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灰雀》的教學反思12篇(課文灰雀教學反思),供大家賞析。

《灰雀》的教學反思1
《灰雀》講的是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yǎng)病期間,愛護灰雀并用自己愛鳥的情感感化一個捉灰雀的男孩主動放回灰雀的故事,體現(xiàn)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不長,但語言含蓄,內涵深刻。我通過認真閱讀、逐字、逐詞、逐句地推敲和品味,發(fā)現(xiàn)“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這個中心,是通過重點詞語和表示人物心態(tài)變化的兩條重要線索來體現(xiàn)的。一條是列寧的心態(tài)變化,表現(xiàn)了灰雀不見后列寧焦慮、擔心、惋惜以及灰雀回來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條是小男孩的心態(tài)變化,表現(xiàn)了小男孩做了錯事,在列寧面前想說又不敢說的矛盾心理以及后來改正錯誤的決心。這兩條線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寧和男孩的一番對話中,每一句意義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無奇卻準確地刻畫了列寧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態(tài),對于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可謂深奧、難懂。于是我決定把這部分內容做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來處理。我首先確定了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和兩條線索來設計教學方法。通過進一步熟悉教材和課后練習、單元訓練提示等相關內容,是“單元訓練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原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正好與本課的特點相呼應。于是我把“理解重點詞語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進而讀懂文章”作為本課的訓練點,圍繞這個訓練點,有機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為了真正落實這個訓練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步,體現(xiàn)了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
1、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
課文一開始交代“列寧在郊外養(yǎng)病,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里有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只灰雀?!蔽沂紫仍O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課文按時間順序,圍繞“灰雀”寫了哪三方面的內容?學生邊讀邊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課文寫了:
?、帕袑幏浅O矏刍胰?;
?、坪髞砘胰覆灰娏?,列寧非常著急、擔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飛回來了,列寧非常高興。
此時,讓學生根據(jù)這三方面內容將課文分為三部分,這樣學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結構。
2、抓關鍵詞句體會列寧愛鳥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提問:從哪句話可看出列寧非常喜愛灰雀?找出關鍵詞畫出來。學生不難抓住“每次”“都要”“經?!边@幾個關鍵詞語。同時指導朗讀,讀出列寧愛鳥的情感。此時學生已初步領會了列寧十分喜愛灰雀的情感。
3、抓線索體會列寧的'心態(tài)變化:
在以上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同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列寧發(fā)現(xiàn)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樣?圍繞以上問題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內容,運用手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讀的訓練。邊讀邊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寧話的內容中的關鍵詞語并啟發(f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當時人物的心境,使學生從“自言自語”“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詞語理解到:列寧發(fā)現(xiàn)那只灰雀不見了,非常著急,先“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又問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的兩種猜測。這時學生已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生死非常擔心和惋惜。至此,學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條線索──列寧的心態(tài)變化。同時也進一步領會了列寧愛鳥的思想感情。
《灰雀》的教學反思2
今天我講了一次公開課,由于經驗不足,也沒有充分的備課標、備學生,課堂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下面就這次公開課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語文教學,缺少朗讀
語文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喜歡讀、樂于讀、敢于讀”的閱讀興趣,在本節(jié)課中,我和學生在細節(jié)上、問題探究上做的較圓滿,但我忽略了朗讀這一部分,學生始終無法通過閱讀真正的體會作者的情感,我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課文,在讀中領會、在讀中感悟。通過教師示范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表明我的教學設計需要不斷地提高。
2、沒有指導書寫重點生字、詞語
在三年級這個學段,學生還沒有到達那種完全自學生字的水平,這一點由于我不了解課標,未充分的備學生,把這么重要的一部分遺漏了,通過教師指導書寫生字、集體讀、比賽讀、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的`練習生字,以此達到教學目標,同時指導書寫重點詞字,也會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3、知識過于零碎,沒有主干
在講完每一個知識點后,教師要做簡單的總結、評價,也可以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使知識之間有一個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比如:在講第一段含有生字的三句話時,在講完每一個詞語、句子后,我都可以讓學生將詞語放到文中再讀讀,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頁做了一個簡單的評價、檢測,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師做歸納總結,將知識串起來,而不是只有點、沒有面。
4、忽略課后題的重要性
每一課的課后題都隱含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在講課時候,抓住這幾個問題,指導學習課文。不容易遺漏教學目標。
5、抓重點,注意教學設計
在講任何一課時都要熟悉課標,了解該學段學生的特點,抓住文章的重難點、充分的備教材、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遺漏任何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板書。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許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我會虛心的向各位教師學習,希望能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加油!
《灰雀》的教學反思3
《灰雀》,教學本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xiàn))、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qū)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并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
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讀是理應得到重視的一個方面。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課文,貼近生活。讀著這些清新的文字,于學生的思想是一種陶冶。增強讀的同時,有意識地削弱講解的份量。有時侯我們生怕學生聽不懂,總是想方設法地講解得細些,還要反反復復地搞上幾遍,其實大可不必。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弄懂這些淺顯的內容并非難事。關鍵在于方法是否對頭。眾多繁瑣隱晦的講解只會抹殺了孩子們對于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為什么有的學生學了幾十年來的漢語還讀不好文章寫不好字,這確實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人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只灌輸,不管學生是否樂意,別指望有好的效果。讀從培養(yǎng)學生興趣入手。只要學生喜歡,他就會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并且力爭精益求精。首先讓他們參與進來,再提高質量。朗讀訓練,中年段的學生不強調運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通過自己的傾情演繹,凸現(xiàn)作品的基本輪廓,如果能熟讀成誦,則效果更佳。培養(yǎng)興趣的另一個大膽嘗試是讓學生讀、聽相結合,讓聽的學生來給讀的同學提意見,學生暢所欲言,意見中肯,氣氛熱烈。你來我去之際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比較成功,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占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于學生的發(fā)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fā)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想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依舊把握不準。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中,我還不會采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后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從三年級入學學習來看,生字詞的'把握仍是一個重點,課堂中還需花些時間。由于個別學生的預習不充分,導致課堂內容沒有全完成,整個課堂不完整,倒不如將基礎安排在第一課時,重點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而對字詞的理解可以溶入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匯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扎實。當我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時,最淺顯的列寧對灰雀的愛,孩子們很容易找到,這和我預想的相符,這時我就急忙進入了教學,根本沒讓孩子再發(fā)表其它意見,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或許有的孩子可以理解的到更深層次的愛,我卻剝奪了孩子們發(fā)表感受的時間。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后不斷發(fā)現(xiàn)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灰雀》的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只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xiàn)事件的發(fā)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男孩的語言和行為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愿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嘆,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在整個事件中,處處可以發(fā)現(xiàn)列寧善于觀察對方的言語、行動,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學生認識到列寧對兒童的愛護;二是要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學生還可以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列寧發(fā)現(xiàn)灰雀消失之后,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經過。如何使學生透過他們的言語和神態(tài)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灰雀》的教學反思5
教學中的評價就像一起“雙刃劍”,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信念,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最近,我們中語組進行了兩次教學研究,劉德莉老師前后由兩次執(zhí)教同一課的教學評價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執(zhí)教《灰雀》,劉老師的評價語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見到這么棒”!“剛才默讀時沒讀,因此接不上來?!薄澳銈冞€不知道惋惜呀”等等,這些語言對學生學習興趣打擊不小,因此,整節(jié)課顯得有些沉悶。而第二次執(zhí)教《灰雀》,劉老師評價語言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學習投入狀態(tài)極佳。另外,第二節(jié)課中,劉老師也更注重了其它評價方式,比如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
那么,怎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要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俺扇诵恼撸仁智椤?,同樣的評價,教師若之發(fā)自內心,學生就會感到貼近心靈,也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使學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對一切。
二、抓住時機,適時評價。評價不應拘泥于一格,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評價學生時,應選擇恰當?shù)臅r機,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抓住時機,給們一份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不斷進步,另外,評價不足讓教師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對于錯誤之處更需在明確指出,避免讓學生走彎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
三、評價語言要有藝術性、針對性。好的語言如一條深深的小溪,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又像一首促昂揚奮進的歌,激勵著人們去不斷地追求。作為語言教師,我們在評價中不僅要語言豐富,機智幽默,而且要講求藝術性。
另外,評價要有目的性、針對性,不講求實際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強學生探索的能力,反而會引導學生對評價的漠視,失去評價的意義。所以,教師的語言一定要準確,得體,且要做到把握時機,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這樣,學生對獲得的評價不僅僅是短暫的滿足,更是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前進的動力,這使他們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灰雀》的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yǎng)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內容簡單,學生只要認真讀書就能讀懂,但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走進課文內容中才能體會出來。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課題入手,課題是《灰雀》,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灰雀的?請自己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此時再出示灰雀的圖片和資料,學生通過看圖和資料對灰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樣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學生喜歡灰雀,在走進課文找一找列寧喜歡灰雀嗎?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找的`快,讀的好,把列寧喜愛之情讀出來了。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列寧發(fā)現(xiàn)灰雀消失后,通過耐心的交談使那個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經過,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針對教學的重難點我采取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tài),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在讀的過程中踹門人物的內心活動。先讀列寧說的話,從他的話語中你體會出什么?列寧為什么對灰雀說話,而不對小男孩說呢?體會列寧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語言和神態(tài),體會小男孩的內心活動。體會過后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本節(jié)課課文內容體會的好,但由于時間關系,朗讀的時間少,沒有達到效果。今后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多讀少講。
《灰雀》的教學反思7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一單元主要是通過幾個名人故事認識幾位名人,從這些小事中感受他們的不平凡。灰雀是一篇老課文了,我已經教過很多遍了。但是在今天上課之前,我還是很用心地備了課,設計了教學流程和教學目標:根據(jù)人物對話,體會任務的思想感情。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與變化。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
剛升到三年級,引導學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脈絡也是很重要的,這篇課文以灰雀為線索,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反映列寧愛鳥更愛孩子的品質,并且懂得做錯事就要改正的道理。課文描寫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
1、從課文那些語句中你能體會到列寧非常喜歡灰雀?
2、灰雀到底哪里去了?為什么又會飛回來?3、列寧是一個怎樣的人?
讓學生充分的閱讀之后回答提出的問題。
在朗讀的'時候,反復體會感受語言體現(xiàn)的人物的內心,讀好不見灰雀之后列寧那種焦急、擔心、惋惜的心情,讀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來肯定堅決的語氣,還有灰雀回來之后列寧由衷的高興的心情。
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朗讀尤為重要,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注意指導學生讀好人物對話。通過讀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理清課文脈絡時,我列出了提綱,指導學生去把內容相近的段落歸到一個大段里,結合課文內容隨之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如何把描寫一個內容的部分寫到一個段落里。
《灰雀》的教學反思8
這個板書是我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是學生給了我靈感。接下來,本應該按照學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現(xiàn)了列寧喜歡灰雀??墒?,我卻死搬教案,要學生找小男孩的幾句答話。第一課時,上得很不順利。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學任務,想要講清的問題,尚未講清?;氐睫k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課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靈動的課堂是不可能的。經過分析后,我覺得下一節(jié)按照學生的思路走。第二課時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么一篇我覺得索然無味的課文,在學生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眾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現(xiàn)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仿佛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跟隨著學生的視野,我們一起體味著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著可愛的小灰雀。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雀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的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假設自己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著那種復雜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當講到“小男孩低著頭”時,設計一問:“小男孩為什么要低著頭?”設想的答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慚愧。由于學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樣體會到了小男孩對小灰雀的喜愛。有一學生站起來答道:“我覺得,小男孩除了慚愧以外,還對小灰雀有一種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誠實、知錯就改和感情之間,小男孩選擇的是誠實。”他的`回答讓我很驚訝,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維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別人體會不出來的感情。
學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知道怎么樣的學法他們最容易掌握,怎么樣的邏輯順序他們最容易接受。老師們設計教案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當學生提出更好的學習方法的時候,老師們應該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著學生走。這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并不矛盾。
記得有人說,兒童是情感的王子。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的流露,他們才能設身處地的為主人公著想。
《灰雀》的教學反思9
《灰雀》這篇文章我已經講過,但實事求是的說很失敗。確實需要反思。
首先說新課改提倡的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老師需要做的則是正確的引導。然而,回想起來當時講課的情景,我所重視的不過是課文某些具體部分的處理,而且自己為學生總結了學過本篇課文應受的啟發(fā)—護鳥意識。忽略了文章整體的連貫性。因此,現(xiàn)在的問題是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這篇文章的重點在于列寧與男孩的對話,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僧斘抑v的時候只是一帶而過,并沒有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在我的課堂中,角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我成為了中心人物。
其實,當前語文課的重點在于閱讀,雖然這節(jié)課我失敗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積累失敗經驗的教訓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的。過去的無法挽回,但未來的則需要好好設計每一堂課,不得松懈!
《灰雀》的教學反思10
《灰雀》這篇課文講述了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教學本課,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引導學生抓住列寧和男孩的言語和神態(tài)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中,我先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灰雀的語句。首先是灰雀“惹人喜愛”,“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婉轉地歌唱”,這是灰雀讓人喜愛之處。其次是列寧的言語和行動表現(xiàn)了對灰雀的喜愛。他欣賞灰雀的歌唱,給它們帶來食物。我特別提醒學生注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體現(xiàn)了列寧對灰雀喜愛的.程度。當灰雀消失之后,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這表明他對灰雀的著急和擔心。在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中,如“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薄岸嗪玫幕胰秆?,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它怕冷”和“可惜”這兩個詞語,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關心。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相關詞句的同時,要求他們一定要將這種感情讀出來。接著,列寧和孩子的對話,耐心而又得體,表現(xiàn)了列寧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當列寧詢問孩子是否見到灰雀時,孩子回答“沒……我沒看見”,從這種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測到灰雀的消失與孩子有關。但是列寧沒有去批評、斥責孩子,而是通過表達對惹人喜愛的灰雀的擔心,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感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列寧與孩子的對話和神態(tài)體現(xiàn)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當中,我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復朗讀、感悟,并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因為本課課后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要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最后我再引導他們討論:為什么說“男孩是誠實的”?為什么列寧不直接要求男孩將灰雀放回來?效果不言而喻。
《灰雀》的教學反思11
今天上了《灰雀》,從圖片導入,讓他們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灰雀,你想說點什么?
接著是生字教學。
今天的朗讀也較多。分別圍繞小男孩的三句話展開。
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只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只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我沒看見?!?/p>
?。ㄖ攸c指導學生體會男孩此時的心情,朗讀的語氣。試讀多遍)
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
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p>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著頭。
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引導學生,為什么列寧要問灰雀,而不是問小男孩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列寧對小男孩的信任。)
當然,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列寧也沒有再問那個男孩,因為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拓展升華,問孩子們:列寧為——而微笑,為——而微笑。有學生認為列寧是為了灰雀的歸來而高興,也要同學認為列寧是為了小男孩的誠信而微笑。這里還是指導得比較到位的。
《灰雀》的教學反思12
我教《灰雀》一文,沒有想到學生對課文的重難點的理解是如此到位,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幾方面做的比較好。
首先我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練,從課文的理解的內容入手,比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把描寫三只灰雀的可愛樣子的句子反復讀,認真體會,并且適時地給學生出示了相關的灰雀的圖片,學生頓時情緒高漲,也從內心產生了對灰雀的喜愛之情。那么在接下來的描寫列寧對三只灰雀喜歡的句子,學生也讀得興趣盎然,學生對于列寧喜歡三只灰雀的強烈感情也就不難體會了,尤其是學生對于下文中灰雀的丟失的原因也是自己體會透的,是因為小男孩太喜歡灰雀了,以至于想把它據(jù)為己有。有的同學說:“老師,我現(xiàn)在終于知道灰雀到哪里去了,我預習的`時候就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不知道灰雀是怎么丟的,我現(xiàn)在知道了。”看來,學生讀透了課文對課文的理解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對課文的重點內容的鋪墊部分更不要放過。
其次,要注重文中人物對話的朗讀,要做到讓學生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fā)生共鳴,讓學生深入體會文中角色的心理變化,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尤其是讓學生體會到這只灰雀大家都是喜愛的,但是怎么才算真正地愛灰雀呢?學生都能說出讓灰雀自由自在地生活,關心它才算真正的愛,如果只為了自己喜歡,而把灰雀關起來,這不是真正地喜歡灰雀,課堂上,學生都能理解到列寧因看不到灰雀而焦急,但是,他們在時候,還沒能真正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可能與學生的年齡有關。這時,我示范朗讀,學生的體會深刻多了,也能進入情境模仿,效果好多了。
我還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想象一下,灰雀在小男孩那里會是怎樣的情況呢?學生討論積極熱烈,很多同學都能想象到小男孩會把灰雀關到一個小籠子里,灰雀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伙伴不吃也不喝,小男孩也很著急,因為他也十分喜歡這只灰雀,所以當列寧尋找灰雀時,他才有一步步的變化。最終把灰雀放回來了。
總之,在課堂中,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lián)系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思考。
《灰雀》的教學反思12篇(課文灰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各單元教學反思3篇(人教版小學四下數(shù)學單元反思)
★ 三位數(shù)減兩三位數(shù)的筆算教學反思6篇 三位數(shù)減兩三位數(shù)解決問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