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關(guān)于舌尖上的中國主題演講稿3篇 舌尖上的中國發(fā)言稿,供大家參考。
關(guān)于舌尖上的中國主題演講稿1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人似乎對吃有著一種狂熱的迷戀,古有易牙烹子而食,今有各種美食比賽絡(luò)繹不絕,是什么讓國人這么熱衷于吃呢?
閑來無事,翻閱了滿清的滿漢全席食譜,駝峰,獅乳,魚翅,胎衣……鮮血淋淋的食譜啊!里面?zhèn)鬟f出的是原始,野蠻,以及狂熱。
說到吃,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茹毛飲血,造就了國人的一副好牙口。燧人氏鉆木取火,這大概就是第一種烹調(diào)方法,從此國人對吃的迷戀一發(fā)不可收拾,秦周時期有了小米,唐宋有了以肉食為主的燒尾宴,明清有了飲食之巔峰為代表的滿漢全席,現(xiàn)如今更是肉食,果蔬,水酒,炒,蒸,悶,煮樣樣精通,中國飲食文化不得不令人大為折服啊!
俗話說得好,飽食才能思淫欲,人活在世上最主要的就是填飽肚子,這樣單純的果腹毫無文化可言,中國飲食文化多種多樣,最具有代表性的定是以下幾種。
你們聽說過饕餮嗎?饕餮是一種中國傳說中的動物,這種動物對于吃有著不可抑制的狂熱,最后竟把自己給撐死了,這一境界圖的就是一個爽字,三五人合伙下一館子,吃的喝的叫上一大桌,胡吃海喝,談天說地,到最后竟赤膊上陣,那是一個大汗淋漓,不亦樂乎。
而飯桌上的交流又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另一個重點。俗話說飯桌上好說話,是中國人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習(xí)慣,我想那是由于古代男人外出工作,妻子兒女在家只有吃飯的時候見得到一家之主一面,自然,家中的大事小事也只有吃飯的時候能夠一敘。到后來逐漸發(fā)展為國人交流感情的好幫手,老友見面下館子,找人借錢下館子,求人幫忙下館子,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發(fā)揮到了極致。
還有養(yǎng)生問題。國人總是迷信于吃能夠解決任何問題,天氣冷了吃羊肉,腎虛了吃甲魚,頭發(fā)白了吃芝麻,便秘了吃香蕉,強(qiáng)身健體吃牛肉,要想補(bǔ)腦吃核桃,紅棗補(bǔ)血,天麻生發(fā),在這一道道食材中是古人的傳承與經(jīng)驗,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指引著我們今人不斷前進(jìn),不斷完善。
而家宴則是中國飲食文化里最最有代表性的。除夕春節(jié),窗外的寒風(fēng)飄雪也阻擋不了屋中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心情;外出打工的人兒總是要風(fēng)塵仆仆的趕上春運(yùn),趕回家吃頓年夜飯。那是一頓名叫思念的飯,那是一份慈祥的關(guān)愛。也許外出的游子一年到頭念的就是那一頓飯,念的就是那一頓飯中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愁,從古至今酒香菜香里飄然而出的就是那無盡的思親思鄉(xiāng),奏響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主旋律。
中國飲食文化比之其他國家更為博大精深,天南地北,口味各異,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得色香味俱全才能算得上一盤好菜。在這一盤盤的好菜中,我看見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野性,承接,以及我們據(jù)之以傲的傳統(tǒng),怪不得中國人這么熱衷于吃。
關(guān)于舌尖上的中國主題演講稿2
不管是在中餐還是在漢字里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yuǎn)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里,對于“味道”的感知與定義,既起自于飲食,有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樣,漢字用“甜”來表達(dá)喜悅幸福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類的舌尖能夠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這種味道來源于同一種物質(zhì)--糖。
在不少即將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種甚至讓人在睡夢中還會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蔥薄餅。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區(qū)的大街小巷看到許多賣糖蔥薄餅的攤檔。每到春天,賣糖蔥薄餅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媽走街串巷拉著長音吆喝著“糖蔥薄餅~”
在潮汕的一個步行街對面,我曾吃到過一次糖蔥薄餅。做糖餅的是一個看起來年過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攤檔前,在這片不大的地方,一邊熟稔的糖餅,一邊講述著他的故事。從老人口中得知:這門做糖餅的技藝是從他祖上傳下來的,早年他還不愿意學(xué),可是后來家中變故,他又不得不靠著門手藝來維持生計。老人的臉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皺紋,歲月的痕跡在他的臉上彰顯無疑。
他一邊說著,手邊也不停的忙活著。他先在鍋里剛一勺糖,慢慢加熱后白糖變成了焦黃色,之后放在一旁等它冷卻,等到溫度合適后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動作很像北方拉關(guān)東糖。他將糖條中間往釘子上一掛,拉長后兩股合在一起往上拉。這樣不斷重復(fù)拉打,不斷將空氣包在糖里面,直到變成白色的中空長方形糖條。然后是制作薄餅,他手里捧著稀面團(tuán)往鍋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著在鍋上的薄面層卻凝固成餅,于是另一只手將薄餅揭起疊放在旁邊。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張薄餅疊擺成品字形,中間放兩塊糖蔥,灑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來,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蔥薄餅了。
手中吃著入口即化的糖蔥薄餅,能夠品味到一個老人獨(dú)自支撐起家庭的那份堅信。
除了甜,還有酸,苦,辣,咸等著我們?nèi)ヂw驗。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nèi)f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dá)方式。
關(guān)于舌尖上的中國主題演講稿3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上下五千年歷史,隨著時代進(jìn)步,當(dāng)然,也包括我們支撐物食糧。
《舌尖上的中國》在多方面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中國人生活中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文化;讓我們更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yuǎn)流長。
不是空洞地宣揚(yáng)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體驗平常百姓的生活,這是一位網(wǎng)友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評價。我也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我的評價就是:“從中國博大的飲食文化中體會到家的溫暖,幸福的味道。
劇中有這樣一幕感人而深思的畫面,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說他們最開心的時間,就是兒孫從遠(yuǎn)方回家。聽著孫子、孫女叫“爺爺”、“奶奶”,聽著兒女叫“爸”、“媽”……
兒女們?yōu)樗麄冏瞿旮猓麄儑谝粡堊雷舆吘?,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可是在短暫的團(tuán)聚后,兒女們又匆匆忙忙地離開了,看著兒女們漸遠(yuǎn)的背影,那對老人淚流滿面。
兒女口袋里裝得滿滿都是父母做的年糕。
還有一幕和諧的場面:香港的一群老人每逢一個節(jié)日,都會聚在一起做他們的拿手好菜。他們的兒女都是早已離開家鄉(xiāng)去遙遠(yuǎn)的外面工作。
他們有的做“龍鳳呈祥”,有的做“望子歸家”有的做“思魚燉湯”有的做……這些名字都是他們自己取得。其中飽含了對兒子的思念與愛。
一陣做飯過程過后,他們坐下來又一起研討中國飲食文化,分享他們的創(chuàng)作有說有笑的……
還有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的冬筍等,都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的意義,蘊(yùn)含。
在中國,美食已成為人們心靈的溝通的橋梁,通過美食我們可以表達(dá)心中的想象,通過美食我們可以體現(xiàn)出愛的偉大。通過美食我們更可以展開愛的翅膀。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是舌尖上文化的傳承,舌尖上愛的表達(dá)。
關(guān)于舌尖上的中國主題演講稿3篇 舌尖上的中國發(fā)言稿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舌尖上的中國演講稿 關(guān)于舌尖上的中國主題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