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生物七年級教案模板5篇(七年級生物教學),歡迎參閱。

生物七年級教案模板1
七年級生物微課教案
【篇1:七年級生物微課教案】
微課教學設計 生物
微課名稱
練習使用顯微鏡 知識點來源
學科:生物年級:七年級教材版本:各種教學設計均可 知識點描述
讓同學們了解生物顯微鏡的結構及其作用 預備知識
聽本微課之前需了解的知識:無 教學方法
主要使用講授法教學 適用對象
初一年級學生 設計思路
生物學科是學生們到初中以后才開始學習的新課程,所以對于學生們這門課還是比較有趣的。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簡單的了解了生物的特點以及生物圈的一些基礎知識點。接下來我們開始學習新的章節(jié)生物的結構。在了解生物結構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常常在生物學科中的使用的工具顯微鏡。所以這堂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同學們了解生物顯微鏡。教學目標
讓學生們了解生物顯微鏡的結構以及各個結構的作用。教學背景
本章節(jié)是初中生物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是學習新知識點的開端。在之前的學習,我們都是從宏觀角度了解了生物特征及生物圈的一些特征。接下來我們從微觀中學習生物學,即通過了解細胞來學習生物學。在我們通過細胞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生物學中用于觀察細胞的工具-生物顯微鏡。教學總結
在本次課程中,我們首先了解了顯微鏡的一個歷史情況,以及顯微鏡在生物學中的作用,之后我們在了解生物顯微鏡的結構。在本次課程中我們只是簡單的了解了生物顯微鏡的結構,知識點比較單一,所以本次課程相對比較枯燥?!酒?:七年級生物微課教案】
一、教材簡介:
本微課選自人民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二節(jié)《血流的管道 血管》的內容,此微課選取的是在學生學習血液 之后進行的環(huán)節(jié)。微課著重呈現(xiàn)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人體三種血管的比較,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二、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這一堂課時,主要從七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新事物容易產(chǎn)生興趣的特點出發(fā),通過圖片、動畫影等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 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重點問題,通過學生親手標出三種血管的關系圖,讓學生體驗它們之間關系,完善構建的知識框架,最后通過觀看血管視頻,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設計特色是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教學過程充分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特點,啟發(fā)引導學生在多思考、多觀察、多參與的過程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體驗過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學情分析: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2.嘗試區(qū)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分辨血管的種類、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三種血管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教學難點:分辨毛細血管、靜脈和動脈血管。六、教學用具
投影儀 幻燈片 有關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資料。七、教學過程:
生物七年級教案模板2
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教案
目的要求:
1、學習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練習畫細胞結構圖。
材料用具:
洋蔥鱗片葉,清水,稀典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一)準備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臨時裝片
3、用刀片切取一塊洋蔥鱗片葉或用刀片在洋蔥鱗片葉上劃“井”字(大約 cm2)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以免產(chǎn)生氣泡,影響觀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二、觀察臨時裝片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
三、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依照在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選一個細胞畫全各部分,周圍的細胞只勾出輪廓就可以了。
四、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時,染色會對細胞產(chǎn)生什么影響?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不經(jīng)過染色的臨時裝片?
答:染色可以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劑對活細胞的生物活性往往會有很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應該使用不經(jīng)染色的臨時裝片。
2、怎樣區(qū)別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和氣泡?
答:一般來說,氣泡在顯微鏡中呈現(xiàn)為具有較黑、較寬邊緣的圖像,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鑷子尖輕輕壓一下蓋玻片,氣泡就會變形或移動。
五、課外練習
制作黃瓜表層以果肉細胞細胞或黑藻細胞臨時裝片
生物七年級教案模板3
生物的特性_七年級生物教案_模板
教學過程
一、講授新課
1.什么是生物
師:我們生活在一個異常美麗的星球上,你們知道是什么將我們的環(huán)境點綴得如此絢麗多彩嗎?
生:花、草、樹、山石、河流等等。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我們的環(huán)境就是因為有這些花、蟲、鳥、獸和它們棲息的環(huán)境,才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
生:欣賞屏幕上所呈現(xiàn)出的絢麗多彩的大自然。
師:請同學描繪大屏幕中的圖像。
生:學生1指出空中有白云、飛機、太陽,以及鷹、蝴蝶和蜜蜂。學生2指出遠處有山林、草地,草地上還有被豹追趕的羚羊群。學生3指出近處一座農家小屋,門前一只母雞領著一群小雞在覓食,農夫在種地,小狗趴在旁邊吐著舌頭,樹上有一只小鳥正在巢中休息。農家旁邊有小橋,橋上有車輛和行人。學生4指出水面上有一只母鴨領著一群小鴨。水中有游魚、水草、小蝦,草地上還有野兔、蛇,腐爛的老鼠上面有蒼蠅等昆蟲飛舞。另外,草地上還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師: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物體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們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沒有生命。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些物體是非生物,為什么?
生:同學1說:“飛機、白云、房屋、太陽、山石、車輛等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同學2補充說:“還有小橋、流水、土地和農具”。
師:教師同時單擊這些圖像,學生都答出后,屏幕顯示:“祝賀你,答對了!”并出現(xiàn)掌聲鼓勵。
2.生物的特征
師:圖片中的小鳥在樹上休息,小狗跟隨主人,母雞領著小雞覓食等等都是生命現(xiàn)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活著的,具有生命的物體是生物?!?/p>
學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體?!?/p>
學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養(yǎng)料,要吃東西?!?/p>
師:你們列舉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動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師:人和動物需要營養(yǎng),那么植物需要營養(yǎng)嗎?
生:植物也需要營養(yǎng),它們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師:給予掌聲鼓勵。生物只有在營養(yǎng)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地成長。生物還有什么共同特征,請舉例加以說明。
生:生物能進行呼吸,如鯨在呼氣時產(chǎn)生霧狀水柱。
師:很好!那么,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嗎?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覺的屋子里擺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悶,貯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這樣。
師:對,植物在有光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強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大量的氧氣,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會排出廢物嗎?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回答說:“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體內產(chǎn)生的廢物。例如,小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師: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嗎?點擊一片葉子,葉片落下,同時出現(xiàn)聲音:“再見,我?guī)б稽c廢物先走了?!?/p>
生:回答說:“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p>
師: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并舉例說明生物還有哪些特征。教師點擊多媒體圖片中的含羞草,含羞草的葉片合攏起來,同時發(fā)出聲音:“別碰我,我怕羞!”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含羞草的葉子被碰到后,它會合起來?!?/p>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發(fā)生反應。例如,人用蒼蠅拍打蒼蠅,蒼蠅會立即飛走。”
學生3回答說:“狗看到骨頭就會流口水?!?/p>
師:這些都屬于應激性。教師補充說明含羞草的葉子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讓學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子,親自感受一下。繼續(xù)說明多數(shù)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xiàn)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繼續(xù)讓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特性。
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點擊一個鴨蛋,蛋殼破碎后出現(xiàn)一只小鴨。并點擊水面上的鴨群,伴隨著配樂童謠:“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shù)一數(shù),二、四、六、七、八?!?/p>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生物體可以從小長大。”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可以繁殖。”
師:接著啟發(fā)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1 回答說:“除了雞、鴨可以產(chǎn)卵之外,貓、狗可以產(chǎn)仔。”
學生2 回答說:“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p>
學生3回答說:“還有用細胞繁殖的?!?/p>
師: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元性生殖。
補充說明細菌可以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教師接著啟發(fā)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書上沒有說到的特征?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生物還有壽命,有生老病死。生物也要休息?!?/p>
學生2回答:“生物也會傳遞信息。例如,蜜蜂發(fā)現(xiàn)蜜源后,會回到蜂巢附近跳“8”字形舞,然后引導蜂群飛到目的地采集花蜜?!?/p>
學生3回答說:“我從一本刊物上看到有一種高大的樹,在長頸鹿吃它的葉子時,它的葉子會產(chǎn)生一種物質,使長頸鹿胃漲難忍,只好吃另外一棵樹,結果一樣難受,原來第一棵樹已經(jīng)把信息傳給了附近的樹。后來長頸鹿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它就跑到更遠一點的地方去吃樹葉,等樹發(fā)覺時它就又跑到更遠一點的地方去了?!?/p>
師:同學3的說法是否可信,還有待考證。
從同學們的敘述中,不僅可以看到生物之間傳遞信息這一本領,還可以看出生物適應環(huán)境這一本領。另外生物也能影響環(huán)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氣濕度,從而可以減少沙塵暴的發(fā)生,改善空氣質量。接著鼓勵學生多觀察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
請學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特征?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
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回答說:“有。例如,圖片中的狗,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營養(yǎng),也有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遇到情況會狂叫來傳遞信息,也能從小長大并繁殖后代?!?/p>
二、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xiàn)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為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物特征的。
師:教師點擊按鈕,出現(xiàn)文字:“祝賀你,答對了!”同時發(fā)出掌聲。
師:教師小結:學完這節(jié)課后,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學完這節(jié)課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yǎng),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有傳遞信息的本領,活動有規(guī)律性,可以適應環(huán)境,還可以影響環(huán)境……
師: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xiàn)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
生:不是,它們都有生命。
師: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生:我們應該熱愛和保護那些生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 七年級上冊 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
第十一節(jié) 人類對動物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講了人類對動物的利用和保護兩個問題。對這兩問題的闡述,實際上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辯證問題。一方面,人類要利用動物,從動物身上獲得人類所需的資源;另一方面,從生態(tài)保護的角度,也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又要保護動物,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本節(jié)教材簡明易懂,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動物利用方面的知識也有一定的積累。因此,本節(jié)課宜結合鄉(xiāng)土教材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由學生自主學習和歸納人類對動物的利用。利用圖片、錄像資料對我國的珍稀動物資源進行介紹,以便使學生對我國的珍稀動物有個直觀的了解。如果時間允許,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保護動物資源的意義。
二、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共安排1課時。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人類對飼養(yǎng)動物的利用。
2.了解動物的馴化,了解我國的珍稀動物。
(二)技能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整理、歸納資料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利用表格歸納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當?shù)靥禺a(chǎn)飼養(yǎng)動物的介紹,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2.通過對我國珍稀動物資源的介紹,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人類對動物的利用。
2.教學難點:人類對動物的利用。三、教學準備
各種珍稀動物的圖片、投影、錄像等。
四、教學過程
前面我們學習了有關動物的一些知識。我們了解動物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動物。其實動物與人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早在原始社會,隨著狩獵工具的改進,捕獲的動物有了過剩,就把它們圈養(yǎng)起來,在圈養(yǎng)的過程中,這些動物就被馴化了,成為今天的家畜、家禽。現(xiàn)在,這樣的飼養(yǎng)動物越來越多。你能舉出幾種跟人類生活有關的飼養(yǎng)動物嗎?(可以看書后回答)
(一)列舉已被利用的飼養(yǎng)動物
狗、馬、牛、狐、水貂、雞、鴨、魚、對蝦、海參、牛蛙、鱉、梅花鹿、麝鼠、河蚌、螞蟻、家蠶、駱駝、兔、羊……
在列舉了各種已被人類利用的動物以后,要求學生在每種被列舉的動物旁邊寫出其用途。
(二)根據(jù)用途對上述動物進行分類
要求學生根據(jù)列舉動物的用途不同進行分類。把具有相同用途的動物寫在一起。該過程可以由學生在自己的紙上完成,也可以由學生上臺板演,或兩者同時進行。最后在學生發(fā)言表達自己的分類結果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出人類對動物四方面的利用。1.利用動物作為動力。如:馬、牛、狗、駱駝等。
2.為人類提供衣著材料。如:狐、水貂、家蠶、兔、羊等。
3.為人類提供食品。如:狗、馬、牛、雞、鴨、魚、對蝦、海參、牛蛙、鱉、兔、羊等。4.為人類提供香料、藥材、裝飾品等。如:梅花鹿、麝鼠、河蚌、螞蟻等。
(三)了解當?shù)氐娘曫B(yǎng)動物。
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平時所見所聞,說出幾種當?shù)氐娘曫B(yǎng)動物及其經(jīng)濟意義。重點描述其放養(yǎng)方式。從而引出馴化的概念和馴化的兩種方式:散放和欄養(yǎng)(或籠養(yǎng))。并根據(jù)實際向學生介紹欄養(yǎng)方式已成為規(guī)模養(yǎng)殖的主要趨勢;欄養(yǎng)方式的優(yōu)點及要求。使學生明白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四)介紹我國的珍稀動物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類對動物的利用能力越來越強。由于人類對動物的過度獵殺,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等原因,導致有些動物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這些動物殛需得到人類的保護。我國有許多這樣的珍稀動物。如大熊貓、朱huan、金絲猴、揚子鱷、褐馬雞、白鰭豚等。
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課本73頁“我國的珍稀動物”,然后完成下表(見附表)。在學生完成該表后教師進行小結并修正表格內容。
分布范圍 特征 保護意義 大熊貓 川、陜、甘
[1] [2] [3] [4] [5] 下一頁
地球上的水教案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4 課)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jié)水的好處,養(yǎng)成節(jié)水的行為習慣。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適當?shù)那榫持?,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2、能夠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造成的災害。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淡水資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深刻理解體會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
課前準備:
1、課件,燒杯、小勺、滴管。
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xiàn)象,收集節(jié)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
教學課時: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
2、能夠從適當?shù)那榫持?,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
1、老師很愛旅游,課前老師和幾位同學也聊了聊,發(fā)現(xiàn)他們也很愛旅游,而且去過很多地方。省內的、省外的,國內的、國外的。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我們都沒有去過的地方,哪里呢?地球外,你們去過嗎?
2、但是我們國家的宇航員楊利偉卻去過,這是他在“神州五號”上為地球拍攝的照片,從太空看地球,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播放課件)
教師小結:你們對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個話題“地球上的水”。
二、認識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師提問:
1、既然地球上有這么多的水,那它們都在哪里呢?
學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積雪……(教師幫著整理、并板書)
2、空氣中有水嗎?對,水蒸氣是水的氣態(tài)形式。
3、那誰來總結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幾種不同地方的水。(播放課件)
4、可見地球上的水分布確實很廣,它分布在祖國及世界的各個地方。根據(jù)這個特征,你們能給地球起個更加形象美麗的名字嗎?(水的星球)
教師講述:
1、這個名字非常美!還有嗎?(水球)
2、好,這個名字非常形象!我們生活的地球不愧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水球。
三、體驗淡水資源的缺乏
教師提問:
1、既然地球是個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為人們服務嗎?哪些水我們不能用呢?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為那里的水是咸水。)
2、咸水我們不能直接利用,那么我們能直接利用的水是什么水呢?(淡水)
3、那你們知道哪些地方是淡水呢?(河、湖泊、冰川、水蒸氣、地下水)
4、對,它們都是淡水,是不是所有的淡水都能被人們直接利用呢?(不能,冰川中的淡水無法被人直接利用。水蒸氣也無法直接利用。)
教師講述:看來,只有河流、湖泊、地下水容易被我們開發(fā)利用了。
教師提問:
1、那容易被我們開發(fā)利用的淡水究竟是多少呢?下面同學們請看資料中是怎么分析的。(播放課件)
2、通過看資料,我們了解了地下水的什么知識?(地下水又分為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
3、這兩種地下水有什么不同嗎?都容易開發(fā)利用嗎?
教師講述:
1、那么容易直接開發(fā)利用的淡水也只有淺層地下水,河流,湖泊這三種了,它們占了地球淡水面積的那么點??磥砣藗兛梢灾苯永玫牡_實少,少到什么程度了呢?確實不好說。
2、下面老師給大家打一個形象的比喻你們就明白了。如果我們把地球上的所有水比做一個大西瓜,那么淡水就相當與一小塊西瓜,而可被人們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當與一顆小西瓜。(播放課件)
教師提問:
1、現(xiàn)在大家看看能否利用老師給大家提供一杯水、一個勺子、一只滴管生動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一下“地球上的水”“淡水”“人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呢?(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哪個小組能上臺來展示一下你們是怎么做的?
學生上臺展示并解說: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水相當與這一杯水的話,淡水只相當于這一杯水中的一勺水,而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當于一勺中的一滴水。
3、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展示,大家有什么感受?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地球上的水
淡水:河、湖泊、冰川、水蒸氣、地下水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造成的災害。
2.能夠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
一、認識“水污染”和“浪費水”的現(xiàn)象
教師提問:
1、雖然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但是可讓我們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卻少的可憐,少到只相當與這一杯水中的一滴水,就這么僅有的一點淡水資源總該完全地被人類利用吧?(不能)為什么?(還存在被污染和浪費的現(xiàn)象。)
2、你們聽說過或見過哪些關于水污染的現(xiàn)象呢?
教師小結:像石頭、泥沙、雜草都是自然界的物質,它們沒有毒性,對人體和其他生物無害。我們說這種現(xiàn)象不是“水污染的現(xiàn)象”。像水中有了一些對人體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質,使水的成分發(fā)生改變,這才叫“水污染的現(xiàn)象”。
教師提問:下面同學們分析一下這份資料中的水資源是怎樣被污染的?結果怎樣?(播放課件)
學生匯報:
1、工廠排放廢氣和水蒸氣凝結形成酸雨。
2、工廠排放污水使魚死亡。
教師講述:
1、據(jù)聯(lián)合國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達 1000 億噸,造成 5 萬多億噸的水體被污染致使數(shù)百萬人死于飲水不潔引起的疾病。
2、看來污染的水不僅影響到了動物、植物的生存,更加嚴重的是威脅到人類生命健康。
教師提問:看來,歸根結底造成大多數(shù)水污染的罪魁禍首是誰呢?就是人類自己。人類究竟有那些水污染的行為呢?(播放課件)
教師講解:人類水污染的行為基本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農業(yè)上的污染,比如農民過量噴灑農藥,大量的農藥會在下雨天隨雨水留入附近的河流。其次是工業(yè)上的污染,比如許多工廠將廢水、廢渣倒進附近的河流湖泊中。最后還有生活上的污染,比如人們將生活垃圾傾倒到河流湖泊中,這樣不僅嚴重影響了附近水域的水質,還可能污染到地下水。
3、出示一杯污水,你們能想辦法將這杯水變得干凈一點嗎?
4、學生討論后分組實驗過濾的方法。
教師提問:你們見過哪些浪費水的現(xiàn)象嗎?(學生回答)
二、體驗節(jié)水的必要性
教師提問:
1、我們身邊確實有很多“污染水”和“浪費水”的行為,那我們作為地球上的小公民,該怎么做呢?①隨手關好水龍頭;②洗完衣服的水墩地、沖廁所;③不玩水槍。
2、大家說的非常好,說出了那么多做法,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今后該怎么做嗎?(節(jié)水、愛水)
教師講述:
1、我想大家都有了很好的節(jié)水、愛水意識。但光靠同學們節(jié)水、愛水是不夠的。我們要號召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參與到節(jié)水、愛水的活動中來。那么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一份宣傳小報的形式來宣傳這次活動,老師這是一個樣本,大家可以盡情的發(fā)揮想象,做出你們滿意的設計。(播放課件)
2、不過現(xiàn)在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每組為你們的宣傳小報設計一句響亮的宣傳語。下面各小組進行討論設計。
學生每組發(fā)言,交流宣傳語
三、課堂小結
教師講述:大家設計的宣傳語各具特色,小報的具體內容下去完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這次活動一定會取得成功。老師希望每位同學及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樣去“珍惜每一滴水”(播放課件)“如果不珍惜水的話,那最后一滴水將是我們自己的眼淚!”(播放課件)
板書設計:
地球上的水
生活中要做到:節(jié)水、愛水
農業(yè)害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jié)介紹了與農業(yè)害蟲的有關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對蝗蟲形態(tài)結構的觀察,總結出昆蟲綱動物的主要特征。課本設計了四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蝗蟲的結構特點和蝗蟲能夠對人類農業(yè)生產(chǎn)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以及防治蝗蟲的最佳時機和方法。
蝗蟲是北方常見的農業(yè)害蟲,學生對它并不陌生,因此要對蝗蟲進行探究活動,學生會有一定的興趣。教師還應適當提出一些學生不了解的問題,借以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課前教師應先準備好進行探究活動需要的物品,包括蝗蟲活體和實物標本、農業(yè)害蟲的標本和圖片等。本節(jié)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在進行蝗蟲口器的觀察時,教師應先加以示范,在探究蝗蟲呼吸“門戶”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開闊思路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出昆蟲綱動物的特征。
2、識別常見的農業(yè)害蟲。
二、能力目標
嘗試進行昆蟲口器的解剖觀察和昆蟲呼吸“門戶”的探究活動。
三、情感目標
形成重視農業(yè)生產(chǎn),科學防蟲治蟲的思想。
重點難點
本節(jié)的重點是通過對蝗蟲結構的觀察總結昆蟲綱動物的特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蝗蟲的結構進行細致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得出昆蟲綱動物的特征。
教學媒體
蝗蟲活體和實物標本、蝗蟲生活史標本、農業(yè)害蟲標本、解剖盤、鑷子、試管(或水杯)、凡士林等。
課時建議
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本的“身邊事”進行引入,也可以根據(jù)本地發(fā)生的蟲害進行引入,也可以通過播放一段關于蝗災的視頻進行引入。
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為什么蝗蟲會對農業(yè)生產(chǎn)產(chǎn)生巨大的危害,進而激發(fā)探究的興趣。
探究竟
(一)教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蝗蟲標本或實物,認識蝗蟲身體各部分的分界線和各部分的結構。
教師可事先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把蝗蟲放在小蠟盤里,使左側向上,觀察它的外部形態(tài)。先對照課本的插圖區(qū)分蝗蟲身體的頭、胸、腹三個部分,然后按照順序對頭部、胸部、腹部的結構加以識別。
(二)教師首先演示解剖和觀察蝗蟲口器的方法,然后,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剖觀察。
(蝗蟲口器的觀察順序為,先用鑷子夾出上唇,然后順序取出上顎、下顎、下唇、舌等部位。)
在學生觀察時,教師布置學生思考蝗蟲口器的特點與其取食特點和生活的關系。在學生觀察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三)教師提問“蝗蟲是靠什么進行呼吸的?”然后找?guī)酌麑W生進行回答。進而,組織學生設計探究實驗進行探究。
(關于“蝗蟲呼吸‘門戶’在哪里”的實驗,總的思路是想辦法將氣門堵住,或將蝗蟲的頭部捂上,與外界空氣隔絕。過段時間,看經(jīng)不同處置的蝗蟲有什么變化,因該是堵住氣門的蝗蟲死亡,捂住頭部的蝗蟲照樣活著。根據(jù)這一基本思想,可以用下面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
(1)取兩只蝗蟲分別將頭部和中胸到腹部浸入水中,過一會看結果。胸腹浸入水中的死了,頭部浸入水中的活著。
(2)找兩只大小相似的蝗蟲,把其中一只身體兩側的氣門全部用凡士林堵??;另一只不處理,將它們分別放在兩個容器中(能透空氣的),過幾個小時再看它們,被涂上凡士林的奄奄一息了,另一只安然無恙。)
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想出其他的實驗方法,進行證明。
(四)教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蝗蟲的生活史標本,并討論蝗蟲一生經(jīng)理哪幾個發(fā)育階段,在哪個階段進行防治最好。
在學生討論后,教室請各組代表闡明本組的觀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進行觀察。
觀察蝗蟲的口器,思考蝗蟲口器的特點對其生活有何意義,并進行討論。
設計實驗探究蝗蟲進行呼吸的結構,最后認識蝗蟲“氣門”的作用。
觀察蝗蟲的生活史標本,分析蝗蟲的發(fā)育階段,并討論防治蝗蟲的最佳階段。
大家談
本部分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可以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和對“探究竟”的總結得出結論,第二個問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列舉。
(參考:1、蝗蟲的體表有外骨骼,可以保護內部的柔軟結構,防止水分蒸發(fā),能更好的適應陸地生活;蝗蟲的胸部腹側有三對分節(jié)的足,前足和中足適于爬行,后足發(fā)達適于跳躍?;认x的胸部背側有一對革質的前翅和一對膜質的后翅,適于飛行。蝗蟲既有適于跳躍的足,又有善于飛行的翅擴大了陸地上的生活范圍。)
通過討論總結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并列舉本地常見的農業(yè)害蟲,如果可以的話對其進行描述。
知識鏈
(一)教師組織學生回憶“探究竟”的觀察結果,對蝗蟲的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由此得出昆蟲的結構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觸角一對,復眼一對,口器一個;胸部有分節(jié)的足三對、翅兩對。
(二)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課本的插圖歸納蝗蟲的生活史分為哪幾個階段,并進行提問。然后教師強調若蟲也叫蝗蝻、跳蝻,就是蝗蟲的幼蟲。
(三)教師結合“探究竟”中的討論結果,再次強調蝗蟲的防治應在若蟲階段,因為該階段蝗蟲的活動范圍較小。
回憶探究竟的結論,總結出昆蟲綱動物的特征。
歸納蝗蟲的生活史,認識蝗蟲發(fā)育的三個階段。
實際用
本部分介紹了一些常見的農業(yè)害蟲和防治方法。教師可以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本地常見的害蟲標本,并介紹其危害和防治方法。
認識常見的農業(yè)害蟲和防治方法。
板書設計
第三章第三節(jié)五 農業(yè)害蟲
一、蝗蟲的結構
二、蝗蟲的生活史
三、昆蟲綱動物
四、常見農業(yè)害蟲和防治
生物七年級教案模板4
七年級生物《病毒》教案
本節(jié)是人教版第五單元第五章的內容,教材在介紹動物、細菌、真菌后,本章介紹病毒。在學生學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后,再學習病毒這種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生物界的幾大類群。
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包括病毒的種類、結構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在七年級學習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細胞構成”、“生物的結構層次”、“細菌和真菌”,這是學習病毒的基礎。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到?jīng)]有細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能
.說出病毒的種類.
2.說出病毒的結構和生活.
3.列舉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種方式獲取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辯證地認識病毒和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點】
病毒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chuàng)設情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境
導入新
.展示禽流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感視頻
2.展示一些動物、植物及細菌、真菌的圖片,設問: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結構構成的呢?引出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進一步提問: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呢?從而引入本章題——病毒。提出疑問:病毒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使人和動物得病呢?
激起學生興趣
觀看圖片
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關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組展示
教師點撥
.病毒的發(fā)現(xiàn)
ppt展示圖片:
伊萬洛夫斯基研究煙草花葉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動:讓學生拿出尺子測量本上例舉病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毒的長度.
點撥:僅電子顯微鏡可見
(2)病毒的形態(tài)
微視頻展示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3)病毒的結構:
展示病毒結構示意圖,找出共同點,引導學生總結病毒的結構特點。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獨立生活嗎?為什么?
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樣的細胞中?這樣的生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設疑:病毒離開了活細胞,會怎么樣?
④設疑:病毒是怎樣繁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殖的呢?.
⑤提問:生物有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開-病毒教學設計與反思是生物嗎?
3.病毒的種類
呈現(xiàn)各種電子顯微鏡下的病毒照片,并簡單介紹,問:病毒多種多樣,如何對病毒進行分類呢?引出分類的依據(jù)。
引導:我們知道病毒是不能獨立生活的,因此科學工作者將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這類病的病毒歸為一類,將引起煙草花葉病、蘿卜花葉病的病毒歸為一類,你知道它們的分類依據(jù)嗎?
4.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1)請學生展示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圖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動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問:那么病毒只對我們有害嗎?
(2)觀看微視頻——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預防、轉基因技術、基因治療上常常是通過病毒作為載體達到轉基因或基因治療的目的,并總結出病毒與人類關系的兩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學生動手測量計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觀印象
多種多樣
觀看視頻,思考
學生歸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
學生合作,討論,小組展示
網(wǎng)
學生觀察圖片,學生歸納:根據(jù)寄生的細胞不同,寄生在動物細胞內的,稱動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細胞內的,稱植物病毒;寄生在細菌細胞內的,稱為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
觀察圖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資料,對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有一定認識。
學生展開小組交流,表達見解。
對病毒有新的認識,知道疫苗等是一種減毒病毒,用來預防疾病。
認同病毒可以給人類帶來益處。
生物七年級教案模板5
第一節(jié) 病毒
教學分析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繼《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動物》之后安排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對生物圈中各種生物的完整認識,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進化和生物技術的基礎。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態(tài)最微小、結構最簡單的一類生物。本節(jié)課對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生命活動及其與人類的關系的學習,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礎和前提。同時,本節(jié)課在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問題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于病毒的認識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識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響人類健康以及給農業(yè)、養(yǎng)殖業(yè)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對病毒與人類關系的全面、客觀的認識。由于病毒的形態(tài)十分微小,所以學生對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缺乏了解,有一定學習難度。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結合學生的生活常識來增強對病毒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客觀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動和傳播方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目標: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舉幾種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病毒。
3、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4、培養(yǎng)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的科學觀點。
5、通過了解病毒的發(fā)現(xiàn)過程,認同科學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教學重點:
1、病毒的基本形態(tài)和結構。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病毒結構的獨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2、收集有關病毒發(fā)現(xiàn)歷史的資料。
3、收集有關病毒危害人類生活和有利于人類生活的資料。
4、制作病毒侵染細胞的多媒體動畫及有關病毒形態(tài)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圖片。
5、學生按每四人一小組劃分學習小組,每小組一名發(fā)言代表。 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人類的許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學生發(fā)言,列舉生活中常見的與病毒有關的人類疾病名稱,并大致說出與什么病毒有關(如傳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學生在舉例過程中,可能會列舉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c細菌有關而非病毒,據(jù)此設置疑問:病毒與細菌是一類生物嗎?對此問題,由學習小組代表發(fā)言,交流收集的資料:①病毒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②病毒的名稱是怎樣來的?教師總結說明,病毒與細菌是不同的生命類型,導出本課課題。
二、新課學習
1、病毒的形態(tài)
設置疑問:當時的科學家為什么用顯微鏡可以看見細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學習小組代表根據(jù)所收集的有關病毒形態(tài)大小資料發(fā)言,教師總結得出病毒的形態(tài)極其微小,往往以納米為單位,形態(tài)比細菌小得多,舉例:葡萄球菌在細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10萬個病毒排列起來才能夠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推測,如果把病毒比喻為籃球,那用什么比喻細胞合適呢?在學生大膽推測、踴躍發(fā)言的基礎上,用課件展示病毒是籃球而細胞是摩天大廈的圖片,使學生直觀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態(tài)微小程度,增強感性認識。
利用課件展示多種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照片,由學生觀察得出病毒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主要有球形(教師說明只是近似球形)、桿形和蝌蚪形等。此外病毒還有其他形態(tài),如磚狀、絲形、冠狀等。
2、病毒的結構
病毒形態(tài)的微小決定了學生不可能了解其內部構造,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病毒結構示意圖,并設置疑問:病毒的結構與我們所學的植物、動物細胞結構一樣嗎?由學生討論得出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其基本結構很簡單,一般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此處,教師應強調指出,結構簡單并不能說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動
設置疑問:既然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那它怎樣生活、繁殖呢?由問題的探究導入對病毒生命活動的學習。教師用課件出示閱讀資料: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第一次將病毒提純出來,得到了一些結晶體。后來,許多科學家將各種各樣的病毒提純出來,均為結晶體。這些結晶體表現(xiàn)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將這些結晶體移入生物體內,病毒就會大量繁殖,并使生物體致病。至今美國加州大學原斯坦利實驗室里保存的他當時提純的病毒結晶仍然具有致病力。由這些資料可知,病毒是一種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現(xiàn)出生命現(xiàn)象。離開活細胞后,病毒無法進行任何生命活動。這點也可以用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無法培養(yǎng)病毒來解釋。
設置疑問:病毒體內有葉綠體和葉綠素嗎?能進行光合作用嗎?指導學生帶問題閱讀教材中的《相關鏈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設置疑問:既然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那它會像植物細胞、動物細胞那樣用分裂的方式來增加數(shù)量嗎?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師用課件來動畫演示經(jīng)過放射性物質標記的綠膿桿菌噬菌體侵染綠膿桿菌的過程:噬菌體附著綠膿桿菌→穿入→注入遺傳物質→利用細菌內物質制造多個新噬菌體→細菌破裂,釋放出新噬菌體(用這個例子可以為學習病毒對人類有益方面的知識作鋪墊)。在學生觀看動畫的基礎上設置疑問:新產(chǎn)生的噬菌體都有放射性物質嗎?為什么?用這個問題深入說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復制,病毒是利用細胞中的物質作為原料,在自己的遺傳物質的“指揮”下制造新病毒的。這個動畫演示中用的詞語是“噬菌體”而不是病毒,用此疑問可以引導學習病毒的分類。這類病毒專門侵染、破壞細菌,所以叫做細菌病毒,也叫做噬菌體。利用課件展示多種圖片,由學生觀察、歸納得出除了細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還專門侵染植物和動物,分別叫做植物病毒和動物病毒。此處需說明,一種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種特定的細胞,如綠膿桿菌噬菌體只侵染綠膿桿菌,雞瘟也不會傳染給人類。
4、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首先介紹資料:1801年,拿破侖派遣了萬名士兵進軍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島準備鎮(zhèn)壓當?shù)睾谌恕S捎谲婈犎旧狭?黃熱病",結果病死 萬多人,只好不戰(zhàn)自敗。直到1902年才查明:引起"黃熱病"的元兇是黃熱病毒。然后請學生觀察病毒給動物和人類造成危害的圖片(如雞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說明約有60%的動物和人類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發(fā)學生討論,據(jù)你所知人類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學生可能會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對這些常見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學習小組代表宣讀所收集的資料,教師從致病原因、癥狀、危害等方面用圖片和語言進行總結。為了實施教育部關于“在學校中開展艾滋病的宣傳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無論學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師都應該向這方面引導,由學習小組代表發(fā)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圖片和數(shù)據(jù)資料宣傳艾滋病的危害和預防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它是怎樣傳播的呢?在這里教師可以通過實例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如:流行性感冒發(fā)生時,你的同學生病的多嗎?你是怎樣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傳播途徑是什么?教師綜合歸納,組織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養(yǎng)成哪些衛(wèi)生習慣和采取什么措施預防流行性感冒。
對于病毒給農業(yè)生產(chǎn)和養(yǎng)殖業(yè)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紀發(fā)生在愛爾蘭的土豆減產(chǎn)造成150萬人因饑餓而死和雞瘟給養(yǎng)殖業(yè)造成的巨大損失等實例結合圖片資料來說明。經(jīng)過以上討論交流后,學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對人類生活有害的觀點。所以,教師要繼續(xù)引導討論病毒有沒有對人類生活有益的方面??梢杂删G膿桿菌噬菌體侵染、破壞綠膿桿菌的例子引發(fā)討論,由學習小組代表發(fā)言。繼而由學習小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對人類有利的實例資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現(xiàn)花紋、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預防乙肝、口服糖丸預防脊髓灰質炎、用噬菌體進行疾病治療、用病毒進行農業(yè)病蟲害的防治、用病毒進行轉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師總結:病毒對人類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導學生形成辯證的科學觀點。教學設計說明: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由學生最易模糊的問題切入課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人類的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這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但是對于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還是由細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從這方面切入課程,可以輕松地激發(fā)學習興趣。從發(fā)現(xiàn)病毒的小故事中,學生不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態(tài)大小,而且也與他們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觀點相吻合,可以減輕學習壓力。同時,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見證科學的發(fā)展歷程,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運用課件展示多種病毒的圖片,能夠很直觀地說明病毒的形態(tài)多樣,培養(yǎng)學生對于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語的含義,在比較中更準確地掌握科學知識。在教學設計中大量運用學生和教師收集的文字、圖片資料,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科學地、直觀地展現(xiàn)知識,增強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利用病毒的發(fā)現(xiàn)過程,以及對病毒基本結構的圖片觀察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可以輕松理解“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的特殊生物”這一科學事實,同時也為學習病毒的生命活動做好鋪墊。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具有一定學習難度的問題。在教學設計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細胞的動畫,可以直觀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可以加深對病毒獨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種類的學習中,用綠膿桿菌噬菌體侵染綠膿桿菌的例子導入,既可以開展病毒種類的學習,又可以為后面全面認識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尤其是病毒對人類有益方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學生對于病毒的認識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類生活的方面。教學設計中就從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對人類健康、農業(yè)生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的巨大危害。繼而在學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礎上,利用前攝知識及收集的大量資料來論證人類合理利用病毒,也會為人類生活造福。引導學生認識病毒對人類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學生全面地、客觀地了解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指導學生全面地、辯證地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培養(yǎng)相應的科學素養(yǎng)。這種漸進式的設計,可以使知識分層次展開,便于學生接受。
根據(jù)課程設置的進度,病毒的學習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結合“教育部要求于2004年起在地方課時中要安排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的決定,在教學設計中結合病毒的學習安排了對預防艾滋病的討論。本著“學以致用,貼近生活”的教學原則,在病毒危害人類健康的學習中,組織學生討論如何預防病毒類疾病的發(fā)生。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點決定了其學習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大量采用圖片和文字資料來使課程直觀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學習難度。同時,大量采用學生收集資料、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習過程掌握在學生手中,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在討論交流中加深對知識的辯析、理解和掌握,同時培養(yǎng)其收集分析資料、合作學習、表達交流的能力。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個體掌握知識、鍛煉技能、培養(yǎng)情感的過程。依據(jù)《課標》理念,在教學設計中大量的采用由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資料的方法,鍛煉了查找、收集資料的能力,收集資料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習小組的集體作用,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的設置疑問,展開討論,于討論中明晰知識,準確把握生物學概念,培養(yǎng)了科學嚴謹性。采用學生代表表述資料、集體討論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獲得知識,學生有成就感,而且課堂氣氛非?;钴S。知識要由學生去自主獲取,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其去偽存真,去粗留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指導,在關鍵性問題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學進程,總結歸納知識,糾正探究過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學生對知識的獲得過程,這樣可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資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層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強,今后的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對信息進行一定的科學認識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時,資料的收集要進行分工,不然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和造成資料的重復。
生物七年級教案模板5篇(七年級生物教學)相關文章: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模板9篇(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
★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3篇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4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