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儒林外史讀后感5篇(《儒林外史》讀后感作文),供大家品鑒。
儒林外史讀后感1
剛開始看《儒林外史》的時候,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后來聽了爸爸的講解才明白。
就拿范進中舉來說吧。古時后,人們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是范進這一類的書生吧。你看他沒中舉人以前,除了死讀書,啥也不會,連賣個雞都不會,全靠他岳父接濟,一點生存的能力都沒有。
其實讀書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我們的三頓飯是一樣的:吃飯,吸收營養(yǎng),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zhuǎn)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yǎng)不良”,別無他用。
從此可看出當時的書生為做官而不惜一切代價讀書,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當官后貪污受賄,剝削老百姓,只有極少部分是為了老百姓著想?,F(xiàn)在社會這種情形已經(jīng)大大改善,但還是有不法分子貪污受賄,危害百姓,但他們最終將受到法律懲治。
儒林外史讀后感2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說,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xù)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shù)墓适隆?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于進學,做了相公!后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xiāng)試,結(jié)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jié)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讀后感3
對于每個人來說,功名是誘人的,但在到了那些勤讀詩書的人手里也是甜蜜的,但我認為為了功名發(fā)狂的往往是些既無學問又無操守的表現(xiàn)。令人難忘的那個范進,簡直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他為功名追求了一生,付出了青春年華甚至尊嚴,知道老了老了才有幸博得一個功名,他因功名而落魄,因功名而被岳父看不起,又因功名而發(fā)狂,也因功名而受到鄉(xiāng)人的追捧,甚至因功名而失去了母親,他的一生就是為功名左右的一生,這是他個人的悲哀,也是所有讀書人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
《儒林外史》就用這樣一類人來反映當時社會的毛病和危機。描寫了讀書人面對功名利祿下丑態(tài)百出又可笑又可氣。
哎,人生富貴功名乃身外之物,難到他們連這也不明白嗎?他們只為了一時貪圖享樂卻遺臭萬年。
面對他們的這種趨炎附勢,老奸巨猾的嘴臉,真的是反應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對這些讀書人的毒害。
對這些受毒害的讀書人是值得同情的,但對于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是不可原諒的!而作者對于他們是進行了很強烈的批判。我是認同和支持作者的,希望大家也支持我!
儒林外史讀后感4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讀完了《儒林外史》。這部長篇諷刺小說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把眾多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虛偽。
書中讓我油生敬佩之心的是孝敬母親的王冕。王冕7歲時父親去世,家境一貧如洗,與母親相依為命。10歲時給秦家放牛,有時候秦家煮些腌魚、腌肉給他吃,他就拿荷葉包了帶回家,留給母親吃。14歲賣畫得了錢,就買各種好食物來孝敬母親。在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他用牛車載著母親到處玩。后來,母親年老生病,臥床不起,王冕遍尋良醫(yī),為母親治病。母親去世,他守孝三年。
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王冕的愛母之心,孝母之情讓我深受感動。父母不僅給了我們生命,百般呵護養(yǎng)育我們,而且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所以我們也要好好報答父母?!兜茏右?guī)》中的“入則孝”篇也講述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導我們要虛心聽話,照顧父母,為人做事不要讓父母擔心,與父母交流要態(tài)度誠懇,一生一世都要記住父母的恩情。
想想自己遇到不開心的事,就任性地對媽媽發(fā)火,全然不顧她的感受,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全忘了。我要對媽媽真誠地說句對不起。以后我一定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儒林外史讀后感5
作文羅金寶馬上閃入葦叢失蹤;于是我常常把臉貼在母親的手上,覺得十分溫暖、舒適。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只小巧玲瓏的烏龜。只有快快樂樂地成長,長大,才是一種可愛的理想,一種美好的結(jié)果!我的父親有兩條火燒云似的眉毛,又粗又黑,仿佛在沖我們微笑,那樣迷人。我可是大家公認的天才。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二回,我又認識了一個歷史上頗有點名氣的讀書之人,一個屢考屢敗最后卻大器終于晚成的——周進老先生。
明憲宗成化末年,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花白花白的胡子,頭上總是戴著一頂舊帽子,已經(jīng)是一個老人家了。他為了自己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xiāng)里,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到了60多歲了,居然連個秀才也不能考上。一天,他與他的姐夫一起來到了省城,走進了貢院。周進由于聯(lián)想到了自己沒有考上秀才,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可憐,于是湊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買了一個監(jiān)生。于是,他馬上就向替他捐監(jiān)生做的商人們磕頭,說:“你們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周進將來如變驢變馬也要報效你們!”不久,周進憑著監(jiān)生的資格居然最終還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
周進曾經(jīng)屢考屢敗,可他絲毫沒有氣餒,居然能使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都被感動了,主動替他花錢捐了一個監(jiān)生來做,后來終于考上了秀才,但他沒有驕傲自滿,而是繼續(xù)努力,又考上了舉人,最后還中了進士,提升為了御史。
古代的科舉制度,還是商人花錢替周進捐買了監(jiān)生,我在此不予妄加評論了,但我要說的是,我在周進的身上看到了一個閃光的點,那就是“敗不餒,勝不驕”,這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
儒林外史讀后感5篇(《儒林外史》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