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有感3篇 聽王崧舟講課有感,以供參考。

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有感1
望月
難忘記,在深圳第十四屆“經(jīng)典與誦讀”的會場,王崧舟老師帶著《望月》款款地走來,如一首清新的詩,一幅淡雅的畫,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們聆聽著,沉醉著,仿佛經(jīng)歷了一種心靈的洗禮。
課堂緊緊圍繞“讀月”而展開,讀出的三層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既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是文本解讀的過程。在“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的教學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一終極指向,讓學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風景,在“詩中月”體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處,在“心中月”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著美妙的背景音樂《秋月夜》,循著老師煽情的語調(diào),在回環(huán)復沓、余音繞梁的誦讀中,帶人玩賞了一回眼前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緊接著抓動詞,說理解,叫人品評了一回那記憶深處中的“詩中月”。讀課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帶孩子們一道去找尋了一回那帶著童話般夢幻的“心中月”。
課后,王老師又做了講座,進一步讓我們領悟到了王老師文本解讀功力,這體現(xiàn)著王教師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鑒賞水平和知識能力,體現(xiàn)著精深的學識修養(yǎng)和獨有的個性風格。的確是“人如其課、課如其人”。
曾有人問王老師為什么要上《望月》?王老師說,在這個朝圣者隕落的年代,他想和孩子們一起走進那文化的圣殿,來一次久違的心靈洗滌。王老師詩意著的語言,詩意著的解讀,對學 生一生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也會因此愛上,甚至迷戀上語文,因為熱愛,所以陶醉,因為陶醉,越發(fā)熱愛……
千江有水千江月——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愿和大家一起靜下心來舉頭望月。
我3
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有感2
聽王崧舟老師評課
今年這個假期,如果說一定要找點有意義的事兒來說說,那就是買了一本《聽王崧舟老師評課》,這本書真的很好!書中閃爍著的觀點猶如明珠一樣,映照著我的身心。那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恰似一江春水激蕩著我的胸懷。還有那靈動的語言向我訴說著閱讀的快樂,讓人賞心悅目!
王老師說:“評課就是評自己。”只有自己對教學理念的掌握有高度,對課程宗旨的把握準確,對教材的解讀獨到,對教學藝術的追求執(zhí)著,這樣才能評好別人的課,使“所評之課成為關照自己靈魂的一面鏡子”。反思自己平時的評課,很多時候,甚至對所上之課的教材都沒有讀過一遍,更談不上深入獨到的解讀了,因而所評之課不過是走馬觀花,虛晃一槍而已,于人于己都沒有多大的提高。我看到王老師所評的課,首先對教材的解讀準確,獨具匠心,真正做到了與教材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教者對話,這樣的解讀背后的評課才是全面的、深刻的、靈動的,也才是有效的、有益的。
這本書雖然是有關評課的書,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反觀自己教學的問題,提升的是教育理念的問題。為什么我不更多地去關注如何評課,反而走了神去關注上課呢?其實,因為我很多時候,沒有把課上好,也沒在課中貫徹很多理念,因而,我認為,只有自己學會上課,才明白如何評課。
王老師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重佳境”。在課中,強調(diào)了“身在”“意在”“思在”?!叭纭钡木辰?,強調(diào)的是自己教學風格的形成,有自己的本色。“即”的境界,就是享受當下,把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課都當做享受,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進入“人課合一”的境界。試想我們現(xiàn)在,有多少人“身在”課中,很多時候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呀!更不用說“意在”和“思在”了。當然孜孜不倦,以求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者就鳳毛麟角了,再到把課當做一種享受的就……我們很多人,上課是一種受罪、一種無奈地掙錢方式,一種打發(fā)時光的痛苦活動。當然這也不能說全怪我們教師,而是跟整個社會,特別是上層建筑對教育、對教師的關愛有關,似乎陽光總在風雨后,而風雨卻常年不斷。當然,如果教師們看淡一點,真正地投入一點,努力快樂一點,可能教壇的一片死寂會有所改觀。
王老師的詩意語文將詩詞學習提煉為“舉象”“造境”和“入情”三大招數(shù)。他在評葉淦林執(zhí)教的《古詩詞三首》時說:“看?秋風之象?,造蕭瑟之境,入思鄉(xiāng)之情(《秋思》);憶?故園?之象,造溫馨之境,悟心碎之情(《長相思》)……”“舉象”所舉的象一方面來自于教材的的描述,更多的來自于教師啟發(fā)下學生頭腦中想到的形象、現(xiàn)象、意象等,把象舉好了,才能創(chuàng)設好學生由文字進入作者內(nèi)心的情境、意境,最后才能“移情”“入情”“悟情”“化情”,從而理解作者之情、教者之情,激活學生之情,塑造學生之情。我認為,這三大招數(shù),不僅在詩詞教學時有用,很多文章的理解都可以這樣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就是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想象畫面、去體悟人物的內(nèi)心,去感動自己。
這本書雖然看完了,但學習還在繼續(xù),唯有學習,才能讓生命更鮮活。更重要的是去實踐,實踐才是最好的學習。
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有感3
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有感
在大三這一學期的課上,我聽到的最多的一位小學特級教師就是杭州的王崧舟老師。教學法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他上的《望月》這一課的教學視頻,看完后,同學都有很多感受,我也很喜歡王老師那詩意般的課堂,學生上他的課是一種享受。放假前我在圖書館借了這一本《聽王崧舟老師評課》的書,利用寒假時間將它讀完了,書中精彩的課堂案例和王老師的精辟獨到的點評給了我很多教學啟示。首先,教師一定要知識淵博??戳藭泻芏嗟恼Z文教學實錄,我發(fā)現(xiàn)語文教師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是上不出好課的,教師要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的老師才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文本,而不是只會照本宣科,讓學生的知識局限在課文中。
第二,語文教學要有詩意。這本書中的每個教學案例都能給人詩意般的感覺,很多案例我讀完看都能深深震撼和感動,震撼老師們獨出心裁的教學設計,感動于老師們一絲不茍的教學精神。比如肖紹國老師執(zhí)教的《木笛》一課,王老師評價《木笛》一課是對詩意語文理想境地的一種積極嘗試和有效建構。我很喜歡肖老師的這一課,光讀教學實錄我都能深切體會到課堂中濃濃的詩意味,如果真得去聽這一課,我肯定會身臨其境,愛國之情油然而生。王老師說詩意語文的表現(xiàn)來自四個維度:文本的詩意,教師的詩意,學生的詩意和教程的詩意。其中教師的詩意集中表現(xiàn)在執(zhí)教者真摯、豐富、頗具感染力的教學情感上,教師只有經(jīng)過理性思考后,融入自己的智慧,將文本傳達的感情通過教學語言或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是詩意的,不做作的。肖老師執(zhí)教的這一課中,他的教學語言處處體現(xiàn)著詩意,如在教授詞語時,肖老師這樣引導:“讀詞語光做到字正腔圓還不夠,有時候在讀詞語的時候,你需要用心聽,由詞語散發(fā)開來。詞語,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聽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聲音??”這樣的教學語言比起一般教師的簡單的讓學生讀詞顯得更詩意,更有語文味。類似的語言文中還有很多,正是這么多飽含真情、發(fā)自肺腑的教學語言,才使學生真誠的思考,融入文本。語文課堂需要詩意,枯燥的讀課文,講解課文,學生是感受不到文本最深處的感情的,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詩意,提升自己的教學語言。
第三,語文教學要注重讀。看了無數(shù)個案例后,這么多的教學實錄,幾乎所有教師都會讓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讀詞語、讀句子,使用了齊讀、指名讀、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方式。我發(fā)現(xiàn)很多語文教師都會抓住關鍵句不停地讀,直到學生的感情被逐漸燃起。比如彭才華老師執(zhí)教的《凡卡》一課,在體會凡卡的生活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彭老師就抓?。骸拔业纳顩]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一句話讓學生反反復復的讀,每一次分析凡卡的艱苦生活后,彭老師都會這樣引導學生:“是的,所以凡卡這樣說——”一共有五次回旋,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在這樣的回旋中,學生的感情由無到有,由淡到深,最后完全融入課文。所以讀不是簡單的看著文字讀完所有的字,教師在讀得方式,讀的內(nèi)容多思考,讓讀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有感3篇 聽王崧舟講課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