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后感10篇 我與地壇讀后感800字高中生,供大家閱讀。
《我與地壇》讀后感1
看到眼前自己準備的一摞書籍,還是不由自主選擇了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本書。第一次讀他的作品是在小學四五年級,父親訂閱的《青年文學》雜志上一篇描寫作者在陜北農(nóng)村插隊生活的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感情真摯,娓娓道來,令人回味無窮。所以記住了他的名字,以后又陸續(xù)讀了他寫的一些書?!段遗c地壇》以前讀過多次,但每次閱讀都能給人帶來溫暖,力量和思索。
《我與地壇》是作者二十一歲那年,身體出現(xiàn)問題,下肢癱瘓,生活出現(xiàn)重大改變時,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人生所發(fā)出的感慨和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和發(fā)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他思考人生的一處佳境?!暗貕x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傊缓谜J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彼w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找到了一座古園,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感受每個季節(jié)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他思考死與生,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
“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作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親人所受的痛。初始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承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jīng)過時間的醞釀,他感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fā)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七年。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我只準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我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點兒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p>
《我與地壇》作者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生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zhì)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索……失落、煩躁、穩(wěn)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2
人都是有一定壽命的。并且人必然要生,那必然要死??梢钥闯?,生與死是相互依存,就像連體嬰兒一樣,無法單獨生存下去。既然你已經(jīng)知道你必然會生,也必然會死,那你何必去思考自己將來怎么死的。要知時候一到,壽命將盡,誰也無法抵抗。
那么,生與死,又究竟是什么?生,根據(jù)在字典里的解釋,我可以造一個不一定對的句子:你生了也生了。這該作何解釋?第一個生,是出生的意思;而第二個生,則是生存、活的意思。死,自然好解釋,就是(生物)失去生命,自然就是死了。
如果自己來解釋,那么生與死并沒有一個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那么,我認為生與死則是人一生必經(jīng)的磨難,或者說是是必須經(jīng)歷的兩個過程。史鐵生認為生是交給一個人的事實,而死是順便保證的結(jié)果,是一個盛大、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有時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人是沒有的。”我想,剛出生的人使生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事實,但他還不會明白生與死的概念??墒牵倳灸艿姆纯顾赖耐{,這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能。而有的人不怕死,則是他們已經(jīng)沒有缺憾,看透一切,又怎么會怕死呢?我怕死,所以不想死。大部分的人死之前都是痛苦的。我害怕痛苦,所以怕死。修禪者說:“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p>
人生如夢。生是夢的開始,死是夢的結(jié)束。但夢怎么樣全靠你自己的定奪。有誰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p>
其實,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人的出生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如果你不是活著的,那么又何來生一說。如果你沒有活著,也就沒有生。沒有生,何來死?所以,生命的意義,我們?yōu)槭裁匆?,當然是為了活著而生,為了活著但卻不得不死。這亦是人的宿命。
其實啊,人這一生不過一瞬,而這就是生與死的過程。而生與死自無定義與道理。
《尖叫的海棠》里曾有一段裴雨棠和阮石的'對話,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蟲子,你說我會不會死?和那只小狗一樣?”
“流點鼻血就會死?你以為生命像花瓶一樣脆弱?”
“我一直都以為,我正在死去?!?/p>
“所有的生命都會死去,有生就有死,這并不可怕?!?/p>
“如果結(jié)局一定是死,為什么我們還要生?”
“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人生是因遺憾而完美的?!?/p>
生與死的關(guān)系并不可怕。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
人既然能生,必然就是老天要讓他在這世上留下點什么來?;钪灰欢ㄊ菫榱烁赡臣虑椤5阋瞿臣虑?,就必須要活著。人生著就一定有著自己的理想,那為何不趁還活著去完成它?我們正在活著,也正在死去。那之間是有過程的,有過程就必有時間,有時間你就可以完成它。
所以,暫時不用考慮人生的生與死,而是把自己充實好了,使自己始終處于一個飽和豐富的境界。
那么,生亦無憾,死亦無憾。
《我與地壇》讀后感3
最近讀完了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我與地壇》。
我認為史鐵生先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以及他寫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的病痛。他終年被禁錮在輪椅上,行萬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讀萬卷書;無法使自己的物質(zhì)世界變得富饒,那就讓自己的心靈花園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讓心靈在天地間挾飛仙以遨游,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審視世間萬物,向另一個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寧靜中回憶白晝的喧囂,在死亡的歸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歡離合。
史鐵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輪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輪椅上,要么是重回兒時重品歷史百味,要么是憧憬未來重新生機勃勃。這么說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過去或不著邊際地設(shè)計下輩子。比如在《好運設(shè)計》中,他把自己設(shè)計成了一個在頂尖大學當博士生的卡爾.劉易斯,什么都是完美的。但這篇《好運設(shè)計》是他自我點醒的一個過程,因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個完美的系統(tǒng)肯定會崩壞,學會接納自己的劣勢,這便是病痛教給史鐵生先生的。
史鐵生先生有兩篇相當長的散文是《記憶與印象》以及《記憶與印象2》。這兩篇的主要內(nèi)容基本上是作者腦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義的事敘述出來,加以“大小史鐵生”的評價,使作者對事物的評價有了多樣性,一深刻一淺顯,既不呆板,也不生澀,完全是發(fā)自肺腑,來自心底。
在《記憶與印象2》的開頭,有這么兩句話,我覺得值得我去琢磨:“記憶,所以是一個牢籠。印象,是牢籠以外的天空。”我從字典上發(fā)現(xiàn),記憶的意思是“過去的事物保存在腦子里的印象”,這仿佛把印象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保存在腦子里的,一個是沒保存在腦子里的。因為有或有過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見過的,見過的肯定是過往的。但字典上對于印象的.解釋是“感受過、接觸過的事物在頭腦里留下的跡象”,也就是沒留下來的不叫印象。這就有些令人糊涂了。但是稍微摳一下字眼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上文中我們解釋記憶之后,解釋印象之前,對印象的分類中把印象分成了兩類,一部分是記憶,另一部分是被遺忘的印象?!氨贿z忘”并不代表它從來沒來過,并且作者也說,它們只是在腦海深處深睡著,抵抗著歲月的風化,之后再突然醒來,變成平凡無奇卻令人唏噓不已的青蔥歲月。而作者筆下“牢籠外的天空”,也正是這些人生中的美好歲月。
年少氣盛的我們總以為一路的飛奔向太陽才無愧于生命,這沒有錯,我們也需要那股沖勁。但總會有東西阻擋你,或是一塊絆腳石,或是一面看起來無法逾越的高墻。如果短時間內(nèi)無法翻躍,別不知所措,也別硬碰硬,那就靜下心來好好整理整理被風吹亂的衣襟,欣賞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灑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靈看穿這陰霾。最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睜開眼,又是一條通天大道。
《我與地壇》讀后感4
初讀史鐵生,總是認為他只是海倫.凱勒、司馬遷那種不屈不撓人罷。然而當我讀《我與地壇》,感受到他心靈深處最樸實情感,才知道自己膚淺。
一個偉大靈魂是值得人們?nèi)ゼ毤毿蕾p與研究,正如史鐵生。他說:“假如世界上沒有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二十一歲他便雙腿癱瘓,這對于正值青春年華小伙子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苦難,正如苦心安排史鐵生降臨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尿毒癥,每周兩到三次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癥狀。這是任何一個常人無法做到,只有史鐵生,頑強地與病魔抗爭三十八年,并堅持用生命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fā)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曾說:“他不僅是生活勇者,更是生命智者和仁者?!笔疯F生想得比我們深入透徹,更坦然地面對生與死。他說:“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節(jié)日。”將死亡看成節(jié)日,是何等超脫。剛剛進入那癱瘓噩夢時,他也想過死,覺得活著毫無價值,是他感受到母愛力量,他寧靜思考生與死含義,用殘缺身體,說出最為豐滿思想。這思想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超越靈魂。
他不僅是偉大作家,還是朋友依靠港灣和心靈慰籍。當朋友家有什么煩心事時,他似乎從來都沒有殘疾過,似乎成別人解難神器,日日夜夜幫朋友想辦法。當朋友心情沮喪,擔心自己患癌癥時,他安慰道:“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贝_,他把命運交給上帝,但又用生命創(chuàng)造死奇跡。
史鐵生無聊時會玩吃豆子游戲,那股快活勁,無法想象他是一個與死神抗爭勇者。死神追著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終于明白為什么他比醫(yī)生所預料多活二十多年。我前段時間聽說一個揚大學生因感情問題自殺,人們?yōu)橹锵АKc史鐵生比起來差遠。既然活著,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就算前程險惡,都應堅強地活下去。因為你不是一個人,你是許多人希望與寄托。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應拼搏,最終才會像史鐵生一樣擁有無憾人生。
翻開《我與地壇》前幾頁,一幅照片映入眼簾,一位綻放著花朵般笑容中年男子戴著黑框眼鏡安詳?shù)刈谳喴紊?。這張照片深深震撼我。在視頻上,我看見他拼命地搖著輪椅飛快“奔”向遠方,那大概是生方向。無人能懂得一個殘疾人更渴望站起來,他在作品中寫道:“發(fā)燒才知道不發(fā)燒日子多么清爽,咳嗽才知道不咳嗽日子多么安詳?!比耍瑹o論擁有什么,都應滿足并好好珍惜,別在以后失去時后悔。
史鐵生是中國一顆璀璨明珠。
我感覺自己很有福,因為我聽過史鐵生,讀過史鐵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搶救他醫(yī)生,當他去世時,我一定會安詳?shù)乜粗谷凰廊ィ缢笥雅畠核f:“鐵生叔叔累,應讓他休息。”
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不能被苦難,嘲諷打敗。無論是何種困難,都應想想史鐵生,不向命運低頭,笑對生活,笑看人生。做人應有一顆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眾生,在人生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輪椅上鐵生正對著我們笑呢!但他已經(jīng)死,他沒有死!他永遠都不會死,鐵一樣地活著!
《我與地壇》讀后感5
七月,自母親做完手術(shù)后,我便讀起史鐵生的文章,從《我與地壇》開始,很奇怪,為什么《我與地壇》會成為我的淚點,是對生命意義的崇高敬畏嗎?是對經(jīng)歷人生磨難后的堅強感悟嗎?或許都不是,應該是心底最不愿觸碰的,關(guān)于對母親的愧疚,對母親獨有的超越生死的情懷。
看到先生在文章中不斷表達對母親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種壓得人喘不過氣的緊迫感,看到母親的無微不至的呵護時。想想現(xiàn)在的母親在我面前就像一個害怕犯錯的孩子一般,與我相處時太過小心翼翼,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給母親帶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泠。
多年前,讀到《秋天的懷念》不以為意。那時,老師點我讀課文,讀到最后“咱們娘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班里調(diào)皮的男生哄堂大笑,格外不好意思,現(xiàn)在想來,那時的我們是多么的可笑,現(xiàn)在再次捧起《秋天的懷念》,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潸然淚下。有些書,不是我們讀不懂,而是沒有相同經(jīng)歷的感同身受,沒有曾經(jīng)悲痛的歲月沉淀,永遠都是模棱兩可的看看。
有幾年的時間,我始終無法從父親離去的悲痛中走出來,甚至責怪到母親,為什么當年不給父親找更好的醫(yī)院,可能不會有后面的意外。父親成為我們之間苦大仇深的話題,多年來,我們之間從未談及過“父親”這一話題,父親離去的那些日子,我總會一個人坐在院子里整夜的'發(fā)呆,或者走在無人的大街上,我一直覺得母親不知道我的消極,直到,母親做完手術(shù)后,我們促膝而談,聊起“父親”這個沉重的話題,她說:“當時她看到我一個人悲痛的走出家門時,害怕我晚上會出去想不開,我一個人行走在街頭時,她也曾緊跟我的步伐,卻又想辦法不讓我發(fā)現(xiàn),先生說:“有我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與我而言是不是:“有我踏過的每一塊磚,都留下母親顫抖的身影”,那時母親與我相處,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同時又不想傷及我的倔強。這之后,我才回想媽媽在我每一個傷心的不眠之夜到底經(jīng)歷怎樣的擔憂,她和我說的時候,我真的哭了,好像心中有什么東西被點燃了一樣,火勢蔓延,來勢洶洶,淚水蒙住雙眼。
相比較我而言,最痛苦的應該是她,可她什么都不說,還要承受我的不解和冷漠,就像先生文章中的一句話:“兒子的一切困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人世間最偉大的應該就是母愛,我們都應該懂得親情。
現(xiàn)在,我覺得我很幸運,我和母親都從悲傷中熬過來了,手術(shù)后,母親的身體恢復的很好,我開始感恩上蒼,我想關(guān)于母親這一情懷,應該可以解釋,為什么讀先生的文章能產(chǎn)生共鳴的原因,讀一段哭一段,一直哭到讀完文章,但是先生沒有我這么幸運,他比我悲哀。當他第一篇文章發(fā)表時,想與母親分享時,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這樣卑微的祈求,這一生都無法實現(xiàn)。
其實在先生的《我與地壇》中,不僅僅寫母愛,還有夫妻之間的恩愛,社會工作者之間的敬愛,凡此種種,皆以愛的名義,闡述生命的意義,他以溫情的文字,教會我愛母親,教會我堅強,教會我善待生活。涕泗橫流應該是小孩子該做的事情,現(xiàn)在長大了,該去做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事情,說是彌補,不如說是陪伴吧!
《我與地壇》讀后感6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這是我翻開《我與地壇》目錄的第一章的簡介。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nèi)テ肺叮ゾ捉赖牡胤健?/p>
也許是高一的時候?qū)W過《我與地壇》的緣故,我最感興趣,同時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母親懷念的部分。以前讀《我與地壇》最吸引我的大概是史鐵生駕馭文字的能力。特別是書中對景色的描寫,足以讓我模仿著去準備高考作文。那時我覺得這篇文章真好。這樣的感受也許就是一個高考生的心里話。
前幾天再讀《我與地壇》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字里行間對母親的懷念,作者那種情感的升華。
我們無法想象作者在他生命最燦爛的季節(jié),雙腿的'殘廢給他帶去了多大的打擊。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時候,他至愛的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疲憊的雙眼。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種痛苦,那種痛苦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墒窃鯓拥耐纯嘣谧骷沂疯F生身上竟然發(fā)生了炫目的彩光,痛苦讓它如此美麗。
作者在母親去世后再一次搖著輪椅去地壇,就像往常一樣。只是再也沒有那一個一直在家門口望著他離去背影的人了,再也沒有在家焦急不安等他回來的人了,再也沒有人會去找他了……去地壇,作者不僅僅是去打發(fā)時間,因為那里處處都有關(guān)于母親的回憶。在那里,有母親的畫面。在那里,作者思考了兩個問題: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最終作者找到了答案。他感悟了“我殘廢,但不能頹廢”,應該像地壇那樣,讓生命張揚出活力。而想到自己的母親,他也明白了自己應該像母親那樣,勇敢堅強的面對人生的不幸,讓坎坷燦爛。
我不得不感嘆母愛的力量是如此偉大。如果沒有母親的愛,也許就成就不了這樣的作者的成功。如果說母親的愛,沒在坐著的生命中出現(xiàn),也許作者也會繼續(xù)自己的創(chuàng)作,然而那些作品會顯得少了一抹色彩。因為作品缺了一種愛的調(diào)劑——母愛。我們不得不承認,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所以才會有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經(jīng)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就因為有了這關(guān)鍵的第一把種子,那些地壇里的人——一對老夫妻,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他們給了作者的是無數(shù)次的鼓勵和感動。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像一滴滴無比珍貴的水,澆灌在作者心靈的土地上。滋潤那顆種子茁壯成長。作者也正是從那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氣,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里處處是人生哲理,它起著文化導向的作用,它贊揚偉大的母愛,號召人們思考人生。所以每次讀《我與地壇》我總會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同時我也會反省自己。當今條件下,我們的成長環(huán)境較舊時好多了,但工作事業(yè)上的阻力仍是難免的。在任何時候,想不克服困難而成就人才都是幻想。
付苦心,走苦路,苦點怕啥,酷勁,終成樂境。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我們不能放松懈怠,消磨意志;惡劣環(huán)境下,我們更應迎難而上。
在這條戰(zhàn)勝困難的路上,也許會很艱辛,但只要堅持走下去,我們就是贏家。因為我們戰(zhàn)勝了自己。而且不要忘記,我并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你身后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你——愛你的母親。是呀,這樣無論多么大的困難都會變得不那么可怕,要相信愛你的人能讓你戰(zhàn)斗力倍增。
《我與地壇》讀后感7
這篇文章沒有花篇幅來寫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事,卻十分別致地描寫了四季在作者眼里的形象。作者的眼光無疑是長遠的,他以一天中的時間,樂器,園子的聲響,景物,自己的心緒,藝術(shù)形式以及夢來比喻四季,一看是一段十分優(yōu)美的文字,再一看,仿佛都是作者的心緒。
園中的聲響,園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所親身經(jīng)歷過的,是獨特的卻又不失季節(jié)的特性。春天是哨聲,響亮而長遠;夏天是蟬聲和取笑聲,聒噪而熱烈;秋天是風鈴聲,清脆而空靈;冬天是啄木聲,空曠而單調(diào)。春天是搖蕩的串串楊華;夏天是陰涼的苔蘚石凳;秋天是古老的生銹大鐘,冬天是暮年的麻雀。嘗試著將這聲音與畫面組合起來,我發(fā)現(xiàn)最為消極的不是那個被人掛了“蕭瑟”招牌的秋天,而是這個單調(diào)而又無聊的夏天。蟬的鳴叫,現(xiàn)于炎熱的夏天,代表著身心的疲憊,蟬聲自帶單調(diào),聒噪得讓人厭煩,而樹葉的取笑無疑是在嘲弄蟬的單調(diào)及無趣;苔蘚石凳現(xiàn)于無人來往,寂寞而孤獨,苔蘚給人的一種滄桑而單調(diào)被突出了,陰涼的樹蔭又庇護這這個寂寞而又孤獨的石凳,古老的苔蘚,對應古老的大樹,大樹下的樹蔭更是久遠的。
縱觀這一副畫面,處處對應著作者在盛年時的情緒。他作為蟬,只能自己嚶嚶叫喚,旁卻滿是樹葉的嘲笑。它叫的聒噪,單調(diào)得讓人乏味,或許是故意唱給樹葉們聽的。作者癱瘓時的生活無疑也是單調(diào)的,乏味的讓人讓人厭倦,甚至以為他是在跟生活作對。生活嘲弄他,他卻偏偏要在這十面埋伏下,毅然地活下去。即使這人生是冗長單調(diào)而乏味的。而他作為一個石凳,凳上的苔蘚是他飽經(jīng)歲月洗禮的`標志,同時,他也開始變得麻木了。而凳下的果皮,我認為象征著被遺棄,他被生活所遺棄;凳上的被坐皺報紙,象征著被無視,被這個時代所無視,被周圍的人所無視。而在更外面的,是一層樹蔭,一層無論石凳怎么被打擊,怎么被遺棄,怎么被無視,都依然在的樹蔭。作者的隱喻在這里已經(jīng)很明顯了,樹蔭,則是母親;一片籠蓋這無視,嘲弄,遺棄的樹蔭,則是母親包容,無私,寬廣的大愛!這石凳之所以“耀眼而灼人”,是因為有樹蔭的庇護,使石凳散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還注意到了作者“以心緒對應的四季”。乍一看,似乎都是些消極的東西。春天人臥病,夏天人失戀,秋天人發(fā)霉,冬天人麻木。為什么作者是這樣了?再看看,這是心緒,不是別人的心緒,而恰恰是作者的心緒!作者認為春天臥病,為了讓人們發(fā)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的失戀為了對得起愛情,秋天的發(fā)霉使人們整理往事,冬天的麻木是為了適應死時的生活。作者處于春夏交替的年紀,他似乎也是發(fā)覺了春天的殘忍,成為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死無情殘忍的領(lǐng)悟。而夏天,這個“失戀”,我認為不單單指愛情,更是作者與母親分開的痛苦,只好用“失戀”來表達!可是,即將迎接作者的,是只能默默地整理發(fā)著霉的東西的秋天,秋天,是成熟與收獲的季節(jié),而作者所收獲的會將它變得成熟,縱觀作者一生,“發(fā)過霉”的東西,也無非是疾病的折磨,失親及失戀的痛苦,以及自己消極的想法說造成的之后一系列生活上的不幸。
四季交替,周而復始,而生命卻只有一次,這也表達了作者想要從頭再來的想法,意味深長。
《我與地壇》讀后感8
每天接觸文章似乎只是為了答出文章后占據(jù)角落的題目,不同類型的題都被研究出了標準框架,漸漸讀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特有的框架里,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閱讀似乎在大腦里有一個特定儲存區(qū),這儲存區(qū)有一個特異功能:存完即刪,多年的閱讀沒能在腦子里留下太多痕跡。
這幾天自由閱讀史鐵生前輩的我與地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在世講究一個緣字,緣就是上帝控制人類的力量,史先生與地壇便有緣,在地壇里找到了新的自己。在史先生處在人生低谷時地壇也是坍圮的,他們處在相似的命運中,但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為在這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寧靜去處,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在地壇中逃避現(xiàn)實,就像一個網(wǎng)癮少年一樣,無法控制得來到地壇,一來就是十五年。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來到這世上,但世上又有幾人明白呢,又有幾人會花時間去想為什么,一如地壇中的小昆蟲。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那里還有無數(shù)生命。人只有在失去一切時才能靜心來思考,而不是像被蒙上雙眼一般橫沖直撞,一味跟著前方不知是對是錯的腳步,只想著快再快一點。認為什么出生?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辯駁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四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一想,一切都安心多了,既然死神一定會在某時刻等你,那么為什么不想想怎么活的問題呢?這不是一個在瞬間就能想透的問題,就像味覺一樣,味道是難以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蘊。
人在低谷時會陷入一個怪圈,就像中了魔一樣,認為世上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可憐的了,這時周圍的人一切舉動在自己看來都是多余而惡劣的。他們要是沒有去安慰你,時刻守護你,你會認為他們拋棄了你,甚至他們不配他們在你心里的位置;若他們小心翼翼伺候你,你會認為他們太多余,自己根本不需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傷害了你的自尊,沒有給你足夠的恢復空間。其實往往這時候,你身邊愛著你的人要比你更痛苦,他們不能阻止你去做讓他們痛心的`事,因為那時你發(fā)泄情緒的方式,同時他們無法預知你在發(fā)泄時會遭受什么,所以他們只能做最壞的準備:時刻準備著承擔任何你遭到的壞事。而在此時你是無暇理會的,因為你已夠痛苦,體會不到你的不幸在他們那里是要加倍的。這樣的他們注定要活得痛苦,你也許會在某一天醒悟,或早或晚,也許他們會和你一起分享這喜悅,也許不會。史先生的母親在他成功時已離世,地壇上他兒子走過的車印后都不會再有一個母親的腳步,為什么她不再多活兩年?為什么他在兒子快撞開一條路時卻熬不住了?莫非她來到這世上只是替他兒子擔憂而不分擔一絲快樂?上帝是令人人厭惡的,但他也是明智的。這位母親心里太苦了,上帝就召她回去。
請善待自己身邊的人,他們是你來到這世上的有緣人。
《我與地壇》讀后感9
初讀史鐵生,總是認為他只是海倫.凱勒、司馬遷那種不屈不撓的人罷了。然而當我讀了《我與地壇》,感受到他的心靈深處最樸實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膚淺。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值得人們?nèi)ゼ毤毿蕾p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他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二十一歲的他便雙腿癱瘓,這對于正值青春年華的小伙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難,正如苦心安排史鐵生降臨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癥,每周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癥狀。這是任何一個常人無法做到的,只有史鐵生,頑強地與病魔抗爭了三十八年,并堅持用生命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fā)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曾說:“他不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笔疯F生想得比我們深入透徹,更坦然地面對生與死。他說:“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睂⑺劳隹闯晒?jié)日,是何等的超脫。剛剛進入那癱瘓的噩夢時,他也想過死,覺得活著毫無價值,是他感受到了母愛的力量,他寧靜的思考生與死的含義,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豐滿的思想。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靈魂。
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慰籍。當朋友家有什么煩心事時,他似乎從來都沒有殘疾過,似乎成了別人的解難神器,日日夜夜幫朋友想辦法。當朋友心情沮喪,擔心自己患癌癥時,他安慰道:“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的確,他把命運交給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創(chuàng)造了死的奇跡。
史鐵生無聊時會玩吃豆子的游戲,那股快活勁,無法想象他是一個與死神抗爭的勇者。死神追著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終于明白為什么他比醫(yī)生所預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時間聽說一個揚大的學生因感情問題自殺,人們?yōu)橹锵АKc史鐵生比起來差遠了。既然活著,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就算前程險惡,都應堅強地活下去。因為你不是一個人,你是許多人的希望與寄托。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應拼搏,最終才會像史鐵生一樣擁有無憾的'人生。
翻開《我與地壇》前幾頁,一幅照片映入眼簾,一位綻放著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著黑框眼鏡安詳?shù)刈谳喴紊稀_@張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視頻上,我看見他拼命地搖著輪椅飛快的“奔”向遠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無人能懂得一個殘疾人更渴望站起來,他在作品中寫道:“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詳?!比?,無論擁有什么,都應滿足并好好珍惜,別在以后失去時后悔。
史鐵生是中國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感覺自己很有福,因為我聽過史鐵生,讀過史鐵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搶救他的醫(yī)生,當他去世時,我一定會安詳?shù)乜粗谷凰廊?,正如他朋友女兒所說:“鐵生叔叔累了,應讓他休息?!?/p>
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不能被苦難,嘲諷打敗。無論是何種困難,都應想想史鐵生,不向命運低頭,笑對生活,笑看人生。做人應有一顆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以一顆平常的心對待眾生,在人生的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輪椅上的鐵生正對著我們笑呢!但他已經(jīng)死了,他沒有死!他永遠都不會死,鐵一樣地活著!
《我與地壇》讀后感10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弊x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xiàn)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jīng)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里體現(xiàn)了不服輸?shù)木?,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里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么的難受啊??墒撬部吹搅藵M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jīng)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后,態(tài)度消極,仿佛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著失望的心態(tài)。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么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fā)現(xiàn)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沖著我笑。
我不知為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么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為幾次考試分數(shù)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嘆氣的。我看著自己小腿光滑緊致的皮膚,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著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卻懷著一顆熾熱的心,這多么令人無地自容?。?/p>
“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jīng)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jīng)歷打磨愈發(fā)溫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著她,琉璃遭蝕、朱紅淡褪、高墻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后,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蕓蕓眾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并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讀后感10篇 我與地壇讀后感800字高中生相關(guān)文章:
★ 有關(guān)《我與地壇》教案3篇(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