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道德情操論》讀后感10篇(道德情操論經(jīng)典語錄讀后感),供大家閱讀。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1
人擁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現(xiàn)為功利,為自身利益著想,為理性控制。
同情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應。當人們看到他人遭受苦難,心理上會自動想象自己遭遇那種處境時的表現(xiàn),然后通過情緒表現(xiàn)(快樂的事也如此)。無論是什么樣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擁有同情的本能,少者為麻木,多者為善感。而人們的這種同情會對當事人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若為快樂,那么他(她)將更加快樂,并為自己的快樂感染他人而感到滿足。悲痛者,則會更加認同自己的表現(xiàn),認為理所當然,對于他人,則投以理解、感激。(但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狀態(tài)傾向于快樂與悲傷的平衡點,并且對快樂投以認可,希翼,對悲傷表現(xiàn)出逃避。所以,往往快樂更易感染人,而對于某些記憶上存在陰暗的人,則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傷所感染,引發(fā)與當事人相似的情緒。由于主流傾向快樂,所以悲傷的當事人在經(jīng)歷對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憤怒后,將反思自己的情緒是否適合自己的境況,由此漸漸‘正?!#?/p>
朋友之間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關系,人對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當發(fā)生快樂或悲傷時,朋友的表現(xiàn)對主觀感受尤為重要。所以,總是要求朋友要將同情盡量的趨近自己的情緒,才能符合‘朋友’這個稱號。若表現(xiàn)麻木不仁,或與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會受到威脅。有的會產(chǎn)生‘朋友不關心自己’‘自己被忽視’‘朋友背叛’的猜想——對外反思。有的會產(chǎn)生‘自己是否做錯’‘對事表現(xiàn)是否不當’等一系列的對自身的思考——對內反省。
人總是希望被認可,甚至忽視合理性。而一個朋友是否能夠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從錯誤拉回正軌,便是標準。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2
崇尚通過勞動與智慧獲得的財富與地位和崇尚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與地位從表面上看并無二致,因為他們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財富與地位。而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卻往往被忽視,甚至不為人知。其實財富與地位僅是人類作為動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為這些可以滿足一個人在物質條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層次的目標。一個人的追求到底屬于哪個層次其實很好判斷,只要看他在擁有了財富之后的表現(xiàn)即可得知。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這句話并不過分與偏頗,而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在作為生物來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在解決上并不是順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認,但不得不承認,“財富”與“地位”可以檢驗一個人的道德追求。當一個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問題時,你是不能說他“心向腐化”的,因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僅此而已。可他卻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產(chǎn)生了哪些不同的'影響,這些影響又會帶來哪些后果。當許多人都是這樣的狀態(tài)時就形成了所謂的“壞風氣”,可不知道他們僅是想讓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所以問題并沒有出在他們對“財富和地位”的渴望與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經(jīng)解決了基本問題的人們沒有為他們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樣!
如果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3
該書的重要性是毋庸諱言的,亞當斯密先后六次修訂本書,直至其去世前仍抽出時間專門修訂,可見其對本書的重視,可以說,這本書是亞當斯密以一生經(jīng)驗對人生價值的總結。對這本書的翻譯目前的版本大多語言晦澀、難以理解,個人認為大可不必把它作為一部經(jīng)典文獻進行艱深的研讀,而應作為對一個睿智老人人生經(jīng)驗的了解,這樣可能看起來會輕松有趣一些。
本書并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其所闡述的觀點能夠跨越時空,歷久而彌新,正如2007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可以看出,其闡述的觀點最終仍是“利己”,與其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國富論》相比,這種“利己”不再是以“經(jīng)濟人”假設為前提的,而是把“社會人”假設作為論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會人”更接近人的本質,從而使本書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義。
亞當斯密認為:無疑,人都是利己的。經(jīng)濟人的利己體現(xiàn)在能夠以貨幣形式衡量的物的獲得上,而社會人利己的體現(xiàn)卻是自身需要的感覺的獲得,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概念,這種感覺即為“效用”,亦即對人而言,物的獲得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目的卻是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感覺。把人作為“社會人”,我們就可以理解很多“經(jīng)濟人”無法理解的現(xiàn)象,人為何會自愿進行公益活動,富人為何熱衷捐款,盡管這些活動讓他們付出機會成本甚至是直接的經(jīng)濟損失,是因為他們在進行這些活動時獲得了某種他們需要的感覺,相對于賺錢而言,他們更需要這些感覺。
亞當斯密正是以社會人假設為前提,論述了人應當怎樣才能更好的“利己”,答案正是“利他”。因為在利他的過程中,你會獲得你所需要的感覺。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闡述的那樣,人的需求有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尊重、社會價值、自我實現(xiàn)。金錢可以滿足人最基本的物質需要,但買不來別人對你發(fā)自內心的尊重;金錢可以買來價值連城的藝術品,但能否從中獲得藝術的感染從而讓你獲得高峰體驗,卻根基于你自身的修養(yǎng)。簡單的說,金錢買不來感覺。
《道德情操論》正是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獲得這些金錢所不能滿足感受,一方面是應當如何對待自己;另一方面是如何對待他人。亞當斯密給出的答案是:“出于掛念自己的福祉,我們會具有審慎的美德;出于掛念別人的福祉,我們會具備正義和仁慈的美德”。
《國富論》中,亞當斯密說“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xiàn)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xiàn)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xiàn)的還要好?!边@便是市場經(jīng)濟這只無形的手的來源。《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在闡述另一只無形的手,這只手根源于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因個體的弱小而不得不團結起來共同生活,依靠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一步步形成我們目前所生活的社會,人類發(fā)展的歷程已在我們每個人的基因里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烙印,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無時無刻不與其他人發(fā)生著關系,不可能孤立于社會而單獨存在,本質上,只有集體生存,個體才能生存,只有集體發(fā)展,個體才能得到發(fā)展。而在人類社會演進的過程中,逐漸的形成了一只無形的手,這只手總是推動著個體向有利于促進集體發(fā)展的方向前進,順從這只手,個體便能夠在集體中得以生存和發(fā)展,違背這只手,必將招致痛苦和毀滅,這只手便是道德。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4
在我還在大學時候就拜讀過亞當斯密的經(jīng)典著作《國富論》,后來知道這位經(jīng)濟學大師還有這樣一部關于“人”的著作,就帶著一種好奇的態(tài)度讀了這本書,看看以經(jīng)濟學家的眼光來分析人性會給我?guī)硎裁礃拥恼鸷场?/p>
英國十八世紀著名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共修訂過六次。亞當斯密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fā),討論了善惡、美丑、正義、責任等一系列概念,進而深刻地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fā)展的秘密。此書對于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是市場經(jīng)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圣經(jīng)”,堪稱西方世界的《論語》。
在當前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社會地位變化不定、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企業(yè)改革改制成敗、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強權、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義、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國“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后,一直不厭其煩反復思考的焦點。亞當斯密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觀察、思考寫成了《道德情操論》??梢哉f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tǒng)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兜赖虑椴僬摗废敫嬖V讀者——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努力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種植在人的心靈里。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5
亞當斯密一生就寫了兩部巨著——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這位紳士花了31年時間5次修改該書,還希望死后在墓志銘上寫上格拉斯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道德情操論作者亞當斯密安眠于此,可見該書傾注了斯密一生的精血并且他以此作為自身最高榮譽。
看完本書仿佛喝了一碗加了藏紅花和參鮑膠肚的不加鹽的雞湯,容我慢慢消化。歷時整一年多讀完斯密這部號稱前后修訂近三十年的著作,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思維的精細度宛如發(fā)絲!論述各篇的關于各類人類情感的縝密邏輯和細致程度讓人贊嘆斯密卓越的情感體察力、合理聯(lián)想力和換位思考的能力。許多于他本人不可能體會的情感道德問題也被如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一般精確地展現(xiàn)出來,令人驚嘆!
同樣更令人贊嘆的是斯密廣博的各類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知識,書中旁征博引了近200位哲學家、帝王將相、各類科學家的理論和觀點,沒有扎實的閱讀功底和安靜的求學之心是很難達到的。本書總結了多種哲學流派對道德情操的`觀點,并嘗試了以自己的方式總結和提煉出來一套更適合的情感道德體系,值得我們反復揣摩。
當然,本書因其涉獵的范圍和側重點并不大眾,需要積累多一些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的哲學流派知識會有益于對本書的理解……并不聽任自己受其處境必然會激發(fā)的那些散漫的激情所擺布,而是按照他內心的那個偉大居民、那個神一樣的人所指定和贊許的那些受約束的和矯正過的情緒來支配自己的全部舉止和行為,這樣的一個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的人,才是熱愛、尊敬和欽佩的唯一真正的和合宜的對象。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6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利益驅動下,人自私的情感越來越明顯,私欲的膨脹給道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很多傳統(tǒng)的道德觀已經(jīng)不被人所看重。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導致社會的道德缺失。財富固然重要,物質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們不能夠為了利益和物質的追求而忘了對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則,人類和禽獸就沒什么區(qū)別了,僅僅是為了得到物質,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之后,世界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講述了人如何獲取財富,如何把握規(guī)律做到利己。然而,過度的利己是會導致社會利益化,冷漠化的,為此,亞當斯密很負職責地寫了《道德情操論》,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fā),討論了善惡、美丑、正義、職責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chǎn)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并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說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fā)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它對于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譽為市場經(jīng)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圣經(jīng)”,西方世界的《論語》。
而我個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并沒有抱著用它去解釋經(jīng)濟社會的態(tài)度,而僅僅是用來解釋我個人的內情緒感。讀完《道德情操論》,我感覺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變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個更清晰的指引。這是平時上課學習老師所不能教予我的?!兜赖虑椴僬摗犯羁痰亟沂玖巳藘刃牡那楦?,包括善惡美丑,它比《丑陋的中國人》更讓我震撼,和受啟發(fā),正因它解釋得更深層次。
讀完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何謂道德,道德的好處何在?在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觀點認為:“所謂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為,是一種自然地情感流露。一個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種狀況再做出利他行為,這種理智的思考已經(jīng)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里,道德準則是一種自制意識,是良心的呼喚,是對普遍道德的職責感。如在第五章中寫到,“他行為的動機不是出于別的,可能只是出于對既定的職責準則的尊重,一種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則行事的嚴肅而真摯的愿望?!薄斑@種敬重,還由這樣一種見解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即認為這種敬重起初是出于人的天性將它銘記于心,之后被推理和哲理所證實,認為這些重要的道德準則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則,大自然最終將給那些盡到自己職責的人以獎賞,而對那些不盡自己職責的人給予懲罰?!闭怯捎谶@種對道德準則的堅信和敬重,想成一種職責感,自制力,這也是本書里說的“行為的合宜性的決定”。在全本書中,道德情操都是人類情感的反思以及對善美的追求,這與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為意識有些差異。而我更認同亞當斯密的觀點,正因惡念是每個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個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并不是圣人,完全沒有惡念,而是構成了良好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這種信念支撐著他不作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因此他很少惡行,得到人們的完美評價,覺得他是個道德好的人。而道德敗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價值觀的不一樣,道德觀念的薄弱,致使他無法抗拒利益的驅動,而做出了損人利己的行為,而這種人是對社會不利的,影響社會和諧的,因此,需要強調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這本書中,亞當斯密把道德情操歸的根源歸結為同情心,這與人性論有著相似之處。在書的開端就講述了同情心的問題?!霸谌说奶煨灾锌偸怯幸恍└畹俟痰臇|西。無論一個人在我們眼中是如何自私,他總是會對別人的命運感興趣,會去關心別人的幸福;雖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為別人感到高興。當我們親眼目睹或是設身處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chǎn)生同情或憐憫。我們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像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一樣,這種情感決不是專屬于良善君子,盡管他們可能對此最為敏感。即使一個無賴罪大惡極,無視一切社會規(guī)范,他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p>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7
讀完這篇文章知道它的主要內容是:身處千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yè)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后一直不厭其煩反復思考的焦點。
他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思考寫成了這本十分罕見的,也可以說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tǒng)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訴讀者——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jīng)濟的和諧地運行,甚至民族的強盛將是至關重要。
大家都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一句名言——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卻很少有人讀過。他在這本書里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我們來說,第一是發(fā)展。第二是協(xié)調發(fā)展。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
這本書中,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
首先,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談到對優(yōu)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心情感同它意欲產(chǎn)生的或往往產(chǎn)生的結果之間的關系來研究——優(yōu)點(受賞)與缺點(受罰)。第三卷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第四卷: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271頁)。第七卷:論道德哲學體系。
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guī)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我們行業(yè)一樣處處都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公司推薦這本書給我們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fā),讓我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去對待生活。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8
亞當·斯密經(jīng)過漫長的創(chuàng)作、增補、修訂及整個研究、寫作計劃過程,著作《道德情操論》終于“定型”了,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版本。在這本書里,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我想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而已,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其所闡述的觀點是能夠跨越時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歷久而彌新,在歷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豐富的內涵。
他傳達給讀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應該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面。因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guī)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倘若以后我們真正踏入社會了并且找到了屬于了我們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們行業(yè)一樣處處都是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的。無可否認,努力擠出自己有限的時間去看這本書,心靈得到很大的啟發(fā)——它給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督促我要學會互相幫助和互相體諒,讓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匆匆而過的路人、朋友,親人和愛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fā)點是同情心”,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讀過這本書,僅僅是最開始,我們看到“設身處地”這個詞的出現(xiàn)頻率是很高的。后來有反復出現(xiàn)“激情”、“強烈”、“合宜”、“盡善盡美”等詞。小時候,思想品德課的時候老師教會我們要換位思考,這不正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嗎!正是由于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象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說同情與其說是因為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chǎn)生的,不如說是因為看到激發(fā)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chǎn)生的。但是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快樂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還是通常遠遠不如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他在書中說:“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從關心自己開始,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闭\然,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千百年來,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著我們后來人嗎?即使是論社會階層的區(qū)別也是孔子一直討論的話題。
然后亞當·密斯在第二卷中談到對優(yōu)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心情感同它意欲產(chǎn)生的或往往產(chǎn)生的結果之間的關系來研究——優(yōu)點(受賞)與缺點(受罰)?,F(xiàn)在的社會同樣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鄉(xiāng)原”一樣,這些都應該是一種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優(yōu)點、好的品質應該得到報答而缺點、壞的品質應該得到懲罰。在第三卷中他又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還有第四卷的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論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他說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密斯論道德哲學體系。
說實話,雖然我看起來有點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對人類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呢?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腐敗、就業(yè)壓力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會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必備的條件。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就要求我們常懷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義之心待人處世,互幫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現(xiàn)在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通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更加堅定了追求和信仰,現(xiàn)在必須好好學習,培養(yǎng)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并且,把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發(fā)揚光大。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有德的民族會受到世界的尊重,歷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們都能做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們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國家民族。國家一直在講求德治,可是我們這樣的適合暫時還無法擺脫法治的社會。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看到一個高國民素質的中國,一個可以用德治和諧的社會,我們相信著并為之努力著!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9
讀了《道德情操論》,對自己受益匪淺。
作者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思考寫成了這本十分罕見的,也可以說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tǒng)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訴讀者——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jīng)濟的和諧地運行,甚至民族的強盛將是至關重要。
大家都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一句名言——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卻很少有人讀過。他在這本書里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我們來說,第一是發(fā)展。第二是協(xié)調發(fā)展。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
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guī)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我們學校一樣處處都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學校推薦這本書給我們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fā),讓我們以后在學習及與同學相處中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10
《道德情操論》深入的探討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所向往的和應具備的美德。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首先,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其次,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最后引出關于情感適宜性的原理:通過別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來判斷它們是否合宜。這本書把我們最習以為常的東西用完整而嚴密的邏輯書寫了出來,令人為之嘆服。斯密認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況下,我們對快樂表示同情的傾向比我們對悲傷表示同情的傾向更為強烈;同想象中產(chǎn)生的對痛苦情緒的同情相比,我們對令人愉快的情緒的同情更接近于當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即相比較于痛苦,人們更加愿意去同情快樂,并且表現(xiàn)出更容易表達在表情和表現(xiàn)在行為上。所以在蕓蕓世界,我們千方百計來炫耀自己的美貌、財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態(tài)、貧窮和卑微。這就是形成社會秩序與等級差別的根源,人們更傾向于美者、富者和強者,而對與此形成的對立面的態(tài)度通常都是相差甚遠。對于這點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導出一種往往在如今社會早已泛濫的道德缺失行為。在物欲橫流,到處充斥偏見的當今世界,我們通常會很輕而易舉地去欽佩一個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個富人,雖然我們幾乎不了解他們的成功經(jīng)歷和發(fā)家史,但這卻并不影響我們將個人的敬佩冠于他們身上,而這種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應該屬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們對地位低下的窮人和小人物的偏見更是嚴重,我們輕視怠慢貧者,鄙視厭惡弱者,將本來應該只適于無知者和丑陋罪惡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給了別者。
現(xiàn)如今社會瞬息萬變,我們作為普通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jīng)濟的和諧地運行、甚至民族的強盛都將起到十分深遠的影響。一本好書的作用在于,好書讓人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堅定自己的信念,消除自身的疑惑?!兜赖虑椴僬摗愤@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把梳子,我原本就有所了解,有所知曉的事物,在閱讀后有了一種豁然開朗并且找到脈絡的感覺。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10篇(道德情操論經(jīng)典語錄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