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土壤學實習報告5篇(土壤學報告總結),以供借鑒。
土壤學實習報告1
土壤是固態(tài)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huán)境間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它既是獨立的歷史自然體,也是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自然資料。土壤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人類生存必須發(fā)展農業(yè),以取得食物。農業(yè)生產,首先是綠色植物的生產,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的。各種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過根部從土壤里取得養(yǎng)分和水分,才能生長繁茂。其次,人們飼養(yǎng)動物,也必須以植物為飼料。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yè)。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改良??茖W地開發(fā)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yè)生產和改善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學作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運動規(guī)律及其與環(huán)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農業(yè)科學和資源環(huán)境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土壤學在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保護以及工程建設中發(fā)揮著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土壤學的研究成果在農業(yè)生產上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為土壤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土壤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通過實習,一方面把課堂教學與野外實際結合起來,印證、鞏固、充實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yǎng)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并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基于以上理由,作為學習土壤學的學生,我們于12月12日至16日期間,對珠江三角洲土壤進行了一次詳細地實習考察。
實習概況與記錄
實習工具:鐵鍬、鎬、PH指示劑、口盅、瓷塊兩塊、卷尺、比色卡、采樣袋兩個、刀。
我們的行程為三天,路線是:中山民眾鎮(zhèn)—中山五桂山—中山三鄉(xiāng)鎮(zhèn)—珠海香洲區(qū)—廣州火爐山—廣州茶山—華南農業(yè)大學農場。在這三天中,我們挖掘了各個地點的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并了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第三天下午,我們聽取了李華興院長的關于土壤學發(fā)展現狀和展望的專題講座,獲益匪淺。第四天我們在實驗室里制備土壤樣品和精確測定它的PH值。第五天我們將各組的記錄做成報告,進行了總結交流。
土壤學實習報告2
前言 :
土壤是固態(tài)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huán)境間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條件下,能夠產生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和生態(tài)條件。土壤與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質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土壤具有肥力。所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夠經常地,適量地供給并協(xié)調植物產生所需的水分、養(yǎng)分、空氣、溫度、扎根條件和無毒害物質的能力。水、肥、氣、熱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們之間互相作用,共同決定土壤肥力。土壤中固、液、氣三相物質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現出許多不同的性質,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長,有的則不利。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長的基地,也是動物、人類以及絕大多數微生物棲息、繁衍的場所。
通過這學期對《土壤學》的學習了解了土壤科學的發(fā)展史,與土壤有關的地學基礎知識,巖石風化和風化產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機質,土壤孔性、結構性和耕性,土壤水、氣、熱狀況,土壤膠體與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堿性和氧化還原反應,土壤的發(fā)生、分類與分布,以及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成土條件、成土過程、性狀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能分析各種肥力性狀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土類的分布規(guī)律,形成條件,剖面性質,基本理化性狀和利用改良;并能夠鑒別出主要的巖石。土壤學不僅有完整的理論,而且有一整套實驗的方法,土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除包括系統(tǒng)的講授課時外,實習實驗也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土壤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通過實習,一方面把課堂教學與野外實際結合起來,印證、鞏固、充實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yǎng)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并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土壤學是與實踐密切相結合的,土壤學的教學實習是游憩等專業(yè)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實踐教學實習,其目的、任務及要求如下:
1.通過實習驗證鞏固該學科的理論知識,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增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帶性土壤及非地帶性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形成條件、形成過程、土壤性狀、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類型及土壤的形成過程和土壤特點,為水保規(guī)劃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據。
4.了解全國土壤分布規(guī)律及其主要土壤類型。
5.熟悉我省土地資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對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態(tài)特征和自然條件的觀察、描述、記載方法,學會土壤類型的識別。
7.通過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應用這些數據,學會綜合分析、評述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類土壤的合理開發(fā)利用改良技術措施。
8.通過實習進一步熟悉主要成土巖石的性質和提高鑒別技能。
9.通過實習學會野外母質類型的鑒別和地形地勢的觀察。
10.通過綜合實習,增強珍惜、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土地資源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提高貫徹執(zhí)行國策、國法的自覺性,提高立志振興水保學科和發(fā)展土壤科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11.了解土壤調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調查是為了探明土壤的發(fā)生發(fā)育和分布規(guī)律,查清土地資源及其生產條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調查是通過實際觀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態(tài)、性狀上的特征,找出影響植物正常長的限制因素和障礙因素,解決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具體土壤問題。土壤調查是研究土壤科學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業(yè)和水?;窘ㄔO和實行科學種樹的前提,也是實現林業(yè)現代化的一項基礎工作。
二、實習時間和地點
1、 實習時間 :
2、 實習地點:
3、參加人員 : 指導老師
級別
專業(yè)組別第組
組員
第一天 實習地點:
進行實習前的總動員,老師給大家講解實習的具體安排,各項實習操作的方法,實習內容,時間安排,參加人員的分組,工具的領取及介紹工具的使用。要求預習實習相關的內容:三大巖類的識別方法、土壤剖面形態(tài)特征等。最后特別強調實習期間要注意的事項,包括安全等等。
第二天20xx年12月30日 實習地點:
沿途觀察地質地貌及母巖母質特征等,并取采集巖石標本同時學習觀察、鑒別巖石標本。觀察山地紅壤的形成、利用現狀和改良措施;觀察林場建立的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及立體養(yǎng)殖模式;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發(fā)生層的劃分,土壤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和記載方法。進行土壤原狀樣品的采集,分析樣品的采集。
第三天20xx年12月31日 實習地點:校內,實驗室和水保園。
參觀水保園,去實驗室觀察巖石標本、利用整段標本進行全國土壤的分布和主要土壤類型的介紹,觀察不同類型的整段剖面等,了解全國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和主要的土壤類型。博學樓后觀察巖石風化的特點并采集巖石標本同時進行鑒別,
下午在實驗室風干土壤樣品并進行土壤物理性質的測定(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等)。
土壤學實習報告3
通過兩天的實習,讓我收益頗多。從原先了解的關于土壤單方面的理論知識到實踐,清楚直觀地重新認識土壤是一個突破。土壤如何從巖石發(fā)育到土壤是要歷經一個漫長的階段,且隨著風化作用的進行,也在不斷地發(fā)育。氣候、植物、動物、人為因素對土壤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個地方的土壤的品質不會相差太大。受溫度、母巖、環(huán)境的影響,地區(qū)和地區(qū)之間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聯(lián)系的。從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為磚紅壤,廣東因其盛行干熱風,降水少,所以多為赤紅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紅壤;江蘇是黃棕壤;山東是棕壤;河北、遼寧是暗棕壤;黑龍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針葉林土。從垂直分布開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紅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黃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黃壤。因此分析土壤不能憑空,要根據該土壤在該區(qū)域所處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們實習的幾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區(qū)的紅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紅壤,青山的是紅壤,后山是黃紅壤。緯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黃壤。
每一種土壤都有適合生長的植物,植物也有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最優(yōu)的選擇是在適合的土質上種植適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適但又需要種植這樣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辦法,用化肥改變礦物含量,調節(jié)PH,灌溉水田,交叉種植等等,能增加產量。
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后,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范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系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煉學習的能力。
土壤學實習報告4
一、實習目的意義
實習目的:認識主要的土壤類型,了解土壤類型分化與環(huán)境條件的關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術,掌握土壤各項指標的測定方法和計算分析。
實習意義:實習是課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學實習,鞏固和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和掌握。
二、實習任務和計劃
?。?)熟悉土壤調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驟,掌握野外調查的技能。
?。?)學會使用幾種野外工作需要的儀器、調查觀測土壤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土壤屬性。
(3)土壤肥力綜合評價指標。
?。?)簡單了解巖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關沂源溶洞的簡介。
?。?)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觀測技術。
三、實習內容
3.1實習概況:
實習時間:20xx年11月9日—10日
指導老師: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陳寶成
實習工具:背包、地質錘、大小鐵鍬、剖面刀、軟尺、鹽酸瓶、比樣標準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劑、點滴板、滴管、記載表等
我們的行程為兩天,路線是:山東農業(yè)大學南校區(qū)資環(huán)實驗基地—沂源“九天洞”—魯山風景區(qū)。
對兩處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點的選擇土壤剖面:應根據植被、小氣候、小地形、巖石和母質類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點;一般不要以路邊的斷面做觀察剖面,也不要在人為影響較大的地方(如肥堆、溝邊、陷井邊、路旁等)設置觀察剖面或采集土樣、水田不能設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與修整:當剖面地點選定以后,即進行挖掘土壤剖面,為了便于觀察,必須挖掘形狀基本為長方形的剖面,其規(guī)格是:長2米,寬1米,深1.5米。首先將表層3-5cm土壤及雜草、碎石去除,要求觀察面要面向太陽。一端應成垂直壁,另一端應成階梯形,便于人下去觀察記載。用米尺測定深度,根據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標記,然后從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時要鏟去垂直面上被風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來的土塊應將表層土和底層土分開放在剖面的兩旁,以便觀察完畢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觀察與土層劃分:觀察土壤剖面形態(tài)是研究土壤性質、區(qū)分土壤類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態(tài)觀察主要包括土壤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ph和石灰反應等。根據土壤形態(tài)及性質,對土壤層次進行劃分。
d.土壤性狀的觀察和記載:土壤剖面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過程以及土壤內部的物質運動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根據形態(tài)特征觀察,結合化學分析,記載土壤剖面的觀察內容和土壤基本性質。
e.土壤樣品的采集:采集土壤,為以后實驗數據分析提供依據。
多種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耕地銳減,資源耗竭,人類活動對自然系統(tǒng)的影響迅速擴大,人們對土壤的認識才不斷加深,土壤和水空氣一樣,既是生產食物、纖維及林產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資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統(tǒng)的生命活動,維護整個人類社會和生物圈共同繁榮的基礎。
3.2農業(yè)土壤
3.2.1實習地點自然社會簡介:
3.2.2土壤情況詳述:
土壤是固態(tài)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huán)境間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它既是獨立的歷史自然體,也是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自然資料。土壤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人類生存必須發(fā)展農業(yè),以取得食物。農業(yè)生產,首先是綠色植物的生產,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的。各種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過根部從土壤里取得養(yǎng)分和水分,才能生長繁茂。其次,人們飼養(yǎng)動物,也必須以植物為飼料。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yè)。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改良??茖W地開發(fā)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yè)生產和改善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3.3棕壤
也稱棕色森林士;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在褐土地帶的垂直帶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區(qū)氣候條件的特點是,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氣溫為5~14℃,10℃以上的積溫為3400~4500℃,季節(jié)性凍層深可達50~100厘米,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間。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壞,目前多為次生針葉林和闊葉混交林。棕壤所處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巖、片麻巖及砂頁巖的殘積坡積物,或厚層洪積物。棕壤地區(qū)由于夏季氣溫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而且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鹽分和游離碳酸鈣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動,并發(fā)生淀積。由于落葉闊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從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發(fā)展,但白漿化作用卻常有發(fā)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見到。
上述性態(tài)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還有酸性棕壤、白漿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
從土壤利用情況來著,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農業(yè)土壤,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積平原,用于農業(yè),大都旱澇保收,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緩坡,也多用于農業(yè),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較重,水肥條件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進一步發(fā)展灌溉,并加強培肥。白漿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剝蝕堆積丘陵,多用于農業(yè),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業(yè)。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業(yè),有的還是荒山,需要種樹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種植花生和柞嵐(養(yǎng)柞蠶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嚴重,亟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4褐土
1、褐土的形成過程
?。?)干旱的殘落物腐殖質積累過程:干旱森林與灌木草原的殘落物在其腐解與腐殖質積聚過程中有兩個突出特點。
(2)碳酸鈣的淋溶與淀積:在半干潤條件下,原生礦物的風化首先開始大量的脫鈣階段,其氧化鈣隨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層滲到下層,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
(3)殘積粘化,也稱之為殘積風化或地中海風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體內的礦物進行原地的土內風化而成,很少產生粘粒的機械移動,因而粘粒沒有光學向性。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氣候條件下,粘土礦物繼續(xù)脫鈣,形成另外一種顆粒最細的新生粘土礦物——如蒙脫石等,并開始于雨季期間隨重力水在主體結構間向下懸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積層,這種粘粘往往有光學向性,一般土體水分的干濕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過程中一般以殘積粘化為主,而夾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們在不同的亞類中,其比重并不一樣。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為主。
2、亞類
由于褐土為半淋溶土綱,根據土體所反映的淋溶程度及粘化特征相結合等而劃分為淋溶褐土、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其它則根據其主導成土過程及附加成土過程所表現的土壤剖面特征而劃分出樓土、潮褐土、燥褐土與褐土性土等。
3、褐土的利用與改良
四、總結
通過這次的實習,讓我收益頗多。從原先了解的關于土壤單方面的理論知識到實踐,清楚直觀地重新認識土壤是一個突破。在實習過程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和提高了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增加我們對土壤學新的認識。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所學課程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該課程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了解土壤學對實際農林生產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沂源主要地質地貌和所發(fā)育而成的土壤類型。在這里深深的感謝老師們的認真指導。
在實習中初步掌握了地質地貌考察和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jié),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觀測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和土壤的興趣。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后,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范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系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煉學習的能力,更是對可課本知識的良好鞏固。同時,懂得和小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土壤學實習報告5
一、實習目的
1、在實際環(huán)境中充分認識、辨識、了解土壤,熟悉土壤的形成條件、成土過程、剖面特征、農業(yè)性狀等內容,豐富理論知識。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會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學會識別土壤類型和層次。
3、學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今后的土壤學學習打下基礎。
4、了解陜西境內土壤分布的總體趨勢,認識各種土壤類型。
5、為了實現以上目的,通過從陜西渭北旱塬到關中盆地以及秦嶺北麓一帶主要環(huán)境要素自然變異規(guī)律、地質與地貌特征和土壤剖面類型的綜合調查,掌握土壤剖面的分異規(guī)律與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及時間之間的關系,了解區(qū)域土壤分布的規(guī)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趨勢。
二、實習時間
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23日
三、實習地點
1、洛川縣城工地
2、安塞生態(tài)站
3、火地溝
4、火地塘林場后山坡
5、高山草甸
6、天坑草甸
7、平河梁
8、寧陜縣紅褐土剖面
9、寧陜縣寨溝村
10、周至縣馬召鎮(zhèn)
四、實習用具
1.試劑:土壤學實習所用試劑有:10%的稀HCl、 酸堿混和指示劑、比色盤、比色卡及試紙,蒸餾水瓶。
2.儀器:GPS(或海拔儀)、地磁儀。
3.工具:手鏟、镢、鐵锨、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記載表格。
五、實習內容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體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控功能、處于永恒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松混合物。它是一個多孔多相系統(tǒng),具有垂直分層性。土壤是自然演變的活化石,是記錄地球滄海桑田變化過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獲取的證據。
本次實習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了解根據地形氣候等因素所導致的陜西境內的土壤分布總體趨勢,二是觀察學習各種土壤類型的形成因素、成土過程、剖面特征、基本性質等具體內容。
?。ㄒ唬╆兾魍寥婪植稼厔?/p>
根據陜西省的地勢高低、地形、氣候等條件因素,由北向南,依次可分為了渭北高原、關中盆地、秦嶺山地等幾個板塊,每個地域都有各自類型的土壤。所以,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存在著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非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以及垂直分布規(guī)律等特征。
1、地帶性分布
黃土高原由東南向西北氣候逐漸變得干冷,植被經歷著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過渡變化,地勢漸次增高;黃土母質沉積規(guī)律與該生物氣候規(guī)律相呼應,土壤質地越來越粗,因而,使得土壤的水分規(guī)律與此生態(tài)條件相適應。
2、非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
在河流兩岸,分布著一些受河流沖擊影響的非地帶性土壤。在渭河、黑河和涇河分布著潮土,由于經常受地下水的影響,鐵的氧化還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黃棕色銹紋銹斑。河流沖擊母質受上游地質構造的影響,其質地差異很大。
3、土壤垂直分布
隨著海拔的升高,環(huán)境因素也在不斷改變,如降雨量、溫度、植被、光照等。土壤的分布與各種環(huán)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秦嶺山地土壤分布受到基帶土壤及南北方氣候差異,南北坡土壤垂直分布規(guī)律差異很明顯。
?。ǘ┚唧w土壤觀測
根據陜西土壤分布規(guī)律,本次實習我們相繼觀察了黑壚土、塿土、潮土、黃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草甸土、棕壤、暗棕壤、黃棕壤等土壤類型。下面,就分別詳細介紹以上土壤:
1、 黑壚土
黑壚土是發(fā)育于黃土母質上的具有殘積粘化層(俗稱黑壚土層)的黑鈣土型土壤。多分布于中國陜西北部、 甘肅東部、 寧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的黃土塬地、黃土丘陵和河谷高階地等地,是中國黃土高原地區(qū)主要土類之一。
?。?)形成因素
?、倌纲|:黑壚土成土母質為第四季風成黃土。其黃土母質疏松、深厚并含有豐富的礦質養(yǎng)分,草原植被生長繁茂。
?、跉夂颍汉趬劳练植紖^(qū)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2—7.5℃,最熱的7月份平均溫度22—25℃,無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7—9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53—58%。干燥度1.25—2.0,年蒸發(fā)量1600—2400毫米,為降水量的3—4倍。氣候總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干秋濕,四季分明。
?、凵铮涸谑杷?、營養(yǎng)條件豐富的黃土母質條件下,土壤生物和母質間旺盛的物質交換頻繁,多于黑壚土深厚的腐殖質層 (80~100厘米)。
?、艿匦危褐饕匦螢槠教沟狞S土塬面。
?、?時間:8000---10000年以來
?。?)成土過程:
?、俑迟|的累積過程
黑壚土的腐殖質層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經長期的生草作用而形成,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使土壤中有機物質分解形成腐殖質,并且大量積累。
有機物質殘體腐解后所形成的腐殖質與土壤中鈣離子結合,并以薄膜形式包被于土粒和微團聚體表面,或富集于孔隙壁上,因而形成深厚的暗灰色的腐殖質層,即黑壚土層。
?、阝}化過程
由于母質屬于石灰性土,其鈣成為黑壚土形成過程中的主要化學遷移元素。在夏秋高溫多雨季,土壤中碳酸鈣遷移明顯,遷移機理有:與腐殖質絡合遷移,有形成Ca(HCO3)2形式遷移。在剖面上形成假菌絲、霜粉狀或者結核石灰新生體。
③黑壚土的次要成土過程還包括土壤的殘積粘化作用,黃土覆蓋作用、坡積洪積作用等。
?。?)剖面特征:
?、俑魇旎瘜樱汉穸葹?0~60cm,淡灰棕色,質地壤土—粘壤土,有石灰反應,團粒和團塊狀結構。
?、诤趬劳翆樱?0~60cm,暗灰色,多蚯蚓糞和蟲孔。塊狀結構,有白色菌絲體。
③碳酸鈣淀積層:黃棕色,粘壤土,與母質層過度不明顯。鈣離子與胡敏酸反應產生絮凝沉淀。塊狀和擬塊狀結構。
?、苣纲|層:黃棕色,粘壤土。
?。?)農業(yè)性狀:
黑壚土的黃土母質疏松、深厚,并且含有豐富的礦質養(yǎng)分,草原植被生長繁茂,適耕性較強,已全部為耕作土壤,利用時應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資源, 擴大灌溉面積并增施有機肥料。
2、塿土
塿土,又稱為褐土,是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與落葉闊葉林為主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的淋溶淀積明顯,有粘化現象,具有褐色的粘化層,屬于半淋溶土綱。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渭河和山西汾河盆地的臺塬和高階地之上。
土壤學實習報告5篇(土壤學報告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