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后感5篇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800字,以供參考。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1
這里講的是一個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惡病纏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著老師,聆聽他最后的教導,并在他死后將老師的教導匯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矚目的文集,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還著寫了一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對于他來說,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jīng)歷則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不僅震撼著作者,也憑借著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yè)的奇跡。
讀這本書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爭了很久。畢竟因為書的封套上那么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余秋雨推薦”,于是,很怕這本書會像余先生的書一樣,讓人深感是那樣的正經(jīng),那樣的正襟危坐。還好,對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總會有吸引人的地方,總會讓我明白到人生的意義,總會讓我深感其所表達的內(nèi)涵之處。
一位身患絕癥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么?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并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個,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嘗后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脫……也許這些并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后,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nèi)匀辉谶@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斗志昂揚地生活著。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nèi)心,也思索著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lián)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瞇一瞇眼睛,想離開現(xiàn)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說“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種所謂的程度才是我們?nèi)松^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體味人生,難道就不是一種很好的追求嗎?看完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將會得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相約星期二”吧。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2
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最近一來我總是問自己:“人為什么要活著?”、“人生的好處在哪里”,這是二十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四十歲,人大多已經(jīng)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讓我黯然神傷。這千古之問,有誰能說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卻并不解決我們平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透過他的學生,向我們帶給了一份人生的答卷?!耙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書《相約星期二》封面的話,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時刻里,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米奇把他對人生的話題拉了個目錄,每周二飛到老莫里身邊,聽他講述,其實不能叫講述,叫兩個友人之間談心更為恰當,直到老莫里離開。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堂關于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著米奇,影響著周邊的人,我想還有讀了這本書的人。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jīng)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癥——靈魂將眼睜睜地看著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jīng)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齊討論“生活的好處”,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好處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后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xù)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著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說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盼著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理解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職責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完美得多;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應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為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并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著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后火化,他對家人說:“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闭劦侥沟兀瑢W生說:“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說話了?!蹦镄α耍骸暗綍r候,你說,我聽?!蹦镆宰约鹤詈蟮拇嬖冢撟C了人性的完美。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jié),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3
這是一本打開后不想放下的書,這是一本看完后還會再次想翻閱的書,一本讀了一遍還想再讀一遍的書,是我讀后感到頗受教益的書。
莫里,社會學教授,他身患絕癥,因為一家電視臺的“夜線”節(jié)目采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偶爾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則宣布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后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這十四堂課中, 涉及到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
讀完后,對我觸動很深。我時常在想: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的?
當死神離自己越來越近的時候,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對我們娓娓道來。
臨終的前幾天,他與學生討論,如果他的生命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會做什么:
“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叭缓笪視ス珗@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巴砩希覀円黄鹑ワ埖晗碛蒙虾玫囊獯罄媸常部赡苁区喿印蚁矚g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p>
這樣的一天,對于我們正常人來說,也許就是一個平凡的一天,但是,對于生命垂危的莫里老人來說,在死亡面前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
莫里教授說:“人意識到會死,看問題的眼光也就不一樣了,更珍惜活著的'生活”。
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p>
什么是人生最困難的事?學生問。
——與生活講和
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
莫里教授說:“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傆X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弗蘭克爾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莫里看來,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實的需要,就會走向關愛和奉獻。他在最后的課程中一遍遍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一種愛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沒有給予你這種東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
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chuàng)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我想,生活的意義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我們都應該要為自己而活。不要辜負你活著的每一天,這是你人生的目的。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4
看完這本書,我用了半個月時間,每看完一篇都讓人深思,讀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寫才好,沒有多少文采,只能發(fā)表看到某段話時當下的感想。
剛開始看沒有多大感觸,直到第49頁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蔽液仙蠒胂胱约?,發(fā)現(xiàn)這27年我很樂于享受后半句,卻很少去做前半句。還記得父親曾跟我說過:“只有你先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备赣H說的和莫里教授所傳達的意思一致。但是我們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頁,當我看到莫里說:“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你首先應該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边@句話對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觸的合作伙伴總是充滿了疑慮,總是不相信對方,其實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又如何讓別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頁時,是我對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處,也是我唯一反對莫里之處。他說:“如果你能接受隨時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耽于抱負了,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么重要了?!焙仙蠒?,我想:“人類對物質(zhì)的要求不是絕對的,看你處于什么樣的人生境遇,當你處于將死之時,物質(zhì)便已然顯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愛會成為你的第一要求,在親人的陪伴,愛人的守護面前,金錢就如糞土。但是當你依然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時,物質(zhì)便不可或缺,你的滿足感不僅僅只來源于精神,也來源于事業(yè)上以及物質(zhì)上帶來的成就感,為了這份成就感這份滿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時間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說的“你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就不那么重要”。當你處于一個旺盛生命力的階段為什么要過一個瀕死的生活狀態(tài)。把握一個度,不要完全杜絕物質(zhì),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個時刻,都不要放棄愛,愛別人也愛自己。
只想說《相約星期二》對我的生活、感情、事業(yè)都很適用,看完第97頁的時候,我笑了,因為發(fā)現(xiàn)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維方式,“你一旦投入進去,就能充分的體驗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傷,你認識了這份感情,現(xiàn)在我要超脫它。”說的真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當傷心難受的時候,任由自己這個情緒的抒發(fā),最后告訴自己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沒有人一定要天天開心。超脫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緒、感覺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場游戲——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離開你。很灑脫,身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說的一樣,就是來體味這世界的百態(tài),開心、傷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種情緒,經(jīng)歷每一件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這是屬于我這輩子獨有的經(jīng)歷。不要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著走。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5
幾年前,一位好友勸我讀一讀在美暢銷排行榜的一本好書《相約星期二》,它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fā),改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進新華書店,在新書架上找到了這本書,一個老頭,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的課,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從此讓我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一位美國一位頗有成就的專欄作家、電臺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癥,在前往探視中與老教授相約每周二,在與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個星期里,米奇。阿爾博姆聆聽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誨,他們聊到了許多的人生問題多,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臨終一課。這持續(xù)了十四周的人生課題,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爾博姆將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談話內(nèi)容編輯成冊,書名《相約星期二》。
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面對自己將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它沒有發(fā)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沒有什么心靈雞湯之類的詞語,只有記錄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親切、幽默面對即將死去的事實,侃侃談吐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這是一堂關于如何面對愛與被愛,衰老與死亡的'教育課。之所以讓我感動,面對關愛,當大多數(shù)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更多一些關愛時,而莫里教授卻始終保持往以的樂觀和一向飽滿的熱情,繼續(xù)給唯一的學生上課;面對衰老,當大多數(shù)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時光如劍、逝者如斯夫時,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后,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對死亡,在大多數(shù)人恐懼而終日不可惶恐時,而莫里教授面臨死亡,坦然的說:死亡跟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用清醒冷靜和熱情的心態(tài)去審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現(xiàn)狀,勤勤懇懇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隨著流失的歲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xiàn)。自從讀《相約星期二》之后,我對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認知,再也不會抱怨和畏懼。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擋時間逝去的腳步,也不能抹去歲月留在臉上的痕跡,但我會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tài),以平常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扎扎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做一個永遠快樂的平凡人。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5篇 相約星期二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 小說《相約星期二》的讀書心得優(yōu)秀感悟3篇(相約星期二每章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