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李瑤君——讀《人生不過如此》有感3篇,供大家參閱。

李瑤君——讀《人生不過如此》有感1
讀
路
瑤
有
感
憶長安 系部:信息工程系讀書伴我成長《人生》
讀路瑤《人生》有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題記
翻開《人生》,首頁上寫著這樣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p>
這是柳青的話,作者路瑤借用柳青的這段話概括了《人生》這本
書,將其定為了主旨,同時也向我們宣講了一個人生哲理。
人生沉浮,世事多變。在一個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小說的主人
公--高加林,失業(yè)了!他從一名鄉(xiāng)村人民教師一下子變成了農(nóng)業(yè)社的社員?!稗r(nóng)民”便成了這位熱血青年的稱謂,掩沒了他的文化、知識、夢想與激情。
在無奈、痛苦與情感矛盾的交織下,高加林選擇了適應現(xiàn)實的農(nóng)
村生活,開始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他對德順爺說:“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嘗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狈e極的勞動著。
在無奈、痛苦與情感矛盾的交織的日子里,川道子里的頭梢子--
劉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不久,他就與漂亮但沒文化的巧珍墜入愛河。
可是人生的沉浮,世事的多變。在外多年當兵復原的叔父突然回鄉(xiāng),擔任了縣里的局長,鄉(xiāng)里的干部就把高加林調(diào)進了城里工作,高加林成為新聞記者,因為工作的優(yōu)秀與突出,他與城里的高中同學亞萍再次重識。
就這樣人生沉浮,世事多變。在前途與愛情之中,高加林選擇放棄了漂亮但沒文化的巧珍,亞萍也一封書信果斷的選擇了與前男友張克南分手,正當他們倆在愛情與前途皆有的城市里開始生活。
再一次的人生沉浮,世事多變。亞萍的前男友張克南的母親揭發(fā)了高加林走后門進城工作的事后,高加林又不得再次回到了農(nóng)村,成為農(nóng)業(yè)社的社員。此時的劉巧珍已嫁為他人之妻。
人生總是這樣,沉浮!多變!當走在十字路口的我們,這群天真無暇的90后,在面對自己人生轉折的選擇時,我們需要謹慎,關鍵時刻的選擇可能會影響我們一生,甚至包括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
社會就是這樣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就是這樣的殘酷,殘酷就是這樣給我們?nèi)松鷰砹嗽S許多多岔道口,等待我去選擇。當需要我們做出選擇,面對選擇時,我們不僅僅需要回歸現(xiàn)實,找回真實的自己,還要像德順爺說的一樣:“你是咱土里長出來的一棵苗,你的根應該扎在咱們的土里,你現(xiàn)在是一個豆芽菜!根上一點泥土都沒用了輕飄飄的,不知道上天還是入地”的踏實!穩(wěn)重!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李瑤君——讀《人生不過如此》有感2
你在“惡性教書”嗎?
—《人生不過如此》讀書筆記
湖北仙桃 蘇紅平
一、書目:《人生不過如此》
二、作者: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他人一起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5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三、出版: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次)
四、閱讀時間:2014年7月13日至2014年7月18日
五、主要內(nèi)容:
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jīng)驗。作者不想發(fā)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chuàng)立不朽真理。作者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作者只想表現(xiàn)作者個人的觀點。作者本想題這書的名字為“抒情哲學”,用抒情一詞說明這里面所講的是一些私人的觀念。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標定得太高,即難于滿足讀者的期望,況且作者的主旨是實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現(xiàn)在的書名較易維持水準,且較自然。讓作者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作者便已覺得心意滿足。作者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六、精彩摘錄
1、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臺戲,優(yōu)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夠比現(xiàn)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了地表達自己,表現(xiàn)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zhèn)?,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并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詩意。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不完滿是常態(tài),而圓滿則是非常態(tài),就如同“月圓為少而缺為多”道理是一樣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們就會很快變得通達起來,也逍遙自適多了,苦惱與晦暗也會隨風而去了。
2、宇宙是無知,人生是笑話,是無意義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選擇,“造出”人生的意義。人世是唯一的天堂!
3、我要有自由能夠流露本色自然,無須乎作偽。
4、我一向喜愛革命,但一直不喜歡革命的人。
5、我從來沒有成功過,也沒有舒服過,也沒有自滿過;我從來沒有照照鏡子而不感覺到慚愧得渾身發(fā)抖。
6、我以為我像別人同樣有道德,我還以為上帝若愛我能如我母親愛我的一半,他也不會把我送進地獄去。我這樣的人若是上不了天堂,這個地球不遭殃才怪。
7、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
8、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七、讀后感
這幾天,我將目光投向一個世紀前的語言大師林語堂的不朽經(jīng)典《人生不過如此》,得到些許內(nèi)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長。
從書名到書中章節(jié)名,都非常富有詩意,章節(jié)名分為“我生之初尚無為”、“當時只道是尋?!薄叭松糁蝗绯跻姟薄叭饲榫氝_即文章”等六個篇章,將林語堂生命中不同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呈現(xiàn)出來,勾勒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軌跡與思想歷程,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這幾天,聽課覺得無聊時或無事時或坐車等車時翻看幾頁他的書,是一種悠閑的精神旅程。在不知不覺中,我就感悟到了林語堂先生處世的泰然,以及研究學問時的敏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臺戲,優(yōu)秀的演員明知其假,卻能
夠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表現(xiàn)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并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詩意?!闭蛴辛诉@種超凡脫俗的心態(tài),作為新文化運動時期兩派不同陣營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見不同,林語堂多次被魯迅辱罵,但其事后仍能在《魯迅之死》中滿懷真情地說出:“吾始終敬魯迅;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边@種胸襟,何其曠闊。
讀林語堂的散文,另一個感受就是嬉笑怒罵的幽默。他的幽默不粗俗鄙陋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愛可樂的事物加以吐槽。如《我怎樣買牙刷》、《我的戒煙》、《冬至之晨殺人記》等,從生活小事生尋找無限的趣味,讀來令人嫣然或捧腹。林語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學貫中西,博聞廣見。豐富的文化底蘊,淵博的學識,使他的幽默充滿與眾不同的智慧,是充滿智慧的幽默。
讀林語堂,我們還要改學習他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處事思想以及遇事非常理性的思想。他從來不難為自己,在政府工作,發(fā)現(xiàn)不對,能及時抽身,絕不猶豫。他聰明機智,能隨機應變,存于亂世,對世事泰然處之,不急不躁,實屬不易。讀林語堂,與其說是在讀他的自傳似的散文,不如說是在讀一部社會人生。他的豁達與泰然并不是表現(xiàn)在對社會人生的冷漠,而是純粹的憂國憂民和恨鐵不成鋼。尤其令我感嘆不已的是,書中所選的諸多篇目,我們在今日讀來,仍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書中所披露的浮世繪,如今日之社會。比如,他把應試教育稱作“惡性讀書”,并指出“惡性考試藝術就是煮鶴藝術,可惜被煮的是我們男女青年。”我們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在進行著“惡性教書”,在教育大鍋“煮著我們的孩子”呢?
2014-7-18
李瑤君——讀《人生不過如此》有感3
讀《人生不過如此》有感
林語堂先生的這本“人生不過如此”的書,起初是被這個書名吸引,所以動了占為己有的念頭,并買回家。但是,也是在最近,在家中的書架上翻出來,打發(fā)略顯無聊的日子。書中可以讀到,林語堂先生對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經(jīng)驗,文字精煉,但回味無窮。對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什么樣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呢?人生的好壞,應該像鞋與腳的關系,個中滋味只有自知吧。
在不違背天地知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臺戲,優(yōu)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夠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地表達自己,表現(xiàn)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并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詩意。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不圓滿是常態(tài),而圓滿則是非常態(tài),就如同“月圓為少月缺為多”道理是一樣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們就會很快變得通達起來,也逍遙自適多了,苦惱與晦暗也會隨風而去了。
“人生不過如此”,這是經(jīng)歷過人生浮沉的人生哲學大家—林語堂先生的慨嘆。汲取大家的人生經(jīng)驗,感悟自己的人生,展開自己的人生舞臺,這是我該做的。
無獨有偶。二十一世紀初葉,人心的浮雜,與百年前的五四時期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一個物質(zhì)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必然有很多東西被暫時遺忘或遺棄,有人遂驚呼:“文學死了!”孤獨的現(xiàn)代人無所適從。小孩們將目光投向論壇投向網(wǎng)絡游戲,投向超女超男。女人們將目光投向韓劇,投向爭端不休的宮庭戲。讀書人則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一個世紀前,投向眾多大家名師的不朽經(jīng)典,以求內(nèi)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長?!度松贿^如此》就是滋養(yǎng)性靈的一冊好書。
書中,編選者別出心裁地將內(nèi)容分為“我生之初尚無為”、“當時只道是尋?!钡攘鶄€篇章,將林語堂生命中不同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呈現(xiàn)出來,線條式地刻錄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軌跡與思想歷程,讀來令人眼前一亮。
林語堂主張:“文章者,個人性靈之體現(xiàn)”。他的散文皆講究沖淡,講究自然,無華章麗句,亦無官樣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閑談,有靜氣養(yǎng)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讀林語堂的書,宜燈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側臥。洗盡鉛華見本心,紅塵深處不染塵。他為文反對方巾氣、道學氣,認為天下好文“乃得語言自然節(jié)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感情,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睙o事翻看幾頁他的書,是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精神旅程,不知不覺中,你就學會了林語堂先生處世的超然和豁達,以及研究學問時的敏銳與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溫潤如玉的君子,一位謙虛謹慎的學者,于無人處悄悄立在你的面前,與你辯論該如何逍遙自在地做人、心無芥蒂地處世,“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臺戲,優(yōu)秀的演員明知其假,卻能夠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表現(xiàn)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并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詩意?!?/p>
讀林語堂,與其說是在讀他的出世與入世,不如說是在讀一部社會人生。他的達觀與超然并不是表現(xiàn)在對社會人生的不聞不問,而是純粹古典中國式的雍容與曲折。在中西文化的熏染下,他不喜歡把文字擺弄得“如那些學生的游-行示威一般,披肝瀝膽,慷慨激昂,公開抗議”,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陸上馳騁縱橫,走的雖是幽默與諷刺一路,但誰能明白他“這一路的滑口善辯,其中含有眼淚兼微笑的”呢?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書中所選的諸多篇目,我們在今日讀來,仍如當時所寫,一點也沒過時;書中所透露的諸多世相,我們在今日看來,仍如當初時代,一刻也未改變。歷史的車輪碾過,逝者如斯,而蓬草猶在。信
手摘錄幾例。比如,他把應試教育稱作“惡性讀書”,并指出“惡性考試藝術就是煮鶴藝術,可惜被煮的是我們男女青年。”他說“西洋人討論女子服裝,亦只認為審美上問題,到中國便成了倫理世道什么夷夏問題?!彼枋鲎约旱娜松硐耄骸拔以冈绯柯犩膏腹u叫。我要鄰近有老大的喬木數(shù)株?!??如斯種種,在文化高度發(fā)達的今日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與激賞,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嘆。這,或就是經(jīng)典的魅力所在吧。
李瑤君——讀《人生不過如此》有感3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