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關于實驗報告4篇 扭轉實驗報告,以供借鑒。

關于實驗報告1
一、做實驗
1.材料工具
(1)常見的種子(如:綠豆 黃豆)40粒。
(2)有蓋的罐頭4個,小勺1個,餐巾紙8張,4張分別標有1、2、3、4的標簽,膠水,清水。
2.方法步驟
(1)在第一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擰緊瓶蓋。置于室溫環(huán)境。
(2)在第二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灑上少量水,使餐巾紙濕潤,擰緊瓶蓋。置于室溫環(huán)境。
(3)在第三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倒入較多的清水,使種子淹沒在水中,然后擰緊瓶蓋。置于室溫環(huán)境。
(4)在第四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灑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紙潤濕,擰緊瓶蓋。置于低溫環(huán)境里。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1、3、4號罐中種子未發(fā)芽,而2號罐中種子發(fā)芽了。
二、研究
1.為什么同樣優(yōu)質,同樣品種的種子有的發(fā)芽,有的沒有呢?
當一粒種子萌發(fā)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yǎng)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后,胚根發(fā)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
然而,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1號種子未發(fā)芽是因為它雖有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但無水分,所以它不可能發(fā)芽。
2號種子既擁有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水分,還有水分,所以它發(fā)芽了。
3號種子未發(fā)芽是因為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沒有氧氣,所以它也不可能發(fā)芽。
4號種子也因缺適宜的溫度未發(fā)芽。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三、討論結果
通過此次實驗,我發(fā)現(xiàn)了種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仔細地觀察,我還看到發(fā)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細細的,白白的根毛,其實他們能提高吸水率。
實驗給我?guī)砹嗽S多樂趣,也讓我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生物學實在是太奇妙了。
關于實驗報告2
實驗一 傳感器實驗
班號學號: 姓名同組同學
1、電阻應變片傳感器
一、實驗目的
(1) 了解金屬箔式應變片的應變效應,單臂電橋工作原理和性能。
(2) 了解半橋的工作原理,比較半橋與單臂電橋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點 (3) 了解全橋測量電路的原理及優(yōu)點。 (4) 了解應變直流全橋的應用及電路的標定 二、實驗數(shù)據(jù)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1、性能曲線
A、單臂電橋性能實驗
由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可以計算出的系統(tǒng)的靈敏度S=ΔU/ΔW=0.21(mV/g),所以運用直線擬合可以得到特性曲線如下圖所示。
B、半橋性能實驗
由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到半橋系統(tǒng)的靈敏度為S=ΔU/ΔW=0.41(mV/g),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直線擬合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性能曲線如下圖所示。
C、全橋性能實驗
由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到全橋系統(tǒng)的靈敏度為S=ΔU/ΔW=0.78(mV/g),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直線擬合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性能曲線如下圖所示。
D、電子稱實驗
由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到全橋系統(tǒng)的靈敏度為S=ΔU/ΔW=-1(mV/g),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直線擬合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性能曲線如下圖所示。
2、分析
a、從理論上分析產(chǎn)生非線性誤差的原因
由實驗原理我們可以知道,運用應變片來測量,主要是通過外界條件的變化來引起應變片上的應變,從而可以引起電阻的變化,而電阻的變化則可以通過電壓來測得。而實際中,電阻的變化與應變片的應變的變化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存在著“壓阻效應”,從而在實驗的測量中必然會引起非線性誤差。
b、分析為什么半橋的輸出靈敏度比單臂時高了一倍,而且非線性誤差也得到改善。 首先我們由原理分析可以知道,單臂電橋的靈敏度為 e0=(ΔR/4R0)*ex,而半橋的靈敏度為e0=(ΔR/2R0)*ex,所以可以知道半橋的靈敏度是單臂時的兩倍,而由實驗數(shù)據(jù)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而由于半橋選用的是同側的電阻,為相鄰兩橋臂,所以可以知道e0=(ΔR1/R0-Δ
R2/R0)*ex/4,而ΔR1、ΔR2的符號是相反的,同時由于是同時作用,減號也可以將溫度等其他因素引起的電阻變化的誤差減去而使得非線性誤差得到改善。
c、比較單臂、半橋、全橋輸出時的靈敏度和非線性度,并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由實驗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大致的看出,靈敏度大致上為S全=2S半=4S單,而非線性度可以比較為單臂>半橋>全橋,有理論上分析,我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主要是因為有電橋電路的原理分析可知:e0=(ΔR1/R-ΔR2/R+ΔR3/R-ΔR4/R)*eX/4,所以我們可以得到全橋的靈敏度等于半橋的兩倍,單臂的四倍,而非線性度我們也可以得到單臂最差,因為其他因素影響大,而半橋、全橋由于有和差存在,將其他因素的影響可以略去。所以非線性度相對來說較好。
d、分析什么因素會導致電子稱的非線性誤差增大,怎么消除,若要增加輸出靈敏度,應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是在于傳感器的精度以及測量時的誤差會導致電子稱的非線性誤差增大,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傳感器的精度,同時減少傳感器的.非線性誤差,通過全橋連接來減小,同時注意零點的設置,來消除非線性誤差。若要增加輸出靈敏度,可通過選取適當?shù)碾姌螂娐穪砀淖儯热缭瓉硎前霕虻母臑槿珮騽t可以增加輸出靈敏度。 四、思考題
1,半橋測量時,兩片不同受力狀態(tài)的電阻應變片接入電橋時,應放在:(2)鄰邊。2,橋路(差動電橋)測量時存在非線性誤差,是因為:(2)應變片的應變效應是非線性的。
3,全橋測量中,當兩組對邊(R1、R3為對邊)值R相同時,即R1=R3,R2=R4,而R1≠R2 時,是否可以組成全橋:(1)可以
4,某工程技術人員在進行材料測試時在棒材上貼了兩組應變片,如何利用這四片電阻應變片組成電橋,是否需要外加電阻。
不需要,只需如圖中右圖即可。
2、差動變壓器
一、實驗目的
(1) 了解差動變壓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 了解三段式差動變壓器的結構。
(3) 了解差動變壓零點殘余電壓組成及其補償方法。 (4) 了解激勵頻率對差動變壓器輸出的影響。 二、實驗數(shù)據(jù)
A、差動變壓器的性能測試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1、特性曲線
A、差動變壓器的性能測定
由實驗數(shù)據(jù)我們就可以得到微頭右移與左移的特性曲線。
關于實驗報告3
測量固體的密度
1、實驗名稱: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2、實驗器材:天平(砝碼)、量筒、燒杯和適量的水、細線。 3、 實驗步驟:①用天平測出的質量記作m ②在量筒中放入 的水記作V1
③用細線拴住小石塊塊將其浸沒于量筒中的水中,水的體積記作V2 4、實驗記錄表格:
教師演示小石塊密度測量方法: 1、先把天平調節(jié)平衡測出小石塊的質量 2、用量筒測出小石塊的體積
3、把數(shù)據(jù)填入表中根據(jù)密度公式測出小石塊的密度。
學生:練習測量小石塊的密度,并完成上述實驗報告。
測量液體的密度
1、實驗名稱:測量鹽水的密度
2、實驗器材:天平(砝碼)、燒杯和適量鹽水、量筒 3、實驗步驟:①用天平測出 的質量記作m1 ②將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體積記作V ③用天平測出 的質量記作m2 4、實驗記錄表格:
教師演示鹽水密度測量方法
1、先用天平測出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1 2、把燒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體積記作V 3、測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m2 , 4、用密度公式計算出鹽水的密度。
學生:練習測量鹽水的密度,并完成上述實驗報告。 教師巡視學生回答問題。
關于實驗報告4
一,實驗目的
1、研究鐵碳合金在平衡狀態(tài)下的顯微組織;
2、分析含碳量對鐵碳合金顯微組織的影響,加深理解成分、組織與性能之間的相互關系;
3、了解碳鋼的熱處理操作;
4、研究加熱溫度、冷卻速度、回火溫度對碳鋼性能的影響;
5、觀察熱處理后鋼的組織及其變化;
6、了解常用硬度計的原理,初步掌握硬度計的使用。
二,實驗設備及材料
1、顯微鏡、預磨機、拋光機、熱處理爐、硬度計、砂輪機等;
2、金相砂紙、水砂紙、拋光布、研磨膏等;
3、三個形狀尺寸基本相同的碳鋼試樣(低碳鋼20#、中碳鋼45#、高碳鋼T10)
三,實驗內(nèi)容
三個形狀尺寸基本相同的試樣分別是低碳鋼、中碳鋼和高碳鋼,
均為退火狀態(tài),不慎混在一起,請用硬度法和金相法區(qū)分開。
1、設計實驗方案:三種碳鋼的熱處理工藝(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冷卻方式)
實驗中對低碳鋼20#、中碳鋼45#、高碳鋼T10進行如下表熱處理
2、選定硬度測試參數(shù),一般用洛氏硬度。
3、熱處理前后的金相組織觀察、硬度的測定。
4、分析碳鋼成分—組織—性能之間的關系。
四,實驗步驟:
1、觀察平衡組織并測硬度:
?。?)制備金相試樣(包括磨制、拋光和腐蝕);(2)觀察并繪制顯微組織;(3)測試硬度。
2、進行熱處理。
3、觀察熱處理后的組織并測硬度:
(1)制備金相試樣(包括磨制、拋光和腐蝕);(2)察并拍攝顯微組織。
五,實驗處理:
1,觀察和分析鐵碳合金在平衡狀態(tài)下的顯微組織
平衡組織一般指合金在極為緩慢冷卻的條件下所得到的組織。鐵碳合金在平衡狀態(tài)下的顯微組織,可以根據(jù)Fe-Fe3C相圖來分析,從相圖來看,所有碳鋼和白口鑄鐵在室溫下的顯微組織均由鐵素體和滲碳體所組成。但是由于碳含量的不同,結晶條件的差別,鐵素體和滲碳體的相對數(shù)量、形態(tài)、分布和混合情況均不一樣,因而呈現(xiàn)各種不同特征的組織組成物。
2、鐵碳合金在室溫下的組織
3、鐵碳合金的成分--組織--性能關系
組織:在室溫下,碳質量分數(shù)不同時,合金的組織在變化。隨著碳質量分數(shù)的增大,組織按下列順序變化:F、F+P、P+Fe3CⅡ、P+Fe3CⅡ+Le’、Le’+Fe3CⅠ、Fe3C。性能:硬度主要決定于組織中組成相或組織組成物的硬度和相對數(shù)量,而受他們的形態(tài)影響比較小,隨著碳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由于硬度高的Fe3C增多,硬度低的F減少,所以合金的硬度呈直線關系增大,由全部為F的硬度約為80HRB增大到全部為Fe3C時約800HRB。
強度是一個對組織形態(tài)很敏感的性能。隨碳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亞共析鋼中P增加而F高,F(xiàn)的強度值較低,所以亞共析鋼的強度隨碳質量分數(shù)的增大而增大。減少,P的強度比較高,其大小與細密程度有關,組織越細密則強度值越當碳質量分數(shù)超過共析成分之后,由于強度較低的Fe3CⅡ沿晶界出現(xiàn),合金強度增高變慢,到W(C)為0.9%時,F(xiàn)e3CⅡ沿晶界形成完整的網(wǎng),強度迅速降低,隨著碳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強度繼續(xù)降低。塑性變形全部由F提供,所以隨碳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F(xiàn)量不斷減少時,合金的'塑性連續(xù)下降。
4、熱處理是將金屬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質內(nèi)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材料表面或內(nèi)部的金相的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其基本的工藝過程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它的特點是:只改變金屬材料內(nèi)部組織結構,獲得所需性能,盡量避免改變零件的形狀。同樣的材料經(jīng)過不同的熱處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內(nèi)部組織,因此,熱處理工藝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材料的潛力。
5、研究加熱溫度、冷卻速度、回火溫度對碳鋼性能的影響
淬火加熱溫度的選擇:對于亞共析鋼采用Ac3+30~50°,對于共析鋼和過共析鋼采用Ac1+20~40°。對于亞共析鋼如果淬火溫度過高,奧氏體晶粒就會粗大,淬火后嚴重影響和降低塑性和韌性,如果淬火溫度過低,奧氏體化就會不完全,淬火后會有鐵素體,導致淬火硬度不夠,強度降低。
對于共析鋼和過共析鋼,淬火溫度高了,同樣奧氏體晶粒就會粗大,同時碳化物溶入奧氏體過多,淬火后容易變形開裂,同時嚴重降低硬度和強度,如果溫度低了,碳化物溶入奧氏體過少,大部分碳化物保留下來,淬火后也容易變形開裂,奧氏體化后奧氏體含碳量過低,導致淬不上火,導致淬火后馬氏體硬度不夠,強度降低。
關于實驗報告4篇 扭轉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 化學實驗報告5篇
★ 實驗心得體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