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3篇 舌尖上的中國的感想,歡迎參閱。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1
今天才開始看舌尖上的中國,真覺得以前沒看真是損失不小,完全就是一百科全書啊,信息量真大,眼睛眨一下都會錯過很多精彩,感覺中國的歷史真是悠久,中國人的祖先真是智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果然精華,中國的飯真好看又好吃。
但是片中也時時在暗示,村里人都去城市打工掙錢了,好多技藝面臨失傳,讓人痛心,機器代替人力,人類得到了閑暇,不用負重勞作,卻也失去了最純樸真實的美味,如陜西老漢所言,還是石磨磨出的香啊。我輩九零后誰還會愿意去學這門技藝呢?以后還能吃到純正的什么呢?豬肉?大米?還是蔬菜。上帝是多么的公平,人類只有失去重要的東西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
查干湖的捕魚者每次都只會用大網(wǎng)去捕兩公斤以上的魚,故意漏掉小魚,這已經(jīng)成了祖先流傳下來的約定,真是令人感動,仿佛與自然建立了親密的關(guān)系,人類只取自己所需,不去傷害大魚,不去打破生態(tài)平衡,而大自然供養(yǎng)他們的祖祖輩輩,每年同樣的厚愛和饋贈。從來不會食言和背叛,比人的關(guān)系都可靠,可如今人類更像是小人得志了,貪婪的欲望讓他們目光短淺,能捕到的魚每年都在減少,不止是魚,樹木,河流,冰川都在慢慢變化,不在乎大自然的人,有一天,大自然也不會管他的死活。
節(jié)約這個概念以前真不在我心里,只要是免費的,姐們我恨不得多用點,后來身邊好多長輩的言傳身教讓我真是改變了,那么多次的教誨,特別是她們自己那么的節(jié)儉,她們可不會區(qū)分是不是免費的,我這心里就算是塊石頭也化了,可是沒吃過苦,受過窮的人,真是沒法處處都記得啊,今天看了挖藕的人,一天工作下來,腰酸背痛的還要忍受各種折磨,真是讓人心疼,菜場的藕只有兩塊五一斤,可沒想到背后的辛苦確是給我250塊我都不愿做的,所有的辛勞都應該被尊重,所以我現(xiàn)在都很少在大街上亂丟垃圾,也是考慮環(huán)衛(wèi)工的不容易啊。
所以我是多么感謝我生在這個年代,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我可以吃到那么多好吃的,去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大自然還留有原來一半的風貌,我還能看到雨看到雪,早上出門散步的時候我心里就默念,感謝爹媽,感謝陽光,感謝空氣,感謝每一個身邊走過的路人,能這樣走著,真好。小時候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媽媽的草地,是溫暖的搖籃,請不把草地損壞,讓媽媽心酸,地球是我們的媽媽,我們都是她的孩子,熱愛媽媽吧,請不要給媽媽增添麻煩,熱愛這一切吧,也許下一秒,他就是別的樣子了。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2
上下五千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造就了講究的中國人,也便造就了如同山水畫一般充滿了文化氣息的中華美食。
近來《舌尖上的中國》在全國熱播,我也便忙里偷閑地瀏覽了一下。這一部介紹中國美食文化的紀錄片,統(tǒng)共七集,處處充斥著一個又一個讓人垂涎三尺的鏡頭,與滿含文藝情節(jié)的解說,以如此誘人地詮釋著中華美食,也從中滲透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習俗,中國人的質(zhì)樸,與中國人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國》,與其說是在介紹中國美食,不如更準確地說是在介紹中國的文化,把文化通過味蕾傳給大腦。舌尖上舞動的不僅僅是那些或珍貴或平常,或鮮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國人為之自豪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tài)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樸的精神。想來這些制作者們不單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復雜環(huán)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已不單單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fā)現(xiàn)中國民眾精神氣質(zhì)的熱切愿望。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3
舌尖上的中國味,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更是人情的味道。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也空前的受歡迎,我想這應是與其本身獨特的定位有關(guān)吧。與其說它是在介紹中國美食,更不如說是在介紹中國的文化,把文化通過味蕾傳給大腦。
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只是看菜品,更能看到每個地區(qū)的文化特點。每一道菜,與其說是菜,倒不如說是一本書,它講述著中國人文的演變,也是一部電影,它演繹著一個家庭或是一個人的一生?;蛟S菜品的口味是不同的,但它傳達的精神卻是所有人的。
一方人成一方魂,就像是每集的標題名,不論菜品還是文化,它承襲自然的饋贈,講自己的故事,在轉(zhuǎn)換中收集靈感,在味蕾中品生活?!渡嗉馍系闹袊匪v的并不是某個菜系或某些極其“高大上”的菜品,而是每個人心中最熟悉的味道,最平凡的生活。五歲的寧寧與外婆一起做年糕,艾草被一遍遍揉搓取汁,老人,孩童——最溫馨又最落寞的風景;歷經(jīng)四代人的百年興蝦鋪,76歲的郭紹芬看著老伴的遺照,回憶50年里做蝦醬的日子,“愛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與你的過往?!?/p>
當然,《舌尖上的中國》在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與感動的同事,又反應了一系列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長大后的寧寧,是否記得年糕的做法?做蝦醬的醬缸又是怎樣的命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若我們不去傳承,它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3篇 舌尖上的中國的感想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