒有渲染太多的悲哀之情,她就那樣寫著,記錄著她的心境,卻讓讀者看的糾心,看的落淚。
原來一位大家,用她的文字描述她的真實情感時是如此的有震撼力!
我們仨讀后感簡寫7篇(讀《我們仨》有感)相關文章:
★ 頂碗少年小學生讀后感2022年3篇(頂碗少年讀后感500)
★ 2022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3篇(讀后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三國演義第九回讀后感四范文3篇 《三國演義》第九回合的讀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