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初中教學反思范文3篇(初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歡迎參閱。

初中教學反思范文1
一、課堂上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丟
新課程強調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但其實,新教材的資料更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難點,能很好地啟發(fā)學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我看書探究,尤其是我們農村初中學生,他們的自學本事,理解本事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師更要講得精,更要善于引導,放手之前要先看學生的水平如何。比如此刻我教的有兩個班的學生,其中一個班的同學很活躍,設置問題就不能太放手否則課堂就會成為菜市場,毫無章法;而另一個班的學生比較安靜,我們得讓他們有話講,適當地設置幽默環(huán)節(jié)否則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比較夢想的教法是教師必須要擔好引導者的“職責”,引導思維活躍的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式,而對于沉悶的課堂,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我經常采用各種提問方式去激發(fā)學生表現欲望。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成為一名教師,光有愛心還遠遠不夠,愛心只是是作好稱職教師教好書的前提。所謂“身正為范,學高為師”,要作一個好教師,不僅僅要能得學生心,還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無論是工作還是學識上都應當讓學生佩服,這樣學生才會對你產生信任感,才會甘心聽從你的教導,才會喜歡上你的課。教師對學生的承諾必須要做到,比如學生那里收繳到的一些小物品,必須要在承諾的時間內歸還,否則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對教師沒有信任感后,無論你實施的什么制度和提出的提議,學生會容易產生抵抗情緒,管理和教學工作就很難開展。
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管理
備課既注重知識的落實,也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上課前盡可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去”,這樣在時間的支配和知識上的引導,我們都能盡在掌握。上課過程中重視啟發(fā)學生思維,我經常讓學生做到“三動”既多動腦、動口,動筆,拿著筆上課,改掉部分學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課的不良習慣,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違紀,應親自參與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給班主任,否則威信只會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數多了,學生只會厭煩你。
四、學生的作業(yè)檢查要落實
除了每一天上交的作業(yè)紙作業(yè)以外,對于練習冊和一些輔導作業(yè),檢查任務就交給小組長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數學興趣小組,確定小組長,由小組長來檢查,小組長的作業(yè)由科代表來檢查。
初中教學反思范文
初中教學反思范文2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布。
3.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及相互位置關系。
4.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互助,游戲激趣等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與經歷整理、分析、歸納、總結的學習過程,領悟合作、互助、討論、交流的意義,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
2.教學過程:采用直觀教學原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動眼、動腦、動手、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研究的結果。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布
教學難點
1.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布。
2.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1.地球儀、世界地形圖、自制各大洲輪廓剪紙圖片。
2.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
探究活動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同學們,我國航天英雄楊利偉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嗎? (不是)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嗎? (加加林)他說: “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該叫作‘水球’,而不應叫‘地球’?!边@是為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世界的海陸分布》。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講授新課』: 第二節(jié)世界的海陸分布(板書)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辯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1.提出問題:
觀點A:應該繼續(xù)稱我們居住的家園為“地球”;
觀點B:應該把地球改為“水球”更為準確?
2.學生辯論:把全班分兩大組,雙方展開辯論,并讓學生說出證明各自觀點的理由。
3.印證觀點:教師對雙方的辯論給予評價鼓勵后印證雙方的觀點。
①出示地球儀:藍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東西半球,東西半球分界·線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顏色?說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圖觀察是否藍色面積大?
小結:通過以上的觀察和印證,無論怎樣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地球正如宇航員看到的,確實是個水球,但是人類生存在這個水球的陸地上,所以人們還是習慣把我們的家園叫“地球”。
設疑:那么,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點?
讀教材“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海陸的面積比例各占多少? 學生總結:海洋占71%,陸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陸地”。(板書)
(拓展延伸)同學們,今天我們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陸分布情況,是無數的科學家及像楊利偉這樣的航天英雄拼搏奮斗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地球還有很多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需要你們不斷努力學習,為將來去發(fā)現和探究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承上啟下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于陸。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好奇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二」:采用“分組搶答”的形式,理解有關概念。
1.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有關大陸、大洲、島嶼、大洋、海以及海峽的有關概念。
2.課件展示:大陸、半島、島嶼、海洋的景觀圖,并讓學生在世界地形圖上找出相應的位置。(看誰找的又快又準)
3.各組代表提問本組成員進行搶答:
(1)說出大陸、島嶼、半島和大洲區(qū)別。
(2)說出大洋、海和海峽的區(qū)別。
4.各組選一名代表,將上課前剪好的大洲輪廓,在組內進行辨別加深學生對大洲輪廓的印象。
設計意圖:文字與圖結合,分組搶答辨認。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并做到生生互動。
「活動三」:以游戲的方式完成:
1.選五組代表,分別演示將課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標拖動到相應的位置上。規(guī)定當某一組代表演示時,其他代表轉身不看??茨膫€組完成得好。
(答對,你真棒5分。答錯了,要認真啊)
2、拼圖游戲:用大洲輪廓圖各組進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評出最快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系。通過游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精神。
「活動四」:以“分組討論”形式完成下列問題。
1.讀世界地形圖,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為分界線?
2.分別說出亞歐、亞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3.學生看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討論后各組代表訂正答案,并選出優(yōu)秀小組)
①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
②分別說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別說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個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要位于哪個半球?
④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順序排列。
「活動五」:組織全體學生動手參與,用“簡單幾何圖形”在一張白紙上進行“一筆畫世界”的繪圖比賽。(可選幾幅畫的較好的讓學生傳閱,給予鼓勵)教師巡視查閱后,并引導學生對照找出自己圖中的問題進行校正。
『達標練習』:(練習題三)
『課堂小結』:有付出就有收獲。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使我們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況,有關地球的知識還很多,需要我們今后不斷學習和探索。(板書提綱鞏固)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世界的海陸分布
一、海洋與陸地
1.海陸比例:三分陸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
2.海陸分布: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有關概念 大陸、島嶼、半島、大洲、海洋、海、洋、海峽
2.主要洲界:
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3.七大洲大小順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4.四大洋大小順序——“太大印北”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及空間分布
教學總結與反思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fā)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一、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fā)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fā)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fā)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huán)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chuàng)新和自我發(fā)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七大洲與四大洋。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guī)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充分地發(fā)展自我,不斷的成長。
改進:
1、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2、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認識,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教學反思范文3
近兩年來,筆者參與了初中數學新教材的教學與研究活動,通過上課、聽課、評卷、查閱,發(fā)現了不少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擇其兩則評述一二,若有不妥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一、“聯接AB”與“連結AB”有區(qū)別嗎?
教材[1]中給出了一個關于直線的公理:“所有聯接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這個公理的關鍵詞是“聯接”“線”“線段”,而其中的“線”,是所有“折線段”“曲線段”“直線段”的總稱,弄清其中“線”與“線段”的區(qū)別是理解掌握好該公理的關鍵所在,而至于“聯結”一詞,只要教師稍作演示,學生就會理解。
可是,對于這個簡單的公理,與教材[1]配套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2]和《教案》[3]中卻把它補充解釋得復雜紛亂:
“注意這里用的是‘聯接’,不是‘連結’,‘連結’是專在連成線段(不是其他線)的時候用的?!?/p>
“教師要對公理中的‘聯接’兩字與前面所學的‘連結AB’中的‘連結’作比較,讓學生弄清兩個詞的不同含意:‘連結AB’只是指畫出以A、B為端點的線段,‘聯接’是指用線把A、B兩點聯起來,線段是聯接A、B兩點的線中的一條?!?/p>
在這個“解釋”的指導下,幾乎所有初中數學教師都反復提醒學生要注意“聯接AB”與“連結AB”的區(qū)別,有的甚至還編出有關習題或考題要學生做,把學生們弄得云里霧里。
“聯接AB”與“連結AB”真有區(qū)別嗎?非也!
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聯接”與“連結”二詞的含義相同,既然“聯接”與“連結”含意相同,那么“聯接AB”與“連結AB”的含意當然也就完全一致,事實上,根據教科書上關于線段的表示方法(“AB”表示線段)不難理解:“聯接AB”與“連結AB”的含意都是指“畫出以A、B為端點的線段”,而“聯接A、B”與“連結A、B”則指的是“畫出以A、B為端點的任意一條線(不一定是線段)”,因此,“聯接AB”與“連結AB”及“聯接A、B”與“連結A、B”的一致性,完全是由線段的表示方法(“AB”表示線段)來確定,并不是因“聯接”與“連結”二詞有什么區(qū)別而所為。
二、有兩邊對應相等的兩直角三角形全等嗎?
初中幾何教材中有這樣一道傳統習題
“使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
(A)一銳角對應相等
(B)兩銳角對應相等
(C)一條邊對應相等
(D)兩條邊對應相等“
其中(A)、(B)、(C)錯誤顯然,故學生們都選了(D),幸好,答案也是選(D),于是,學生與教師皆大歡喜。
然而,有兩邊對應相等的兩直角三角形卻不一定全等!例如邊長分別為3、4、5的△ABC與邊長分別為3、5、的△DEF,雖然它們都是直角三角形且有兩邊對應相等,但它們并不全等。
也許有人認為,題中的“對應”應理解為“直角邊對應直角邊”、“斜邊對應斜邊”,不應該出現“直角邊對應斜邊”這第三者。
可是,對于“對應”這一原始概念的含義,教材中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限制,此題中也并不給出如此特殊的約束,因此上述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也許正是這種錯誤的“理解”導致了上述的錯誤習題。
由于教材中有這樣一個習題,因此有些教學輔導讀物則據此編制出類似的習題或考題,如《黃岡題庫》中就均有“有兩條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這樣一個判斷題,令人疑惑的是,對于同一個題,該書后面所給的兩個答案卻分別是“×”和“√”。
我們曾經諄諄告誡學生:“有兩邊和一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其中的“一角”當然包括了“直角”,那么命題“有兩條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真確性不是值得懷疑了么?
由此看來,對命題“有兩條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犯迷糊,都是因教材中的這個錯誤習題惹的禍,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處理該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初中教學反思范文3篇(初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相關文章:
★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反思最終版本3篇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教學反思
★ 初中數學教師對圓的教學反思[大全]3篇(九年級數學圓的教學反思)
★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英語教學反思3篇 英語課堂教學反思初中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