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關于小學語文讀孟子有感范文3篇(讀孟子片段有感作文),供大家閱讀。

關于小學語文讀孟子有感范文1
千年的歲月,轉瞬即逝,時間的車輪依舊向前滾動,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崢嶸歲月已成往昔,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人物,已化作塵土。人,匆匆的來到這世上,又匆匆離去,或許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許是赤裸裸而來,又赤裸而去,幸運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見之明,留下了《孟子》一書,讓我們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財富。
孟子是一個富有使命的大丈夫?!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他的為人之道,身處戰(zhàn)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輔佐諸侯統(tǒng)一天下,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卻讓他無路可走,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彼砸蕴煜聻榧喝?,“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謠辭,以承三圣”,從而匡正世風世俗。這樣有目標、有理想的人,無論在何時何地,終有其偉大之處。
曾經(jīng)有位作家,他從書中看見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國文學就涌入了一股正氣浩然的勁流,流進了千萬人的心中,他就是魯迅,一位以筆為武器的戰(zhàn)士,仿造他的方法,從孟子的書中,我也得到一字“順”,是順變的“順”,是順從的“順”,是順流而下的“順”。
在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史上,孟子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門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孫子思都曾當過繼承與傳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從春秋時代到戰(zhàn)國時代,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發(fā)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體系,對儒家思想進行新的詮釋已是勢在必行。于是孟子順應了時代變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從而維護了儒家發(fā)展,“天下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孟子的順變是儒家思想興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個人修養(yǎng)是關鍵。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笔枪?,人的行為要順應本心,順應胸中的惻隱之心,從而學會“仁、義、禮、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領域,他提倡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倡君主應順從民心,順從民意,同時也要百姓如同對待父母一般,順從君主。如此,國家的強大也就如水一般順流而下,無可阻擋,由此觀之,孟子的思想確實是關于“順”的。
《孟子》中有許多哲理性的句子?!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這句話看似現(xiàn)代社會的分工關系,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不讓人敬佩嗎?
所以說,《孟子》在今天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
關于小學語文讀孟子有感范文2
讀了《孟子》中的第一篇專辨義利的文章。
孟子見了梁惠王時的說詞。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已矣?!?/p>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薄拔┝x所在”,這就是孟子義利之辯的最后結果。由此可見,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所謂:“人皆知趨利而避害,圣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不當為”,皆與孟子的“惟義所在”觀點合若符契,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顯然,在孟子看來,仁義乃人之為人的本性,“居仁由義”的目的非為別的,只為實現(xiàn)其人之為人的本性。
不過,朱熹《孟子集注》說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不唯利是圖而已。孟子之所以說的那么堅決,是因為當時的人唯利是圖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對于我們今天來說,可用圣人孔子的“見利思義”來調(diào)節(jié)。
關于小學語文讀孟子有感范文3
《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跡及其學說的最重要的資料。說《孟子》枯燥無味的那也有幾分道理,誰能每天捧著滿是文言文的書搖頭晃腦著看:“有趣”但如真有心細細的品,也定能從中尋得幾分趣味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這難以參透的道理,卻被“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句話說了個大概。
這便是《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明白接受。孟子在講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時,便將這由事說理的本事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孟子·告子下》中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教亦多術”反映孟子主張教育,要依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fā),注重差異,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安恍贾獭眾W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誨也,是讓他羞愧而奮發(fā)向上。也就是說。不屑于教誨只是不循規(guī)蹈矩,不一味的從正面講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遠被教育對象,從反面激發(fā)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教育的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當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劑“良方”
《孟子》一書中還寫道:君子有三大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其中一條。他認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樂。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師理應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人生快樂的最高境界”。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他就用樸素的語言,真切的說理打動你們的心門,講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閱讀它,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閱讀它,可以啟迪心智提升境界。
與經(jīng)典為友,與圣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心智,提升境界。與經(jīng)典為友,以圣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關于小學語文讀孟子有感范文3篇(讀孟子片段有感作文)相關文章:
★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范文3篇(年春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 小學語文老師年度工作計劃最新范文3篇 小學語文教師年度計劃
★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工作總結3篇(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 小學五年級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設計教案3篇 圓明園的毀滅第五自然段教案
★ 小學A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期末試題2篇(四年級下冊語文期末測試a卷答案)
★ 小學期末家長會語文教師發(fā)言稿3篇(小學語文老師期末家長會發(fā)言稿)
★ 小學語文四年級學期教學工作總結4篇 年春季學期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 小學三年級語文《小藍裙的故事》優(yōu)秀教案范文3篇(三年級小藍裙的故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