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6篇(《論我國革命》心得體會)

時間:2022-12-08 05:30:00 心得體會

  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6篇(《論我國革命》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6篇(《論我國革命》心得體會)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1

  無產階級領導人,列寧同志的著作。無法一次性消化其著作里的所有內容,只能憑借著讀書過程中的感覺,慢慢滲透慢慢領悟,總結和思考,才能有所體會。下面是我對讀書過程中的一點想法。

  顯然,本書的研究主體是社會革命。作者認為,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革命的認識存在著一種“過分的分析性簡化”,沒有嚴格區(qū)分開社會革命和政治沖突、集體性暴力等。作者對社會革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作者認為,“社會革命是一個社會的國家政權和階級結構都發(fā)生快速而根本轉變的過程;與革命相伴隨,并部分地實施革命的自下而上的階級反抗”。一方面,社會革命不同于一般造反行動,其原因在于,造反行動雖然有自下而上的反抗,但是其最終的結果并不是結構性變遷;另一方面,社會革命區(qū)別于政治革命,原因在于,政治革命所改造的僅僅是政權結構,并且并不必然由階級沖突來實現(xiàn);此外,社會革命也有別于一般的社會轉型,比如工業(yè)化進程,其原因在于,工業(yè)化進程盡管改造了社會結構,但一則沒有基本的政權結構的變化,最為關鍵的是工業(yè)化進程“并不必然帶來突發(fā)的政治劇變”。

  概而言之,作者所研究的社會革命至少要包括三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一,社會革命意味著社會結構變遷;第二,社會革命必然導致基本的政治結構的變化;第三,社會革命是一種“劇烈”的社會政治沖突。用作者的話說,社會革命是兩個同時的組合:“社會結構變遷與階級突變同時進行;政治轉型與社會轉型同時展開。”“社會革命的獨特之處在于,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以一種相互強化的方式同時發(fā)生。而且,這些變化的發(fā)生要通過劇烈的社會政治沖突來實現(xiàn),而階級斗爭又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

  作者認為無論是聚合-心理學派、系統(tǒng)-價值學派、政治-沖突學派,甚至馬克思主義學派他們對社會革命的解釋都采用的是一種唯意志論的方法。即堅持一種有目的的革命圖景,從而認為革命的發(fā)展是一種勸誘的過程,。這種認識未免過于

  簡單化。原因在于,“在歷史上的革命中,有著不同處境并存在著各種動機的群體,是在錯綜復雜的展開的多元沖突中成為參與者的。”同時,一個國家內部的沖突還要受到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即要受到“現(xiàn)存的社會經濟和國家條件的強有力的塑造和限制。”社會革命不可能嚴格按照任何單個的階級和集團的控制所發(fā)展,即使這些集團和階級在革命進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即,“革命沖突所造成的結果總是既不能充分預測到,也不是卷入其中的任何一個群眾所期望的,當然也不會完全符合他們的利益。”所以,要理解一個國家的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必須采取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關注革命進程中一個國家內部各個集團的相互互動模式和力量對比;另一方面,必須關注一個國家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這種國際環(huán)境對一個國家是否產生了影響,并且對國內的各個集團的結構性的力量對比和互動模式如何產生影響、以及其影響的大小。

  具體來說,納入作者分析視野的結構性關系包括:階級與階級間的關系、階級與國家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家間的關系。結合作者對三個國家的考察,其關注的三種關系主要是: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中的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關系、舊制度下的國家政權與支配階級之間的關系、舊制度下的國家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及其在競爭性的國際體系中的地位。

  作者主要研究了兩個問題,即三個國家發(fā)生社會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三個國家的特定的結構性因素是如何決定了這三個國家獨具特點社會革命的路徑選擇?在此,以中國革命為例,分析作者如何運用結構主義方法來解析中國革命發(fā)生的原因和過程。

  關于中國革命發(fā)生的原因,作者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存在這一個獨特的支配階級——士紳。這個階級一方面受制于皇權,即帝制國家;但另一方面,又和農業(yè)基層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帝制中國從來沒有試圖永久的將官員們割裂與家庭之外,即官員和家庭始終保持著聯(lián)系。具體來說,由于帝國的行政從來沒有深入到每個村落和標準集鎮(zhèn),所以連接帝國國家和農業(yè)社會的紐帶就落到了士紳的身上,即士紳是建立在帝制中國和農業(yè)社會的接合部。但是到了19世紀中葉,

  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并且日益強大的外來壓力,感受到這種壓力的首要主體是國家。但是,由于中國人口的增長道道農業(yè)經濟所能承受的極限,帝國當局的財政由于自1712年來各省的土地稅額被永久的固定下來,以及隨著經濟和人口的增加,帝國的官僚機構并沒有同步發(fā)展導致地方官員們不得不更多依靠地方的代理人和非正式的領導來實現(xiàn)對帝國的秩序維持。這種辦法一方面加大了基層農民的負擔,更為重要的是無法有效的應對外部壓力,同時也加劇了內部農民對政權的矛盾,可謂內憂外患交織,且互相加劇和惡化。面對這種狀況,改革勢在必行。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失敗之后尤其更加堅定了人們的認識,即只有通過由中央當局發(fā)動的結構性改革,才能拯救中國免予持久的國際屈辱地位或淪為殖民地。如果說在早期是帝國缺乏真正的機會來采取主動的措施改革的話,那么此時由帝國改革官員推動的“戊戌變法”的失敗,則完全是由于慈禧太后領導的保守派的阻撓而告終,這加劇了支配階級和帝國國家的矛盾和裂痕。

  就革命的方式來說,中國早期的農民起義更為普遍、組織的更好的農村造反形式是反對帝國政權的官員,而不是齊心協(xié)力的反對本地地主。其原因在于,帝制中國的“會社、庇護網(wǎng)絡,以及擴展開的半血緣關系跨越了傳統(tǒng)中國的農民和士紳地主之間的階級分野,鄉(xiāng)村農民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鼓勵、彼此競爭。”即不具備以地方村社為基礎的自治權,所以農民的反抗不具備潛在的革命性質。這種情勢決定了,要一場徹底的社會革命必然意味著對農村社會的徹底改造,即要把農民發(fā)動起來,且同時能夠有一種替代士紳整合農村社會的組織形式和力量。

  辛亥革命后,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結束軍閥割據(jù)局面、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但是,由于軍閥控制地方基層的方式采用與鄉(xiāng)紳合作的途徑,把行政和軍事控制滲透到地方基層。這就決定了必須徹底鏟除鄉(xiāng)紳對農民的控制,并取而代之;同時重新確立中央權威。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逐步改變了孫x先生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政策,開始逐漸依賴“新占的華中地區(qū)中國商人的財政支持,依靠來源于通商口岸的國際貿易稅收以及西方列強的援助。”而中國共產黨則“把知識分子后備軍的民族主義訴求和農民的利益最終成功的協(xié)調起來”,成功的滲透到了廣大農村社區(qū),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由于中國革命的這一演進邏輯和路徑,中國的國家建設也和此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說是一種邏輯慣性的結果。具體表現(xiàn)在,中共的政權是一種“政治化的官僚機構,”而不是一種像法國那樣的理性—法治行政國家;也不同于俄國的片面的偏重于城市和重工業(yè)的發(fā)展,而是“兩條腿走路”戰(zhàn)略,即更多的側重于農業(yè)的發(fā)展,注重滿足農民的消費需求;強調全國層面和地方、省份之間的協(xié)調與領導責任;多次嘗試運用“群眾路線”進行集體政治動員;平等主義等。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2

  國家還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國家通常具備比較完整的國家機器,如邊界、海關、軍隊、警察、監(jiān)獄等“硬件”;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國家還具備了衛(wèi)星、雷達、電子屏障、檢疫、網(wǎng)絡安全等“軟件”?,F(xiàn)在人類越來越多地面臨著艾滋病、瘋牛病、、難民流、網(wǎng)絡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脅,如果沒有國家機器的保護,任何地方產生的“瘟疫”都將會暢通無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梢?,保持合理的國家格局和邊界,對遏制人為的、或自然界的災難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

  綜上所述,國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國家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的細胞,它不僅具有解決階級矛盾的功能,而且對于調解世界各地區(qū)和民族的紛爭、維持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階級的劃分和階級斗爭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樣分明和尖銳,而民族與宗教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xiàn)和激化,貧富之間的差距又進一步加深了民族與地區(qū)間矛盾的程度。因此,僅僅把是否存在階級和階級壓迫作為“國家消亡”的唯一條件,顯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況。我甚至認為,即使是到達了完全消除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無階級社會,民族與宗教的差異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階級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可能導致階級的消滅,但并不會導致民族與宗教的消滅。因此,國家對于調解民族與宗教矛盾的社會功能將會長期存在。

  新中國已經成立了半個多世紀,我們都認為我國已經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壓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國家機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隨著改革開放和與國際社會的“接軌”,我國現(xiàn)在的社會秩序不是在好轉,而是在惡化。腐敗問題、造假問題、問題、黃睹毒問題、失業(yè)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邪教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等,都比“文化革命”以前嚴重。所以,國家機器只能加強。當然,在處理不同矛盾時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于必須鎮(zhèn)壓的要堅決鎮(zhèn)壓,而對于民族矛盾、宗教問題,要采取適當?shù)姆绞浇鉀Q。否則將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會導致國家的分裂。

  我并不是說列寧的文章寫的不對,就俄國當時的情況看,階級矛盾是俄國的主要矛盾,所以列寧自然要強調國家是階級斗爭工具的觀點。然而,對于國家隨著階級的消滅而會“自行消亡”的論述,現(xiàn)在看來,無論是俄國的革命還是中國的革命都沒有能為我們提供旁證和依據(jù),需要我們今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3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系統(tǒng)闡述和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一步發(fā)展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重要著作。

  《國家與革命》寫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加深和激化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帝國主義時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地壟斷經濟形勢,為社會主義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物質前提。正如列寧所說,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進一步加速和加劇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日益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對勞動群眾的壓迫和剝削。戰(zhàn)爭給各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給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迫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奮起進行反抗對壟斷資本主義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斗爭,歐洲許多國家出現(xiàn)了無產階級革命形勢。革命高潮的到來,把革命的問題——國家政權問題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總結他所作的歷史的分析時說:“國家絕不是從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也不像黑格爾所斷言的是倫理觀念的現(xiàn)實,理性的形象和現(xiàn)實。列寧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吧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一種表面上站在社會之上的力量來抑制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這一段話十分清楚的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歷史作用和意義這一問題的基本思想。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xiàn)。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為了捍衛(wèi)和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正確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從1916年秋開始,列寧就著手系統(tǒng)的研究國家問題,《國家與革命》就應運而生了。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4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1917年8—9月寫的系統(tǒng)闡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名著。它主要是列寧根據(jù)閱讀大量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理論觀點的書籍,整理出來的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因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國家和壟斷資本主義漸漸融合在了一起。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與壓迫日益加深,資本主義固有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帝國主義時代迅速發(fā)展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的壟斷經濟形式為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了物質前提。列寧把帝國主義看成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是各個參戰(zhàn)國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民群眾遭受了嚴重的戰(zhàn)爭災難,勞動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進一步加重。還有就是一些機會主義者,他們故意歪曲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更改它的革命內容,磨去它的革命鋒芒,把它庸俗化,在社會主義運動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了揭露和批判他們以及無政府主義者的歪曲,恢復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本來面目,列寧從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問題的著作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于國家的態(tài)度。

  在這本書中,列寧從國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對國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xiàn)。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也就是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他還強調了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說:"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歷史作了一般的總結,使人們認識到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機關,還使人們得出這樣一個必然的結論:無產階級如果不先奪取政權,不取得政治統(tǒng)治,不把國家變?yōu)?lsquo;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就不能推翻資產階級,這個無產階級國家在它取得勝利以后就會立刻開始消亡,因為在沒有階級矛盾的社會里,國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里還沒有提出究竟應當怎樣(從歷史發(fā)展的觀點來看)以無產階級國家來代替資產階級國家的問題。"

  在我看來,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都是無產階級,每個人都渴望能生活在幸福美好和諧的社會。然而,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下,他們更多的想的是以武力、暴力來鎮(zhèn)壓、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哪里有剝削,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是更古不變的真理。只有以無產階級專政來代替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重要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過程中,人民群眾是順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社會力量,是主張變革舊社會的制度和舊思想觀念的社會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我國古代唐太宗就曾有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所以,我們也應當正確認識對國家的態(tài)度,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5

  在第一章中,列寧依據(jù)馬克思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家學說,從國家的產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論述了國家的本質和消亡等重要問題,批判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謬論。

  第二章,列寧論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關于無產階級必須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物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批判了機會主義對這一光輝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寧論述了馬克思對1871年巴黎公社經驗的分析和總結,批判了機會主義分子對公社經驗的歪曲,發(fā)揮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巴黎公社式的無產階級國家代替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寧依據(jù)恩格斯在幾篇著作中對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的補充說明,進一步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第五章,列寧論述了共產主義發(fā)展和國家消亡的關系。論證了“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度”、“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三個時期的國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寧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之流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背叛,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同修正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關于國家自行消亡這一論斷的感想:國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這一原理同樣遭到機會主義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們看來,既然國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寧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論述并做了詳細的分析。列寧指出,恩格斯說的“自行消亡”是指社會主義革命以后無產階級國家制度殘余,資產階級國家是不會自行消亡的,而是由無產階級在革命中消亡的。這個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無產階級國家。因為資產階級國家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行正壓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轉變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鎮(zhèn)壓的特殊力量,這樣一種更替是絕不能通過自行消亡來實現(xiàn)的。列寧著重闡述了國家自行消亡與暴力革命之間的關系,強調指出,恩格斯對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論述同國家自行消亡的理論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的。

  最后,在列寧寫作這本著作以后的這90余年里,資本主義的這些新的發(fā)展、新的變化是列寧沒有估計到的也是列寧不可估計到的,我們要客觀的、歷史的看待這一論斷,我們不能因為現(xiàn)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調整就否認20世紀初資本主義曾經出現(xiàn)過的垂死狀態(tài)。所以,列寧的這一論斷在當時是正確的,在現(xiàn)在同樣具有偉大的意義。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6

  一、寫作背景

  列寧在192019年十月革命前夕寫這篇文章是有一定原因和背景的。

  1.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被庸俗化

  巴黎公社失敗后的幾十年時間里,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行庸俗化和歪曲,致使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失去了其革命的鋒芒。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已經由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為了重新爭奪利益、瓜分世界,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此情況下,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無產階級應該做的是利用戰(zhàn)爭,爆發(fā)社會主義革命,一舉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但是,當時,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黨,基本上都資本主義化了,也就是說變成了機會主義,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喊出“保衛(wèi)祖國”的口號,實際上是支持資產階級掠奪世界的戰(zhàn)爭,保衛(wèi)的是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保衛(wèi)的是資本家的利益,而讓工人、農民當炮灰,在前線打仗,這是修正主義、機會主義。這是從國際背景來看的。

  2.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指導

  就俄國當時的情況來說,192019年,俄國的二月革命,幾個階級、幾種力量聯(lián)合起來推翻了沙皇的統(tǒng)治。推翻之后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另一個是彼得格勒蘇維埃政權。俄國二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應該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但是,當時的蘇維埃政權主要由孟什維克或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他們寄希望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解決面包、和平和自由的問題,步步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讓步。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磨刀霍霍,妄圖消滅蘇維埃。這個時候,列寧認為情勢萬分危急,為了澄清人們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方面的一些模糊的認識和觀點,迫切需要恢復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本來面目,發(fā)動社會主義革命。于是,列寧于192019年寫成這篇《國家與革命》。把機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歪曲了的國家學說和革命學說正本清源,從而為成功地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理論基礎。

  二、主要內容

  本篇著作涉及的問題很多,涉及階級、國家、民族、宗教、無產階級專政、過渡時期、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按勞分配、資產階級法權等,很多概念和原理。我的體會是,要通過多次的閱讀,把這些概念以及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搞清楚,并結合列寧關于“國家和革命”的其他文章來理解和把握。

  關于本篇著作的主要內容,我大致談一下以下主要問題,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ㄒ唬┤绾握_對待資產階級國家政權

  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在第一章著重講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如何正確對待資產階級國家政權?關于無產階級對待資產階級政權的態(tài)度,仔細分析一下,有四個層面的東西:

  1.無產階級要不要奪取國家政權?有些人認為,國家是公正的、公平的、體現(xiàn)全民意志的機構,沒必要推翻它。恩格斯說過,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而機會主義卻歪曲它,說國家就是為了調和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可以不用推翻,它就把各個階級的利益、沖突都調和了。這種觀點就是不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用國家來調和各個階級之間的矛盾。這種觀點就是機會主義的觀點,馬恩、列寧明確的觀點就是奪取國家政權,而不能利用原來的國家政權等。

  2.無產階級在奪取國家政權時,是否需要進行暴力革命?

  無產階級怎么奪取國家政權,是通過合法的議會斗爭,通過取得多數(shù)票贏得群眾的支持呢?還是通過暴力革命呢?機會主義觀點認為,奪取政權是可以的,但是應該采取以下方法:在議會中多爭取點選票,讓群眾支持,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機會主義不同意用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列寧指出,不能按照資產階級議會制那樣,通過贏得群眾的選票,在議會中取勝來掌權,而是必須要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政權。

  3.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是否需要打碎、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官僚機構?

  機會主義觀點認為,奪取國家政權之后,還可以繼續(xù)利用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如官僚、機構等),來繼續(xù)無產階級的事業(yè)。而列寧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用暴力革命奪取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之后,不要原封不動地把它拿過來,不能在這個舊的國家機構內掌握政權,不能利用原有的國家機器(如官吏和常備軍、警察等等),而是要將其打碎,摧毀,無產階級自己來行使國家權力。

  4.無產階級將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打碎之后,用什么樣的組織來代替它?

  馬克思說過,代替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機構叫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個形式,就是巴黎公社。第二個形式,就是俄國的蘇維埃。

  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與機會主義的國家觀最嚴重的分歧就在于以上四點,對待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如果否定以上四項,就是機會主義觀點,如果把握住以上四個層面的東西,就是馬克思主義觀點。

 ?。ǘ┰鯓涌创裏o產階級專政

  列寧指出,用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國家政權。那么,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是如何看待無產階級專政的呢?我認為,研究問題必須把概念搞清楚。

  第一,列寧把“無產階級專政”也叫“無產階級國家”;

  第二,列寧把“無產階級專政”也叫“政治國家”;

  第三,“無產階級專政”還叫“半國家”;

  第四,列寧還說,無產階級專政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原來意義上的國家是少部分人是剝削者,他們利用國家機器,利用暴力革命鎮(zhèn)壓大部分人。而無產階級專政是大部分人統(tǒng)治少部分人,它不需要那種特殊的暴力工具,不需要大規(guī)模的流血犧牲,因此,無產階級專政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

  第五,列寧說,“無產階級專政”也就是“無產階級民主”,專政和民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第六,“無產階級專政”就是馬克思說的“過渡時期”,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從資本主義滅亡到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的政治形式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第七,“無產階級專政”也就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不是一次戰(zhàn)役,社會主義革命是指的一整個歷史階段,實質上就是指的“過渡時期”,就是指的“無產階級專政”。列寧還說,在過渡時期,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主形式,這種民主形式的本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第八,無產階級專政是正在消亡的國家。不是說到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國家才沒有了。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從這個角度上講,無產階級專政就是正在消亡的國家。例如,十月革命一勝利,就意味著國家的消亡開始了,而不是到了共產主義才消亡。

 ?。ㄈ┤绾慰创伯a主義第一階段

  第一,我先列舉一下“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幾種叫法。列寧把它叫社會主義。我們知道《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分成兩階段,一個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另一個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列寧把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叫做社會主義,把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叫共產主義。

  第二,社會主義叫不叫國家呢?列寧說這叫非政治國家。無產階級專政是政治國家,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叫非政治國家,也叫非國家。

  第三,非國家有什么職能呢?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沒有政治職能,它就是一個社會管理職能。

  第四,為什么把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叫國家呢?它既然是非政治國家,為什么還叫國家呢?列寧說,就是因為它還有國家的殘余。那么國家的殘余是什么呢?那就是強制。

  第五,為什么需要強制呢?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制度,如果沒有強制,我們就不能保證按勞分配制度的貫徹執(zhí)行。必須有強制的力量讓不勞動者不得食,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因此,列寧說,正因為強制,我們勉勉強強地叫它國家。實際上它已經不是國家了。

  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制度,按勞分配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把它叫資產階級法權或資產階級國家。實際上這是一種比喻。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資產階級國家。有人說在共產主義還有國家資本主義,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國家資本主義一定是在無產階級專政和過渡時期里面存在的,到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已經沒有階級和國家了,哪里來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問題?

  第六,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不是達到了平等呢?列寧曾經說過,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還不是真正的平等。它是形式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一定是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會實現(xiàn)的差不多。列寧說,平等自由問題是和消滅階級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階級社會中,根本就談不上真正的平等自由。有資產階級的自由,就沒有無產階級的自由;有無產階級的自由,就沒有資產階級的自由。階級社會中,不能抽象、籠統(tǒng)地談論平等自由。即便到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也談不上真正的平等自由,它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自由。

 ?。ㄋ模┤绾卫斫鈬蚁?

  國家消亡如何理解?第一章講暴力革命與國家消亡;第二、三章講歷史;第四章是對前面的補充;第五章講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第六章是如何批判機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國家消亡在《國家與革命》中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1.怎樣正確理解國家的自行消亡?

  關于國家消亡,《國家與革命》中講了很多,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它說無產階級專政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家已經消亡了。關于國家消亡從哪兒開始,我個人理解的是這樣的:一是,無產階級要用暴力奪取并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二是,自行消亡的是無產階級專政。三是,國家消亡的起點應該是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之始。因為列寧指出,巴黎公社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四是,國家消亡的終點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終點。從無產階級專政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這都是國家消亡的歷史階段。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已經談不上國家了,連非政治國家也談不上了,因為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時,連管理都沒有了。

  2.怎樣理解民主的消亡?

  民主與階級和國家共存亡。民主是一種國家形態(tài),國家形式。有階級、有國家,就有民主;沒有階級和國家,就談不上民主。因此,階級與國家的產生和消亡就代表著民主的產生和消亡。關于民主的消亡,《國家與革命》中講的并不是很多,要想全面了解民主消亡這個問題,我結合列寧其他著作來學習。國家產生之后,統(tǒng)治階級就想辦法采取什么方式統(tǒng)治國家和老百姓。有兩種辦法:即君主制和共和制。君主制是一個人統(tǒng)治;共和制是經過選舉實現(xiàn)統(tǒng)治。共和制分為貴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貴族共和制是少部分人投票選舉;民主共和制是由大部分人投票選舉。如果沒有階級和國家,根本就談不上統(tǒng)治。階級、國家的產生就意味著民主的產生,階級、國家的消亡,就意味著民主的消亡。

  3.怎樣理解平等和自由?

  一般來說,民主就意味著平等自由,實際上不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民主是資產階級當家作主,資產階級當家作主就意味著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是不平等的,無產階級是沒有自由的。因此民主和平等不是一回事。要正確理解列寧所說的:民主是排斥平等的,也是排斥自由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有民主,它排斥無產階級的自由;在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有民主,它排斥資產階級的自由,排斥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不法分子的自由。只有消滅了階級和國家,才能真正地談平等自由。階級社會中,不能抽象地談論這個問題。即便到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也不能實現(xiàn)徹底的平等。列寧曾指出,當我們談平等自由的時候,一定要具體的提,決不能籠統(tǒng)地提。

  三、現(xiàn)實意義

  本文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問題來談的:如何看待資產階級政權?如何對待無產階級專政?如何看待共產主義的兩個階段?有沒有國家?此外,在談論國家消亡的歷史階段等問題的基礎上,談了民主消亡的問題?!秶遗c革命》是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

  1.當今社會,是否還要講階級斗爭?人民民主專政?其理論依據(jù)是什么?

  我國已經推翻了資產階級政權,還沒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還存在階級斗爭。那些反對我國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實際上是片面地理解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曾說,無產階級專政不僅僅在于暴力,甚至主要的不在于暴力。我們現(xiàn)在不少人認為專政就意味著槍殺、抓人等。這都是片面的理解。列寧說,十月革命之后,有四種人需要鎮(zhèn)壓:資本家被推翻之后,不服氣想要恢復政權;俄羅斯是小農國家,小農中出現(xiàn)新的資產階級;國際資產階級想推翻蘇維埃政權;地痞流氓、黑幫分子的搗亂。無產階級專政就鎮(zhèn)壓這四種人。無產階級專政除了有鎮(zhèn)壓和讓人屈服的功能之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功能就是管理。因此,國家實際上有兩種職能:政治統(tǒng)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管理職能越來越體現(xiàn)地充分。而社會管理職能也是服從和服務于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的利益的。

  2.科學認識所謂“普世民主”、西方“憲政”主張。

  此外,關于普世民主、普世價值的觀點,列寧指出,只要存在階級和國家就談不上普世民主和普世價值。只要有階級,就是某個階級當家作主,而不是全民當家作主。只有消滅了國家,才能說全民當家作主,同時也就意味著國家的消亡、民主的消亡了。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一般的民主、純粹的民主、普遍的民主,一定是某個階級的民主,這也就摧毀了普世民主和普世價值。

  由此可見,《國家與革命》的現(xiàn)實意義很大。

  在馬恩相繼離世之后,社會主義陣營中有許多機會主義分子和修正主義者對馬恩思想歪曲誤讀,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造成了不良影響,為了捍衛(wèi)馬恩學說,還原馬恩思想,列寧在系統(tǒng)閱讀馬恩原著的基礎上,于192019年8月至9月間,隱居在俄芬邊界的芬蘭拉茲里夫車站附近的茅草棚中,完成了《國家與革命》這本重要著作。準確的說列寧并未全部完成,因為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中斷了寫作。但列寧也并未遺憾,因為“做出‘革命的經驗’比論述‘革命的經驗’更愉快,更有益”[1][1] 。

  《國家與革命》主要整理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以及無產階級在推翻資產階級暴力革命中的任務和作用。“半國家”理論也是列寧在該書中明確提出來的,它是指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所建立的國家,之所以是“半國家”,是因為“它已經打碎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居民已經自己上臺來代替實行鎮(zhèn)壓的特殊力量,所有一切都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2][2] 。 “半國家”理論不僅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的理論概括,也是對其的一種現(xiàn)實指導。

個人讀《國家與革命》心得體會6篇(《論我國革命》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生志愿者個人服務心得體會參考例文6篇(小學生志愿者感受心得體會)

學校頂崗實習教師個人心得體會6篇

關于小學教師個人研修學習心得體會參考范文6篇 小學教師研修心得體會材料

關于個人跟班學習心得體會參考范文3篇

《我和我的父輩》個人心得體會參考范文2022【6篇】(我和我的父輩心得體會)

幼兒園新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總結3篇 幼兒園新教師培訓總結與感悟

銷售個人培訓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集錦6篇 培訓心得銷售培訓心得

教師師德修養(yǎng)個人心得體會6篇(師德修養(yǎng)個人感悟)

關于個人學習道德模范事跡心得體會匯總6篇 道德模范人物事跡心得

小學教師個人政治學習心得體會3篇 中小學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心得體會