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王陽明心學讀后感3篇 陽明心學的讀后感,供大家品鑒。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1
趁暑假假期,讀了一本朋友介紹的《知行合一王陽明》。
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碩士度陰山,由于他欣賞的唯心主義使他認識了王陽明,在后來的學習道路上,經(jīng)過十年嘔心瀝血,終得厚積薄發(fā)之作。
此書主要解讀了知行合一這一哲學理念以及其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的通俗全傳,也可以說是一部從知行合一的角度來呈現(xiàn)王陽明傳奇人生的傳記。這就不得不說到王陽明。
王陽明,浙江寧波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創(chuàng)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陽明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它從道德修養(yǎng)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內(nèi)在矛盾,并主張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號。
知行問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王陽明的立場是知行應(yīng)當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爸切械闹饕猓惺侵墓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導思想,人的行動要按照要始終遵循道德才能達到“良知”的工夫。
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nèi)心的平靜。朱熹主張去心外格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現(xiàn)在所做的事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而已。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仕途就變得光明起來,南贛剿匪以及平定寧王都是他心學的運用。我認為在他的心學中有心理學的應(yīng)用,似乎他的心學可以運用到任何領(lǐng)域,而王陽明則解釋為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yīng)該把自己看的輕賤,但其在剿匪時卻因為士兵剿匪時士氣不高,當眾砍殺了幾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眾生平等,那他又為何以別人的生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前進,這無疑違背了他提出的觀點。不過王陽明也說自己在運用戰(zhàn)術(shù)的時候是違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講學過程中從沒有提過這些戰(zhàn)術(shù)的運用。天地間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則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正如-所說,貫徹核心價值觀、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都一樣貴在知行合一?!爸笔腔A(chǔ)、是前提 ,“行”是重點、是關(guān)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帶“知”,做到知行合一;也要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統(tǒng)籌兼?zhèn)?、多管齊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看得見、信得過、學得來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
所以“知行合一”這一思想,更強調(diào)的是個人精神修養(yǎng)與精神境界對道德行為的影響。談及人的行為我們就要知道,正確的認識可以積極影響人的行為;錯誤的認識則消極人的行為。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正確認識,因此只要我們對其進行必要的正確引導就會積極影響人的行為。在我們進行必要的正面教育、使人們在內(nèi)心存在對核心價值觀的“知”后,還要在持久的實踐中不斷產(chǎn)生正面的社會效果,最后才可能使人們自覺行動。
知行合一,--推薦了六次的哲學理念。以其為基本,強調(diào)了黨的群眾路線該如何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如何培育和踐行;以及對當代年輕人“十六字訣”新要求。
看完這部書后,感覺更深的是對自身認識的提高,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認識,還有自己在道德行為上的認識。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2
最近讀了一本書《王陽明心學》,與這本書的結(jié)緣是辦公室里一位同事在聽《王陽明心學》的廣播,從講解人娓娓道來的話語中給我一種靜心的深邃,于是問她是什么內(nèi)容?她告訴我是《王陽明心學》,并說家里有這本書愿意拿給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剛買的還沒有拆封的這本書拿給我看。
對于這種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讀呢?對于心學的書,我剛開始的感覺是內(nèi)容深奧,理論性強,看不明白,但是拿到書籍從王陽明出生講起,文中語言淺顯易懂,有些傳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時祖母夢見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蕩蕩而來,為首的神人懷里抱著一個嬰兒,降落在王家門前,把嬰兒交給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陽明便哇哇墜地。于是,給他取名王云,正因為這個名字他到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后來改名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當天居然開口說話了,而且不鳴則起,一鳴驚人。不但日常用語對答如流,而且《四書五經(jīng)》中的圣言一口氣都給背了出來。
王陽明從小是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上學時逃課。經(jīng)過老爸的多次訓斥和老師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惡習不改,天天只想著玩兒。正當大人們對這個問題少年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徹底改變了王守仁。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翹課了,在市場上瞎溜達,看見一個小孩兒在賣鳥,就湊過去問價錢,可問完價錢,掏掏口袋卻不夠數(shù)。守仁眼珠一轉(zhuǎn),就讓那小孩兒先把鳥給他,回頭再送錢過來。那小孩兒可不傻,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守仁同學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伸手就要去搶。那小孩兒也不甘示弱,馬上跟他比畫。就在這時候,一個算命先生從他們身邊經(jīng)過,無意間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腳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當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時,心里馬上跳出一個念頭: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當即把鳥買下,送給了守仁,然后慈愛地撫摸他的臉,意味深長地說了幾句話:“小朋友,記住我下面的話——日后,當你的胡須長到領(lǐng)口時,你就入了圣境;當胡須長至丹田,你就結(jié)了圣胎;當胡須長到丹田以下,你就結(jié)成圣果,功德圓滿了?!?/p>
臨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囑了一句,他說:“小朋友,你一定要讀書自愛,我所說的話,將來必定應(yīng)驗!”就是最后這句話,把守仁同學從一個問題少年徹底變成了三好學生。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不僅對這個算命先生一種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這樣的智慧?我也總是高呼賞識學生。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但是也曾經(jīng)有多時我忽略了對學生入心的教育。這幾天內(nèi)心澎湃和不安……
于是,我走進教室,重新“認識”耿文軒、馬子涵、崔展源……對經(jīng)常完不成作業(yè)是耿文軒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業(yè)按時完成了就大加表揚,每周的“閱讀存折”“日記”每周也檢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訴他,這次完不成就算了這周之內(nèi)如果能把這些作業(yè)都完成了,我就給你三朵小紅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業(yè)開始做了,雖然字跡還是潦草,錯字還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經(jīng)用心了,有一周的“閱讀存折”不知是因為沒有帶回家,還是丟了,居然填寫在了紙上。交上來時他沒有寫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跡,毫不猶豫地給他了三顆“星”,還有馬子涵、崔展源、袁浩東,語文課上我讓他們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也多了起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幼芽,老師就是那個澆灌者,有時老師想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快快成長,但太強的陽光、太多的水分也會對他們傷害,給他們適合自己的溫暖,他們定會茁壯成長!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3
早在初中時代學習歷史時,有幸認識了偉大的哲學家王陽明先生,他的理念“知行合一”長久讓我難以忘懷,在這里我從兩個地方闡述我對本書乃至對王陽明哲學的想法。
首先王陽明先生的哲學雖部分來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卻是突破南宋時期朱熹朱圣人的觀點:“存天理、去人欲”。朱圣人以一孔之見提出“滅人欲”而王陽明先生則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分離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識所產(chǎn)生,若一味的強制分離,反而有違萬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舉一個書中的例子,王陽明先生在寺廟中與一位高僧的對話:
王陽明問道:
“有家嗎?”
高僧睜開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p>
“你想她嗎?”
良久之后,一聲感嘆:
“怎能不想啊!”
然后高僧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陽明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說道: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么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聽到這句話的高僧并沒有回應(yīng),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第二天,他收拾行裝,舍棄高僧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我想當時寺內(nèi)任何一個和尚都對不會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內(nèi)的高僧勸回了家
這件事完美的說明了人欲不會也不應(yīng)被我們克制或是泯滅,之所以王陽明先生提出:“理和欲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 ”的觀點,就是因為他明白也希望人類應(yīng)通過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惡,若為善則為之;若為惡則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 在“知行”上,王陽明先生始終堅持:知為行之始 行為知之成??赡苊總€人都會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認為知而不行,則為空知;行而不知,則不知所以然,簡單說也就是兩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也不能單獨片面強調(diào)“實踐出真知“,因為兩者并行,我去實踐,只是去驗證這個真理,就像最后書中所言,其實最終目的就是磨練我們的心。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觀點所對應(yīng),用良知做事、判斷善惡,用心靈態(tài)度決定正確的行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夠?qū)⒋藢W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王陽明心學讀后感3篇 陽明心學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