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2022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精選例文3篇,供大家賞析。
2022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精選例文1
《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中國作家王小波最初發(fā)表于1996年第4期《東方》雜志的雜文,并于199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后來又有很多出版社出版,最新出版的是x師范大學出版社,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guān)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松的角度來解構(gòu)身邊復雜的事態(tài)。
王小波,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x,1968年去x插隊,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品學專業(yè)。1984年至1988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后回國,曾任教于x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后辭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x。王小波無論為人,為文都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其作品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們廣泛閱讀、關(guān)注、討論并引發(fā)了一場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熱。王小波荒誕不經(jīng)的想象力和妙趣橫生的敘述方式一定會贏得更多的會心的微笑。
王小波所著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虛構(gòu)的藝術(shù)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jīng)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他批評的對象有些還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正如王小波的一段話:“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tài)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shù)。”
2022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精選例文2
拿到《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本書的時候,我便產(chǎn)生了共鳴,應為自己也是屬于這種性格的人,因為我平時也不喜歡怎么講話,或者不喜歡在公共場合發(fā)言,套用書中一句話就是“在公共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卻是妙語連珠。”現(xiàn)在的社會中,總有一些人干什么事都比較積極,爭先恐后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怕自己的才華被淹沒。
福克先生說過,說話即權(quán)利,可見他們和樂忠于這種權(quán)利。但我喜歡聽他們說完,自己在內(nèi)心思考,而這種思考對于大家是否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說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王小波說,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蛟S是從沉默中才能得到更多地思考。
從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及在此隔閡下的互相抨擊。這是一個太過復雜的時代,充斥著太多的誘惑,不同的思想觀念左右著人們的行動,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有人愿意散布謠言。因此有的話該講的要講,不該講的還是要用沉默來代替。
沉默往往代表的是行動,沉默往往也代表著力量的凝聚。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著,包容著,同時也關(guān)注著。沉默是一種內(nèi)在性的處事方式,沉默或許是一種積蓄的過程,誰也不知道爆炸后的結(jié)果是什么。
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二十世紀鬧得太多喧囂太多,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崇尚理智和謹慎。對于雜志上刊登的調(diào)查,我們都清楚那是要登出來吸引人眼球的,所以我們沉默了,所以我們含糊了。因為我們絕不愿意說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quán)的尊重。
我們堅信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沉默,我們理性,我們耿直。但沉默絕不違背自己的內(nèi)心,當時代召喚之時,沉默的大多數(shù)會挺身而出,奮不顧身。
讀了這本書之后,還有許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和借鑒。希望從現(xiàn)在開始能對我們大家有所幫助。
2022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精選例文3
我有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據(jù)說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我個人比較喜歡他的雜文,作為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王小波終其一生思考并快樂著,
王小波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shù)。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xiàn)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guān)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起初我以為這是因為經(jīng)歷了嚴酷的時期(“”),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中國人的通病。龍應臺女士就大發(fā)感慨,問中國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在國外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這是不對的。沉默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一種文化之內(nèi),往往有一種交流信息的獨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語言,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文化可以傳播等等。”
王小波的雜文別具特色,自成一體。幽默的筆調(diào),使得文章妙趣橫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讀時,你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感和思維的樂趣。如《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zhèn)》、《驢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都是異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zhèn),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被他拉到一起,說出了特別的味道,有點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如在《驢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從驢的角度去談父子與路人的行為,說他要替受罪的驢說話,當翻譯義不容辭。文中驢被老子和兒子四腳抬起的時候叫喊,“我得罪誰了,你們這么捏咕我!”得出了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閉上你的臭嘴,讓別人走路”,與原來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大相徑庭,但同樣意味深長。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幽默詼諧之處信手拈來。許多口語的使用,讓文章更為生動,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強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說服力。
王小波說,選擇沉默的人應該是有什么隱衷或者干脆是因為對語言產(chǎn)生了厭惡感。
我并非如此,只是覺得在被這個社會同化著。年小時口沒遮攔別人還可以不予計較,因為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進了社會,這種特權(quán)就自動被剝奪了。說話不小心?很好,請自己承擔禍從口出的后果。于是我們終于變得沉默,同時年少時的鋒芒畢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圓了。當然沉默只屬于成年人,小孩子們是不屑于此的,他們總是天真可愛的,有話要說時,完全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說的話,不一次說盡是絕不會罷休的。我真是羨慕孩子們的執(zhí)著,也希望自己能夠再回到童年時代,不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只是因為我對那時的真實有著一種特殊的懷念,那時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歡王小波,調(diào)侃、睿智,在玩笑中說著智慧和諷刺,這是一種灑脫和無奈?!冻聊拇蠖鄶?shù)》很不錯,王小波是比較深切體會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努力過著一種內(nèi)心自由的生活,可以說他很有觀察力也很詼諧。
2022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精選例文3篇相關(guān)文章:
★ 關(guān)于《海的女兒》讀后感心得優(yōu)選例文6篇(《海的女兒》的閱讀感想)
★ 《紅色家書》經(jīng)典書籍讀后感例文6篇 紅色家書經(jīng)典文章
★ 名著《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3篇(讀《沉默的大多數(shù)》有感)
★ 2022最后讀后感精選例文3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讀后感)
★ 2022《儒林外史》讀后感精選例文3篇(儒林外史讀后感)
★ 2022《草房子》讀后感精選例文3篇 《草房子》讀后感范文300
★ 暑假閱讀名著《愛的教育》讀后感例文6篇 愛的教育文章的讀后感
★ 名著《傅雷家書》讀后感參考例文6篇(《傅雷家書》的讀后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